《维多利亚的秘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维多利亚的秘密- 第1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至于大清的******,他甚至还没有把握自己是不是真的完全掌握大清的政权,兵家大事更不敢轻举妄动。

    没有殖民传统的德国人果然很尴尬,马达加斯加原住民有不少会**语的,讲英语的也有,因为跟葡萄牙殖民地莫桑比克比较近,讲葡萄牙语的也有一点,但讲德语的几乎找不出来。迫不得已,首批远征军只好召募一些会**语、英语的德国将领和士兵。

    德国人做事很严谨,明知绝对不可能在军事上失败,但参谋部还是制定了很保险的计划,先占领马达加斯加西北部的该国本岛之外的第一大岛——贝岛,以便进退自如,再徐图西部港口城市马哈赞加。

    西部都是比较干旱的地方,像马哈赞加这种城市,一年之中有八个月处于炎热无雨的状态,严重制约了当地的人口发展,正是温莎帝国擅长的海水淡化技术最有用武之地的地方,德国参谋部认为以这种方式可以保证联邦远征军能迅速在马岛站稳脚根。

    德军将与马达加斯加王国的军队一步步遭遇中展示强大的军事实力,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只要每一次交战都是完胜,自然就可以把平民的伤亡降到最低点,为以后最后的首都塔那那利佛决战打好基础,估计这最后的决战对方会一触即溃。

    在保守进攻的这段时间内,还能让德国士兵适应马达加斯加这种极端炎热的气候,这种事情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士兵都在“适应期”被迫从战士转变为工人,战士是不能享受空调的,以免在真正交战中不习惯残酷的战场,工人则可以。
第246章 立
    唐宁认为郭嵩涛做得很好,所以大清的一切事务都交给老郭,甚至连大清国全部的巡抚民选之后终于进行了一次全国总理大选,唐宁也没怎么放在心上,这个老郭自然会处理的嘛。直到心系故国的林菲尔跟他讲,大选结果出来了,你猜是谁?

    唐宁自然可以通过ibm开发的选票统计系统全球第一个知道结果,但他没有这么做,他想跟所有的大清公民一样,通过大清新闻报的头版头条来阅读这条消息。听到林菲尔这么说,看到她怪怪的表情,唐宁感觉似乎有点不妙。

    他接过她手中的打印版的《大清新闻报》,赫然看到了“李鸿章”三个大字。唐宁仍然没放在心上,轻描淡写地说:“李大人……”

    他认为李大人虽然人品不咋地,政治才华还是很出众的。这个结果还不错啊。林菲林是“发明”了法制剧的有一定政治感知力的人物,她说:“郭嵩涛急于求成了,费尽心思说服了议政王恭亲王把所有的军政大权交给了民选总理,把军机处废掉了,后果……可能很严重。”

    她刚说完,唐宁已经看到了文章中赫然有“胡光墉”三个字,这个差点成为通缉犯的家伙,在大选结果出来之后,堂而皇之地再次浮出水面,而且成为李鸿章最重要的幕僚之一,看样子有可能成为改革后最重要的内阁成员——财政部长。自然,在有的六部什么的都已经给郭嵩涛大刀阔斧地改掉了,财政部长差不多就是原来的户部。

    唐宁知道郭嵩涛是个激进人物,但真没想到他竟敢把军权交出去,包括最重要的神机营的指挥官,唐宁不由得感叹:“老郭是真的想改革啊,中国居然真的出了一个华盛顿,不过,这个结果好不好就难说了……”

    没有唐宁的点头,神机营的控制权当然是不可能交出去的,为了成全中国的华盛顿的理想主义,唐宁同意了老郭的这个激进的请求。躲在圆明园的两宫太后将最后一次行使皇权,把所有的权力交给了总理,这个总理甚至连“总理大臣”后面的两个字都没有。

    这种事情唐宁也不是第一次做了,当年马志尼的共和主张甚至让他辞去了意大利皇帝这个光鲜的头衔。这一次唐宁在大清的政治退出更彻底,在意大利他现在好歹还有一个拥有私人军队的特权。

    最严重的事情可能还是郭嵩涛根本没有按照唐宁理想中的把“资本权力”和“公民权力”分置为上议院、下议院以达到平衡,而是让下议院的权力大到无法制衡的地步,上议院形同虚设。

    老郭本人更是完全退出政治舞台,他把曾国藩、恭亲王、景寿等原军机大臣都放进了上议院,可能是唯一对民选总理的制衡力量。下议院的选举是同时进行的,年仅25岁的曾纪泽不负唐宁的期望,居然取得了多数党党魁的地位,这位李鸿章的老冤家也许也能起点作用。

    到这个时,再控制皇族已经没有意义了,唐宁授意9岁小皇帝和太后身边的侍卫跟“主子”明言,他们自由了,可以自己雇佣侍卫,等太后雇佣的侍卫到岗之后,这些“保护”了他们多时的人就会离开。

    慈禧太后多能干的人,很快她就雇佣了自己的侍卫,等那些可恶的老侍卫队走人之后,她象征性地在自己人的保护下到北京城外溜了一圈,表示自己真的自由了,然而,权力已经完全失去,这个时候就算揭露某外国势力的阴谋还有什么意义?随着大清言论自由的扩散,慈禧就算是傻瓜也知道了温莎财团是那场政变的幕后黑手,她唯一不能理解的就是温莎财团为什么会把权力交给民选总理,难道这一切都是表象?

    根据老惯例,新元首上任,那些边疆军团的统帅都得回京诉职,包括哈萨克地区的石达开、蒙古地区的李秀成和黑龙江的左宗棠,其中,左宗棠跟李大人是老朋友,最是放得开,刚刚到京他就从老朋友那里得知,自己将成为国防部长。

    新官上任三把火,看后面的好戏你就知道李大人是如何上位的,当然是宣扬民族主义,把中华民族传统发扬光大,公历什么的当然得改回来,再次回到农历时代,甚至把以皇帝年号纪年的传统都搞回来,1865年即将结束,那就算了,从1866年起,算“大治元年”,取意天下大治,历史上的同治帝变成了“大治帝”。公历的春节什么的才实行了这么一会儿又被废除掉。

    为了帮胡庆余堂洗地,正在实行的全国性验药行动被悄然终止,这是最让郭嵩涛纠心的事情,不过,他认为这种牺牲是值得的,谁让他选择了真正民主的道路呢?民主从来就不是一定会比**做得对的,得看谁在那里操盘了。

    儒家教育出身的人很少会看得起商人的,原来迅速提高的商人的地位被迅速贬低,持枪权等在某些民选巡抚的省份已经实施,李鸿章是主张禁枪的,并得到大多数习惯了传统统治方式议会的支持,总理的法案很有可能被下议院通过,宪法规定,只要下议院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上议院根本没有否决权。

    大清原来还实行初等教育生雇佣率退税政策,这个退税倒是没废,可是李鸿章内阁的教育部提出了更改科目的法案,原来唐宁亲自指定的教材中的在日本人看来超经典的全球简史被换下,国学被换上,而且国学的内容每一个都算一个学分,几乎只学国学就算通过了中等教育,这个东西让唐宁看得直摇头,李大人的“洋务运动”精神真不彻底。

    李鸿章的洋务精神当然是强大的,不过他在大选中为了讨好儒生使出这一招来,这根本不是他本人的本意。到此为止,郭嵩涛还是原则上支持民选总理,但他开始担心改变这个唐宁亲自制定的政策会惹怒大清国真正的前任元首,幸好,唐宁对此仍然没有反应,林菲尔小女王都气得摔杯具了。

    为了打压原来的大清舆论之王《大清新闻报》,李鸿章内阁马不停蹄地出台了废除《大清新闻报》政府报章的官方地位,却经常将国家重大政策首发在胡光墉办的《大公报》上面。大清皇家电台还被勒令更改名字,不得叫大清、皇家之类的名字,接到这样的通知,唐宁指示将名字改为“bbc中文广播”。李鸿章听到这个名字之后,忽然感到害怕起来,稍微停止了大规模“民族独立”的行动。

    原本西伯利亚大动脉的工厂将设在北京,现在鉴于民主大清对温莎财团充满敌意,唐宁决定把北京工厂迁到日本北海道的札幌,反正日本也正准备建造通往阿拉斯加的大动脉。这个消息在《电讯报》上刊出,对大清新政府来说是一个强烈的警告,而对日本国民来说是一个超级利好。

    得到新中国成立并与温莎财团发生不愉快的消息,俄国沙皇立即愉快起来,热情洋溢地致电李鸿章大人,表示“两国作为欧亚大陆有影响力的大国,应当团结起来,一起维护大陆的秩序。将清俄两国的版图在世界地图上一起看,我们会发现前所未有的力量,有信心克服任何困难,对抗任何敌人。”

    李鸿章为了维持自身的独立,暧昧地回应亚历山大二世为“完全同意沙皇陛下的观点”,但李大人可不是傻瓜,只是暧昧,没有什么实际行动,试探一下温莎帝国主义的反应。

    纽约时报兴奋地称:“中俄两国摸了摸温莎帝国的虎须,世界格局将变得不可预测。”

    克虏伯公司则为自己研发的新型火炮找到了一个大买家,神机营没有了东印度公司的后援,必须寻找新的军火提供商。李鸿章显然想得更远,希望克虏伯提供技术,李大人将建立自己的兵工厂,在天津,称其为“直隶制造总局”。

    由于直隶制造总局花费巨大,名义上为国有企业,却是胡光墉和李鸿章指派的领导任人唯亲,进步党的党魁曾纪泽严厉地批评政府的国有化工业政策,称李鸿章根本不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不懂不要紧,李鸿章根本就是靠对“无形之手市场”嗤之以鼻的清流党的选票上台的懂而装不懂的人,他的《大公报》甚至反驳:“即使是唐宁·温莎先生,也创建了以国有化闻名并且富有强大的以色列国,恐怕亚当·斯密不是什么正义与真理的化身吧?”

    曾纪泽创办的《时报》则回应:“您还知道以色列的富有强大啊?知道就好,富强要靠吸引企业家来投资,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现在正在做相反的事情。以色列的富强的本质******根本就搞错了,不是因为国有,而是因为温莎财团。”

    《大公报》回掐:“我大清不仅需要富强,还需要民族尊严,我国之政治不可操纵于外国人之手。”

    两派冤家互掐得不亦乐乎,唐宁感到很欣慰,好歹言论自由的传统保留了下来。
第245章 情怀
    对于发生在俄勒冈州的森林火灾,其实唐宁也不是什么也没做,他正在筹划历史上第一次人工降雨,不过因为成功率不确定,所以对媒体什么也没说,只是在全球范围内筹集干冰和飞艇。

    干冰是二氧化碳在低于负78。5摄氏度时的固体形态,在增温时会直接升华成气体,从来不“湿”,故被称为“干冰”。它在升华时会使四周的温度急剧下降,将干冰洒在云上,云中的小水滴就会被冻结成许多小冰晶,促使更多的水蒸气凝结在上面,化为雨滴,降落到地面。因此,干冰是一种环保的人造雨催化剂。

    局部下一场雨显然无法把林火扑灭,所以要么不干,要么就要来一场大的,只能干一次,恐怕没有能力再组织一次大规模的人工降雨。唐宁旗下企业拥有全球最先进的气体制造产业,从最早的用来填充灯泡的氮气,到后来深度冷冻才能抽取的氦气。

    二氧化碳可用在急速的食品冷冻,液化的二氧化碳可以灭火,也可用作焊接用的保护气体,塑料行业的发泡剂,填充于密封罐用以保存食物,等等与温莎系企业密切相关的产业都需要它,所以来源不是问题。

    由于氢燃料电池需要大量的一次成型储氢罐,所以在保存干冰方面也没有瓶颈。最紧张的反而是可用于作业的飞艇数目。这一次出动的是“双鱼座”飞艇起重机10架,从10个方向载着几十吨的干冰在火势最猛烈的燃料边缘开始行动。

    还有监督的白鲸级飞艇在不远处围观,工作人员都很好奇,这行不行啊。说实在的,唐宁心中也没底。10艘造雨飞艇上都有来自各国的气象学家在那里指挥,或者说“瞎指挥”,总比没有指挥的好。

    总指挥唐先生则位于三千米高空的空军一号中,这个位置已经可以看到大部分火灾现场。发出“开动”的指令之后,他就跟身边的林菲尔一起拿着高倍望远镜瞄来瞄去,时而跟踪造雨飞艇,里面观赏一下熊熊火势。

    旁边的助手嘟囔道:“都烧了不正好用来种庄稼?”

    唐宁笑骂道:“好好干活!救不了再来谈这种事……现在已经烧了三天了,估计够种好大一片庄稼了,你们估计一下被烧的面积是多大?”

    助手还在掐指换算,林菲尔脱口而出:“1200平方公里。”

    助手对着地图看了半天,得出来的数目跟1200差不多,不由得对小师妹佩服不已。

    经过半小时的沉闷,开空军一号的哥们儿忽然大叫起来:“老板!真的下雨了!哦呼~”

    唐宁淡定地道:“也许只是局部的呢,还得看别的地方有没有好消息。”

    各个观察点的飞艇陆续传来了电报,不仅下雨了,还挺大,势头不错。

    只有那个反向思维的助手在说风凉话:“看来这一次只能得到1200平方公里的耕地而已了。”

    旁边的路透社记者则心情激动地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大神就是大神,连呼风唤雨这种事情都真正做到了,他差点管不住自己应该恪守忠实记录事实的专业操守,要加入一点感情在新闻稿里面。

    当他们要返回加州时,途经一个伐木场,那里有几个工人站在雨中冲着空军一号兴奋地大喊大叫。为了听清他们在喊什么,空军一号便降到了几十米的地方,反向思维助理冲着这些伐木工人叫道:“你们怎么还在这里?不是已经通知你们要撤离吗?要不是下雨,你们可能要被烧焦了!”

    伐木工人的带头大哥兴奋地叫道:“我们是看到下雨了才回来的!我草啊,你们真的让老天下起雨来了,太神奇了!”

    他们又喊了起来,大伙听了都笑,原来他们在喊的口号是“holly温莎”。

    林菲尔嫣然一笑:“他们好热情。”

    看到美少女探出一脑袋,工人们更激动了,有人把帽子抛了起来,惹得众人爆笑。

    这一刻真和谐,唐宁感触一句:“我的人民……”

    空军一号可没写上“空军一号”的单词,只有eic的印度狐蝠标志,这些工人从头到尾也不知道他们的holly温莎就在飞艇里头。因为感慨遇到的热情西部拓荒者,唐宁向大伙儿说道:“汽车很重要啊,要是大火真的烧起来,那些没有车的人可能逃不掉。”

    助理:“那几个人有一辆皮卡。”

    唐宁:“嗯,不过还不够普及,我打算把皮卡降到……50美元。”这大概就是10英镑,跟悬索气球一个价位。

    林菲尔很理解他与民同乐的心情,不过提醒他道:“这还能赚钱吗?”

    唐宁:“当然能,赚钱才可持续。车多了,充氢站都能赚不少钱。所以说高端的能自己给自己充电的车要卖得贵点。最近有两款新车要发售,我已经想好了给这两款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