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神级学霸- 第2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好像还不错,就语文来看,我觉得平均分能提高一点。对了,理科那边怎么样,难了还是简单了?”

    “物理太难,今年有学生要吃亏喽。”

    “有多难?”

    “最少15分。”这位比划了两下,红色的烟头在空中飞。

    薛达城立刻沉默了,半天道:“不知道学校里,分数线估的准不准。”

    “看吧,咱们关在里面,除了抽烟,还能干啥。”

    正式的分数线,要他们将所有的试卷批出来,算出分来,然后排名才能知道。

    重点线就是按照重点学校的录取名额,从上往下数出来的,卡到多少分,多少分就是重点线,本科线也是一样的道理。

    大专线和大中专线略有不同,它们单独计算,虽然也是从上往下数,但只数报了大专和大中专的学生排名。

    高考阅卷工作是相当紧张的,而当阅卷工作结束,也要以最快的度公布分数线。

    分数线,其实就决定了学生们的命运。

    8o年代学校少,能考上大学的几率低,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填服从调剂和服从分配。

    而填了这两项的考生,只要过线,落榜的几率就大大降低了。

    换言之,只要过了分数线,学生就有八成的几率考上大学。

    对8o年代人来说,考上大学,即使不是一个好大学,也是令人务必振奋的。这与后世的高考截然不同。

    当然,后世学生的竞争也是不同。8o年代每年只有三四十万名毕业生,本科生不过一二十万,面对全国以千万计的岗位,自然是想去哪里去哪里。到了3o年以后,全国六七百万名毕业生,面对以千万计的岗位,想做到一一对应就很困难了。另一方面,当年的本科生不仅要与同龄人与往届生竞争,他们还要和硕士生和博士生竞争,除此以外,海归的留学生中,也不乏哈弗耶鲁剑桥牛津之类的名校生。

    过线的重要性,学生们明白,老师们更明白。

    高考阅卷工作结束的当日,薛达城顾不上休息,第一时间冲去看分数线。

    不过,比他腿脚快的人多的是。

    招生办同时贴出了数个大红纸,将确定的分数线写在上面,而各大报刊的记者、学校的老师以及着急的学生,就围着大红纸看。

    薛达城踮着脚,才瞄到自己想知道的东西。

    重点线:415分。

    本科线:375分。

    大专线:355分。

    ……

    “对吗?估的对不对?”薛达城看完分数,也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平江一中的估分差距有多大,连声询问周围人。

    他认识的人多,问。了两句,就有人答:“你们应该是猜对了。”

    “对了?误差不多?”

    “1o分以内,5分左右。”就预测来说,这个误差是很小了。

    薛达城舒了一口气,笑道:“多谢啊,老刘,你们学校估分估的怎么样?”

    “重点线多估了15分,这次回去就有意思了。”老刘是三中的老师。虽然学生们不一定以本校的预测线来做判断,但本校的老师必然会影响到学生们报志愿。

    薛达城言不由衷的安慰了两句,就准备回学校了。

    这时候,有人同样踮着脚喊:“最高分出来没?谁知道最高分是多少?”

    “对啊,最高分还没出来?”薛达城身边的一名记者也叫了起来,他们写报道,不光是给应届考生们的看的,还要考虑更多的读者,这其中,高考状元什么的,历来都是很有趣的部分了。

    招生办通常也是知情识趣的将文理状元什么的列出来,让记者们多点报道的东西,全当自己每年在领导面前刷一次存在感。

    正常来说,分数线出来的时候,最高分也就出来了。

    但这一次,守在招生办门口的记者们,却没有拿到分数。

    有的记者以为自己被漏掉了,此时就高声询问,然而,记者们叫唤了一圈,却现没人知道。

    这下子,记者们都兴奋起来了。

    “最高分为什么没出来?”

    “高考阅卷出问题了吗?”

    现在的记者都是官媒,胆子一个比一个大,来了兴趣以后,直冲招生办里面。

    薛达城等人好奇的跟在后面。不合常理的情况背后,肯定是有问题生的,他走着走着,不自觉的想到了杨锐。

    ……。。。
 第245章 招生办
    记者们涌入招生办,让里面的工作人员措手不及。

    其实,有准备也是没办法,记者都是无冕之王,挂着记者证的真记者更是厉害无比,走道里的职工装模作样的拦了一下,就看着他们冲进了主任的办公室。

    在高考招生期间,招生办主任也是高高在上的存在,在有手机的年代里,每逢高考招生,招生办的主任都是要手机关机的,以免被求情找关系的人打爆了。

    不过,面对记者,主任阁下也没有办法,只能徒劳的驱赶道:“你们不要来问我,消息公布是有政策的。”

    “文科和理科状元都没有出来,是哪一科出了问题?”一名记者将话筒伸到了主任面前,问题准确而气势磅礴。

    主任瞅着对方工作证上的“平江人民广播电台”的几个字,瞬间就为萎了,小声说:“我们不能说的。”

    “李主任的意思是,文理科状元都出现了问题?是这次的评卷工作出现了问题吗?”旁边的记者开始下死手。

    主任生气也没办法,只能说:“我们目前还在核对成绩。”

    “李主任,麻烦解释清楚一点?是成绩出现问题了吗?还是有人作弊?”一位挂着平江日报牌子的记者,大喇喇的坐到了李主任面前,就在他的桌面上摆开纸笔,做起了记录。

    其他记者也各找各的地方,像是开会似的,分散在整个办公室里。

    如今的记者采访就是如此,除非特殊采访,否则,采访对象都会自动自觉的配合。

    当然,如果采访对象不配合,记者们还是会想各种办法,但狗仔队似的追踪询问,现在是见不到。

    李主任逃也没地方逃,在一群记者的目光下,不禁略显慌乱,先反驳道:“我们的评卷工作没有问题,目前也没有现有组织的,大规模的作弊情况,至于文理科的状元,我们是出于谨慎,重新复查。”

    “文理科状元的分数分别是多少?”

    “我这里没资料,过一会,你们应该就知道了。”李主任尽力推脱着。

    记者们眼中却闪着光,一个劲的逼问。

    采访高考招生是个有点鸡肋的活计。高考的录取线和录取分数,自然是很多人想要知道的,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哪怕平时是在单位看报,今天也要买报纸回家去,而且会一买就买好几份。

    但是,报纸卖的好,不代表记者们就愿意了。

    写高考招生的文章是很没意思的事,能够说的东西不多,篇幅也不大……

    不过,如果高考招生出现了什么问题,对记者们来说,那就太有话题性了。

    早几年,高考作弊之类的案子,就让写文章的记者火了一把。

    现在,他们期待的也是相似的东西。

    李主任焦头烂额的应付着他们,实在应付不下去的时候,才说:“等等,我问一下,他们核查好了没。”

    记者们让开地方,看着李主任拿起电话,咬牙切齿的问阅卷情况。

    不多时,一个密封的信函,被送了过来。

    “李主任,稍等,我先照个像。”一位记者不由分说,将李主任和他手里的信封照到了一起。

    “好了好了,拍几张照就行了。”李主任被闪光灯闪的够呛,迅的撕开了信封。

    “里面是文理科状元的分数吗?”

    “哦……是,是分数。”李主任打了个绊,快的扫了一遍信纸。

    “多少分?”

    “稍等。”李主任打开抽屉,翻了翻,记了个数字,道:“今年的文科第一是562分。理科第一……是67o分。”

    “文科562,理科67o……”坐在办公桌后面的平江日报的记者边说边记,然后突然住口。

    平江广播电台的记者挤了上来,大声问:“李主任,理科第一67o分,是69o分的67o分?”

    其他记者也全都站了起来,乱糟糟的挤上前来。

    李主任被挤到了墙角,还得露出微笑,说:“满分69o分,理科第一是67o分,我们已经核查了试卷。”

    分数线的公布是有时间限制的,他们看到67o分的分数,却不得不将其试卷全部找出来,然后重新检查一遍,就此耽搁了功夫,以至于不能按时公布状元分数。

    这个分数,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

    看看其他人的试卷和分数就知道了,有许多学生,连续复读了四五年,也考不到一半的分数,而在各个大学,每年也都会组织专家教授们做当年的高考试卷,能够将本专业的试卷考出满分的教授是不少,但要是来一次全面考试,能够考出高分的根本没有。

    67o分等于得到了69o分的97。1%的分数,在小学阶段,门门功课97分很简单,而在高中,在河东省,这是第一次。

    “考生的名字叫什么?”

    “现在还不能说,要等录取工作整体结束才可以。”李主任此时严守纪律。

    “第二名呢,第二名考多少?”记者们忙碌的问问题,他们已经彻底忘了文科状元的事了。

    8o年代是理科的时代,所谓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本来也没什么人理会文科。

    李主任低头看了眼纸,说:“557分。”

    “相差113分?”

    “现在看是这样。”李主任将纸放回抽屉,有点轻松了。

    “各科分数呢?各科都是多少分?”

    李主任不得不将纸再次拿出来,读道:“语文是114分,数学满分,物理满分,化学满分,生物满分,英语96分,政治9o分。”

    “数理化生物全满分?”

    “是。”

    “你说核查了,是怎么核查的?”记者们开始寻根问底。

    李主任对此挺乐意的,说明道:“该生的每份试卷都被找了出来,重新检查,重新评卷,证实分数有效……”

    “名字呢?”记者们再次问了出来。

    “名字不能说。”李主任摇摇头,笑说。

    “是杨锐吧。”薛达城忍不住了,站在门口,轻轻的说了一句。

    站他一旁的记者听到了,犹豫了一下,问:“杨锐这个名字,好像有点耳熟,你认识?”

    “预考第一。当时过第二名七十分。”薛达城记得很清楚,杨锐当时的政治分数很低。如今是正式的考试,杨锐如果将一部分时间放在政治上面,出现一个离奇的分数,似乎也不那么离奇。

    旁边的记者也一下子想起来了,点头道:“我同事好像写了一个简讯,他当时的分数相当高啊。”

    “那也没有现在高。”

    “他是哪个学校的来着?”

    “西堡中学吧。”薛达城叹了口气,他试过将杨锐拉到平江一中来,当时如果成功了,现在的回答就应该带着骄傲吧。

    ……。。。
 第247章 我们的状元
    “状元啊,这可是状元,唉,你没见过状元吧,哪天我给带过来,让你沾点文气。”杨山一只手叉腰,一只手拿着报纸,站在南湖干休所的食堂们前,见人就打招呼,时不时的还给相熟的人一张报纸。

    干休所的勤务兵就站他身后,按照杨山的要求,不时的运送不同品种的报纸过来。

    这些报纸,无一例外的在宣传1983年的全国状元:杨锐同学。

    只不过,有的报纸主要宣扬67o分的史上第一高分,有的报纸主要宣扬杨锐来自乡镇中学的奋斗史,有的报纸主要宣传杨锐的学习方法……

    杨山看到有文化的退休干部,比如老政委老干事什么的,就宣扬高分之类的报纸,看到大老粗型的退休干部,比如老团长老营长什么,就宣扬杨锐本事的报纸。

    当然,不管哪一个报纸,末了,杨山同志都要来一句:“这就是我老杨家的种,看到没有?”

    平时爱和杨山置气的几个老头儿,今天都没了脾气,拿了报纸,瞅上一眼,连说话的劲儿都没了。

    住在南山干休所的老干部,级别什么的都差不多,条件也都差不多,到了他们这个年纪,能比较的也就是家里的子侄了。

    杨山的儿子杨峰做了老长时间的乡党委书记,在一众老干部子弟中,算是中等水平,不好不坏,杨山从来没有因此而收获过羡慕。

    其实,杨峰就是做到县委书记,干休所的老干部也不羡慕。

    但高考状元,却由不得大家不羡慕了。

    而且还是全国的高考状元。

    那就相当于是同龄人的第一了。

    现如今,所有年轻人的上升渠道就是一条,读书工作再升职,放在3o年后,读书不好的可以玩体育搞艺术做生意,进不去体系的可以进外企私企混社会,谁都不比谁差。

    可在1983年的,读书不好几乎是无路可走,而读书好,简直是畅通无阻。

    老干部们越是大老粗的,越是把文凭看的无比重要。

    杨山更是得意洋洋,转着壮硕的身体,到处找人说话:“想当年,高小毕业就能做干部了,我孙儿如今是大学生了,还是排第一的大学生,嘿嘿,老张,我的种怎么样?”

    “就让你先得意几天。”和他一起下棋的老张头看不得杨山的得意样,瘪嘴道:“学校考第一的,工作了不见得行。”

    “学校考最后的,工作也不见得行。”杨山嘿嘿的笑,说:“老张,你家孙子,不是和杨锐一般年纪?他工作了吧,行不行啊?啊?”

    老张头没好气的道:“工作的好的很,最多一年就能提副科了,等你孙子毕业了,要是配到我孙子手下,记得提我老张的名字。”

    老张头的孙子连高中都没读,靠父荫进了单位,如今也有五六年的工龄了,算算时间,差不多是到了提职的时间。

    只要单位进的好,这种安排也是不错的,依靠函授一步步拿文凭的8o年代人很多,函授大专,成人本科,党校硕士的干部,稍稍用点心,就能省去许多的麻烦。

    当然,成人教育充其量是让人不吃亏,想占便宜是做不到的。

    杨山虽然退休了,体系内的猫腻却是一清二楚,微微一笑,说:“现在的本科生,一年就能评副科,我孙子去的学校,出来就副科也正常,你说是不是。”

    老张脸色变了一变,转瞬叹口气,说:“我们家的那个,当年打死都不上学了,说也没用,哎,等他吃了亏,才知道好坏。”

    杨山同志意志坚定,不受老张的影响,继续攻击道:“他继续读下去,也读不到大学,不如早点工作,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