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猛将-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在茫茫草地上,越走重病号越多,结果,全团把所有的马都给重病号骑了,还有4个重病号没有马骑,但,这没难倒聂凤智,就组织团部的干部轮流抬,而他自己也参加抬了4天。
  在抬重病号的4天当中,他的粮食也让给病号吃了,自己吃了4天草根。其实,这时聂凤智也是一个病号。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4。老虎团的老虎团长(1)
1936年10月,山城堡战斗后不久,“西安事变”发生,部队开到三原整编。整编后,聂凤智便到红大学习去了。不久,抗战爆发,聂凤智并没有在战场上施展雄风,而是去了抗大第一分校胶东支校当校长,进行“敌后办学”,主要是为教导军区培养营、连、排三级军政干部。1943年春,胶东部队进行大规模的整编,“校长”聂凤智被派到13团任团长。许世友调聂凤智去13团时,说:“强将带精兵。”
  胶东13团是胶东军区的一支骨干,它在聂凤智的率领下,成为胶东的“老虎团”,战斗力最强,爱打硬仗、险仗和恶仗,而团长聂凤智被称为“老虎团的老虎团长”。
  (1)
  13团是胶东的老虎团,战士本来就是打仗高手,一下子来了个“教书匠团长”,个个意见大着呢,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打仗更是不成。”有的几个“二愣子”战斗英雄还“打心眼”瞧不起新团长呢。
  在聂凤智还在当“校长”时,齐鲁大地上,大鬼子和二鬼子几乎“闹”翻了天,为了分割、蚕食和封锁抗日根据地,每次“扫荡”后,就在抗日根据地“建据点”。1942年,两万鬼子的“大军”对胶东大“扫荡”“扫”了两次后,才在青烟公路栖霞县的蛇窝泊村,修起了一座号称“鲁中第一堡”的大碉堡。这个大碉堡的确名不虚传,光作掩蔽部用的底层厚达3尺,不包括顶部堞墙,从下到上3层射孔,对着公路可以四面扫射;它的顶部的堞墙,既可瞭望,又可扔掷弹筒,步枪、机关枪都可以射击。里面可驻1个加强连。这样的大碉堡可想像它到底有多大,鬼子和伪军到处吹嘘“蛇窝泊的大碉堡是鲁东第一大碉堡”,一点也不假。但是,青烟公路上耸立这样一个大玩物,严重阻碍抗日根据地的东西交通,自然也是八路军的“眼中钉子”。
  为了打破日伪军的封锁,上任伊始,聂凤智就瞄上了这个在蛇窝泊的“鲁中第一堡”。但是,13团还没有平射火炮,要打掉这样的大碉堡,自然难度很大,聂凤智说“没炮,就是靠炸药炸也要炸掉它!”
  他把这任务交给了3营营长,务须认真研究、充分准备,
  经过仔细研究,决定对蛇窝泊这种厚度的大碉堡进行外部爆破,这在我军还是第一次。因此,作战方案报团部经批准后,聂凤智要求进行模拟演练,而后实施攻击。
  5月24日,在当地民兵的配合下,3营运上500斤烈性炸药,直接从外部爆破,结果,一声巨响,名声在外的“鲁中第一堡”在飞扬的尘土中塌了一大边,正在里面驻守的一个鬼子加强连全随着“鲁中第一堡”崩塌变成了一堆冤魂。
  原来“鲁中第一堡”名传鲁中,这下被炸倒消息传得更广了,一问起谁干的,老百姓就骄傲地说:“13团。”13团的战士也暗暗吃惊:“没想到这个新团长气魄还真大,第一下就把鲁中大碉堡干掉了!看来打仗有名堂。”结果,一打听,新团长在红军时就是员猛将呢,这才渐渐“服了团长”。
  “鲁中第一堡”被聂凤智派人炸塌了,这更是合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口味”,见到13团的那些“虎崽”们就说:“你们这些没文化的,可不要小看读书人。”
  “许司令,聂团长没读过书呢,据说他以前把姓聂都写成姓‘叶’呢!”
  聂凤智把自己的姓“聂”写成“叶”,这确有其事,连许世友都知道,这下他没话说了。这时政委林浩开口了:“聂凤智没读过书,这几年当校长,文化比谁都多。你们13团就是要文化人带带。”

4。老虎团的老虎团长(2)
(2)
  聂凤智指挥13团把鲁中第一大碉堡炸塌后,也震动了鬼子和伪军,很快他们又想出了一个对策,把碉堡建成双层的,即一个碉堡两堵外部围墙,八路军炸塌了一堵围墙,里面还有一堵围墙。鬼子这把种碉堡叫做“围堡”。
  “围堡”出现后,一时还真难住了八路军。13团曾两度攻击大汉奸赵保原的平度保安团李得元部据守的丈岭据点都没有打下来,因为这个据点的碉堡就是这种类型结构的“围堡”。结果,鬼子和伪军高兴得手舞足蹈,弹冠相庆,说:“这是对付八路爆破的大发明。”结果,到处跟风,鬼子和汉奸据点到处大兴土木,兴建“围堡”,甚至好些个汉奸“上书”侵华日军山东司令土桥中将,要求对“围堡”的发明者“颁奖”。
  土桥中将亲自视察丈岭据点围堡被炸现场后,左挑毛病右挑刺,最后“自己都没说服自己”,不得不承认说:“我认为这种工程结构的据点,是行之有效的控制地盘的手段。”
  谁知正在他回到济南后,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如何“颁奖”时,前方传来消息莱阳西北的河源据点王子绍部的“围堡”被炸了个“底朝天”!
  原来聂凤智率领13团对投降派、莱阳第5区区长兼保安大队长王子绍部的河源据点两次攻击失败后,干部战士都不服气,叫嚷着要第三次非打下它不可!聂凤智吃了败仗,也决心把它拿下来,为以后解决“围堡”难题找到一个方法。
  对此,聂凤智亲自领着13团的营连排干部对河源进行现地勘察,为了“集思广益”,他还把战斗骨干都带上了。13团这些“虎崽们”会打仗不仅仅靠的是勇敢,而且个个心灵手快,还眼尖,几次观察,“围堡”的工事结构、地形特点、作战特点等等凡是与守敌有关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回去后,聂凤智把“诸葛亮会”一开,众人争着发言,个个提问题说对策,从破“围堡”的主要手法、作战时应采取的战术,到物质保障、技术保障、战斗保障一一谈到,最后连“政治保障方面”的问题都没有遗漏。会后,聂凤智把这些“充分发扬民主”产生的“好意见”、“好方法”、“好思想”反复进行研究,一一进行甄别,最后采纳大家提出的富有创造性的作战方法,搞出了一个破“围堡”的“秘籍”。
  他进行沙盘操作后,验证是行之有效的,于是派上一个营出发,结果当晚对敌发起进攻,第二日凌晨前攻克河源据点,全歼守敌。
  这次作战,为尔后13团进攻同样工程结构的据点提供了经验,增强了信心。同时,也使据守 “围堡”的敌人,丧失了坚守的信心。结果,一个河源据点的围堡被炸,接着就是“江源”、“河中”、“河尾”一连串的“围堡”被炸。河源围堡被炸后,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传来,土桥中将大发雷霆,一怒之下,把那几个上书建议“颁奖”的汉奸全部斩头示众,原因就是:“除了不务正业外,还脑子笨,留着还要坏皇军的事。”
  谁知几个“进言”的汉奸被杀,土桥又很快发现他们在汉奸和伪军中造成了“言路堵塞”,遇到什么情况,鬼子一询问,这些汉奸和伪军就支支吾吾,明明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是结巴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又耽误了许多似火军情。
  13团听到这些像笑话般的故事,个个乐开了怀,说:“鬼子真是重症不治了!”胶东军区政委林浩听到这些事情时,也是忍不住哈哈大笑,然后说:“敌我两次集思广益,一成一败,鬼子一个中将还不如我们一个团长。”

4。老虎团的老虎团长(3)
(3)
  在八路军的打击下,在胶东,大鬼子和二鬼子的据点往往就是一个大碉堡,为了防止碉堡爆破,他们在碉堡周围挖着深深的大壕沟。这些壕沟通常为一人多深、七八米宽。13团要去炸碉堡,首先就要先越过这宽宽的大壕沟,这无疑是增添了战斗的风险性。
  但是,13团的“虎崽”们却是无所不干的,在攻打黄县石良集的战斗中,2连想出了个在长板下安轮子的办法架桥,结果“轮板桥”遭敌破坏,连人带桥一起掉进沟里,导致战斗失利。
  这事让聂凤智团长知道了,他没有发火训人,而是鼓励他们说:“不要气馁,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一次,他到连队去,看到有几名干部战士在刚挖的壕沟边摆弄一挺轻机枪。结果,他们从机枪脚架上受到启发,设想在长梯下边安装两只活络支撑脚,靠支撑脚抵住沟底,再用力一推,使长梯架在壕沟上。他们一做,长梯果然就可以稳稳当当地架在壕沟上。试了几次,效果非常好。就这样,攻坚作战中跨越壕沟的一大难题解决了。聂团长高兴地称赞说:
  “这是战士们的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随后,他起名为“活络撑脚桥”。
  这种“活络撑脚桥”开始由13团运用,在打碉堡跨越壕沟时很管用,结果,很快推广到整个胶东部队和山东军区,后来还传到了华北军区。他的老熟人、在冀南根据地当分区司令员的徐深吉听说这“活络撑脚桥”是聂凤智发明的,高兴地说:“聂凤智聂凤智,就是有智慧!”
  据说,后来,聂凤智见着他做了更正,说:“这‘活络撑脚桥’是战士们发明的,我只是参与了而已。”
  (4)
  聂凤智是员猛将,但是他打仗却有着极高的智慧。
  1944年8月29日,他带着13团攻打马连庄。1营从西南角攻,他指挥3营从东南角打,战斗进行得很激烈。正在敌我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忽然前方碉堡内敌机枪哑了,还传来枪栓来回拉动的咔咔响声,他立刻判断说:“敌人机枪出了故障。”
  于是,他抓住这个机会大喊一声:“上!”
  他一喊,爆破组、突击组接连冲了上去,冲入敌碉堡内一看,敌人的机枪果然拆卸开了。
  战后,聂凤智命人把机枪零件全部收集起来,战后组装起来,13团又多了挺九二式重机枪。
  (5)
  13团在聂团长的带领下,在胶东抗日前线屡战屡胜,越战越勇,成为具有强大战斗力的老虎团。凡在13团的,不论是战斗部队的战士,还是搞后勤的人员,没有怕死的。谁怕死,在这里一天也蹲不下去。他东奔西杀,南征北战,英勇顽强,战斗力随时都是旺盛的,被老百姓称为“神兵”,而装备也越来越好,名声越来越大。
  敌人一听说13团来了,就绕道避开。结果,胶东一些游击队遇到紧急情况,有时为了威慑敌人,也常借用13团这个番号。
  13团打了胜仗,根据地的老百姓又是杀猪又是宰羊,打着锣鼓赶来慰劳。他们一听说13团来了,哪怕是深更半夜,也起来为部队烧水、弄铺草。谁知有时消息并不准,许多人常常是白忙乎了一通。
  人民群众打心眼里热爱敬佩聂团长和打遍胶东无敌手的13团官兵。而13团官兵也沾沾自喜,问他们是哪个部队的,他们把三八大盖枪拍得当当响回答人家:“13团的!”团长让他们抓紧时间苦练三大技术,他们说用不着,照样可以打胜仗。这常常使得政委抱怨工作量大增。
  为什么呢?
  因为他得和团长一起为这克服“骄傲自满”想辙儿。
  (6)
  1945年5月,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要调聂凤智去中海军分区当司令员。团长提升了,可13团的上上下下却不高兴。因为大家舍不得他离开,可命令就是命令,舍不得走也得走。临走那天,聂凤智开了—个全团军人大会,近2000人集中在一个大沙河滩上,中间放了—张八仙桌,他站在八仙桌上给大家讲话。
  讲着讲着,他变得轻声慢语了,说:
  “同志们,因为我要离开你们了,今天我讲了你们许多好话,讲你们人也好,枪也好,能打仗,能吃苦,这也好,那也好。你们还有没有缺点呢?”
  全场鸦雀无声地等着听。
  “我看有那么一点。有点骄傲了!”他一字一顿地说了出来。然后,大声说:“你们和兄弟部队在一起,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老乡杀猪宰羊慰问你们,你们觉得自己功劳大,这是应该的。问你们是哪个部队的,你们把三八大盖枪拍得当当响回答人家。让你们抓紧时间苦练三大技术,你们说用不着,照样可以打胜仗。这些都是不对的。”
  团长这些批评的话,尽管讲得并不严厉,却揭了揭大家平时并不以为然的“疤”,个个脸上红—阵、白一阵地低下了头,感到难为情。团长接着又讲:
  “我想,你们的尾巴有点翘到天上了!这样发展下去……”
  说着,他自己把双手向上伸去,做了个滑稽的动作:
  “你们是不是还想到天上摘个月亮玩玩?”
  团长的话音刚落,竟有人喊了一声:“想!”本来,这时会场的气氛是很严肃的,被莫名其妙的一声“想”,逗得全场大笑。
  团长也跟着笑了起来。但是,慢慢地,大家从这笑声中悟出了团长批评的分量,这是团长临别赠言,也是他的批评和希望,于是笑声变成了掌声,掌声越来越响。这掌声似乎表达了全体指战员的心情:“您讲的都听清楚了,批评得很对,我们坚决改正。”
  聂凤智走后,“上天摘月亮”的这句话,好长时间成了13团人人皆知的警句。善战的13团历任团长把与打仗并立的第一件事就是“防止部队骄傲自满的情绪”,并且作为“常抓不懈”的工作。
  

5。两个“团长”和“团长儿子”们的故事
在胶东抗日根据地时,有两个最有名的团,一个是因戏唱得好而出了名的京剧团,另一个就是因打鬼子打得好而出了名的13团。
  京剧团团长叫栾少山,大家习惯叫他“老栾”;13团的团长自然就是聂凤智。
  13团打了胜仗,京剧团就来慰问。京剧团有演出,男女老少就赶去看,去鼓掌,叫好,有时一二十里路也赶去。而13团对文艺宣传演出,也十分重视,聂团长说:“这也是抗日工作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宣传鼓动工作做得好,有时能抵几千几万兵呢。”因此,一有演出,13团就都像过年一样,十分隆重也十分热闹。
  就这样,聂凤智和“老栾”交上了朋友。
  因为“老栾”编演的时事活快报《大臭虫》风靡一时,聂凤智是当面称他“老栾”,背后就叫他的绰号:“大臭虫”。但是,谁都知道,有个唱京戏的“老栾”是聂团长好友。如果有人问及此,“老栾”也是打着哈哈说:“嗨,我们是两条战壕里的战友。”
  “老栾”有个儿子,就是后来有名的剧作家、《霓虹灯下的哨兵》的作者之一的漠雁。当时他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由于有老子的这层关系,就有事没事来聂家“玩”,成了聂家的常客后,每当有演出了,他就来逗聂凤智的大儿子庆荣,说:
  “要不要看戏啊?要看,就到你爸那儿偷两包香烟来换戏票。”
  聂凤智的老大才三四岁,最欢喜看戏,一逗就上当,只是不敢“偷”,遇到“小栾”的逗,就来缠母亲要。这时,聂凤智在旁边就哈哈大笑,一面给烟,一面骂:“‘老栾’生了个‘臭小子’,净弄些‘大小孩骗小小孩’的把戏。”或者,他干脆放两包烟在孩子够得着的地方,让他自己拿。然后,全家就高高兴兴地一起去看戏。儿子呢,跟着漠雁自然就得到了一个最好的位子。
  后来,漠雁也参军了,到了9纵,开始跟随聂凤智转战南北,从胶东到济南,从淮海到渡江,尔后又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