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猛将-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们在当地四处寻找自己的队伍。可在梁山、大足一带转了10多天,毫无所获,最后转到了广安,这才听集市上的老百姓说,不少起义士兵打散后去了重庆,那边有人收拢散兵。听到这个消息后,3人格外高兴,说:“不管消息是真是假,我们一定要到重庆去看个究竟。”
  3人日行夜宿,辗转到了重庆城,结果,胡炳云意外地碰到了罗南辉。
  他就在重庆负责收拢第7混成旅被打散的官兵。当得知他们突围后一直在找部队时,高兴地说:
  “邝旅长已到了鄂豫皖苏区,在党的领导下组建了红4军,现在是红4军军长了。你们要当红军,就赶快到鄂豫皖去找邝军长。”
  “好啊!我们就去鄂豫皖苏区!”胡炳云高兴地说。
  “此去路途遥远,路上敌人盘查、搜捕,困难会不小啊!”罗南辉接着问,“不知你们有没有这个决心?”
  三人当即表示:“困难再多,危险再大,我们也一定要当红军!”
  “好!每人发两块钱路费,当是我的一点小意思!”罗南辉也很高兴。接着,又向他们介绍了去鄂豫皖苏区途中要注意的事项,接着,胡炳云三人就动身上路了。
  他们离开重庆后,徒步往成都方向走,过陕南到鄂豫皖苏区去。由于每人仅有两块钱的路费,每日除了买点吃的充饥外,不敢乱花半分钱。但从重庆到成都,都些是弯弯山路,他们爬山越岭,每日行走100多里,可当他们到达成都时,路费早就用完了,而成都离鄂豫皖苏区还很遥远。饿着肚子捱上一两天行,时间一长哪里坚持得了?3人犯着愁,在大街上闲逛着,突然发现国民党29军正在大喊大叫地招兵,再一问,才知他们近日就要开到陕南去堵截红四方面军入川,怕兵力不足,所以在成都一带拉夫。突然,胡炳云拉着他们到一个街角落,说:“嘿,去陕南的路费有了!”
  “我们现在身无分文,在成都连个认识的人都没有,哪来的路费呀?”

2。当号兵与“千里走单骑”的奇遇(3)
胡炳云说:“现在29军不是正好也要去陕南吗?我们到29军中临时挂名当兵,先解决吃饭问题,一到陕南,不就有办法了?”
  其他两人连声叫好。
  拿定主意后,3人就到招兵处,报名当了兵。几天后,29军就离开了成都向陕南开进,他们跟在队伍里往前走。可是这伙“大军”磨磨蹭蹭,走了半个多月,才到巴中一带。3人又凑到一块商议,嘀咕了半天,胡炳云说:“这样跟着29军慢吞吞地走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找到红军啊?”
  “再也不能跟着他们走了!”
  “我们要走就快!”
  结果,3人决定逃跑。
  说干就干,第二天晚上,3个人趁夜幕逃了出来,又踏上了寻找红军的路途。
  他们从通江向鄂豫皖苏区行进,就在他们准备进巴山找红军时,却不知红军到底在哪,只好向当地老百姓打听,一个老汉说:“对面山上就有红军!”
  这半年来历经艰辛、矢志不渝,他们就是要找红军,现在他们就在对面山上!咋听这个消息,几个人简直快要“晕”过去了,激动万分,撒腿就向对面山上爬去。
  上山后,果然有一支红军,原来是红四方面军12师的部队,师长叫何畏。他听说3人是从成都来找红军的,当即把他们找去,亲自谈话。问了几人的情况后,他说:
  “你们找到红军吃了这么多苦,这下好了,你们几个就先在我这里干吧。”
  何畏还说:“你们路比较熟,给我们带路,以后有了机会再送你们去红军司令部。”
  原来他们要去四川开辟根据地,正好少了带路的。
  于是,3人就留在师部,为红12师带路,向成都方向前进。他们带着红12师打退了川军29军的多次堵截,还歼灭了29军1000多人,胜利地到达了巴中地区。到巴中后,何师长派人把他们送到了通江。
  到了通江,胡炳云几人以为马上就要“分配新任务”了,个个激动得像怀揣着只大兔子。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接待他们的,竟然是红四方面军保卫局的干部,没问几句,就把他们关进了牢房。
  一年多来,他们风餐露宿,千里迢迢来当红军,结果找到红军了反被关进了牢房,3人怎么也想不通。正当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时,审讯开始了,整整一个上午,保卫局审讯科长丁武选和书记员寇其炎,把胡炳云从在家务农、当兵起义,直到寻找红军前前后后,仔仔细细审问了一遍。然后,商量了一下,说:“让他到司号员集训队当教员吧。”
  原来保卫局刚成立了一个司号员集训队,正当缺少教员呢,当他们了解胡炳云的身世、经历,并知道他有吹号的特长后,便把他放了,安排了一个工作。可以后,胡炳云再也没有见到和他“一起找队伍的”那两位战士,也不知他们是死是活。
  过了段时间,他才渐渐得知,保卫局之所以把他们关起来,就是因为他们是邝继勋的旧部,而邝继勋此时已被张国焘“肃反”秘密杀害了。此时部队缺司号员,急需培训一批补充到连队去。于是,他会吹号的特长在这里派上了用场。联系到自己两位同伴的命运,胡炳云后来说:“我是靠会吹号救了一条命呀。”
  这是1932年12月的事情,胡炳云就这样正式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他到司号员集训班当教员,负责教10多个娃娃吹号,学生只有十三四岁,比他当年学号时年龄还小,但是,他尽管受到不公正待遇,教号却还是十分的认真、负责。

2。当号兵与“千里走单骑”的奇遇(4)
(4)
  7个月后,1933年5月的一天,胡炳云去川陕省委驻地办事,意外地遇到了在省委开会的罗南辉。这一见面,他既激动又高兴,马上向“老领导”详细汇报了自己这两年来的情况。罗南辉说:“你的情况我了解,我带你到省委组织部去。”
  结果,他在省委组织部详细地介绍了胡炳云的情况,这样胡炳云才得到了党组织的信任。6月后,他被批准了入党,介绍人还是保卫局的保卫队队长和指导员呢,不久,他就到了保卫队“工作”。在保卫队,胡炳云在巴山与当地的土匪武装作战时,每次都是冲锋在前,不怕死,活像个小老虎,红四方面军的战斗力很强,个个都一打仗就嗷嗷叫,但胡炳云更是突出,几次战斗后,就“当”上了保卫队的党支部书记。保卫队改为保卫营后,他改任连指导员。这时罗南辉调任红33军军长,红33军是由川东游击军改编而成的,是红四方面军的5个建制军之一。胡炳云被红33军98师师长吴世安看中,调到师通信队当指导员兼做参谋,但是,罗军长说:“胡炳云打仗是个料子,让他到战斗部队去!”不久,他又调任红33军98师294团1营3连指导员。以后,他参加了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和反“六路围攻”。从此,胡炳云从一员号兵锤炼成了一员红军干部。
  (5)
  在我军将领中,许多人有过与党组织失散后继续找党找部队的传奇经历,但胡炳云的经历却是十分独特的,对此,后来他的“老上级”陈毅说:
  “在我们这些老党员中,多数人或多或少在艰难的斗争岁月,有过找党找部队的经历,这不稀奇。比如在南昌起义失败后和梅岭抗战时,我都找过党嘛,但我们至少都已经是党员了,或者有个职务了。而胡炳云就不一样,他千里找红军,一不是党员,二没什么职务,一个起义才几个月的普通战士,党外人士,千里寻红军,历尽一年多,这就是不一般的信念了!当年那个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忠义传千古,我看,这个胡炳云对党对我军的忠诚,远远超过那个关云长!”
  胡炳云千里寻红军的经历,一直是我军“红心向党”的典型。后来,他的故事被29军将士们在战斗的间隙时时传神地讲起。军长当年千里寻找红军的经历,被他们半是事实半是搀乎自己的一些想像地“以讹传讹”,越传越神,由3人变成了胡军长独自一人,他千里奔向鄂豫皖苏区的坎坷经历被演绎成许多传奇的故事,比如,一路上,他忍饥挨饿、历尽坎坷不说,为了闯过国民党军的关,路上飞身跳过一条宽80米的大河,竟然没有落水;又如在追击中,他又遇到国民党女特务“辣妹子”的诱惑,摆脱了女特务后,又遇上袍哥头领比武招亲,他一一渡险而过;还如在国民党29军中逃跑时,智擒匪连长,押了一大队的俘虏到红军,乐得师长何畏让他带路,还封了个他“带路队长”的“半军半民”的职务,等等。胡炳云知道后,哈哈大笑,但立即更正说:
  “比小说还神奇,我没那么大的本事。当时不是单骑,是3人!其实,他们二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是现代关云长。”
   。 想看书来

3。 “中央红军就是造人才的地方!”(1)
1935年6月18日,长征途中,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主力在懋功地区胜利会师。随后,党中央决定,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共同北上。在北上行军途中,胡炳云所在的294团,突然接到命令:即刻开赴毛儿盖接受新的任务。当294团赶到毛儿盖后才得知,中央军委为了加强红一方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2师4团的战斗力,决定把294团与4团合编为一个团。于是,294团3连改编为4团2营6连,人员不变,连长、指导员仍由杨信义和胡炳云担任。
  就这样,胡炳云从红四方面军转到了红一方面军,并且成为了长征先头团红4团的一个连队。由此,胡炳云最有传奇性的军事生涯也开始了。
  (1)
  1935年8月,红军北上,必须经过茫茫草地。
  茫茫草地是一块死亡之地,过草地就是一次生死存亡的考验。一天中午,毛泽东把红4团政委杨成武叫到了住处,一席谈话,毅然把草地探险寻路的任务交给了红4团。
  杨政委接受任务回来后,与团长王开湘一商量,“选中”了6连为过草地的前卫连。这也就是说这次草地探路,胡炳云的6连要走在最前面,死亡之路,由他们先“趟”。无疑,他们选择6连为全团的前卫连,就是要“试一试”他们到底够不够红一方面军先头团的“资格”!
  21日清晨,红4团向着草地方向出发了。胡炳云和杨信义连长领着6连走在全团的最前面。一出村口,几位师团首长围住一位身材魁梧的领导在路边谈话,不知谁惊喜地喊了一声:“毛主席!”顿时,全连情绪活跃起来,目光一齐凝聚在毛主席身上。毛泽东微笑着向行进中的队伍挥手,喊着:“过草地,你们一定要小心啊!”
  6连大约走了20多里地,过了一个村庄后,继续向西北就进入了一个无名的小山谷。山谷里有片密林。胡炳云对战士们说:“多拣些干柴枝,过草地时点火、烧水用。”
  于是,每个人拣了不少的干柴,部分战士还背了一些写着“由此前进”的木板做的路标。一支“柴火大军”沿着山谷艰难地向前走,穿过一片树林后,便进入茫茫的草地。
  胡炳云他们靠着一位60多岁的藏族通司当向导。这位老大爷以前曾走过草地,对草地的情况较为熟悉。在他的指点下,战士们一个跟着一个,踩着草根一步一步往前走。这位通司说:
  “草地上的水不能吃。”
  “为什么?”胡炳云问。
  “草地上的水是陈年腐草泡出来的,有毒,脚划破了,被这毒水一泡,就会红肿溃烂;喝了草地的水会使人肚子发胀,中毒而死。”
  胡炳云立即和杨连长把不准饮用草地上的水作为一条纪律传达到每个人,要求人人必须严格遵守。这草地有水有草,草丛上还迷漫些浓雾,阴森森的,草丛里河沟交错,积水泛滥,表层的水呈淤黑色,散发着刺鼻的腐臭味,除了一丛丛长得密密麻麻、足有几尺高的青萍和淤黑发臭的污水外,什么也看不到。面对这广阔无边、雾气腾腾的泽国,到哪里去找路?根本就没有路!脚下是一片草茎和长年累月腐草结成的“泥潭”,踩在上面,软绵绵的,如稍一用力,人就会越陷越深,整个身子都会陷进去。跋涉草地的艰难行军开始了。很快,前卫连进入了草地。每到岔道口,他们都插上一块路标,为后面的部队指引道路。
  但是,草地上的天气一日多变。早晨是浓雾,天昏地暗。中午先是狂风大起,然后,积云被吹散,从薄云中钻出几缕阳光。可到了午后,天空又乌云密布,气温骤降;不一会儿,狂风四起,大雨滂沱。战士们暴雨中行进,到黄昏时分,个个身上都湿透了,突然一条河又挡住了去路。正在这时,团里通知就地宿营。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3。 “中央红军就是造人才的地方!”(2)
6连在一个小坡上停下来。战士们走了一天,只在途中啃了点干粮,一停下来,个个感到又饥又渴。但炊事班无法在水草地上架锅做饭,胡炳云说:“各班把背的干柴火点燃!”
  各班把身上背的干柴火点燃几根,边烤火边用脸盆烧开水,然后,每人分一小杯就着吃点干粮。吃过饭,大家正想背靠背坐在背包上睡一觉,天公不作美,突然又下起了大暴雨,雨中还夹杂着豆粒大的冰雹,临时搭起的油布、树棚都不顶用了。天漆黑一片,四野雨雾茫茫,走没法走,躲也无处躲,6连上下只好直直坐着,任凭雨水往身上浇,冰雹往身上打。每个人的衣服全都湿透了,阵阵冷风吹来,个个冻得浑身发抖,直到半夜,还在风雨中半醒不睡地坐着,6连在茫茫草地上的第一个长夜就这样度过了。
  第二天拂晓时分,集合号音响了,大家站了起来,揉了揉熬得红红的眼睛,收拾了一下行装,抬起又酸又重的两腿,又开始向草地深处前进。茫茫草地分不清东南西北,全靠向导带路,在风雨和飘雪中,不停地向前跋涉,尽管草地难走,红6连终究是英雄连,一天没事,两天没事,三天没事,但到了第四天,风吹雨打,又饥又饿,不少战士终于开始脸色苍白,两腿酸软无力了,空手往前走都吃力了。这时,胡炳云和杨连长带头帮战士扛枪,背背包,结果,全连立即开展“互助”,体强的战士搀扶体弱的战士,胡炳云还专门抽了几个身体特棒的战士组成收容小组,在全连最后面,见着谁累得走不动了,就两个人上,架一个就走,几个力气大的“二愣子”还嫌“架”麻烦,干脆个人背,一上去,往下一蹲,背起对方就走。
  经过4天艰难的行军,6连到了一个叫色坝的地方,这是一条岔路口,带路的通司说:“往右通松潘,往左到班佑。我们现在已经出了水草地,可以走大道了。”
  眼前虽仍是一望无边的野草,但路却平坦、干燥多了。战士们双脚泡在污水里,一上这条路,个个精神倍增,两条腿一轻快起来,个个连跑带跳的,黄昏时分,到了一个小山坡旁。这时,团首长派人通知停止前进,原地宿营休息。全连一停下来,胡炳云就和连长杨信义商议说:
  “趁现在天晴,有干燥的地方,让战士们去挖点野菜,烧点开水。”
  “好,山坡上有野菜,吃些干粮填填肚子,好好睡一觉。”杨连长答应了。
  很快,战士们就都行动起来了,挖野菜,挖土坑,捡柴火,烧开水,忙得热火朝天。为了避风取暖,睡个舒坦觉,各班还挖了两三个小土坑,分别在坑的四角插上棍子,用油布或被子往上一盖,像个小帐篷似的,胡炳云一见也高兴地说:“好啊,可以睡觉,发现敌情,还可以当掩体,一举两得。”
  于是,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