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下文胆-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魏征同志就裹挟在这种呼啸里,跟着瓦岗寨李密大哥打打杀杀闯世界。
  李大哥显然很欣赏老魏的才华与见识,但也仅限于欣赏,属于赏而不任那种。所以,老魏满脑子横溢的智慧只能在脑壳里自我冲撞。别希望一枚地瓜会对一粒珍珠真正感兴趣。他向李密进献破敌强己十策时,终不为其所用。
  一咬牙,老魏将自己心血熬成的书稿,都用在了厕所,奉献给天底下最肮脏的事业。这同样是一种自矜和自重。
  许多领导同志的爱才,就像雅好书画一样,仅限于收藏,锁到自家库房里,拥为己有完事,真正的艺术价值与他毫无干系。所以,孔明吊周公瑾时才说,“从此天下,更无知音。”金圣叹先生对此评点得尤为切要:“盖不独爱我者为知己,能忌我者亦知己也,不独欲用我者为知音,欲杀我者亦知音也。苟能爱我而不能用,用我而用之不尽其才,反不如忌我杀我者之知之耳。”
  这是书生的气头话,杀我者还是不如爱我者,活着是第一要义,否则一切无从谈起。老魏明白这个理。但跟着李大哥这样的爱我之人还能怎样?那就别再浪费脑细胞,嘴上贴张膏药,三缄其口,混呗。 。。

走过来,走过去,找不到根据地  (3)
公元618年,瓦岗军被王世充打败,跟着李大哥闯的魏征同志,像拖油瓶一样,又跟随李密投降到了唐王李渊麾下。长安多大啊,朝廷中没人知道这儿还窝着一位叫魏征的人物。
  怀才不遇的老魏,深深地郁闷了。岁寒三友松、竹、梅,郁闷三友傻坐、喝酒、唱歌,他果真坐下端酒,站起高歌,稀里糊涂、百无聊赖地唱上了,“也许是我不懂的事太多,也许是我的错,也许一切已是慢慢地错过,也许不必再说——”
  不,怎么就叫错过了,为什么不站出来勇敢地说自己行?他清醒地看到,此时华山以东地区为徐世勣占据,尚无所属,仍处于唐王朝的治外,但徐世勣是李密的老部下。老魏毛遂自荐,请求皇上同意自己去安集山东,招抚纳降。
  只出一张嘴,又不用出兵,这样的便宜事,李渊自然是答应的。一个大白板如何能举出去代表朝廷行事,于是,老魏被相当随意地任命为秘书丞。混到38岁,老魏终于光荣走进了国家公务员的行列,而且行政级别比他曾经当县令的爹还高,为从五品。
  路上,老魏颇多感慨。
  文人一感慨,就会出产诗词,浪费纸墨,搞不好还流传百世,让后世喜欢背诵它们的文学老中青年同志们,一边叫好,一边抱怨自己大脑内存有限。老魏的《述怀·出关》,就属这样的产品。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唐诗别裁》称此诗,“气骨高古,陡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说的很武断,一家伙给唐诗找到了源头,这样的评价是否稍嫌过高,我们有责任替魏征哥哥谦虚一下。当然,那只是从文学角度的一种审视,而真正让我们感兴趣,从而认真打量的,是他自我吐露的心迹。
  字里行间,他对自己前半生壮志未酬、雄心不已的寄寓与慨叹,对连年战乱造成民生维艰的同情和伤感,对报效新朝、忠贞不二的独白与决心,在此都得到清晰传达。
  这次出行,在老魏人生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转折点。他乘着驿车,呷着毛尖,兵不血刃就劝降了徐世勣。而这些,已足以让李家兄弟们为之侧目。一向善于发现人才,罗织人才的李世民,说不定就是从这时,已暗暗在自己的人才簿上,写下了“魏征”这两个笔划颇多的字。
  真是莫大的讽刺,就在他政治宣言一样慷慨吟哦完“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话音还未落定的次年,公元620年10月,窦建德攻陷黎阳,魏征被俘。随之,老魏再次改换门庭,由大唐的秘书丞摇身一变为窦建德的起居舍人。这中间,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有多远,也许只有他自己清楚。
  “明明白白我的心,渴望一份真感情,曾经为爱伤透了心,为什么甜蜜的梦容易醒?星光灿烂风儿轻,最是寂寞老魏心……”歌儿,都是失意人用来自我排遣的,别人听了也没用。
  造化弄人。621年,李世民彻底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两股势力,作为被俘人员,魏征同志再次低着头重回大唐。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走过来,走过去,找不到根据地  (4)
“开放的大唐欢迎您!”就当被人借走自行车骑了一圈,又送了回来。唐王朝以其博大而宽厚的胸怀,再次紧紧拥抱了失节的老魏。重返组织怀抱的魏征同志此时的所思、所想呢?仍然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不要过分打探,从而二度伤害一个已经遭受严重创伤的中年男人那颗憔悴的心。男人更需要关怀,电视广告是这么教导我们的。
  是金子,放到哪里都会闪闪放光。闪闪发光的魏先生,立刻又吸引了一个人的眼球,太子李建成。
  老魏一万个想不到,背离组织三年后回来,竟然一脚踏进入了东宫太子府,而且担任的是太子洗马。
  万毋望文生义,错误理解太子洗马是提只水桶,拿把刷子,每天为太子宠物当搓澡工。明朝成化年间的太子洗马杨守陈,就被驿站的小吏错误理解,乃至被不礼貌地问,“公职洗马,日洗几何?”老杨倒不生气,也不耍大牌,他幽默回答,勤就多洗,懒就少洗,没有什么定数。这个回答倒深和了如今一大批洗浴中心爱好者,他们也是勤就多洗,懒就少洗,反正和搞个人卫生无关。
  太子东宫相当于影子内阁,实际上就是一个预备朝廷,当皇帝征战或出巡时,迅速替补并及时运转,暂时履行最高中央枢纽的各种职能。太子洗马,相当于太子办公厅的秘书长,掌管各类文件收转回复、文书起草工作,非同小可。从逻辑上来说,能够进入到太子东宫的权力核心,就等于一脚踏进了未来朝廷的神经中枢。?
  聪明如魏征,不会不知道他所在岗位的重要性。他没有得意地笑,哪怕独自关起门时。
  聪明如魏征,也绝对不会不知道他已踏进了一池浑水中。他没有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哪怕面对的是如狼似虎的一帮皇室子弟。
  此时战功赫赫的秦王李世民,不光重权在握,而且与形象黯淡的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已暗暗形成抵牾之势。他们已彼此拉开架势,鸡冠*,项毛炸开,都在暗暗较劲,纷纷在李渊面前邀宠争功,斗争日益明朗公开化。
  不惮艰险的老魏开始向太子支招,劝李建成亲自征讨已不堪一击的刘黑闼,以此赢得军功,捞取政治资本,结交山东豪杰,从而在朝野树立个人威望,以压制日呈强势的秦王李世民。
  这一着极为奏效。东宫里有高人啊!李世民不会不时时若有所思地盯着太子东宫,然后再次翻开花名册,眼睛定定地盯住一个人。
  更为让李世民耿耿于怀的是,老魏这个老家伙,不止一次劝太子李建成及早干掉自己。世上有不透风的墙,但没有不透风的嘴。
  公元626年,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像在浅水原之战彻底消灭薛举陇东集团、三天不解甲覆灭刘武周及大败王世充和窦建德等重大战役中,巧施妙手、屡获大捷一样,李世民再次用他的果敢和智慧,身法极为漂亮地实施了玄武门之变,杀掉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用坚硬的兵谏和挺肉麻的跪乳,迫使李渊同志承认他为太子。
  若是个女人,魏征该坐在墙角大哭一场。哭自己遇人不淑,哭自己运交华盖,哭小娘子我咋如此不幸!怎么跟谁谁完蛋,总像持着爱的气球在打着车到处玩*。他再次不尴不尬了。
  作为业已被歼灭的*一个残存异己分子,老魏被李世民喊来问话。
  秋后,是算账的季节。
  李太子咬着牙根问:“汝何为离间我兄弟?”
  面对这个句式,常规的回答一般是如下三项:A、拍着胸脯说,绝对没有,俺怎能那样说呢?不信你问问建成;B、匍匐在地,诚惶诚恐地说,我知罪,俺一时糊涂,求您大人不记小人过;C、眼睛一瞪,脖子一梗,不讲卫生地往地上啐口唾沫,然后大义凛然地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愿杀愿剐,悉听君便。
  可老魏选择的是D。在“众为之危惧”中,他举止自若地说,“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
  这个回答很生猛,太出提问者的意料。要是参加论文答辩,专家组应该集体起立鞠躬。
  此回答包含了四层意思:一是承认,二是不反悔,三是自我肯定,四是委婉致意,在“太子”前加了个“先”,表示了对现太子的接受和认可,而不是顽梗不化。
  出人意料的回答往往会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就像赵本山为让孙女上星光大道,说姥爷姓毕。
  惺惺惜惺惺,钉子遇见钻头,同样会油然而生欣赏和仰慕之情。硬骨头六连出身的老魏,让同样不缺钙的李世民,立刻产生了化千古恨为绕指柔的奇妙感觉。
  也许,李世民此时眼前忽然出现了齐桓公的高大形象。管仲不是为了公子纠,还射他一箭,欲夺其性命吗?彼一时,此一时嘛。
  榜样的力量就是这么无穷。结局很戏剧化,李世民改容礼之,不但不治老魏的罪,反而任命他为詹事主簿。
  上帝在这一刻,咧嘴微笑了。他不为魏征留下了一颗人头,而是由此看到了一个璨华时代的即将来临。
  

我这就跟你走(1)
永远不要误解了唐太宗那份常人难以企及的胸怀丘壑与大气开合。
  拯救老魏于生死一线,并最终将其拔擢使用的根本原因,并非魏征同志那句大义凛然的回答,而是李世民同学一颗包容天下、见贤思用的大心。因为与老魏相同政治背景,并得到相同礼遇重用的,还有王珪等一大批原先紧紧追随前太子的反动阵营遗老们。他们都没有被扫地出门,上大街清理厕所,在劳动中改造,也没有从此窝在家里,一遇运动就被戴上纸帽愤怒声讨,而是各自光荣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
  这番话就很能言明李世民宏阔的心胸,“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城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猜忌乎?”闻之者,焉能不人思自励,一心团结在以李世民为绝对核心的朝廷周围竭诚尽力?20世纪中叶的中国,800万美式武装怎么就败在了小米加步枪面前?蒋中正同志显然没在李世民同学这里受到教益。
  还有个例子更生动。太史令傅奕同志,和爱琴海边的毕达哥拉斯、泰勒士那帮人一样,有着共同的个人爱好——没事时,就喜欢抬头看天。所不同的是,老毕是观察天体运转的规律,老傅却是通过天象的蛛丝蚂迹预测大地上的一举一动,属于更高深的科研范畴,尽管这门学问现已失传,或者被证明是伪科学。
  但玄武门兵变之前,傅奕确实看到了太白经天,依据理论,那是兵丧之兆。老傅连忙将这一大大不利好的消息报告给李渊。结果,李渊将心怀叵测的李世民找来,问太白为什么经天?太白在哪呆着,或不在哪呆着,干李世民甚事?但已起异志的李世民与暗窥端倪的李渊,父子双方却都心知肚明。在向父皇如泣如诉地陈述无辜,并替自己万般开脱中,秦王以头戕地,几乎一头撞死。
  死了就不好玩了,李世民不会傻到自绝于父亲面前,他只是用剧烈的行动来获取老李的同情。但头上磕出的包实在疼,那一段时间,李世民最听不得现在网上流行的一个字——顶!
  大权在握后,李世民也找来了颤颤惊惊的老傅,并赐之美食。
  请来吃一顿不是目的。李世民发现老傅太有才了,睁着一双老迈昏花的眼睛,就能提前看到玄武门之变。有这么一位经常能准确预报点问题的人才在,确实很重要。老傅被深切勉励:上次你看天,几乎害死俺,但你只管看你的天,发现天上有什么变化,你还要像以前一样知无不言,千万别因那事不再告诉俺了。
  老傅后来脸色果真一天天端庄、凝重起来,形同雕塑。就是只井底的蛤蟆,只要天天与夜空对话,将有限的视野投放在无垠的浩瀚星空中,他的面孔都会庄严起来。就连书也一样,你看哪一本哲学类书籍,有着流行书那样俏丽花哨的封面?
  新朝的言路,就是这样被李世民一条一条打开的。做人,尤其作君王,和作学问一样。只有通,才会融,才能不囿于细节,不拘泥于死理,不执拗于成见。从而堂堂然走出一条新路,那么,其身后挥洒的,就永是宽博、畅达的气象。
  细究魏征与唐太宗的关系,就像看千里马之于伯乐,后者不是前者的必然条件,但后者是前者出现的先决条件。讲这些,是想让所有的人更好理解,老魏日后那些惊世骇俗的言行,不完全是因为老魏的个人禀赋,而是有着供其茁壮生长的极合适阳光、水分和土壤。 。 想看书来

我这就跟你走(2)
所以,官拜詹事主簿的下层官员老魏,能频频被李世民“数引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就一点也不奇怪。
  天知道,老魏的眼光有多独到,看问题有多深刻,进谏的内容有多刿切,反正是唐太宗听得悦耳,用得顺手,钥启锁开,药到病除。李世民有点要上瘾的意思。
  一个是乱中取胜的马上皇帝,急切希望国家鼓角息声,得到大治;一个是乱世中行走多年,具有丰厚治国方略和实践经验,却迟迟找不到施展舞台的剩男;一个因父皇晚年偏听而极端厌恶耳目闭塞,一个大力倡导兼听则明,推行明德慎罚,坚持偃武修文,振兴河山;一个在气度上大气开合,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个不持愚节,知无不言,深明进谏之道。这样两个人遇到一起,便只能是一种绝配。
  看到他们走到一起,历史都为之精神一振。
  一双善于倾听批评意见的耳朵,最惬意的事,就是遇到一张喜欢针砭时弊的嘴巴。二者相遇,只能是相见恨晚,耳鬓厮磨,感情日深。公元627年,李世民践祚后的贞观元年,马上擢拜魏征同志为谏议大夫。而且制诏通知满朝文武,“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我是大唐一老狗,蹲在朝廷大门口,君让咬谁就咬谁,让咬几口咬几口。”据说,这个段子是贞观年代的网络写手为恶毒攻击老魏创作并流行开来的。老魏既欣赏又反感,他认为前两句极为形象,后两句极为扯淡。
  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这个段子作者予以痛斥。贞观元年,大局虽然初定,但李建成、李元吉的党羽还散布在民间,时时聚聚会,发布点不满的言论,甚至还准备谁来奋臂一呼,再图大举,这些都对新朝构成了极大的不安定因素。
  李世民为此下大赦令,对不管以前的左派还是右派分子皆赦而不问,而且还下令民间相互不得揭发,不能发动群众斗群众。
  这个做法很容易让人与中世纪罗马的宗教裁判所,以及20世纪中国某个畸形时代,形成一种对比性思考。如果一个国家以公民间抛却友谊和亲情,完全以告密、反咬、出卖的方式获得社会价值认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