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卷智慧全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羊皮卷智慧全集-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② 向不诚实宣战。那些有自卑倾向的人,会用谎骗来支撑自己的形象。但是谎骗起到了相反的效果:他们会更降低自己的自尊,不管他们发现没有。
  谎言和欺骗是掠夺你自尊的恶劣习性。有意思的是,相反的习性则是有益的。正直会赋予你高度的自尊,会为你赢得更多的朋友。
  ③ 让你的习惯促进你的成功,而不是阻碍你。习惯无非就是一种成为必然的行动。某件事做得足够多了,就会变成习惯。正如我们的身体由我们吃什么东西决定,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则是由受我们所养成的习惯影响的。
  


要知道你是个天生的优胜者


  要知道你是个天生的优胜者
  遗传学家阿蒙兰·辛费特曾说过:“在世界的全部历史上,从来没有别人和你完全一样,在那无限遥远的将来也决不会再有另一个你的。”
  他的思想和奥格·曼狄诺的提法“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如出一辙。
  你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人,为了捍卫生存的权利,出生之前就已进行了优胜劣汰的殊死争斗。那是一场角逐一个单一的目标,即一个含有细微核子的宝贵卵子的大竞争,争夺的目标比针尖还小,精子本身,也要放大几千倍肉眼才能看得到。你一生中最具有决定性的战役,就在这样极轻微的程度下打响了。
  精子的染色体,含有由父亲和他的祖先所提供的一切遗传原料与意向;卵子的染色体,含有母亲和她的祖先所提供并可以遗传的特性。你的父亲和母亲,则代表20亿年人类生存斗争的顶点。有一个最快乐最健康,得到胜利的独特精子,与那正在等待的卵子结合,而形成一个微小的活细胞。
  于是,对于你来说,当世最最重要的那个人的生命便开始孕育,而在那一刻你已经是冠军了。当你来到人世间,面对一切实际的目的,无论它有多么高远,你都能达到。因为,你从过去的巨大储藏库中,继承了达到目的所需的一切潜能与力量。
  你是与生俱来的冠军。无论妨碍你的是何等的困难和不幸,但与结胎之战时所克服的困难比较起来,前者还不及后者的十分之一。记住:对于活着的人,胜利乃是内藏的。如果你有这样一个认识和信念,必将激发起有助于成功的无比坚定的热忱。


客观、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


  客观、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
  人生最大的难题莫过于:知道你自己。许多人谈论某位企业家、某位世界冠军、某位电影明星时,总是赞不绝口,可是一联系到自己,便一生长叹:“我不是成才的料!”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出息,不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理由是:“生来比别人笨”,“没有高级文凭”,“没有好的运气”,“缺乏可依赖社会关系”,“没有资金”等等。而要获得成功首先必须要正确认识自己,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严重的自卑感扼杀一个人的聪明才智,还可以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自卑感严重,不敢干或者干起来缩手缩脚、没有魄力,这样就显得无所作为或作为不大;旁人会因此说你无能,旁人的议论又会加重你的自卑感。因此必须一开始就打断它,丢掉自卑感,大胆干起来。
  谦虚是一种美德,但是缺点往往是优点的过分延伸。过于谦虚,或者由于自卑而谦虚,都是不应该的。几乎每一个科学家都是非常自信的人。自信,可以使你精神振奋、勇于进攻、战胜困难。所以,必须积极寻找自我解脱之路,走出自卑的心理误区。
  《向你挑战》一书的作者廉·丹佛指出:正确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潜力,这是获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心理素质。
  成功者有着非凡的能力去认识他们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去认识每天影响着自己生活的人和事。他们懂得“适应”是精神上和肉体上获得成功的钥匙。
  现实的自我觉察能使我们自己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了解自己在生活现实中所扮演的角色、潜在能力和将来要去承担的角色及要达到的目标。他们从经验中,或凭借着洞察力、反馈信息、判断能力去不断学习和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他们在生活中不是单靠出力气做事,而是时常开动脑筋,避免发生错误和纠正不足。他们习惯以最诚实的方式鉴别一切,他们不欺骗别人,也不欺骗自己。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对自己做人的形象,从自己的身体外观、品德和才能、优点和缺点、特长和不足、过去和现状,以至自己的价值和责任,总会有一定的认识。然而,自己对自己的这些认识是否符合自己的本来面目和实际情况,各人就会出现许多差异。有些人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有些人看到自己很多问题,但却看不到自己的主要问题;也有些人看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却看不到自己的一点长处。可见人对自己的认识,也和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一样,需要有一个了解和学习的过程,并不像照镜子那样简单。“当事者迷”也就成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警句。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处于各种不同评价和议论的包围之中,有人会赞许你、称颂你;有人会批评你、责备你;甚至还有人轻视你。那么在各种议论中,究竟哪一个“你”是真实的呢?在投向你的形形色色目光中,你自己又能否准确无误地分辨呢?你是否从这些评价和议论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丰富自己、改善自己呢?
  客观地、透明地、正确地认识自己是至关重要的。个性是需要发现和需要发展的,人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个性基因,我们要尽可能的挖掘它,发展它,丰富它,使自己成为一个丰富多彩、魅力四射的人。
  


要接受现实中的自己


  要接受现实中的自己
  “我们都是因为爱而被创造、为了爱而被创造的,这种创造是免费而无偿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要爱自己。
  帕特·柯林斯教授从自己女儿的经历中,深刻体会到了爱自己的重要性,他讲道:
  玛丽现在8岁了。我希望她会走路。我希望她能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字。我希望她的视力能好一些,这样她就可以看清书上的字,而不必让老师为她把字写在大纸上。我希望她不用把轮椅挪得离电视那么近,就能看动画片。就是为了玛丽自己,我也希望她能做所有的事情。可是她不能。大夫说,她的大脑损伤无法补救,永远不会恢复了。虽然她有这么多生理缺陷,我现在还是为我们有了她而感到幸福。
  起初我们真的绝望过。玛丽虽然早产两个半月,我却绝没想过她会有什么缺陷。我以为她完全正常。18个月以后,她被诊断为大脑麻痹。我的精神崩溃了。对这个快乐的宝贝,我寄托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啊!我曾盼望她能像她姐姐一样,出落成一个身材颀长、文静自信的姑娘。被仙女遗弃在冷漠之乡的,难道注定是我们的玛丽么?
  我不相信那个诊断,于是带着玛丽四处求医。对别人,我渐渐又嫉恨又恼火。我开始生上帝的气。我对自己更是怒气冲天:我究竟做了什么对不起孩子的事情呢?
  我对自己说:我应当爱她。可是我却为她痛心,为她在这个世界上注定将面临的排斥和悲苦痛心。在这个世界上,被视为有价值的人只有那些自立者、成功者、美人和富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魅力就是错误,患了癌症就是走上了绝路,失去工作等于道德上的失败;在这个世界上,受苦会被掩饰起来,死亡也会被藏匿得不为人所见。我怎么也无法接受现在的玛丽。我为她感到羞耻。我想要个健全的孩子。我不能原谅自己,也不能原谅上帝。我祈求上帝祛除这个残酷可怕的符咒,通过什么魔法或者奇迹使玛丽焕然一新,变成我所期望的那个美丽可爱的姑娘。
  后来我通过观察,才明白我的这种看法错了。
  在玛丽看来,她天生就是这样。她并不把时间花在弄懂为什么她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走路、做事上,而是乐天知命地生活着。我开始看到,她由于有个独一无二的自我而快乐。她充满了发自心底的精力、活力和热情。她圆圆的脸儿红扑扑的,对一切都宽容厚道,仿佛认为一切都该如此。她所关心的不是自己不能做什么,而是自己还能做什么。众人的盯视、同龄人的好奇、比她小的孩子问她“你怎么啦?”、“你为什么不会走路?”这一切她都不放在心上,因为她自己就对这个世界提出了许多问题,产生了种种好奇。
  我明白了:以前我看到的都是事情的阴暗面,中了符咒的不是玛丽,而是我自己。我真傻,居然相信一切印有失败、无能、疾病和丑陋印记的事物即使很富于人性,也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也是不可爱的。其实,我比玛丽更无能。“爱你所发现的东西吧。”这句话我听别人说过,却不知为什么不想记住它。我慢慢地懂得了: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在某个方面是无能的。我明白了,使我们不能理解人性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接受已经赋予我们自己的东西,不接受已经赋予丈夫、孩子、朋友以及任何人的东西。
  我们不愿太胖,不愿太瘦,不愿变老,不愿没有魅力;我们为使谈吐得体焦虑,为自己的嗓音和口音焦虑,为自己鼻子太大或者秃顶焦虑;我们为没有一份诱人的工作可干而烦恼;我们担心孩子的牙齿长歪或是在大学的成绩不好;我们渴望自己聪明、迷人、优雅和轻松安逸;我们想让人家看到我们衣着讲究、住在体面的地方。这都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太轻信传言,说什么假如没有一个完美无瑕的身体,我们就毫无价值。
  玛丽向我们揭示了心灵的真理:我们都是因为爱而被创造、为了爱而被创造的,这种创造是免费而无偿的。要接受赋予我们的东西,首先要接受现实的自己。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在别人身上发现的东西,也要学会接受在自己身上发现的东西。
  全面接受你自己是很重要的,其原因之一便是这可使你更安心地对待自己,更具同情心。


改变对自己的消极看法


  改变对自己的消极看法
  《爱的能力》一书的作者艾伦·弗罗姆喜欢强调“爱自己”。你可能患有一种社会性的“疾病”,一种并非打一针就好的疾病。你很可能沾染上自我轻视的病毒,惟一的治疗方法便是大剂量地服用“自爱药丸”。但是,像社会上许多其他人一样,你可能从小到大一直认为爱自己是不对的。社会告诉我们为他人着想;教会告诉我们爱你的邻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爱自己”。
  从孩童时代起,别人就告诉你,爱你自己——尽管当时这对你是十分自然的──无异于自私和骄傲。你学会先人后已、多想别人,因为这样才显示出你是个“好”人。你学会自我埋没,并且常常受到“把你的东西分给妹妹”之类的教育,至于这些东西是你的宝贝还是珍爱的玩具,那都是无关紧要的。尽管妈妈或爸爸未必与他人分享他们大人的东西。你甚至会被告诫:你应当“坐在那儿别出声”,或者“你应该守规矩”。
  儿童们自然认为自己是美丽的和重要的。但等他们到了十几岁,社会教育便在他们的思想中扎了根。人人都持自我否定态度,并随着岁月流逝而越来越甚。毕竟,你不能总是爱你自己,否则,别人会怎么看你!
  当然,这些社会信息的微妙暗示本身并不带有恶意,但它们的确束缚了个人意识。从父母、兄弟姐妹、学校、教会和朋友那儿,儿童们学会了这些冠冕堂皇的社会礼节——成年人之间所特有的社会礼节。除非为了取悦于大人,儿童们相互之间从不理会这些礼节。看看这些礼节吧:大人进来时要站起来;离开饭桌前要征得大人同意;容忍别人没完没了地拧脸蛋、拍头顶……其中的信息很明显:大人是重要的,小孩不算什么;别人是重要的,你自己是微不足道的。这样,首先产生的后果是“不要相信你自己的判断”,尔后便是随“礼貌”而来的许许多多的后果。这些所谓“礼貌”的清规戒律是你根据别人的评价来确定自我意识、降低自我价值的根源之一。毫不奇怪,这些自我怀疑和自我摒弃的习惯会一直延续到你成年之后。
  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软弱和事业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
  有一个美国医生,他以善作面部整形手术驰名遐迩。他创造了许多奇迹,经整形把许多丑陋的人变成漂亮的人。他发现,某些接受手术的人,虽然为他们作的整形手术很成功,但仍找他抱怨,说他们在手术后还是不漂亮,说手术没什么成效,他们自感面貌依旧。
  于是,医生悟到这样一条道理:美与丑,并不在于一个人的本来面貌如何,而在于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如果一个人自以为是美的,他真的就会变美,如果他心里总是嘀咕自己一定是个丑八怪,他果真就会变成尖嘴猴腮,目瞪口呆,生出一脸傻相。
  一个人如自惭形秽,那他就不会变成一个美人。同样,如果他不觉得自己聪明,那他就成不了聪明人;他不觉得自己心地善良,即使在心底隐隐地有此种感觉,那他也就成不了善良的人。
  有这么一件事:心理学家从一班大学生中挑出一个最愚笨、最不招人喜欢的姑娘,并要求她的同学们改变以往对她的看法。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大家都争先恐后地照顾这位姑娘,向她献殷勤,陪送她回家,大家以假作真地打心里认定她是位漂亮聪慧的姑娘。结果怎样呢?不到一年,这位姑娘出落得妩媚婀娜,姿容动人,连她的举止也同以前判若两人。她聪明地对人们说:她获得了新生。确实,她并没有变成另一个人,然而在她的身上却展现出每一个人都蕴藏的美,这种美只有在我们相信自己,周围的所有人也都相信我们、爱护我们的时候才会展现出来。
  许多人以为,信心的有无是天生的,不变的。其实并非如此。童年时代受人喜爱的孩子,从小就感觉到自己是善良、聪明的,因此才获得别人的喜爱。于是他就尽力使自己的行为名副其实,造就自己成为自信的那样的人。而那些不得宠的孩子呢?人们总是训斥他们:“你是笨蛋、窝囊废、懒鬼,是个游手好闲的东西!”于是他们就真的养成了这些恶劣的品质,因为人的品行基本上是取决于自信的。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各自为人的标准,我们常常把自己的行为同这个标准进行对照,并据此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因此,我们要使某个人变好,就应对他少加斥责,要帮助他提高自信力,修正他心目中的做人标准。如果我们想进行自我改造,进行某方面的修养,我们就应该首先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不然,我们自我改造的全部努力便会落空。


不要拿“他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不要拿“他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钻石宝地》一书的作者拉塞尔·H·康维尔发现,至少有95%的人,其生活多多少少受到自卑感之害,数百万不能成功与幸福的人,也受到自卑感的严重阻碍。
  从某个角度来看,地球上每一个人都不如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你知道你的举重比不上保罗·安德森,掷铅球比不上白利·欧布莱恩,跳舞比不上亚瑟·毛瑞。这些事情你知道得很清楚,但你不应为此而产生自卑感,也不该只因为某些事情无法做得像他们那么有技巧,而觉得自己是块废料。
  自卑感的产生不是来自“事实”或“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