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追击。燕军仓皇而逃,战斗力一天天减弱,一直退到了黄河边上,原来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全都被收复。于是田单到莒城迎接齐襄王回到临淄。
田单是运用“抵戏”之术的高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取得胜利的每一步,都是预先发现了可能变化的征兆,然后人为的加速变化的发生,最终是变化结果统统都是以有利于己方而告终。
八面玲珑的叔孙通
八面玲珑的叔孙通
叔孙通是薛县(今山东省滕州市)人,因有文才而被秦朝朝廷征召。陈胜起义的消息传到咸阳后,秦二世征集所有儒生,商讨对策。除了叔孙通外,其它人均据实回报。秦二世把其它儒生处罚,而正式委任叔孙通为博士。叔孙通在回答秦二世的询问时阿意逢迎,引起了同僚的不满。叔孙通表示这样做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
他随后逃亡回家乡薛县,其时薛县已被起义军占领。叔孙通先后跟随起义军领袖项梁、熊心及项羽。前205年,刘邦率军攻入彭城,叔孙通向汉军投降。后来项羽回来打败刘邦,叔孙通跟随刘邦回到关中。汉高祖亦委任叔孙通为博士,并赐封号“稷嗣君”。
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被拥立为皇帝,是为汉高祖。他把秦朝的礼仪废除,力求简易。当时大臣们在朝堂上经常做出失礼的行为,如饮酒争论、醉后喧哗,甚至拔剑击打宫殿的支柱。汉高祖对这种情况渐渐感到不满,叔孙通向汉高祖建议制订宫廷礼仪,得到汉高祖的同意。叔孙通到鲁国故地征召约三十名儒生到长安,协助制订及演习宫廷礼仪。一个多月后,叔孙通邀请汉高祖观礼。汉高祖认为有关礼仪可行,于是命令大臣进行彩排。
前200年,长乐宫落成,汉高祖首次使用叔孙通制订的宫廷礼仪进行新年朝会。《史记》记载是次朝会如下:
天亮时,由谒者掌礼,来访者依次进入殿门。宫中设有车骑、步卒守卫,以及兵器、旗帜等。殿上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入殿。功臣、列侯、将军及其它军官在西列队,向东而立;文官自丞相以下在东列队,向西而立。大行依爵位高低宣示来宾上殿。于是皇帝乘辇出房,百官手执帜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领六百石薪金的吏员依次奉贺。这时,自诸侯王以下,各人无不肃然起敬。礼成后开始酒会,宫内侍从坐在殿上,全部伏下,以来宾尊卑依次敬酒。九觞酒后,谒者宣布“罢酒”。御史在场内执法,见到不依礼仪的人便立刻把他带走。整个酒会过程中都没有人敢喧哗失礼。
汉高祖对是次朝会非常满意,认为自己终于知道做皇帝的尊贵之处。他委任叔孙通为太常,并赏赐黄金五百斤。随叔孙通入京的儒生获汉高祖封为郎,另外叔孙通把赏赐所得全数分赠随行的儒生。
前198年,叔孙通出任太子太傅,辅佐太子刘盈。三年后 (前195年),汉高祖有意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叔孙通以晋献公和秦始皇立嗣不定终致国家内乱的事向汉高祖进谏。据《楚汉春秋》记载,叔孙通曾在汉高祖面前企图自杀,迫使汉高祖收回易储的建议。汉高祖死后,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叔孙通再次出任太常,负责制订汉朝各种礼仪。
汉惠帝曾因前往长乐宫朝见吕后时需封闭道路、导致交通不便,而下令另筑一条复道。叔孙通进谏,指复道处于通往宗庙的路上,后人在路上行走是不敬。孝惠帝想拆毁复道,叔孙通指“人主无过举”,建议在渭河北岸兴建原庙,代替复道通往的宗庙,免除复道带来的影响。
叔孙通降汉后,最初常向刘邦引荐盗贼、力士,被同行的儒生埋怨。后来叔孙通向汉高祖建议制礼作乐时,引荐了同行的儒生。叔孙通曾表示,君主在进取、争夺天下时,最需要能打仗的人才。到了守护成果的时候,文人、儒生便比较可靠。叔孙通真可谓是一个“善摄生者”。 。 想看书来
粤人成仙
粤人成仙
粤地有个人,素来笃信神仙。他一天到晚朝思暮想的,就是修成正果,成仙升天,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可是要想成仙,有什么门道呢?粤人想不出好办法,很是苦恼。他想,成仙的人是少得很,但我这样诚心,老天怎么还不选中我呢?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粤人偶然从一本书中得知,有一种仙草,名叫灵芝,长得像蘑菇,颜色美丽,吃了它就可以成仙。粤人高兴极了,就天天不辞劳苦地上山去四处搜寻,希望能在那多得数不清的植物中发现灵芝仙草。
终于有一天,粤人照例上山寻找灵芝,翻山越岭,疲惫不堪。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他忽然看到不远处的一个烂树桩上生着一个大蘑菇,这蘑菇有箱子那么大,叶子有九层,颜色就像金子一样光彩四射。“呀,这就是灵芝吧,没想到真让我得到了,看来我是和神仙有缘哪!”粤人忘了疲劳,三步并作两步奔过去把蘑菇采了下来带回家去。这蘑菇其实并不是什么灵芝,只是山中常见的毒蘑菇,可粤人一心只想成仙,连这点常识都忘了。
回到家里,粤人郑重地对妻子说:“快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神奇的灵芝了,吃了它就可以成仙。我听说成仙一定要有缘份,老天是不肯随便让人成仙的。可是你看,这么难得到的东西都让我得到了,我一定是个有缘之人,很快就会成仙了!”于是粤人斋戒了三天,还天天沐浴焚香,彻底清洁自己,以示对神仙的虔诚。三天之后,粤人恭恭敬敬地捧出蘑菇,将它煮熟。他兴奋地想:“马上要成仙了!”夹起一大块蘑菇就往口里送。这一吃可糟了,他马上感到腹痛难忍,肠子好像要断掉一样。他倒在地上滚了几滚,就气绝而亡了。
粤人的儿子听到这边有动静,忙过来看看情况。他平时受粤人的影响很深,也是一心想做神仙,整天无所事事地做白日梦。这会儿,他见到父亲死了,想了想对母亲说:“我听说成仙的人,一定要脱去人的形骸。人就是为形骸所累所以才成不了仙。现在,我的父亲已经脱去他的形骸成仙了,这不是死。”说完,他便去吃那剩下的蘑菇,很快便走了父亲的老路,中毒死了。可是粤人家里其他的人还是对成仙执迷不悟,不加思索地又去争吃蘑菇,结果无一例外地全都被毒死了。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本来明明是毒蘑菇,这并不是难以辨认的东西,却偏偏被粤人一家坚信不疑地认为是灵芝,就是因为他们总是幻想侥幸地撞大运,白白地获得好处,这真是利令智昏。要想过上好日子,只有靠自己踏踏实实劳动才是一条靠得住的途径,否则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
第五十一章:玄德
第五十一章:玄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笔者字面理解
道生之,德畜之。
万物都是在自然法则中产生的,自然条件给予他培育他生长的环境,万物都在顺应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得到繁衍生息。
物形之,势成之。
任何一个事物都在与其他事物相互排斥和相互依存的过程中成长壮大的,没有哪一种事物会孤立存在,在与其他事物的关联中产生它生存的物质基础,没有哪一种事物不是在适宜它生长的物质基础的条件下形成了他生存的规律。最后在有利的形势下获得成功发展和进化。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所以万物都遵循自然法则,顺应自然法则而行事。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凡按照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条件的事物,不需要命令,没有谁指使,就会自然而然按照自然规律成长、进化。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所以自然法则产生了万物,使之生长、进化,使之成长、发育、成熟,同时还养护、爱护他们。他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他养护、爱护万物而不会居功自傲。他是万物之尊,但不会作万物的主宰,可以说他是伟大的、高尚的。
笔者感悟
老子在本章里再一次阐述了自然平衡法则的重要性。凡按照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条件的事物,不需要命令,没有谁指使,就会自然而然按照自然规律成长、进化。
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曾经有过无数的统治者,然而从未有一种统治者能够像人类这样,攀上史无前例的高峰,也从来没有任何一种统治者像人类这样,带给今天的地球环境如此巨大的冲击。 站在生物世界顶端的人类,无节制地拥有许多生物的生杀大权。然而,在疯狂攫取资源,发展人类自身的同时,竟在有意无意间滥用着握在强者手中的权利……物种的命运,不再是自然选择,而竟是“物竞人择”。可无论多么超群,在自然选择之路上蹒跚向前,终于走向地球生物王座的人类,终究不能超然于自然的法则之外,它在“选择”着各种生物的同时,也影响着微妙的自然平衡,影响着自然给人类安排的道路。
相比自然对生命的宽容,人类是多么骄横;面对自然的命运无情,人类依然脆弱无力。当人类的智慧不足以看透自然平衡的精妙,我们不禁要对全人类说:保护生物,就是保护你自己。 。 想看书来
顺应自然规律
顺应自然规律
老子的这段论述,揭示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生存、进化、发展的总法则,那就是: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换言之就是:顺自然规律则昌,逆自然规律则亡。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几十亿年,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就已经存在了。此时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完全是由自然规律加以调节的,因而是和谐的。
人类出现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知识和能力的增长,特别是到了工业化时代,对自然界的影响和破坏也就愈来愈大,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和臭氧空洞就是最好的例子。
面对自然,人类往往喜欢以主宰者的身份自居,喜欢以自己的好恶来评判生物界的是非曲直,例如,将鸟类简单地分成益鸟和害鸟;将虫类简单地分成益虫和害虫等;紧紧因为“猫头鹰”的叫声不好听,就把它列为邪恶的象征加以*;紧紧因为“喜鹊”的叫声好听、造型好看,就把它当成吉祥如意的象征加以保护。但在自然面前,生物界并没有出身贵贱之分,它们只是分工不同,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已。
在中国,麻雀要偷吃人类的粮食,人类就把他们列为害鸟加以消灭,而恰恰相反,麻雀主要的食物是虫子,是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当麻雀消灭殆尽的时候,虫灾开始泛滥了。
在挪威,政府为了保护有重要狩猎价值的雷鸟,便采用重奖的办法,鼓励人们大量地捕杀雷鸟的天敌,如各种猛禽和狐狸之类,以为这样便可促进雷鸟大量繁殖。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由于大量天敌被捕杀,导致雷鸟中的球虫病及其他疾病急剧增加,致使大批雷鸟相继死去,数量明显下降了。
那么,大自然是通过怎样的力量或方式来控制和维系着生物界的生态平衡的呢?就拿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来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相当微妙的,它们的数量总是保持着某种合理的比例。如果仅仅为了生存,那么食肉动物当然繁殖得愈快愈好了,只有这样才不大容易断子绝孙,而这也正是它们所必须面对的严酷的现实。那么,是什么力量在迫使着它们实行着严格的“计划生育”的呢?
不仅如此,自然界中还有更加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例如,当某种生物繁殖得过快,其数量超过周围环境的承受能力时,就会自动地减少自己的数量,如旅鼠自杀和北极狐狸的“疯舞病”。相反的事例也屡见不鲜,例如鲸鱼,当它们的数量明显减少时,则会自动地提前性成熟的时间,并且其受孕率也明显地提高了。也就是说,它们会自动提前结婚,而且尽量地多生孩子。
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的,不管人类对大自然认识了多少,大自然本身有着强大的平衡力。当人类小范围的打破平衡,大自然会利用他的修复能力来恢复自然平衡;当人类打破自然平衡超过了大自然自然修复能力的时候,报复和惩罚将是相当严厉的,多年来人类已经无数次的接受了这样的惩罚,在惩罚面前人类的头脑开始清醒了。其实,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告诉我们“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人类非要在接受惩罚以后才开始总结自己。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简介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75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