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这句话被很多学者错误理解了,他们认为老子是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主张的是让人民无知、无欲、没有文化的愚民统治方法。其实如果他们通篇理解了老子的《道德经》就会明白,老子这段论述恰恰就是如何实现无为而治的治国方法。要使人民都虚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没有野心,使人民身体强健,全民都形成了谦虚谨慎不出风头、安居乐业不欲壑难填的风尚,即使其中有个别的“聪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采用这种自己身先士卒、为人师表、无为而制的治理方法,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
唯才是举
唯才是举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就是:“君子不问出处”,无论出生高低贵贱,唯才是举、人尽其才。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操讲求“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的网罗,即使在现在社会里,有如此识见和气度的领导,也不多见。当时,在许都,可以设想,是一个多么人才济济的兴旺局面。就以文学来说,现在我们所讲的建安时期文学的繁荣景象,大部分作家都在曹氏父子周围。至于那些政治上、军事上的谋士,则更是曹营中的骨干力量。
官渡之战,是决定曹操能不能立足于天下的最大考验,不消灭这个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的劲敌,曹操一天不得安生,连觉都睡不踏实的。而且,袁绍手下的谋士,像许攸、沮授、审配、郭图,也都是一流的“智囊”。因此,曹、袁之战,也是一场谋士之战,结果,由于袁绍“多疑而寡决”,手下谋士又分帮结派,纷争倾轧,可以打赢的仗,也打输了。而曹操之胜,应该说,很大程度获益于他的这些谋士的高明对策。
官渡之战,久攻不下的时候,曹操也动摇过的,因为几无隔宿之粮,干脆不如撤兵算了。他同荀彧商量,这位谋士给曹操写了封信,信内建议:“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以弱战强,正如狡兔和鸷鹰搏斗,只有一口气不停地拖着叼住它的鹰向前奔走,愈到最后时刻,愈不能泄劲,坚持到底,才是胜利。哪怕稍一迟疑,全盘皆输,必然会成为鸷鹰的一顿美餐了。官渡大捷以后,他给皇帝上表,给荀彧请功。
曹操在这份《请增封荀彧表》中,说得相当实事求是。“昔袁绍作逆,连兵官渡。时众寡粮单,图欲还许,尚书令荀彧,深建宜住之便,远恢进讨之略,起发臣心,革易愚虑,坚营固守,徼其军实;遂摧扑大寇,济危以安。”他还设想,“向使臣退军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敌人怀利以自百,臣众怯沮以丧气,有必败之形,无一捷之势。”所以,曹操承认荀彧的谋略,“以亡为存,以祸为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即使在今天,能找到这样敢于襟怀坦白,承认自己“不及”部下的人,怕也不多的。
历史上曹操是“唯才是举”的典范, 曹操用人“不念旧恶”,比如张辽;“各尽其才”比如任峻;善于在实践中选拔人才,比如郭嘉;此外,能用度外人,比如刘备。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思贤若渴,为了实现自己的霸业,不拘一格,广揽人才,知人善任,能用度外之人。
魏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站在这个阶层一边。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说来不为名士所尊重,不具备战胜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割据者的政治优势。操杀戮讥议自己的名士边让,引起兖州士大夫的激烈反抗,其势力几乎覆没。东汉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实力和影响远胜操,在讨曹檄文中曾辱骂操是“赘阉遗丑”。官渡之战时,操的文武官员多与袁绍通谋。操不得不度外用人,发布“唯才是举”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操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操不但不曾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在其帷幄中有许多名士。官渡战前,徐州混乱,他曾派出名士陈群、何夔等人出宰诸县,以图稳定局势。操得邺城后,立即辟用绍原来辖区内的名士;破荆州,也尽力搜罗本地的和北方逃来的士人。操越到晚年,越是以慎德为念。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优孟哭马
优孟哭马
楚庄王(?~前591) 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在位。春秋五霸之一。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名旅。又称熊侣。在位期间非常重视选择人才,先后得到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的辅佐。庄王初年,楚国发生贵族*,邻近的群蛮等也乘机骚扰。庄王平息乱事,在内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赏罚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为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
楚庄王十分爱马,特别是他最心爱的那几匹马,过着你想像不到的优裕生活。那几匹马住在豪华的厅堂里,身上披着美丽的锦缎,晚上睡在非常考究的床上,它们吃的是富有营养的枣肉,伺候那些马的人数竟是马的3 倍。由于这些马养尊处优,又不出去运动,因此其中有一匹马因为长得太肥而死去了。这一下可真让庄王伤心极了。他要为这匹马举行隆重的葬札。一是命令全体大臣向死马致哀,二是用高级的棺椁(guo )以安葬大夫的标准来葬马。大臣们实在难以接受楚庄王这些过分的决定,他们纷纷劝阻庄王不要这么做。可是楚庄王完全听不进去,还生气地传下命令说:“谁要是再敢来劝阻我葬马,一律斩首不饶。”
优孟是个很有智慧的人,听说这件事后,他径直闯进宫去,见到楚庄王便大哭起来。楚庄王吃惊地问他说:“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呀?”
优孟回答说:“大王心爱的马死了,实在让人伤心,要知道那可是大王所钟爱的马呀,怎么能只用大夫的葬礼来办理马的丧事呢?这实在太轻视了。应该用国君的葬礼才对啊。”
楚庄王问道:“那你认为应怎样安排呢?”
优孟回答说:“依我看,应该用美玉做马的棺材,再调动大批军队,发动全城百姓,为马建造高贵华丽的坟墓。到出丧那天,要让齐国、赵国的使节在前面开路;让韩国、魏国的使节护送灵柩。然后,还要追封死去的马为万户侯,为它建造祠庙,让马的灵魂长年接受封地百姓的供奉。这样,天下所有的人才会知道,原来大王是真正爱马胜过一切的。”
楚庄王顿时明白过来,非常惭愧地说:“我是这样地重马轻人吗?我的过错可真的是不小呀!你看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优孟心中高兴了,趁着楚庄王省悟过来的机会,他俏皮地回答说:“太好办了。我建议,以炉灶为停,大铜锅为棺,放进花椒佐料、生姜桂皮,把火烧得旺旺的,让马肉煮得香喷喷的,然后全部填进大家的肚子里就是了。”
一席话说得楚庄王也哈哈大笑起来。从此他也改变了原来爱马的方式,把那些养在厅堂里的马全都交给将士们使用,那些马也得以经风雨、见世面,锻炼得强壮矫健。
优孟因势利导劝说楚庄王“不贵难得之货”,收到良好的效果。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抚民以静 偃武修文
抚民以静 偃武修文
单看老子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段话仿佛老子的意图就是使人民愚昧无知的愚民统治,很容易被人误解。要是整篇联系起来看呢?情况截然相反,这是一段典型的“无为而制”的经典论述。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人,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平窦建德、王世充之后,始大量接触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采用 “抚民以静”、“偃武修文”的治国方略,使得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空前繁荣。
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年仅二十九岁的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了唐朝帝位,年号“贞观”,史称唐太宗。
他即位不久,北方强大草原民族首领颉利统率二十万铁骑兵临长安城下,大唐江山顿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李世民审时度势,决定以屈求伸,以退为进,遂忍辱负重,与对手签订城下之盟,为朝廷赢得了增强实力,伺机反攻的宝贵时间。李世民经过数年卧薪尝胆,厉兵秣马,最终击败了强大对手颉利,洗雪前耻,实现了大唐一统。
战争胜利后,李世民趁热打铁,大力推行“夷汉一家”的民族和解政策,缓解因长期争战而形成的民族矛盾,开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新篇章,各草原民族倾心归附,共同尊奉李世民为“天可汗”。
国家承平后,李世民以隋亡为鉴,推行开明的治国方略,选择了“抚民以静”、“偃武修文”的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把理政的重点放在发展农桑,安定民生之上,省官并职,整肃贪渎;虚心纳谏,健全法制;擢拔人才,繁荣文化;造就“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尚,新生的唐王朝走上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大唐因此而成为一个四方来贺、八方来朝的强盛国家。著名的“贞观之治”从此被记录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光荣与骄傲!
约法三章
约法三章
汉高祖刘邦进入秦国都城咸阳以后,废除了秦国的残酷法律,仅约法三章作为临时法律。封府库秋毫无犯的退军霸上,老百姓尊之为圣人。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其实他退军霸上,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拿,萧何拿走了秦国的法典,他要认真研究秦国的法律,以便决定今后的治国方略。
秦国的法律:完善到每亩田地要施多少肥、下多少种子;严酷到饲养耕牛的人,耕牛腰围减少一寸打多少皮鞭,都有严格规定。人民有如惊弓之鸟,稍不留神就会遭到灭顶之灾。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就全部都是犯人,人民连生存都成问题了,爱国从何谈起?
萧何最终采用了黄老“无为而制”的治国方略,短短七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中国的经济相当于当时世界经济的总和。府库里的粮食多得来都发了霉,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京城里就连打更的老头每天都有二两小酒喝。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
老子的这套“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影响非常深远、意义非常重大。
第四章:道冲
第四章:道冲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笔者字面理解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 就像一个硕大无比的容器,但它里面所蕴涵的内容,其运用的领域却是用之不竭的。
渊兮,似万物之宗。
他来自于万物的内在本质博大精深,就像是万物发源的根源。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要不断消磨认识的锋锐部分,消除各种认识的意见分歧,融合各种观点的光辉,最终形成共同的观点。“道”客观存在,但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却又深奥莫测。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们不知道“道”是怎样产生的,好像是在天地形成之先(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笔者感悟
按照老子所处的年代,当然不知道“道”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即便是今天,人们也是在推测宇宙的形成年代。到如今知识的力量仍然在激励着人们不断的探索发现新事物,不断调和各种学派的认识分歧,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人们追求万物的奥妙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老子在这一段里,把“认识论”阐述得淋漓尽致。万事万物远远早于人类就已经存在了,这就是“道”。人类在不断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斗争的时候,开始是被动的认识自然的表面现象,这就是“名”的产生过程。当“名”发展到一定准确程度的时候,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把这些“名”归纳总结,就产生了“科学知识”。于是人们用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开始主动更深层次的探索自然奥秘。又有新的“名”产生,随着认识的进一步加深,更新的知识又将诞生。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会不断消磨认识的锋锐部分,消除各种认识的意见分歧,融合各种观点的光辉,最终形成共同的观点,换言之就是不断的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过程。这就是人们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过程。老子的观点与*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一致的。
*主义哲学把实践贯彻于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