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甜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美国甜心-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接触的护士中年纪最大的已经七十二岁了,那是我生二女儿时遇到的护士,她叫安妮,是个白发苍苍祖母级的护士。安妮在这所医院已经工作十八年,真正一个老护士。老护士们一般都愿意值夜班,安妮也是夜里值班,别看安妮年纪大,精神却很好,夜里当班的时候精神抖擞,反应灵敏,手脚麻利,一点不亚于年轻人。

  由于做护士久了,看过多少产妇,抱过多少宝宝,老安妮给我的感觉颇象一个体贴入微的老祖母,语调总是那么和蔼,眼神总是那么温柔,对产妇们那么体贴,很多事情你还没想到,她已经想到了。

  我生完孩子以后,由于生产的压力,产后痔疮肿胀,疼痛不已,老安妮一接班,立刻问我有没有痔疮疼,检查发现肿胀后,她痛惜地叹息,马上从护士房给我拿来了止痛喷雾剂,痔疮消肿药膏,并嘱咐我及时使用。

  产房的护士学历最高的硕士,记得生大女儿的时候遇到几个护士,都拥有硕士学位,有的还在进修中医的针灸课程,趁我阵痛间隙期间,还拿过她的针灸医学课本给我看,课本里有很多汉字,我还告诉了她那些字如何正确发音。

  为了给病人创作轻松的环境,护士们都爱和病人聊天,有一个会说西班牙语的护士跟我聊中餐,说你们中国人做的中餐真的太好吃了,我们这里的医生护士都爱吃,我们的午饭经常叫中餐馆的外卖,说着就咂吧嘴,一副无限向往的样子。我对她说,我做的中餐很好吃啊,等我身体恢复了,你到我家来吃饭吧。她听了眼睛都发光,颇受感动地说:“你真是一个甜心!”

  我是个爱与人交流的人,在医院住院期间,借着和护士们聊天,了解美国人的想法。生二女儿的时候,正好赶上美国总统竞选,当时的美国总统共和党人乔治布什,正与*党竞选人克里在争夺总统宝座,各种媒体铺天盖地地连续报导,两派竞选人势均力敌,各自使出自己的高招,四面出击,双方角逐空前激烈,究竟鹿死谁手当时真的很难说。

  我那时正好忙生孩子,没事跟护士聊天,就问一个护士对两个候选人有什么看法,这个护士年龄与我相仿,有四个 孩子,看样子属于美国劳动阶层,她直率地说:两个我都不喜欢。布什给人感觉太笨,智力比较差,干了四年下来,美国经济给搞得很糟糕,所以没能力当总统。那个克里我也不喜欢,他老奸巨猾,感觉他不诚实,这样的人当总统也挺可怕。

  后来竞选结果出来,布什以微弱多数当选,代表了美国大多数选民的意愿,虽然大家对布什不满意,但是他们还没发现更好的人可以替代他,所以就只好秃子当和尚将就着了。那个护士的话似乎反应了大多数美国普通劳动者的想法,因为大多数美国人都是与护士们一个阶层的,他们的想法和价值观自然相近。

  在美国生活,生了两个孩子,两次住进同一家医院产房,经历同样的生产过程,却有不同的感受。

  我生大女儿的时候,在医院住了三天三夜,那时我的英文还很生疏,说话结结巴巴,不得不靠指手划脚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护士跟我说什么,我需要想一想才明白人家的意思,所以那几天医院住得真叫辛苦。

  出院的时候,院方担心我无法明确理解一些产后健康护理和检查要求,特地找了一个懂中文的护士来为我上课,逐条讲述院方提供的一些资料,直到确认我全部听懂为止。

  生第二个女儿的时候,因为惦记着托付在朋友家的大女儿,所以仅仅在医院住了两天两天,就赶紧向医生申请出院。这时的我已经可以应对基本英语,与医生和护士自然交流,自己阅读相关文字材料,出院证明。签字之后,我与我的护士拥抱道别,又由医院的志愿者用轮椅推着出产房。在过道上遇到来接班的一些护士,大家都认识,就相互招呼,在笑语声中,一个中年护士护士大声说:Mei,take care yourself,see you after two years!( 好好关照你自己,两年后再见)众人都笑。

  我也笑,心里说:天!两年后再见,这是指望我再生小三子啊!得!就此stop!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洛杉矶的老人公寓
阿琪是我的闺中密友,小学的时候我们是校友,中学的时候我们成死党,当年好得穿一条裤子还嫌肥,除了相互无话不谈,外加无所不知,所以至今仍然保持密切联系,虽住在不同城市,但仍隔三差五要打个电话,一唠叨起来便眉飞色舞、唾沫星子直溅一个多小时。所以,我常说我们之所以这么要好,完全因为臭味相投、所以物以类聚,然后就成为一丘之貉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阿琪嫁给了一个中国博士,婚后没多久阿琪随夫赴美留学,从此,就留在美国,即而在这异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阿琪在美国定居之后,曾多次邀请她父亲来美国看看,但因阿琪的哥哥也已经移居美国,而她父母只有他们兄妹两个孩子,阿琪的母亲早年病逝,家里只有父亲一个人,琪父多次申请赴美探亲签证,都被美国领事馆便以“移民倾向”为由拒绝。

  万般无奈之际,阿琪决定给父亲办移民绿卡。

  根据美国移民法的规定,美国公民为其配偶、未成年子女(亲生或者收养的都算)、父母亲办理的移民绿卡,属于一类优先范围,因阿琪与哥哥都已经加入美国籍成为美国公民,所以,阿琪父亲可以用美国公民直系亲属的身份直接申请移民签证。

  申请材料交上去约过了一年,阿琪的父亲便拿到移民签证,也来美国定居。

  琪父移居美国之后,先在琪家住了一年,因两代人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矛盾渐生,摩擦日频。彼此都有自己的理由,彼此又都不能改变,虽然引发矛盾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时间久了,住在一起非但不能享受天伦之乐,相反成了一种相互折磨。

  琪夫妇每天早出晚归上班,孩子们白天去上学,家里只有琪父一个人,当然有些冷清寂寞,家里虽然装了cable电视频道,可以收看中国电视节目,也订了各种中文杂志供老人消遣,但是,琪父仍然觉得无所事事。人一无事,经常就会生出很多是非来,尤其是老人,其性格和脾气有时候和小孩相似,所谓老小孩不是没有道理。

  或许是为了赢得子女的特别关注,或许是因为移民初期特有的文化震荡期(culture shock)影响,琪父开始无事生非。除了每天唠唠叨叨指责女儿以外,对所有事情都看不顺眼。

  女儿在美国生活久了,本身又是做医务工作的,在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方面要求自然就高点,琪父原先一个人生活,老头们多半有些邋遢,琪希望他纠正,引来琪父的不满。

  时间久了矛盾加剧,琪父便要求搬去跟儿子住。琪父搬去没一个星期,又要求搬回来,原因是儿子是单身汉,白天上班,回家就是睡觉,儿子本来就少言寡语,不善言辞,家里两个大男人,自然没什么乐趣。

  左右不是,琪很为难。

  “你可以想象,我的生活象什么,总这么闹,我的生活了无生趣。”有时候,琪打电话对我诉苦,她本来工作繁忙,每天上下班两个小时的路程,回家已经身心疲惫,家里还有两个孩子需要她操持,大的上高中要考大学是大事,小的上小学凡事要操心,丈夫是科学家,基本不问家事,她一个人里外都要忙,又加上一个每天不闹事不欢的老爸,这种生活对一个中年妇女来说绝对没有任何乐趣而言。

  “他没进入我们家之前,我虽然辛苦,但是大人孩子都听话,我们家也没什么矛盾。他一来,我的生活全乱套了。”琪与老父的矛盾随着她给我打电话频率而增加。“我不希望他为我做什么,不需要你的钱,不要你帮忙,不要你做饭,洗衣服,干家务,什么都不需要,只需要你体谅我。每天只要我一回家,本来就累得要死,还要听他的指责,你说我过得这叫什么生活!”琪说,有时候下班她真不想回家,开车在路上,心里竟然希望就永远这么开下去。

  我感觉琪的状况很成问题,再这样下去,她要崩溃。赶紧好言相劝,提醒她虽然生活不如意,但是问题不出在丈夫孩子们身上,不能义气用事,不能情绪化,要努力克制和忍耐,并与她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要跟他谈清楚。”我说。

  “谈了无数次,谈不清楚,无论你如何说道理,他就是不听,就他那一套,他认为他总是对的,你总是错的,我们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年了,他才来,你说是我们了解美国还是他了解美国。”琪说。

  “跟他说,要改,要学会适应新生活,你要适应社会,不是社会适应你。”我说。

  “一说他就跟你吵,根本不讲道理,比如他要烧菜,能把你咸死,菜上漂一层油,你跟他说高油高盐高糖对人健康有害,尤其对老人健康更不好。他一听,立刻冲你,咸怎么啦,吃了就死啦!你说这人,能跟他讲理吗?”琪无可奈何地向我陈诉。

  “那就不让他烧菜好了。”我提议,“他什么也不干,该没意见了。”

  “不让烧菜也有意见,我下班做好饭烧菜送到嘴边,人家还是有意见,说这么晚才吃饭,饿嘛饿死了。一边吃还要一边抱怨,说菜淡而无味啦,没油没盐无法下饭啦等等,你说叫人怎么讲?”

  “那你给他租个公寓让他单独住。”我给她提建议。

  “实在不行只好这样,但是你知道的,洛杉矶的普通公寓是个什么价格,一个卧室的公寓就要两千美元,我一个月的薪水扣除税收一半要没了。”洛杉矶的高额租金确实不得不考虑。

  “那么,是否考虑让他回国养老?”我另辟蹊径,“也许他更适应国内的环境,把他办出来未必是好事。”

  “我也跟他商量过这个想法,他当然不乐意,虽然我们在中国还有房子,不是没地方住,我爸爸他自己也有退休金,中国也有不少亲戚,可以照顾他,这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在这里他享受美国福利,他有医疗保险的兰白卡,看什么病都不要钱,他在国内,看什么病不要自己掏钱?他原先工作的那个工厂倒闭了,医疗费都不报销,冲着美国这些福利,他也不愿意回国啊!”

  “也是,美国老人享受的医疗服务和福利真得很有诱惑力。”我赞同,“老人最担心的就是一个医疗问题,这里医疗条件好,低收入者享受免费医疗,你爸爸肯定身有体会,现在他还是绿卡,等过几年考了公民,除了医疗费全包,每月几百美金还有福利金拿。”

  “是啊,没给美国干一天活,没给美国社会做过任何贡献,现在却享受美国人的福利,凭什么呢?”琪问。

  “就凭女儿是美国人!”我答。

  所有解决矛盾的方案似乎都行不通,正万般无奈之际,琪家附近社区新建立了一所老人公寓,琪决定为父亲申请老人公寓。

  申请老人公寓在洛杉矶可不是件很容易的事,美国人都知道,美国的老人公寓属于国家社会福利机构补贴单位,入住老人公寓的老人,如果收入低于社会贫困线,一旦入住老人公寓,不仅享受多项租房补贴,水电费补贴,电话费补贴,还享受更多的医疗服务以及国家为老年人设立的特殊补贴。

  洛杉矶地区为移民热地,众多的亲属移民老人,大都属于低收入阶层,因此,他们非常热衷于享受国家为老年绿卡持有人,为老年公民提供的种种福利,有些福利非入住老人公寓才能享有,住在儿女家就没有,这种情况下,老人公寓供不应求。

  因此,在洛杉矶地区,老人公寓空前紧俏,不提前排队还住不进去。在一些老城区,由于申请人数大大超过公寓单位数,很多想入主的老人,排队排上两三年,还未必能够入住。

  琪算幸运,因为居住地区属于新区,而这个地区的外国移民数量相对较要少,因此,老人公寓虽然紧俏,但还不至于到白热化程度。琪提出申请后仅仅三个月,便接到批准通知。

  琪父住进老人公寓,两代人各自拥有各自的生活空间,自然可以保持各自的生活方式,原本就不复杂的矛盾随生活的改变而做出调整,琪的生活又恢复原状:和谐而平和;琪父呢?则因入住老人公寓,个人生活空间相对独立而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舒缓,那些因寂寞和无所事事而引发的某些心理状态,也因环境的改变而得到排遣,自己住,想怎样就怎么,有很大程度上的自由,不需要适应别人,也不需要别人适应自己,没有了矛盾的对象,自然就没有矛盾。

  自从琪父入住老人公寓之后,琪为父亲添置好所有必须的家具用具,为他配备了手机,同时,琪每个月给父亲三百美金,供他支付公寓的房租水电费。每个星期周末,琪都会带着儿女来探望,买好一个星期的食品,两代人在一起吃顿饭,在老人公寓的花园玩一会,琪他们才回自己的家。

  琪父住进老人公寓,琪和父亲的关系空前改善。大事比如各种对外联络,带着找医生看病,外出购物等等都由琪出面解决联系;小事,比如和公寓管理人员接触,马桶坏了需要公寓人员来修理,到公寓附近的家庭医生那里做一月一次的例行身体检查,跟公寓其他老人打交道,参加各种公寓老人活动,类似事情琪不可能全部包办代替,琪父不得不锻炼着自己面对,久而久之,不仅锻炼得具备一定的生活能力,也逐步学会如何适应美国生活。

  “这才是正常的关系。”琪打电话给我的时候,这样概括现如今他们的父女关系。 

  琪家这段纠纷发生的前因后果,我都熟悉,因此,这年夏天当我们到洛杉矶拜访琪的时候,我便让琪带我们全家去琪父住的老人公寓探望老人。

  琪家离老人公寓不远,开车不到十分钟,就来到老人公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三层高环形白色建筑,精致华美,知道的是老人公寓,不知道的,仅仅从外表看,还以为这是一个度假村。

  琪的父亲早就笑容可掬地在公寓花园迎候我们。我和琪是多年老友,小时经常到琪家串门,与琪父自然很熟悉,如今大家在美国相见,自然格外高兴,孩子们都过来喊爷爷,欢声笑语一片。

  琪父带领我们参观公寓,定睛再仔细看老人公寓,这才发现,这公寓原来不仅仅是一栋建筑,而是一个由五、六栋多层建筑组成的建筑群。这个建筑群除了内部走廊相通,外部也修建了连接走廊,上层部分还修建了几个空中走廊,这样,整个建筑相互构联,浑然一体。

  虽然名称是老人公寓,但其内部设施齐全完善堪比星级饭店。公寓外是一个草坪,有两个正规篮球场那么大,种着细绒草,修剪整齐,一片绿茵。草地周围是成排的桔子树,早已经果实累累,另有杨树、枫树、栎树等各种树木,花坛里鲜花盛开,争香吐艳,令人心旷神怡。

  在草地的一边,以铁栅栏隔开的,是一个长方形型的室外游泳池,这个游泳池不是一般家庭的那种休闲小池子,而是一个可以用来比赛的准比赛池,一池碧水,随风荡漾;与游泳池一路之隔的,是一个微型高尔夫球场,这是供老人们修身锻炼用的。草地另外一边,则是一个设计别致的小型园林。漫步在老人公寓的园林里,无论是用石子铺成的崎岖小路,还是用木头修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