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的腾讯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马化腾的腾讯帝国-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言
我想知道当时马化腾是怎么想的。
  我想知道腾讯的那些重要决策是怎么形成的。
  我想知道那些马化腾永远不会讲的事情。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和本书的合作伙伴张宇宙在我们参与的互联网老兵群()里做过上百人的一对一调查,征询他们对马化腾以及马化腾所领导的腾讯公司的看法,而上述三句话就是我们所得到的最多的问题。
  我是在写作《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的同时写作这本书的。我最初的设想是,选择一个或者几个人来作为《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的主人公,让读者跟着这些主人公一起切身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许这会使《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生动好看一些。但我发现这很困难,因为除了本书的主人公马化腾外,丁磊、张朝阳、马云、陈天桥、李彦宏、田溯宁、张树新、王志东、王峻涛、雷军、周鸿祎……这些人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贯穿中国互联网史、成为主人公的可能,而且每一个人都会相当的精彩。
  是我的合作伙伴张宇宙对马化腾和腾讯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让我坚定了单列这些历史人物进行专题写作的想法,并选择了《马化腾的腾讯帝国》这个题目来作为写作继《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之后的又一本科技财经历史书籍。
  可以这么说,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创造历史的人……马化腾的故事。说他创造了历史,也许并不完全准确,因为他还在创造历史,难道不是吗?
  这个叫马化腾的人,其头衔是腾讯的董事会主席和CEO(首席执行官),其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乃至整个中国工商业界都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你一定知道QQ,这应该是全球用户最多的一个软件产品,这个产品拥有超过8亿的用户,其中活跃用户超过3亿,而到2008年底,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给出的报告中关于中国网民的总数也不过3亿。QQ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上网应用的第一选择,一个好的QQ号码就像一个手机靓号,总能得到其他人的一片“哇”声。“你Q我吧”,成为包括白领在内的时尚交流方式。
  你或许还知道腾讯公司,这家在香港股票交易市场代号为700的内地上市公司最高市值曾达到1 200亿港元,并在2008年7月与中国铝业一同进入香港恒生指数。腾讯公司也是中国互联网公司中市值最高、收入最高、利润最多的公司,其最新的年报披露,它的年利润超过30亿港元。即便扩大到整个民营上市公司的大范畴,腾讯也应该是市值最高、最赚钱的公司之一。QQ正是腾讯公司的当家产品。
  你可能还了解和认识马化腾,腾讯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兼CEO。如果把QQ的用户比作一个国家的话(这将是世界第三大人口大国),那么这个虚拟王国的“国王”就是马化腾。
  是什么让马化腾成为一个统领8亿用户的QQ帝国的“国王”?是什么让马化腾成为中国互联网界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人物?不过,马化腾为人低调,很少在公众前亮相,因此外界对马化腾了解甚少。对于他是如何将QQ催生、养大以及做大、做强,到今天风靡一时、称霸一方的,更是无人知晓。
  需要声明的是,这不是一本关于马化腾的传记,不到40岁的马化腾的人生还远没有到盖棺定论的时候,而马化腾本人也没有作好将自己内心完全袒露的心理准备。
  这是一本探讨马化腾为什么能创建当今中国市值最高、收入最高、利润最多的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案例式读物。一家市值超过1 000亿港元的公司,足以让马化腾和他的创业伙伴经历过的那些事情成为商业教科书的案例。不论成功和失败,我们要做的只是将这些故事用文字的形式沉淀下来。
  这同时也是一本讲述互联网公司内部实际运作的读物,我的合作伙伴张宇宙本身就是一位优秀的互联网产品经理,本书中关于腾讯各个产品的立项、开发、做大的诸多章节都出自他的手笔。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也参考了我和杨雪岐联合发起的互联网老兵群的诸多次专题实战讨论,这使本书增加了不少实战的成色。
  我们更想回答的问题是:马化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和我们到底有什么不同?马化腾在腾讯公司的创办过程中到底有哪些重大的决策,这些决策是怎样物化成产品,这些产品又是怎样形成和出台的?有哪些事情是马化腾不愿意去面对和描述的,但却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马化腾的性格中,有一点的确与众不同,那就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先做后说,甚至做了也不说。这更增加了本书的写作难度,也让之前关于马化腾和腾讯的若干读物不得不进行隔靴搔痒式的解读。
  为此,我和我的合作伙伴张宇宙采访了我们能采访到的所有人,包括马化腾在内的多名腾讯老员工、马化腾的发小、友人、前同事以及多位师长辈的人物,如果把腾讯现在在职员工的接触和探访都算上的话,这个名单将以百计。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无他,只是想更客观、更实际、更权威地回答我们在文首提出的那三个问题。至于答案,如果在这里一一道出,反而会削弱这些问题背后的诸多韵味,它们就隐藏在本书中。
  这本书的正文缺少对未来的足够描述,关于腾讯未来将如何,中国互联网未来将如何,这些话题足够让人遐想,甚至让人兴奋,但我们还是把它留给未来。
  这本书着眼于历史。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引言
若用金钱作为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总有人比你更富有,除非你是比尔·盖茨。比尔·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31岁就成了亿万富翁,据说是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1992年,37岁的比尔·盖茨成了全美头号富翁;直到2007年,他依旧稳坐在全球头号富翁的宝座,只有在互联网泡沫最盛的那两天曾被日本的孙正义超过。2007年,比尔·盖茨的财富被一名墨西哥人超过,但这个时候比尔·盖茨开始忙着退休。他退休的举动也成为世界财富历史上很绚丽的一幕……他和他的妻子把自己的全部资产捐给了慈善基金会。他不做首富,而做了首善。
  在比尔·盖茨2008年年中退休的时候,本书作者之一的林军曾在老兵群网站写过一篇博客文章……《那些曾经被称为中国比尔·盖茨的牛人们》。在这篇博文里,林军写道:马化腾最像是中国的比尔·盖茨……无所不能,堪称“全民公敌”的腾讯与微软像极了,它们的产品虽然技术不是最好的,但有黏性,扩张性强。
  马化腾本人也比较接近比尔·盖茨的气质:害羞、温和、聪明,内心激情澎湃,有着必胜的雄心壮志。两个人都在未成功时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在取得成功后则开始让自己显示出无所畏惧的一面。
  今天的马化腾在腾讯任董事会主席和CEO,但更多的是扮演另外两个角色:一个是首席架构师,另一个是精神领袖,在这一点上也和退休前的盖茨很像。
  本书的另一位作者张宇宙认为,腾讯早期的创业者之一曾李青很像比尔·盖茨早年的合作伙伴保罗·艾伦。的确,现在喜欢打高尔夫、开游艇出海、做起风险投资人的曾李青很有一些保罗·艾伦的影子,虽然曾李青本人不喜欢张宇宙的这个提法,但他也认为,马化腾就是中国的比尔·盖茨。
  在多玩总裁李学凌看来,马化腾是最像比尔·盖茨的。李学凌是中国高科技领域最优秀的观察者和写作者之一,他和中国软件公司的标杆金山公司有许多交往,多玩的天使投资人①正是金山副董事长雷军。雷军和金山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求伯君因为长时间与微软正面竞合,都被称为中国的比尔·盖茨。在创办多玩之前,李学凌曾经追随网易的丁磊,是丁磊重返门户大战的首辅之臣,因为程序员的背景和曾经中国首富的帽子,丁磊也曾经被称呼为中国的比尔·盖茨。从这个角度上说,对于谁是最像中国的比尔·盖茨的人,李学凌的评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深圳青年马化腾
马化腾,出生于1971年10月,潮汕人,但自小在海南长大。1984年,13岁的马化腾随父母定居深圳,此时的马化腾在读初中二年级。
  在深圳这座中国最年轻的城市里,马化腾度过了流金焕彩的少年时代。那时候,马化腾进入的是深圳最好的中学……深圳中学。深圳中学创办于1947年,1983年6月被定为深圳市唯一的市重点中学,1993年11月被评为广东省首批一级学校。
  高考之后,马化腾仍然没有离开深圳,而是就近上了深圳大学。深圳大学创办于1983年,离深圳特区设立不到三年的时间。
  在国内,深圳大学虽然只是一所普通的大学,但是地处深圳特区,发展速度却相当惊人。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就培养出了许多商界精英,例如产销脑白金和黄金搭档的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海江,当然还有马化腾和腾讯的另外三个创始人张志东、许晨晔、陈一丹。
  在很多人看来,深圳大学并不属于一流名校,考入这所学校的学子并不能称为优秀。但事实上,深圳大学特别是在1989年之前相当有吸引力,这是因为在1989年之前,深圳领全国风气之先。那时深圳大学面向全国招生,考入深圳大学的学生可以把户口迁到深圳,这对很多志在深圳发展的青年学子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深圳大学最有实力的两个系是计算机系和建筑系,这两个系都与深圳当时的快速发展有很大关系。当时深圳出了很多大商人,一多半是电子计算机和地产两个行当里的。当然,在1989年之后,深圳大学的招生范围有所限制,影响了不少人才的流入,虽然1992年*南方讲话后逐渐恢复了一些元气,但上海的崛起、香港的回归带来的冲击,以及扩招带来的影响,使得深圳大学在1989年之后很难再涌现出像马化腾那样的大批精英人物。
  马化腾曾迷恋过天文,也曾有过成为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的梦想。一本关于马化腾的传记曾提到,马化腾因为热爱电脑而放弃了自己的天文爱好,并引用了马化腾的一句话:“毕竟天文太遥远了。”而实际情况是,即便是创办腾讯之后,马化腾也依然保持着对天文的爱好,多位腾讯早期的创业员工在接受本书作者之一的林军的采访中,深刻地记着马化腾曾在公司过道中和喜欢天文的同事交换天文问题看法时的热忱和健谈。有一次腾讯董事会送给马化腾的礼物就是一个天文望远镜,虽然只是小模型,但可见其他董事都知道马化腾这个爱好。
  同时拥有天文和计算机两方面的爱好并不冲突,天文和计算机这两项爱好都是对未来世界探索的重要路径,两者之间是可以存在关联的。对于马化腾来说,天文和计算机两项爱好早早地闯入其心扉,对其日后心有大格局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为日后马化腾和他的腾讯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马化腾在计算机方面的天赋也被放大。一个广泛流传的段子是:马化腾在校期间,经常利用计算机天赋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比如编一些小程序把学校机房的电脑硬盘锁死,让机房管理员哭笑不得。马化腾也是各种病毒的克星,普通的病毒对他来说手到擒来,使得机房的老师也经常不得不向他不耻下问。
  

深圳互联网曾经领先全国
从13岁到深圳至今,马化腾已经在深圳度过了26年的时光。
  马化腾能成为中国互联网界最具影响力的业界领袖,与他长时间生活和生存的这座城市有着莫大的关联。
  在继上海、北京互联网接入节点之外,*开通的第一个节点便是深圳,做港澳出口。深圳一开始成为互联网领域的先发之地,与这个港澳出口关联甚大。除了深圳讯业等中国最早的一批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之外,深圳还诞生过诸多第一。
  1995年9月,深交所成为深圳数据通信局的专线用户后,创建了巨潮互联咨询网,是国内最早在互联网上提供证券咨询服务的网站之一。
  1996年5月17日,也就是“世界电信日”,由深圳数据通信局和颖源公司合作的中国第一家网吧“卡萨布兰卡电子咖啡屋”在蛇口正式营业,这应该是中国有据可查的第一家网络咖啡屋。①
  在深圳的诸多第一中,最有价值、影响最深远的当属1996年4月,深圳数据通信局旗下的第一个BBS网站“一网情深”正式开通,这是中国网络上可考的第一个公众BBS。一网情深的站长,也就是深圳之窗的作者张春晖,他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一网情深的程序是张春晖请Alex(黄峥嵘)、Ace(懂懂)等几位水木清华的创始人和热心网友搭建的,为此深圳电信支付清华互联网学术研究经费约10万元。
  当时在深圳电信,张春晖并不负责互联网线路的开放和铺设,但负责铺设互联网线路的机房就在张春晖工作间的内间,因此张春晖有溜进去查看的便利。张春晖依旧记得他第一次通过互联网从《花花公子》杂志网站上下载图片时给他带来的震撼。
  一网情深开通之初,张春晖还主动给深圳当时最大的CFido站站长马化腾发邮件,希望转载一些CFido上的内容,当时CFido上的内容很多,而互联网成长态势可见,这本是一个双赢的建议,但当时CFido和互联网之间是两条线,于是便没有了下文。
  一网情深诞生了很多日后互联网界的风云人物,比如一网情深的经济版版主就是日后的深圳经济学者薛兆丰,薛兆丰还写过一个“如何做好版主”的帖子,这个帖子里提到了一个叫黄次南的网友,黄次南当时是深圳“赛百威”的总经理,也是潮汕人,是个很聪明、灵活的人,曾是A8公司的联合首席运营官。蓝点的创始人邓煜回到深圳后也加入了一网情深,担任Linux版的版主,邓煜同时也是网易Linux版的版主,邓煜就是个Linux小子。
  一网情深和深圳的另一个BBS网站龙门客栈上云集了当时深圳互联网界的诸多风云人物,这两个论坛上的网友中也不乏腾讯的员工。同时,这两个论坛上的网友也成为腾讯OICQ最早的一批种子用户,马化腾每次推出新的产品和新的应用时,这两个论坛上也总是有网友不断提出他们的中肯意见。
  一网情深暴得大名,和深圳本身相对开放的环境有关,也和深圳第二代移民正意气风发有关。深圳本是靠近香港的一个小渔村,1979年起正式对外开放,到1996年前后,已有20年的时间,新的一代深圳移民开始成长起来。
  1995年、1996年前后,深圳不仅有深圳讯业那样的中国最早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深圳龙脉也在筹建,加上深圳之窗和深圳万用网,深圳的互联网环境很好,这也为之后深圳互联网一直走在全国互联网行业前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先人一步的产业环境,整个城市和互联网足够契合的开放、创新气质,以及良好的人才储备,深圳和香港两地资本市场相邻,使得马化腾在创办腾讯时吸收到深圳这块土地上诸多精华和灵气,为其成就未来的腾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①
  

润讯工程师(1)
关于腾讯1998年11月11日的创办,在马化腾1993年大学毕业后效力的深圳润讯公司里流传着一个版本:那年马化腾关于类QQ软件的提议没有引起润讯高层的任何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