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下的幻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空下的幻想-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觉得,人的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用时间换金钱。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生的出现伴随着死的预期,你不知道自己哪个时候会结束生命。或许就在你不经意的一刹那,生命就永远地离开了你躯体;或许就在不经意的流逝间,生命已所剩无几。

  至于所谓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盈利,如果说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存在的话,企业还必须有社会责任感,肩负起为社会创造价值,为改善人们生活而努力的责任。

  “人力资源管理”注重人的潜能的开发,人与其他资源不同,人在其工作年龄里,具有开发的无限性,而其他资源则具有有限性。“冰山效应”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之中,潜能只发挥了2%到3%,连发明相对论的爱因斯坦,也发挥不到12%,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潜能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而“人力资源管理”在这个方面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言归正传,回到“人力”这个话题上。根据行为学的理论,人的个性的形成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实践和教育,其实一句话就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而个性是决定“人力”发挥的根本因素,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关于个体成员的个性便是应该十分重视的地方,个性适合,便能激起其工作的兴趣,也就能充分发挥出个体的潜能。企业个体成员的潜能都得到发挥了,整个企业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也就得到巨大的提升。

  选择决定命运,激情创造奇迹。跟随内心的呼唤,选择自己的人生,你的明天会变得不一样。

  
  
  王洪炼

  2010年1月13日 txt小说上传分享

女人这本书


  不久前看到一本《笑画男女》,上面写着这么一句话:“女人如同一本书,但大部分的男人只想翻它而不想买它。” 其实只要政策允许和能力足够,男人还是想多买几本书。封建社会里藏书量最大的莫过于皇帝老子,他的后宫图书馆里藏着精装图书三千册,而且这数目还是保守的对外透露——女性在当时的地位何其低下由此可见。而高官们也喜欢读书,常常家里有经典书一册,名号正室,又有参考书几册,名号偏房或侧室,再者有杂书多册,名号丫鬟。而商人阶层当属兰陵笑笑生名著《*》笔下的西门庆最爱读书,而且此人读书无论深度和广度都非比寻常,是个大学者。女人这本书,每个男人都想读;在每人只准买一册书的政策下,买书实属无奈之举。而一个男人真正想买的书大都受欢迎,导致买书者竞争异常激烈,但没钱又没权者常常竞争不过有权有钱者,故导致中国读书历史上发生了许多弱势百姓因不甘被抢书而丧失人命的悲剧。一个女人最大的悲剧莫过于被一个自己不想给他读却被他强行霸占着的人随意地翻来翻去,而现代上演的悲剧是:明知自己不喜欢那个人,却为了所谓利益而被他随意翻阅。

  西方宗教写到人类的诞生时是说上帝先造出了亚当,然后亚当又取出他胸口的一块肋骨造出了女人——因此西方崇尚的是男人创造了女人。而东方宗教(以中国为代表)写到人类的诞生时多以女娲用泥巴造出了人——因此东方崇尚的是女人造就了男人。然而可笑的是,西方基督教禁止一夫多妻制度,而中国的一夫多妻制度越延续了很多年,直到今天实行一夫一妻制度后,便演变为“包二奶”、“包三奶”等不良社会现象。其实就从人的本性而言,人属于动物,自然具有动物的特征,动物界里的雄性动物一般都有好几位雌性配偶,体力越强壮的占有的雌性配偶越多。当然,这属于以体力决定胜负的原始社会。而在文明社会,社会建立了道德规范和法律准则,规定了一夫一妻制度。其实这个“文明”与人的本性——动物性相违背,因此既然有制度,便有制度破坏者,于是所谓的“包二奶”、*场所、*等性规则破坏现象也就成了理所当然了。

  周国平有一个观点是人是动物性和人性的混合体。我当时深以为然,后来经过一番思索发现,人是动物性和人性的分离者。也就是说,人这一社会个体具有双重意义:在社会而言,他属于人,是具有人性的文明载体,接受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规则等诸多限制的制约;而在自然而言,它属于动物,具有一切动物的生理特征,是不受道德、法律和规则等限制的制约。因此便有了“大学教授在白天是人,在晚上是禽兽”之论。

  而西方文明社会虽然大多实行一夫一妻制度,但是他们放宽了道德、规则等方面的限制,提出“性伴侣”这个具有西方意味的名词,意味着有别于东方文明的性开放伦理观念。从这个意义上分析,西方是用法律作出规定,用伦理观作出放宽;而东方文明是用法律作出规定,又用伦理观作出限制。所以美国常常指责中国没有让中国公民充分享受*。就现在的中国而言,虽然政策和伦理观上不允许一夫多妻制度的实施,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男人经济实力的提升,“包二奶”等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因此有人骂道:男人有钱就变坏——其实一个男人变坏是必然的,如果他有钱又社会文明程度不高的话。(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文明仿佛成了克制男性*的标志。)

  所以,女人这本书真的很难读——很多人想读,也很多人想买,而社会上的女人是相对有限的——女人既带给人类以文明,又限制着人类走向文明——假如性文化成为一种公认的文明的话,人类就会突破瓶颈现象飞速地朝前发展——但那是一种何其*的景象。

  真不敢想象,说不完的女人文明。

  
  二

  其实自人类诞生以来——据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说人类是由类人猿经过漫长的演化而来,而类人猿之所以能演变为人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是从爬行变为直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给人下了一个定义——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行走的动物。于是有个特立独行的哲学家便把一只拔光了羽毛的鸡扔在柏拉图面前说:“这就是你所谓的人!”当然我在这里不作对于何谓人这个问题的探讨,我只想表明人这一生物直立的重要性,因为一旦直立便可以解放出双手,于是便有了劳动的前提。关于人为何能直立,朱海军有个著名的“朱海军力”可以对此作出解释。朱海军认为,动物之中只有人类进行面对面的性行为,亦只有人类直立行走,因此面对面的*方式必为人类直立行走的主要原因。他解释人类远祖进行面对面的性行为时,女性骨盆受到男性由上而下的压力所迫,因而逐渐改变其结构,使得女性渐渐可以直立行走。而男性均为女性所生,因此母亲的直立行走方式透过生产、遗传,也让人类男性获得直立行走的能力。朱海军为此种造成人类直立行走的演化驱力命名为“朱海军力”。

  这是朱海军的个人见解,虽有道理,但招来了社会的诸多批评。其实朱海军所提的演化方式基本上为一种拉马克式演化理论,认为后天获得的性状可遗传给子代。为证明拉马克理论是否确实,曾有人做实验将连续数十代的老鼠尾巴切除。如果拉马克理论为真,则可预期老鼠之子代尾巴将逐渐缩短,然而直至实验终结,老鼠尾巴长度并无发生变化,拉马克之理论因而被否证。所以朱海军力被大家骂为“伪科学”。但就我个人而言,对此表示中立态度,因为我既未亲自进行实验,又对生物学和人类生理学并不熟悉,因此是没有任何表决权的。

  那么人类诞生之后,就必然有三种矛盾出现:男性与男性之间的矛盾;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矛盾;女性与女性之间的矛盾。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一直都是男性主导社会,而在不同性质的社会里男性争夺的资源是不同的。就社会的生产力而言,在原始社会,男性以武力展开竞争为主,身体强壮者获得更多的资源;在奴隶社会以劳动力展开竞争为主,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在封建社会以土地展开竞争为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资本主义社会以资金和市场展开竞争为主,资产阶级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价值;而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存的社会背景之下,竞争重心逐渐偏向知识竞争和信息竞争,全球各国展开激烈的知识战、信息战。但就男女问题上,男性之间对于女性的竞争一刻也没停止过,于是有为女人而决斗的,如普希金,有为女人而发起战争的,如古希腊的特洛伊战争;而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一个男人往往不满足于只拥有一个女人,而女性思维是一个女人希望拥有一个男人的全部,所以男女性之间的矛盾往往都是男性发起的;而女性和女性之间的矛盾多是关于争夺一个男人,具体表现古代为妻妾之间的明争暗斗,现代为妻子和情人之间的斗争。男女性在贞操上有了明显的差异——“男人在贞操上永远是只许我负天下妇人,不许天下妇人负我”;而女人在贞操上大多是我不负我的男人,但我的男人也不许负我。

  男女之间的这三种矛盾上演了诸多的婚姻悲剧,婚姻也因此被钱钟书称之为“围城”——其实婚姻只是关于规范男女关系的法律,它的作用是对女性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这也是法律的终极意义所在。但是一旦有了规则,便有不满规则者,于是便有了破坏规则者,所以婚姻悲剧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那么西方的一夫一妻制的法律制度加上“性伴侣”这种性伦理观,对于维护婚姻制度应是十分有效的——然而事实上很多美国人不愿意结婚——这一方面是因为“性伴侣”的合理化,一方面也是因为美国社会救济保障制度的完善。

  而在中国实行一夫一妻制的法律制度加上“性保守”的性伦理观的限制,对于维护婚姻制度十分有害。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许多发达城市,离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中国的性伦理观面前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社会上的“包二奶”、“XX门”事件频频发生,中国人的性观念有西方化的趋势。而近年来美国离婚率的频频下降,并不说明美国人的婚姻更稳定,事实上是很多美国人害怕走进婚姻的“围城”,选择在围城外生活。

  男女之间的婚姻问题为何如此纷繁复杂,克里希那穆缇认为:当爱不存在时,人们只满足于追求感官刺激,必然使婚姻产生问题;而当爱存在时,性永远不会是个问题——于是婚姻也就没有了问题。所以克里希那穆缇一直都在提倡爱、自由和行动。而民国时期的伟人孙中山也是极力宣扬“自由、平等和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此“爱”是维护婚姻关系的核心力量,一旦结婚的核心力量不是爱,那么这场婚姻日后必将面临“婚外恋”的严峻考验。

  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了爱,便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所有的战争、暴力和混乱都是因为没有爱,爱是一个人类社会发展到最高文明程度的表现,也是人类一直在进步、在追求的意义所在。

  我衷心期待一个“大爱”的世界的诞生。

  王洪炼

  2010年6月17日

论读书
自本人于今年4月28日晚获得海大第四届读书大赛冠军以来,褒贬渐见于海浪论坛之上,不一而同,情趣各异。为深入探讨读书一事,特为此文,或回馈各支持者的一路同行,以分享同获进步;或反击各批评者的无理取闹,以明辨真理。所谓支持者,不过本人的观点引起其共鸣或使其获益,因而褒之;所谓批判者,不过本人的观点打破其心理稳定状态引起其无意识恐慌,因而找各借口抨击以求心理安定和平静,或者是嫉妒心滋生导致报复心理,发文以泄己愤。对于支持者,本人冠以“英雄所见略同”之论,对于无理取闹者,本人冠以“朽木不可雕也”之论。若批评有理,本人冠以“君子和而不同”之论,并当之为朋友。

  读书首先要弄明白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读书?”。

  读书这一文化现象由来已久,在文字尚未诞生之前,最早的书便是“结绳”,人们利用“结绳”这一语言信号当作传递信息的载体和方式,进行最早的文化交流。因而,“结绳”这一方式可谓人类最早的读书方式了。

  后来由于文字诞生,人们又多次变换了文字的载体,从甲骨到竹简到今天的纸和电子,文字搬了很多次家。当然,在搬家的过程之中,文字本身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从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到篆体文字再到今天的方块文字,文字本身整了好多次容,变得越来越规范、好看。

  文字作为思想的载体,而纸作为当今最普遍的文字载体,它们三者构成了书。——而这整个过程以及书的传播过程就构成了文化。它们的关系是思想居住在文字里边,而文字居住在纸里边,三者构成的“书”居住在文化里边。由此可见,思想是一本书的灵魂,这些灵魂个体也就构成了“文化”这一灵魂大集体。

  那么,知道了何谓“书”之后,则必须知道为何要读书。

  人为何要读书?——我个人认为,读书就是为了不读书。

  为什么?

  读书的本质是人与人的思想交流,从狭义来讲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思想交流——当然,一般情况下它是从作者到读者的单方面思想输出的交流。而由于思想接受者个人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的思想输出,接受者所获得的体会和感悟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读书是为了不读书?

  因为读书是为了启动自我思想的马达,使其运动起来,从而培养自我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经验总结能力。思想的根本来源就是对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观察、思考和经验总结——因而产生了诸如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和心理学、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所以读书就是为了培养自我观察、思考和经验总结能力,当一个人真正培养起这种能力的时候,他就不必在仅仅依靠“读书”来获取间接经验,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思考和经验总结,产生自己的思想——这就是直接经验。因此,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获取直接经验的能力。而这种包括观察、思考和经验总结的获取直接经验的能力可统称为思考能力——因为所有的进步都来源于思想的进步,思想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性格的表现。(当然,在人的幼儿时代,由于思想体系尚未建立,心理、行为和性格的形成对思想的建立有关键性作用,一旦形成思想体系,又会对个体的心理、行为和性格产生指导作用,它们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指出:“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在人诞生之后,由于没有任何生活经验,但天生具备观察能力,读书这一“思想交流”的方式可以启发人的自我思想能力,从而弥补人天生思考能力的不足,而后来在社会的生活经验又可以弥补人天生经验的欠缺。他又说:“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因此,我认为读书就是为了不读书,因为用书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当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经验总结能力建立起来的时候,书便不是你思想交流的主要来源了。——生活才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