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文集:四行日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魏巍文集:四行日记-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着,不敢放胆思索。远望山下一狭缝,似为腊子口。如藏在深井中。下了好半天才到谷底。行经腊子林场时,沿腊子河而行,藏族老太太摆了一个小摊子,说距腊子口尚有十三公里,至腊子口九公里处,即已到峡谷,我们已经把它当做腊子口了。这座峡谷有数公里,才到了真正的腊子口。有红卫兵写的“天险腊子口,毛主席万岁”等字。我们下车观看,腊子口确极险,口子两侧均为悬崖陡壁,仰视令人目眩,下为腊子河,水流奔泻而下。口外立一石碑,记述毛泽东、周恩来率红军经此等语。我们因不知原来小桥敌堡垒位置,匆匆而过,颇觉遗憾。走到腊子公社 乡 时,遇乡长傅生忠 藏族,西北民院毕业 又带我们至腊子口去看,指出小桥位置和炮楼位置,原来那座仰视令人目眩的峭壁,就是当年“云贵川”攀登之处。留下印象颇深。然后又看了腊子口敌人的大炮楼,据云当年敌手榴弹落下一层,现在已成了腊子口水电站了。红军即是由此处转入东侧山口内到了大草滩,转赴哈达铺的。
  此处尚有黑熊出没,秋华听林场一家属说,前两天一个人去掏小熊被母熊将脸挖破。此处山谷极幽静,开满红黄蓝各色野花。
  我们同藏族乡长闲话时,他说此处人生活困难,只能种几亩地。牧场虽好,但无人买牲畜,只好望青山兴叹。我说,你们有出外挣钱的吗他说,这里的人到了兰州就分不清方向了。他的妻子到兰州治病,每天到医院一次,住了一个月仍然找不到医院所在。到了医院,还说:“是这地方吗”
  接着沿白龙江西去,白龙江在山涧深处奔流,一路山坡上据说有栈道,但今已成公路不见痕迹矣
  下午二时,始抵迭部。街上有断续楼房。至武装部,院内波斯菊开得颇好。因接电话的人不认真,等到三点半才吃上饭。四时又继续向若尔盖前进。对面有一座巍峨之高山,说是虎头山,有黑云缭绕,怕中途遇雨。
  沿白龙江继续在谷底行进,沿途皆藏族村落。藏民正在田中收割青稞,看见我们的汽车举手示意,或嘻嘻一笑,表现热情友好。
  至五时许,遇见一阵小雨。与一辆卡车几乎碰头。
  出了山,山顶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突然出现在眼前。远处阳光明亮如带,显得天际异常广阔。我大大出了一口气,觉得十分舒畅。步行在广阔的草原上,我似乎第一次发现云景的奇丽。因为天空广大无垠,天空和四周都是云海,有浓有淡,阳光从空中落下,照得草原有的地方明亮,有的地方暗淡,像是斑驳的图画。要描写草原,云景肯定是重要部分之一。
  正在我观赏草原云景时,一座绿山上出现了突兀的石峰,颇秀丽,据说是若尔郎山。下了山,是一片灿烂明亮的阳光。绿色上是满天星似的羊群,又像绿原上堆着许多星星点点的汉白玉的石头。黑色的是牦牛。对面有一块黑云涌起,愈来愈大,白茫茫的雨雾笼罩在远方。不一时雨已经扫了过来。我们原想逃过这场雨,却始终没有闯过。
  六时许,我们又越过一座小山,就望见不少新式楼房,原来若尔盖已经到了。
  因地高风冷,一下车我竟说话也不大自然,幸而很快到了县招待所,屋子里有很大的电炉。据说此处巴西电站 一千二百千瓦 的电很便宜,每度电才二分钱。屋里暖烘烘的,寒气为之一扫。
  武装部正副部长早在山上来接,以为我们乘军车,未接到。他们设宴招待,晚上又有县委第一书记来谈,介绍了农业分畜到户的情况。书记名八塔,藏人。
  

八月十九日
早饭后,订了此次在草地雪山的行动计划。准备六七日完成。
  六时由武装部长尹廷成、副部长格桑多机和县委宣传部报导员苍泉 藏族 领路,到十公里处之巴西参观。先看了巴西会议的旧址。这里有一片原始森林,在一座高坡上有班佑寺院,经堂已被焚毁,紫红色的高墙颇壮观,但已有数处倒塌,残缺不全。我在此留了影,并参观了一个藏民的住宅。三间北屋,用木结构盖成,屋中的板凳亦用木板。里面屋供释迦牟尼,有酥油灯,经盒,下面有块毡子和两块木板,供长跪之用。据苍泉说,这是新换的木板,有些人家的木板因久跪都成了沟沟,膝盖着地处也成了窝窝了。此处房顶上、院墙上都挂有白布经幡,上有简单经文,因藏民多不识字,这样让风吹经幡,就算作诵经了。
  还看了一个经堂,喇嘛正击鼓念经,有一个座位,说是班禅坐过,满室酥油气,令人难耐。
  此处森林中的五六个寨子都住过红军。
  随后看了巴西水电站和求吉乡(求吉乡也叫救济寺 。看了胡宗南在山上修的阻击红军的炮楼。
  回来后又看了包座河,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和四军在此消灭敌一个多师。
  回来路上,我们访问了两个掉队的老红军,都是四方面军的。一个叫徐国富,六十六岁,四川人,河西走廊被俘,流落此处,与一女红军 洗衣员 结婚。二人均已年迈,衣服十分破烂。一见我就说,吃了张国焘的亏了。另一个名唐耀岗,也是四川人,当年负伤掉队。他谈起草地情景说无法说了。……说到这里,老人的眼红了。
  回来的路上,我在一处停了车,看了一些沼泽地。并用脚试了一试,草皮松软,确有陷下去的可能。
  晚饭吃了抓羊肉。饭后看了文化馆所办的长征展览。我给他们题了字:“学习红军的长征精神将无往不胜。”
  计划明日启程往松潘。
  

八月二十日
近两日来,因此地海拔三千四百七十二米,略感气闷,每晚服苏合丸一粒和安定两片。据司机小孙说,他每早五点就醒了。睡不踏实,也是高原的一个特点。
  晨八时许出发,由文化馆人领着先赴班佑,此处为红军过草地后所遇到的第一个居民点。据县委书记八塔说,陈昌奉来曾谈道,这是主席过草地以来睡得最舒服的一夜,是在牛粪上睡的。还说,张国焘的密令,就是叶剑英同志在此收到的,他连夜骑马赶到巴西送给了毛主席。以后就在巴西召开了政治局会议。
  我们赶到班佑,下了公路,汽车行走在丛草间。这个居民点确实不小,总有二百多户,经幡飘飘,院落很大,都是用牛屎或木板做墙。我们先看了村边的一座古老的红柳林。柳林外是一道清澈的小河。这座红柳林,据说叶剑英同志曾在林中开过会,有些红柳几乎有一围粗了。这种树在寒带长得很慢,虽然并不粗,但年头已经很不少了。我们在这里摄影留念。草地上有不少紫的、蓝的、黄的野花,秋华采了一些。大家辨认着一些红军当年吃过的野草,有灰灰菜、牛耳草、车前草等等。
  我们又参观了两个藏民的家。房子虽不高大,房顶是用泥糊的,乍一进去,光线幽暗,一时看不清楚,但到里面却高大宽敞,全用木结构,阳光从天窗射入,也很明亮。在大厅中,有火塘和精致的炉灶,灶上有精致的大钢锅,盖上有龙的花纹,据说每口要一两万元。灶中烧牛粪。一个藏族老人,背着孩子,给我们做了表演,干牛粪很好烧,比木柴还好,浓烟从天窗滚滚而出,虽无烟筒,亦不妨碍。灶火正面是木制的柜子,有抽屉,有碗橱,有很多方格,制作精巧。旁边有神像,是藏人念经的地方。老妇人一边念一边摆弄念珠,为我们作了表演。大厅的侧面,是一袋袋的粮食。老妇人一再说党的政策好,生活没困难,唯一的是木料短缺。她这间房子是两三年前买的,花了两千元。问到实行责任制前如何,则说都好都好。我们又看了一户,这个腰有毛病的汉子,似比那家要差,他是一九五八年的村干部,是党员。也说比过去好。
  我们与文化馆长告别后,即上路奔松潘。我们所走的路线正是一方面军过草地的路线,但大片的沼泽地却不在我们走的路上。两边是些断续的小山,有些低矮的歪歪扭扭的红柳树,我想像那些可能就是当年红军战士夜晚栖息之处。此外荒无人烟的草原确一无所见了。路渐渐转入一道山谷,有一道丈把宽的小河,时左时右,我问到这个小河的名字,说是叫“镰刀把河”。
  经尕力台,于下午二时抵松潘,行程一百八十公里。
  松潘是古城,有城墙,街道已有不少楼房。到武装部,汽车停在院内,武装部黄政委把副部长叫起,竟未见面就自己走了。午饭也未准备,我们只好到街上小馆吃了一碗面条。我们看到这种情形,只好叫通知县委,县委书记时担正和宣传部长陈贤君来,邀我们游黄龙山。小猛子死乞白赖地要到九寨沟,只好再花去两天时间。
  

八月二十一日
今日晨出发赴黄龙。经川立寺,地势愈来愈高,路经贡嘎岭,山奇峻,旁边高峰已有白雪,下为白云,甚壮观。据说积雪的山峰名雪宝顶。沿路左侧一带山峰如经过火炼,刚刚冷却,尚带赤红色。至上午十时许已至山下。此处有松潘县新设的一个招待游客的处所,仅有几间房子,有几位姑娘很热情,让我们坐下喝水。我们喝的是雪茶。随后我们就由一个藏族姑娘导游。她专门换了讲究的黑丝绒袍子,里面空着的袖子落出带碎花的白纱衫,像是为出嫁准备的新衣,陪我们一起出发了。出发前,要我们每人都穿上高   儿的大雨靴,我不理解为什么要穿这样的靴子,从丛林中出发不久,我才明白,是要做一次水中之游。原来,我们是沿一条山脊梁向上走着,充盈的溪水正沿这个山梁而下,有时分成两路或三路、四路、五路而下,我们怎能通过这条从雪山上流下的溪水呢而且这次游历的特色,也正是在溪水中的行进。而这溪水,据说带有浓厚的石灰质或其他成分,将一条山脊的岩石染成了黄的,这样整整一个山脊也就成为一条水中的黄龙。这条黄龙的前面是高高的雪山,后面是青中透红,像刚刚冷却的火焰山,两边都是绿幽幽的原始森林,还有浓密的杜鹃花,衬托得这条黄龙更加壮观了。
  我们上去不远处,第一个风景点是迎宾池,原来由于溪水多年流淌,水里所带的石灰质像梯田式地逐渐构成了大小不等的、一层层的池塘,而这池塘的水,则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颜色,或者碧绿,或者深蓝,或者浅蓝,都是那么澄澈、透明、纯净,好像不掺一点杂质似的,真是可爱极了。
  我们的兴致更高了,穿着大雨靴在水中也走得更有劲了
  接着前面声如雷鸣,转出树丛间是一条颇大的瀑布,像银练似的从崖间跌落下来,原来这是第二景,“飞瀑流辉”。
  第三景是“洗身洞”。一道悬崖宽约十几公尺,被水冲刷得圆圆的像黄蜡做成。溪水分成十余股从黄崖上落下,石崖上有一个不小的石洞,据说,黄龙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在此洗去凡胎成仙了。
  第四景是盆景池。我们开始看到的是小盆景。是溪水汇成了一个碧清的池,而池中长了一丛颇大的红柳,虽然池子不大,却非常好看。再上去,是一个颇大的池子,红柳丛丛,那就是大盆景了。人们说的盆景虽然到处都有,但像这样的盆景却从来没有见过。
  再上则是明镜倒影池和娑罗映彩池。我们穿着长筒靴在水中一直是向上走着,已经很吃力了。本想中途而止,但从上面回来的游人却不断鼓励我们说,上面好得很呢我们只好鼓足劲继续向山梁上走,幸而石头不滑,终于到了争艳彩池。为了饱览胜景,我由藏族姑娘扶着,沿着池子的边缘走着,因为水清,不辨深浅,略微走错,水就进了靴子筒了。幸亏藏族姑娘知道深浅,引我到了一个便于观察的地方。我们站在池水旁向下一望,山坳间大小池子层层延续而下,汇成了一二十个池子,怪就怪在这十多个池子,每个池子的水颜色都不同,绿的有深绿、浅绿、淡绿,蓝的有深蓝,浅蓝、淡蓝,还有春天新柳的鹅黄,真是五光十色,美不胜收。耳边是水声哗哗,真如同置身天上瑶池,人间这样的仙境是我毕生所未曾见过的。
  然而这时,我已经没有再继续攀上去的力气,虽然听说上面还有更好的五彩池,还有黄龙洞、黄龙寺,也再攀不上去了。只好从池子里舀了一杯清水,席地而坐吃起面包来,等待那些还能够爬上去的伙伴,由他们去欣赏那更好的美景吧
  我们同那个藏族姑娘坐在一处,随意攀谈了许久,就慢慢走下山来。等走到招待点时,骆强、小孙和猛子也赶来了。据说,那个黄龙洞深得很,他们爬进百余米还不到头。五彩池中有一石塔,小猛子为了照相跌入水中,水灌进两个靴筒,两条裤腿都湿了。
  我们吃了午饭,即上路回返。因要赶到九寨沟,不敢迟延。路上本来晴得很好,路过贡嘎山时,天突然阴起来,下起雪了。雪花打在黄尘蒙着的车窗上,雨挡拨着泥水,车小心地行走在云雾中。因冷气袭人,不得不披起大衣来。贡嘎岭据说已达五千公尺,当年红军长征在雪山上经常碰到这种气候,缺衣少食,怕就不是这样舒服了。
  下了山,天又晴了。明丽的夕阳照着山峦,绕天红开得十分艳丽,牦牛、羊子在山坡上静静地吃草。
  我们越走进山谷,山谷越窄,一条湍急的河流一直陪着我们。到九寨沟时有南坪武装部的副部长杨开国来接,又走了十四公里,我们就到了九寨沟的招待所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八月二十二日
这里在山坳坳里修了几座有近代设备的房子,就是九寨沟的管理处了。小小广场上排了许多车辆,可见游客很多。这里负责人是藏族同志,加上阿坝有两个记者 张国威等 ,武装部的杨副部长、高松军干事一起陪我们游览。
  上午游日则沟,先看了镜海。早晨水平如镜,远处的雪峰和近处的原始森林全倒映在湖水里,加上太阳刚刚露头,原始森林在水里分出许多层次,显得特别静美深远。我们依次上去看了熊猫海和五花海。熊猫海周围多箭竹。五彩海我们是站在高处看的,由于海底的水草分布不同,加上海水的深浅不同,阳光一照,有深蓝、浅蓝、碧绿、鹅黄,绿黄相间,蓝绿相间,真是五色纷呈。而且整个的海在山谷中恰像一只孔雀,波光粼粼宛若孔雀彩翎上的光点。大家赞不绝口。秋华也极感兴趣,再往山里去,山谷越加幽深,绕天红,牛耳大黄的黄花,小小的红果子,我采了一大把送给秋华。我们向沟里走了十几公里,高崖上,远远有两股水流汩汩垂下,国威说,是叫泪泉好还是叫乳泉好,这座山崖应叫什么名字,我说“乳泉”的名字甚好,如果可以,那面崖石自然可以叫乳泉崖了。
  为了珍惜这美好的景物,返回来时又下车细看。在五花海我们还踏到一个长长的木桥上。这木桥紧贴水面,略微轻轻一踏,水波立即颤动,孔雀的彩羽更加美丽了。临回来时,又着意看了珍珠滩,这是一面斜坡瀑布,白浪倾斜飞下,泻下万斛珍珠。小猛子很高兴地脱鞋踏入水中。
  下午,游来时的那条沟。自下而上看了芦苇海、火花海,卧龙海。芦苇海是一片灰黄色的芦苇;火花海是日光闪烁中如冒出火花一般,但因日光已被山头遮住,未能看见;卧龙海是海中隆起的一道土堤,宛若游龙卧在海中。然而,我以为最具特色的是树正群海,实际上是湍急的河流从一丛丛的树中通过,形成了一片片奇特的海,这些树大部为红柳,也有白杨和其他杂树。怪就怪在这些树成年为激流冲击而仍茁壮生长。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