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全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纪晓岚全传-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级辔擦衷撼錾怼
  纪晓岚点中翰林,自然春风得意,但他很清楚,这仅仅是他仕途上走出的第一步。要谋求引人瞩目的官位,仍须艰苦努力,不断进龋纪晓岚在庶吉馆学习,深得业师李又聃、董帮达等人的悉心教诲。他虽不善交际,但也常到座师刘统勋、介野园、孙端人等几位前辈府上行走,在他们的指教下,学问日长,阅历渐深,很快适应了官场生活。
  在那个时候,文人狎妓侑酒、谐谑风流,成为风尚。即使师生同夤,也无所避讳。诗尝酒社,唱和酬酢,时有往还。不过纪晓岚不善饮酒,而他的座师孙端人,酒量大得很,可以说称雄一时。
  一次宴会中,晓岚和孙端人同席,董曲江、刘师退等人也都在座,大家知道他酒量不佳,也不深劝,由着他尽情享用席间的珍馐佳肴。
  正在这时,上了一道“挂炉烤鸭”,这是京城当时的一道名菜。大家纷纷举箸,吃得津津有味,唯独纪晓岚未曾下箸。
  大家感到很纳闷。
  大家都知道,纪晓岚有个习惯,就是非常爱吃肉,不食蔬菜、米面,一顿能吃两三斤精肉,再喝些茶水,就是一顿美餐。但他也有个例外,就是绝对不吃鸭肉,不管是何等名厨烹调的,他也不肯例外。
  他这个怪毛病,座师孙端人并不知道,就向他问道:“这鸭肉很可口,贤侄何以不吃?”纪晓岚欲言又止,众人又都催问。
  “事情是这样的。”他于是向大家解释。
  原来,早年纪晓岚住在河间府东光城岳丈家。听说有一天深夜,人们被一片“汪汪汪”的狗叫声惊醒,起身到外面察看,发现有一家屋顶上,站着一个身穿蓑衣麻带、披头散发的人,在月光的辉映下,看得清清楚楚。那人手里挽住一个大布袋,里面发出许多只鸭子的叫声。
  那个人沿房沿行走,由东家窜到西家,所到之处,都从屋檐上掷下两三只鸭子来。第二天,有的人把得到的鸭子宰着吃了,跟普通的鸭子并没有什么两样,但让人奇怪的是,凡是得到鸭子的人家,在那一年里都有人死掉。后来大家想起那天夜里送鸭子的人来,认定是凶神出现了。
  此后,纪晓岚便无论如何,也不肯吃鸭肉了。
  “贤侄怎么迷信这一类传说,纯属子虚乌有!”孙端人听了纪晓岚的话说道。接着又夹起一块鸭肉,放进嘴里大嚼起来。
  董曲江却笑着摇头说道:“让你这一说,我也吃不下去了。”“扫兴扫兴,肯定是你早就吃饱了肚皮,说这样的话来吓唬我们。你自己不吃,也不叫我们吃好。”刘师退说到这里,向众人一使眼色:“请诸位说说,是否应当罚他一杯?!”一听说要罚酒,纪晓岚连忙摆手,又给在座的逐个作揖,陪礼道歉。
  “好吧,既然你不敢饮酒,就罚你以不吃鸭肉为题,给诸位作一首诗吧。”孙端人出面说话,为他的贤侄解围。
  大家一听,都来了兴趣。孙老前辈出的诗题,确实新颖有趣,自古以来,还从没听说过有人用这种题目作诗,大家都想看看能否难住纪才子,便一催他说:“好,就罚你作首诗,快快诵来!”“遵命,遵命。”纪晓岚略加思索,出口吟道:灵均滋芳草,乃不及梅树。
  海棠倾国姿,杜陵不一赋。
  灵均是战国时大诗人屈原的字,他歌咏过许多奇花异卉,唯独没有提起过梅花;杜陵是指唐代诗人杜甫,因为他曾在诗中自称过少陵野老,杜甫曾为百花赋诗,就是不曾讴歌海棠。纪晓岚用这两件事来为自己解脱,做为不吃鸭子肉的理由,巧妙地完成了这个题目,可见他学识渊博,才思机敏。
  “哈哈哈,”孙端人听了笑呵呵地说:“你真是伶牙俐齿,能言善辩。不过用梅树、海棠为比,这鸭子也太荣幸啦!”刘师退等同席的人,也都跟着笑起来。
  这年夏天,纪晓岚又同一帮志趣投合的文人学士,结成了文社,半月聚会一次,谈今论古,切磋诗文。文社中有他的族兄纪昭和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钱大昕、卢文弨等人,当时都在翰林院任职。就连上科进士刘墉,这时已由翰林院编修升为待讲,也参加了进来,旧时文社的励学精神和无穷乐趣,使他留连难忘。刘墉参加文社以后,以他的学识影响和身份地位,很快便和纪晓岚一起,被推为文社的领袖。
  一天文社聚会,刘墉提出要集诗对句,各位文友一致赞同,他便率先吟出一句李白的诗: “文章辉五色,”钱大昕、卢文弨等人正在思索,纪晓岚却抢先对出下联: “心迹喜双清。”他对的是杜甫的一句诗,与李白的一句合成一联,自然贴切。
  钱大昕看他一如既往,凡有此类唱和,他总是毫不谦让,抢先应对,便出一句杜甫诗,要纪晓岚来对。钱大昕吟道:“学业醇儒富,”纪晓岚马上吟出一句韩愈的诗: “文章大雅存。”卢文弨看看明亮的窗户,吟出一句: “小窗多明,使我久坐:”纪晓岚不假思索,张口对道: “入门有喜,与君笑言。”纪昭一看这情景,心想这位爱出风头的族弟,又成了众矢之的,不免觉得好笑。纪昭比纪晓岚年长几岁,兄弟二人自幼即在一起读书,知道纪晓岚的功夫,不会被这几位同年难祝但又想如今都是居官之人,族弟就不应该像少时那样锋芒毕露了,还是老成稳重才好,便插空儿吟出一句:“胸中已无少年事,”刘墉在这帮人中,年龄较大,并且早以少年老成出名,一听便领会了纪昭的用意,便用凝重的语气对道:“门外犹多长者车。”大家觉得这一联意味深远,都用赞佩地眼光看看刘墉和纪昭。
  纪晓岚明白是两位兄长警诫自己,也会意地笑笑,警告自己,今天不要出言无状。看大家兴致正浓,便吟出几个前人诗句,要各位应对。文友们虽不如他对得迅速,但稍加思索,也对得自然工稳,如其中几联是:云山起翰墨(王琚句),星斗焕文章(杜甫句)。
  名高八斗星辰上(王廷珪句),
  诗在千山烟雨中(张孝祥句)。
  瑞草惟承天上露(王建句),
  绣衣却照禁中花(方千句)。
  圣代科名酬志业(方千句),
  中朝品秩重文章(罗隐句)。
  彩笔只宜天上用(贯休句),
  五云多绕日边飞(鲍照句)。
  几联对出以后,人们慢慢失去了兴致。这种歌功颂德的应酬之作,早已是这帮才子们的老生常谈,可以说他们个个是行家里手,毫不耗费心力。
  这时刘墉想起了一件事,对大家说道:“大栅栏的一家剃发店掌柜,前日到府上请题匾额,我为他写了'整容堂'三字,却一时没有想出上好的门联,烦请诸兄代为撰联,各位意下如何?”刘墉的字写得非常好,称得上是当时的书法家。纪晓岚说道:“石庵兄,有一现成联语,写出就可应付了。”说完他就吟出了这副对联:虽然毫发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大家听了,齐声叫好。
  这时,钱大昕说道:“敝人也有一联,虽不如纪年兄之联工巧,但做为剃头店的门联来用,却也使得。”此联便是: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
  大家也很欣赏这副联语,便要刘墉一并写出。纪晓岚看了,猛然间又想出一联,吟诵给众人:到来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
  在座的人哑然失笑,刘墉把笔停下来说道:“这下可好,都让晓岚兄给剃成了秃和尚!”大家都佩服纪晓岚出语巧妙,趣味横生。这几副趣联传讲开来。翰林院的学士们也纷纷来和纪晓岚酬唱,一时传为佳语。
  这年冬天,正逢纪晓岚在南书房当值,一位太监总管走进来。他听人谈论新科翰林、河间府的纪才子,便走到纪晓岚身边,上上下下地打量起来,看他身材魁伟,英俊漂亮,不像人们传讲得诙谐滑稽的样子。但看他身上穿着皮袍,手里却拿着一把折扇,这是当时文人的一种雅好,不少风流学士都是这样,本来不足为奇,但大冬天的,这手里的扇子没有实际意义,想来也确有些好笑,便向前冲纪晓岚笑一笑,操着南方口音说:“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谈否?”纪晓岚听了总管的话,看看自己的装束打扮,也觉得有些滑稽,怪不得老总管同自己开玩笑。但他惯于戏谑别人,哪里肯让别人耍笑?正要找茬儿回敬一下,忽然明白这老太监是给自己出了一联,里面嵌了春、夏、秋、冬四季之名,心想这老家伙肚子里,还有点儿墨水,好,看我怎么回敬你!想到这里,站起来作揖施礼,笑着说道:“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么?!”南书房里立刻爆出一阵轰堂大笑。人们看着老太监,肚子都笑疼了。老太监这时哭笑不得,十分难堪,苦笑着指点几下纪晓岚,口中却没有说出什么话来,落了个自讨没趣,悻悻而去。房中的几个人议论说,这副对得真是太妙了。
  这事在宫中一传,可惹下了那一帮太监了。太监们都喜欢他博学多才,笑料儿无穷,每次碰到他,都缠着不放,不是出对联让他对,就是让他说笑话。
  那天纪晓岚正忙着起草文稿,两个太监进来找他,说有个对联找他对,纪晓岚又气又乐,心想,你们也不分个场合!
  口中说道:“我正忙着,等吃饭时再对吧!”两个太监缠着不走,纪晓岚便说:“快说吧,什么对联?”“榜上三元解、会、状,”太监念出了上联。纪晓岚看看他俩,一本正经地说:“这有何难,对句有了:”人间四季夏、冬、秋。“说完,扭过头去又忙起自己的事来。
  另一个太监问道:“你既然说'四季',怎么没有春呢?”纪晓岚笑嘻嘻地说:“请吧!请吧!你们回去想想。”两个太监站着不走,纪晓岚冲他们挤眼说道:“为何没有春,你们心里最清楚呀!”两个太监恍然大悟,禁不住笑起来,红着脸走了,同房当值的文人们,仍然“嗤嗤嗤”地笑个不停。……纪晓岚闹的笑话越来越多,很快便在京中传得沸沸扬扬。
  亲友们为他的戏谑无常很担心,唯恐他说话伤人,惹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便都劝诫他要谨慎从事,在宫中说话不可造次,尤其是马氏夫人,常将劝他的话挂在嘴边,纪晓岚听着在理,便设法摆脱太监们的纠缠。
  可是那天刚进宫门,就被太监拦住了,非要他讲个笑话再走。
  纪晓岚急忙推辞:“不可,不可。今天我有急事,耽搁不得!”三个太监围着他不依不饶。一个说道:“你别耍滑!总说有事来推脱,好久没听你的笑话啦。这次不把我们几个说笑了,你就别想走!”纪晓岚见不讲不行了,就说道:“我讲我讲。有一对夫妇,生了三个儿。……”说到这里,他把话停下来,一声不响盯着太监们。
  太监急于知道下文,急着问道:“三个儿怎么样?”“三个儿,下边呢?”“下边还有什么?”纪晓岚一本正经说道:“下边什么也没有!”太监们哪里肯依他,便催促说:“这哪能叫笑话儿!没把人说笑,你接着往下讲!”“下边没有了不行,不放你走!”“下边怎么没有了?”纪晓岚微微一笑,口中说道:“下边就是没有了,你们自己摸摸。……”说着拱手告辞。
  “啊?。……”太监们一楞,继而明白过来,是纪才子又把他们耍笑了。
  待要拉住他,他已经匆匆远去。
  春节到来,人们都知道纪翰林善于题联,一时间上门求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使他真有些应接不暇。不过他也真有办法,无论谁来,上联都用唐代高适的一句诗:圣代即今多雨露;下联也集唐诗中的句子做对,而且大多切合请托者的身份时况,很受请托者的喜爱。
  一开始,他这种办法,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多大注意。可是一连几天过去,手不停挥地打发走了上百个请托者,上联总是那句“圣代即今多雨露”,下联却绝无重复的句子,翰林院学士们觉得十分惊奇,禁不住拍案叫绝:这河间才子纪晓岚,究竟会背多少首唐诗啊?!
  恰好,有位前任侍郎,不久前被贬去官职,受命到翰林院行走。他看纪晓岚给人的春联,无一例外地用这句上联来颂扬皇帝圣明有道,对臣民宽厚仁慈,施恩泽,便有意要为难他一下,也来向纪晓岚求写春联。
  纪晓岚见侍郎也来求联,很是高兴,口中寒暄着,随手提笔写出了上联:圣代即今多雨露;那位侍郎看了,微微笑道:“敝人新由卿二,贬到翰林院行走。”纪晓岚一听,忍不住嘴角一翘,心里话,这回有点不好办了,看来侍郎是有意开我的玩笑!这侍郎所说的卿二,就是侍郎的别称,因为六部尚书为正卿,各部侍郎的地位仅次于尚书,所以又称做卿二。这位侍郎被贬回翰林院行走,只是来这里协助工作,并不是专住官员,一下就是连降了数级,跟“圣代即今多雨露”一句,完全是两码事,但上联已经写出来,又不好不用。
  纪晓岚抬头看看身边的同僚,他们眼睛含着笑意,分明是要看看他这次如何写就下联。
  纪晓岚略一思索,有啦!抬头向侍郎笑道:“大人来得正好,有一唐人诗句,只有给您用才最合适!”说完笑盈盈地提起笔来。同僚赶紧凑到他身边观看,只见他写道: “谪居犹得住蓬莱。”这句下联,化用的是唐代元稹的诗句,他那首《以州宅夸于乐府》中有这样两句:“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纪晓岚把翰林院比作蓬莱仙境,给侍郎用上了这样一句,说他虽然被贬,却因祸得福,到底还是归于“圣代即今多雨露”啊!
  侍郎看了,佩服得直点头。同僚们也称赞起来,说他真不愧为才子。人们又一次被他的博学卓识折服了。
  春节刚过,朝中传出圣旨,乾隆皇帝要元宵观灯,诏令文武大臣要广制灯谜,择优行赏。于是,京城里的文人学士们挖空心思,争奇斗艳,一时创作了许多佳作,一下子把灯谜这种民族文化形式,推向了巅峰,被后世传为佳话。
  元宵之夜,紫禁城内悬灯挂彩,灿烂辉煌。大的小的、圆的方的、红的绿的、各式各样的彩灯交相辉映,真是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大学士刘统勋等几位大臣,簇拥着乾隆皇帝走到殿外,观赏群臣们敬献的彩灯。宫中灯火照耀,天上群星闪烁,满月的光辉如银似玉,君臣们越看越高兴,真是美不胜收。不觉走出太和门,来到大清门,见一具彩灯做得精美异常。乾隆走到近前观看,见彩灯上贴着一副谜联,注明上下联各射一字。乾隆看着不停地摇头,虽然很喜欢这副谜联,可就是猜不出是哪两个字。刘统勋等人也凑到跟前,只见上面用工整的小楷写道:“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即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也是妙文。“大臣们读完这副灯谜,立刻收敛笑容,皱起了眉头——他们都被难住了。此时,谁也不敢在皇帝面前多说一句话。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很有才华的风雅皇帝,既喜欢作诗填词,又喜欢对句猜谜。这时在一班大臣跟前,哪里好意思讲自己猜不出来,便叫身边的大臣猜射。这几位老臣看看想想,想想看看,真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摇头晃脑地猜来猜去,仍然不知所云是何。
  乾隆看大臣们也都猜射不中,问起是谁制的灯谜。身边的侍臣赶忙回明,是翰林院庶吉士纪晓岚。
  乾隆一时想不起这位年轻俊才,刘统勋便趁机夸奖他的得意门人。刘统勋是纪晓岚的座师,几年前纪晓岚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