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戴笠-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又听到母亲说出一番担扰的话,细细一品味,觉得现实也是那样,不宜高兴太早。
当两位大人都不说话时,他才发现自己已经站得很累,脖子都伸酸了,想换一换脚,一动步,把旁边的侬仫碰了,发出响声被母亲听到。
戴春风正想逃离现场,但为时已晚,母亲敏捷的身影已跨进屋来,把他逮个正着。
蓝月喜见儿子在偷听,很生气,骂道:“你要听大人说话,不能大大方进来?难道非要这样鬼鬼祟祟?”
戴春风正想说:“如果我在场你们就不会说得那么具体了”,转而觉得如此说非挨母亲揍不可,把嘴唇一咬,干脆一句话也不说。
毛逢工见了,也情不自禁地大握其头,言道:“这春风什么都好,偏偏这一点不讨人喜欢。为官做宦的人都是正正堂堂四面八方的,最忌这种鸡鸣狗盗。”
蓝月喜道:“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养成了这种习气。气死我了。”
毛逢工还在不停地说:“这样不妥,不妥。”
要说戴春风养成这种不良习气的根源,认真追究起来,还是毛逢工的责任。
戴春风入私塾一年后,一些学生因为挨了罚,放学后在半路用谣歌骂先生道:
“子曰子曰,毛逢工老婆下身流血……”
毛逢工站在门口听到了,非常恼火,追上去质问,可谁也不肯承认。为了不使辱骂先生的事再度发生,毛逢工采取单个谈话的形势进行引诱,希望有孩子提供了谁是领头骂人的首犯。
没想到被叫的几个孩子都守口如瓶,轮到戴春风,一进门就说:“先生,你不要问我,如果他们知道是我告的密,在半路上肯定会联合起来揍我。”
毛逢工灵机一动,立即许诺道:“你尽管告诉我,我自有办法使他们不会怀疑到你。”然后,对春风耳语一番。
戴春风听了,深感到姜还是老的辣,当即把领头骂人的供了出来。
放学时,毛逢工按计划把学生留下来,在教室里当众宣布道:“今天留下你们,谁说出昨天那位带头骂我的,我就放学。”
这样子当然是没有会说的。留了大约半个多钟头,师母亲扭着腰肢窗口探头进来,道:“今天怎么啦,还不放学,饭菜凉啦,快一点!”
毛逢工道:“你先吃罢。昨天放学有人骂我,我没有看清楚是谁领的头。要他们招供出来才能放学。”
师母道:“哟,原来是这样小事。昨天我刚好在地里搞菜,看清楚是周念行。”
周念行登时面如猪肝,以为真是师母发现了他,根本不会怀疑有人出卖。
周念行和戴春风同年,是江山县吴村乡清塘尾人,平时两人关系很好。调皮捣蛋也和戴春风不相上下。这一回自然少不了挨先生一顿“戒尺”,回到家还要挨一次打。
这以后,毛逢工更加信任戴春风,要他在暗地里注意谁捣蛋,谁在背后骂先生。
八、九、十几岁的孩子没有不顽劣的,有时趁先生偶尔不在更是像脱了缰的野马,少不了在教室里乒乒乓乓一顿乱打,又跑出去在附近的地里、山坡偷吃了人家的瓜菜,水果之类。更有甚者,还往锅里撒灰、往油瓶里拉尿的。撒起野来,戴春风虽然比谁都要厉害,每回因为“出卖”有功,总能得到先生的原谅。有时,戴春风因争强好胜与人打架,毛逢工也总是站在他的一边。
尝到了甜头,戴春风开始死心塌地替先生卖力。同学们认为有人经常出卖他们,但谁也抓不到证据,以后只好收敛,老老实实读书。
话说习惯成常事,戴春风养成了这习惯,以后想改变也改变不了。经常喜欢在暗中偷窥、偷听的的手段,注视着同学的一言一行。
大约在他十一、二岁的样子,有次见师母蹲在马桶上排泄,不知一股什么力量驱使,又故伎重演,把木墙挖一个洞偷窥。此时,师母刚好完事起来,只看得下身像有一条东西。于是告诉周念行道:“师母裤档里爬了一条毛虫。”
周念行不信,两个人打赌,当师母第二天同一时刻上马桶时,脱了裤子,俩人从洞里果然窥得有一条毛毛虫样的东西,可一蹲下去,又变成两条……
周念行把持不住,叫道:“不是一条,是两条!两条!”
话音未落,屁股挨了重重的几戒尺,转身一看,见是先生怒目瞪着他们。
原来昨天师母上厕所时见有人用小刀挖墙,没排泄完就急得提了裤子。晚上告诉丈夫,要他好好管教这帮野孩子。毛逢工今天早就留意了,果然逮个正着。
这一回戴春风挨了责备。但从此心里像撞进了什么东西,每当师母提裤子去背后,他就像着了魔似的极不自在,脸红耳热起来。
后来,偷窥的事又相继发生了几次,虽未逮着人,毛逢工早猜是谁了。最后,只好请木匠把厕所装了木板,围得严严实实,才没有再出现类似的事。
这一回窥看母亲和先生在谈论他,当被发现后,他没有感到羞愧,在心理上,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承受能力。
母亲只叹了一口气,责备同句,这事就算过去了,谁也不往心里去。
然而,先生和母亲所谈的内容,却在戴春风细小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没有想到普普通通的读书还蕴藏了那么多复杂、深刻的道理。
戴春风虽然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愿望,希望自己将来能考取?这几乎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愿望,要使愿望变为现实,戴春风又比普通的孩子多一个心眼。他发现,周围读书的多如牛毛,但举人、进士一个乡都难寻出一人,甚至连秀才都很少。
今天,经母亲和先生一说,才明白用功读书是成功的主要因素。
旧时的习俗,一般读四年书后就“开讲”,可以参加乡试、会试,造化好的可以一举而中,一般的需要一年又一年的反复呤读,一年又一年地投考。有的人虽然读书了万卷书,读得胡子花白,仍然不得见君王,甚至于到死连秀才都考不中都大有人在。
为了“扬明声,显父母”,给戴家祖上争光,戴春风咬紧牙关,准备潜心苦读,参加明年的乡试。
在乡下,考试能考取也是很风光的事;戴春风自开始知事,就耳闻目睹了历年的乡试排场。
一般会考都定在秋天。那天饱读诗书的学生们由父亲或哥哥陪同,背了干粮、雨伞,穿着新缝的长衫去指定的地点会考。
那时候,他们一个个心事重重和样子。虽然刚从书房出来,难得见外面的艳阳高天,谷穗翻浪,但都没有心思细看,都低着头走路。
这时候,读书人往往还能惹得村邻羡慕眼热,不时有人回头或从堤岸下抬起头来看见他们,便不由自主地用歌调哼道:“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
读书人从考场回来到放榜的这段时间,是最难熬的,这段日子,他们茶饭无味,坐卧不宁,天地仿佛凝成了块,世界都在静止之中。
这种静止一直要到放了榜才告一个段落,投考者都心态不一,考中的都欢呼雀跃,仿佛天也亮了,地也宽了,世界在他们面前呈现出一派色彩斑斓的好来;没考中的,也舒了一口气,开始紧锣密鼓,把自己关在房开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来年的考试做准备。
在毛逢工的学行里,就有好几名这样的人,他们的年龄在20…40多岁之间。戴春内认识这些人,他们虽然都已离开学馆在家里攻读,但每当遇到难题,都会抱着书本向毛逢工请教。
毛逢工在江山县西南硖口镇、吴村乡一带是颇有名气的,经他教出的学生,秀才不计其数,甚至还出过一位举人,如今正在朝廷任职。
对于一位先生来说,这就是最大的荣耀和资本,有的人教一辈子书,连秀才都送不出一个也是常有的事。因此,毛逢工时常抬出他的举人学生来,教导戴春风这帮学生们说:“他呀,根本不是你们这番吊儿郎当的样子。坐在那像一口钟,站着如一棵松,从《三字经》读到《中庸》《孟子》,书都是新的一样!”
说这番话的意思,是戴春风在课堂上常开小差,不时东张西望,或用手搔头皮、挖肛门,书本读不到几天就成了抹布这些习气,是读书人之大忌。
听毛逢工说,他的那位得意学生参加考试的那一年,中师大人出了一道极为刁钻古怪的试题,题目就是两个字《獭也》。
当时,许多满腹经纶的学生被这道题难住了,在考场上不是咬笔头,无从下笔,就是铺开试卷乱写一气。
只有毛逢工的学生最冷静、最稳重。他根据题目反复呤颂,幸亏他背了《康熙字典》。字典解释道:獭,水獭也。一种生活在水边之野兽,能游泳、善潜水,捕鱼为食,极珍贵,可做衣领、帽子等也。
江山县位于钱塘江上游,多有湖泊,水獭颇多,这位毛逢工的学生多有耳闻目睹,对水獭的心性略有了解,登时灵感突来,文思如涌,大笔一挥道:“夫世之万物繁多,吾独说獭也。”
开首一句犹如神来之笔,一语中的,把一道刁钻古怪的会考题目抓个正着。然后加之发挥,按八股章法大书特书水獭之刁、之狡猾、之珍贵、之可爱……
据说中师大人看到开头,便拍案叫绝,大称奇才,当即画了红圈,予以取录。
自唐代武则天开创科举考试制之后,古往今来,各类试题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这《獭也》应算其中一绝。据说朝廷出这道试题是根据地方猜题之风盛行而专门炮制出来的,不少乡塾先生为了多考取学生,一味地走捷径、钻空子,收集历年的试题予以归纳、总结,再猜测、揣摩下一年可能出哪道题,于是突击温习、背范文模拟考试……
朝廷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不是死记硬背的浑蛋,因此,有《獭也》这一类的怪题出来一点也不为怪。
读书作文是要有天份的,像戴春风那几位“师兄”,以他们现在的水平与文采,再考几辈子,其结局仍然是名落孙山。
每回同样的试题,毛逢工为了“公正评定”,特请不相识的先生批阅,都一致对戴春风的文章予以最高评价,其余都是泛泛之辈。
照这样下去,只要临场发挥好,来年秋天的乡试,戴春风绝对有把握榜上有名,安得见君王,“学自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自训。
以后的日子戴春风收了野性,把自己埋在书堆里,日出日落,不觉中来年的秋试迫近了。
这一年是戴春风第一次投考,先生、母亲和自己都很重视。根据经验,毛逢工告诉他:“临近考试的时候,最好的准备是什么书也不读,什么文章不做,心情地玩耍,休息。做学问是日积月累的事,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进入考场,才能发挥出正常水平来。”
戴春风依照先生的话去做,和村里的孩子一起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尽可能地放松自己。
这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秋天。按往年的习惯定在中秋会考,九九重阳节放榜。而在中秋节前几天,地方团丁打着铜锣,逐户宣布会考的时间、地点及有关注意事项。
中秋节快过了,仍没有一点动静,戴春风坐不住了,以为团丁漏了他一家,跑回家一问,亦没有得到消息。戴春风只好去乡塾找毛逢工。
其时,几个历年屡考不中的“师兄”正眉飞色舞地同先生说着什么。戴春风估计一定是好消息,又见毛逢工一脸忧郁地坐在太师椅上,登时罢了。正茫然无计,一位“师兄”拍着他的肩道:“戴春风,你的书算是白读了,还是安心回家种地罢!”
戴春风傻眼了。 
第三章  初露端倪
戴春风从小就是一块做特务的材料。探视、偷窥、攻心,无不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天赋。
戴春风作好充分的准备,旨在投考光绪三十一年的乡试,因迟迟不见动静,遂去先生处探问原因。
事实上先生毛逢工跟学生一样焦急。每年,县上在考试前都要把江山县地方一些有名望的先生召在一起,开一个会。
今年,久久不见动静,毛逢工于是在中秋前夕步行去县城向主管考试的官员探询。
来到县衙,早挤满了各乡前来询问的先生。连主考官也在焦急中,没有上面的发令不敢随便做答。
正在这里,守门的吏卒突然尖叫道:“圣旨到?”
毛逢工连忙随众人一起跪下接旨。只见一位朝廷命官手捧圣旨,迈着八字步走进衙内,宣道:
“清天有旨,皇帝诏曰:
居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取缔,各省科考亦即停止。
皇清光绪三十一年×月×日
钦此!”
毛逢工如当头棒喝,嘴却说道:“谢主龙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毛逢工满腹不快地回到家,刚巧他那几位屡考不第的宝贝正等丰听消息。他们先自惊愕,继而感到一身轻松,像卸去身上的重负。
毛逢工的不悦,是忧虑取缔科举考试后,自己的生计会成问题,同时也失去了靠教书扬名的机会。
打击最大的还是戴春风,这些年来寒窗苦读,好容易学得半腹文章,为的就是要在今天一试身手。没想,命运是那样的残酷,他连考场都没上,科举制度就取消了……
见戴春风那难过的样子,毛逢工亦于心不忍,哽咽着安慰道:“春风,不要灰心丧气。回家以后还是要好好攻读,千万别把学业荒废了。学了东西在腹里,总会有用得着的时候。”
戴春风一边流泪,一边点头,就这样回到了家里。
在家,母亲蓝氏也听到了这个不幸的消息。对一个普通的妇道人家来说,虽也感到失望,感到这些年花费的白花花的银子有点可惜,但忍辱负重惯了的性格,使她很平静地承担了下来。
蓝月喜只愣了一会,然后用力撂开盖住眼睛的头发,反过来安慰儿子道:“风儿,别气馁。或许只是朝廷暂时做出的决定。你还是不要松气,抓紧攻读,等哪天恢复过来再去投考。”
话说取消科举制度以后,戴春风心中没有了奋斗目标,那本身就放荡不羁的本性开始自我膨胀起来。
已经是十一、二岁的孩子,最是顽劣的时候,加之本来就天资聪颖,想出的招数真是无奇不有。
戴春风倚着力气大,征服了一大批顽童,这帮人整天跟在他的屁股之后,玩尽了各种恶作剧。
每天早晨,戴春风在母亲面前装得老老实实,吃罢早饭,跑出家门,在外头振臂一呼,便成了孩子王。
戴春风喜欢玩耍的游戏,不外乎带兵打仗。把孩子一分为二,他理所当然是正面统帅,另外再指定一人做“敌人”统帅。由于戴春风不仅力气大,更兼勇敢,敢入虎穴不怕死,从来都是百战百胜。
于是,孩子们都争着投到他的旗下。
戴春风马脸一拉,手一叉腹,凶道:“大家都和我一边,没有对手游戏怎么玩?不行,我想要谁,谁就跟我,其余的全他妈去当敌人、坏蛋!”
好个戴春风,天生就有当头头的才干和魄力,把那些平时“忠于”他的小伙伴点到自己身边,然后召到土堡里如此这般密谋一番。双方均摘叶为帽,折枝为枪,又就地搜集石块、石头。
准备完毕,戴春风一声高喊:“杀呀?冲呀?”
于是手下的“喽罗”一齐冲向“敌阵”,一边扔石头,一边挥舞树枝乱劈乱打。把对方直打得头破血流,抱头鼠蹿。
戴春风更是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出手比谁都要狠毒,他举起石头,看准一个脑袋,用力掷去?立即传来一声惨叫。
被打中的是邻村女孩,顿时流血不止。戴春风慌了神,忙跑去看,见脑门打了一个大洞,血如喷泉,只得安慰道:“别哭,别哭,不碍事,我是华佗再世,这就治好你。”
说着,就近在水沟国挖一手较软的泥巴,“啪”的一下净女孩伤口堵了,道:“好了好了,没事了。”
女孩失血过多,脸色苍白,失去了刚才的神采,戴春风把她手一拉,当众宣布道:“今天我要结婚,封一位皇后,大家来朝拜!”说着拍了拍女孩的肩。
女孩受宠若惊,一边拿着脑门上的泥巴,一边在众人的拥簇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