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亲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往事亲历-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还有个小妹妹,小时候叫腊晴,腊月生的,就那么叫;以后她自己起了个名字叫罗宁,就没有按我们这个东西南北。
  罗东进是在父亲身边生活最长的一个孩子,但也是在5岁的时候才回到父亲身边。长期的南征北战让罗荣桓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
  记者:在兄弟姐妹当中,您是在父亲身边生活最长的一个吧?您姐姐好像到建国以后才见到自己的父亲。
  罗东进:我是在山西出生的,也就是出生了两三个月吧,就带着我到了山东。山东的形势比较紧张,就把我放在了鲁西南,以后到了1941年,我才由鲁西南转到沂蒙山区。
  情况好一点就把我接过来,“扫荡”了就把我转到老乡家里,就是这样反反复复。我5岁以前都是断断续续地寄养在老乡家里,但是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我一直跟着父亲。所以应该说,在我们这些孩子当中我是跟他时间最长的了,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到建国以后。
  我两个妹妹都比较小,一个是1949年,一个是1951年出生的,那是在建国以后了。我的那个姐姐,她出生比我早,70多岁了,但她在解放以后才见到我父亲。
  记者:平时父亲和你们这些子女交流多吗,比如和你们说起他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他是不是常常用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教育你们?
  罗东进:我父亲这个人性格比较内向,孩子们有时候问他,他也说,但主动说的情况不多,比如他那时候上学的事情就是我主动问的。
  有一年冬天我从哈尔滨坐火车,因为把座位让给了一个老大爷,自己站在两节车厢的中间,回来都感冒了。回来后我母亲问起来,我就讲了这个事,父亲听了挺高兴,他说你这做得对,人家年纪大,你让他是对的。后来他就讲你们现在有火车坐,我上学的时候哪有火车啊!
  父亲那时候在长沙上中学,他原来是上私塾,以后又在老家上小学。后来上中学他考上了协军中学,是柳直荀办的。上中学的时候是1923年吧,正好爆发了反抗日本的学生运动高潮,当时“*”号召抵制日货,他从学校到家,走水路要坐轮船,而这艘轮船是日本人造的,以后为了抵制日货他就步行。当时没有铁路,也没有那么多的交通工具,就步行回老家,一般走的时间很长。他就给我讲:“我们那个时候没有火车,都是步行,你们现在有火车了,比我们强多了。”这个故事是在这个情况下给我说的,平常自己不主动说。

国有疑难可问谁?…采访罗荣桓的儿子(2)
“大树将军”
  人们都说他像东汉时的大将冯异,作战的时候非常勇敢,到“凭功领奖”的时候就躲到树底下不出来,所以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大树将军”。
  记者:我们知道“大树将军”是东汉大将冯异的一个绰号,是说他每到“凭功领奖”的时候就躲到树底下不出来。罗帅在青岛大学读书的时候也得了一个同样的绰号,来龙去脉是怎么样的?
  罗东进:那是采访陈士斋老先生的时候他讲的。
  我父亲在青岛上大学的时候,他们班有个同学姓丁,这个丁同学的姐姐在美国读大学,她有个未婚夫姓于,也在那儿读大学。但是先毕业,回国以后就在青岛大学教数学,是个教授,他姐姐继续在美国读学位。于教授是美国留学回来的,又年轻又是教授,这时学校又来了个教英语的李小姐,这个人长得很漂亮,她和于教授来往很密切,这时候他们班上同学就很担心,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担心第三者插足了,这于教授就要让人给抢走了。后来我父亲就出了两个点子:一个就是咱们大家广造舆论,说他在美国已经订婚了,他有未婚妻,让这个李小姐望而却步;再一个就是让姓丁的同学赶快写信,要言辞急切一点,让他姐姐快点回来,再不回来就麻烦了。
  这两条建议都很见效,他姐姐两三个月就回来了,回来以后在学校就和于教授结婚了。婚礼上这些出主意的同学都“凭功领奖”,说我给她出的什么主意,我怎么样功劳大,让新娘子给他剥糖、削水果,我父亲在一边就光看不吭声。陈士斋老先生就说其实功劳最大的是他,这两条主意都是他出的,但他就像过去讲的冯异一样,叫“大树将军”,作战的时候非常勇敢,到“凭功领奖”的时候却躲到树底下不出来,所以这样大家给起了个绰号叫“大树将军”。
  实际上那个时候只不过开开玩笑,那是学生,没想到后来他真的投笔从戎。但是我父亲的性格要说的话也有点像冯异,他从来不愿意出头露面,你看建国以后,中央开会,我们最后搞他的相册,就很难办,找不到他多少照片,每次照相他都躲到后面去,尤其是和主席在一起的照片很难找到,他不像有的人乐意照相就到前面,他的性格比较内向,这些事他都不愿意出头露面。
  婚礼上的误会
  1937年5月的一天,没有热闹的鞭炮,没有大红的喜贴,没有丰盛的酒席,只有延河边烂漫的野花倾诉着喜庆。
  罗东进:我母亲的名字叫林月琴。她是安徽金寨的,当时四方面军正好在安徽这一带,在她很小的时候,才十几岁就参加了红军,她在红军队伍里还当过苏区儿童团的主席。但是后来加入部队遇到了一点挫折。
  我外祖父也是地下党,后来开过杂货铺。张国焘那时是搞肃反扩大化的,就说我外祖父是托派,把他杀掉了。四方面军离开安徽要长征的时候就清理了一部分人,我母亲因为我外祖父的关系就被清理了,不让她跟着红军了。我母亲讲父亲也死了,家里也没什么人了,我再回去我干什么,我跟着党这么多年了,她就跟着部队走,当时她带了几个女孩子,跟着部队一路走,部队宿营她们宿营,部队行军她们行军,部队到老百姓家开饭,她们也到老百姓家帮助人家弄点吃的。就一直跟下来,跟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还是他们后勤部的一个部长看到这些孩子们一直跟着部队就把她们收留下来了,又加入部队。她一直跟着四方面军。母亲曾经三次过草地,但她唯一就是没有参加过西路军。她跟着一路到了延安,到延安以后就到了抗大学习。。 最好的txt下载网

国有疑难可问谁?…采访罗荣桓的儿子(3)
我母亲在那期间认识了我父亲。
  记者:您的父亲母亲是怎么认识结婚的?听说结婚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误会?
  罗东进:事实上我父亲在老家结过婚,他出来以后在红军时期,就是在参加通城暴动以前,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他告诉家里,他要投身革命了,今后怎么样很难预料,也不一定能够生还,所以他就要求家里和我老家那个母亲叫颜月娥脱离夫妻关系。他信里还写道,让伯父好好养好我的姐姐玉英,另外就说颜月娥完全自由,她愿意找人,她可以找人,她不愿找人,愿意留在家里,你们也不要歧视她。他写了那么一封信,就和她断绝关系了。
  到了延安以后,我父亲已经30多岁了,大家都在找对象,就有人给他介绍认识了我母亲,就这么认识的。
  我父亲跟我母亲结婚后不久就被派到前线去了,他临走的时候毛主席把我母亲叫去了,就问他们结婚后怎么样,说:“过去你当过宣传队员,打着竹板鼓励人家送郎参军,现在我让你送郎到前线去了,是不是有点不近人情?”后来就问我母亲我父亲怎么样,我母亲说他这个人老实,毛主席说老实人好啊!老实人有时候也要受人欺负,要吃亏,但老实人好,老实人终究要被人家理解的。
  结婚那天挺有意思的。
  他在延安结的婚,结婚那天正好甘渭汉到延安来开会,因为过去他们在红八军团政治部的时候我父亲是主任,他是组织部长,两个人经常在一起,以后也经常在一起,关系很密切。他每次都跑到我父亲那里来,而且晚上也跟我父亲同一个床铺上睡,那时候北方没有大的床,就是炕,这次来他也不知道我父亲结婚,大家都忙活,他来了就对警卫员说:“把我的东西放到罗主任床上去。”
  我父亲就说:“别放那儿,放到那个屋子里去。”他说:“为什么?”然后别人哄堂大笑,说,今天人家结婚,你去凑什么热闹?
  “记得当年草上飞”
  罗荣桓是军队中最早的党代表之一,一直在基层中贯彻毛泽东的建军思想,但是因为不好表现,直到古田会议的时候才被选进党委。毛泽东曾经指着罗荣桓向人介绍:“这个同志是个人才,是一位很好的领导干部,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得晚了。”
  记者:您父亲的政治工作才干是在古田会议上被发现的,还是在平时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罗东进:就是在古田会议,召集基层工作的同志来谈,军队里有哪些旧军队的残余,有哪些不适合我们的东西,应当制定一个什么样的决议来消除这些东西,建我们真正的人民军队。我父亲写的东西很详细,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实在平常就已经有些体现了。我父亲做基层工作很扎实,毛主席在一篇文章里还专门写了一件事情。
  他们有一次遇到敌人,突然间被围了,打得很激烈,大家就说分散开冲出去,然后到一个地方会合,这时主席也在部队里头。
  到了集合点上一检查,只少了一个担架兵,而且这个担架兵等他们到井冈山后已经回去了。主席在他的文章里专门提了这事,说他们从秋收起义开始的时候,那个时候的部队状况是什么呢?一路上逃兵很多,有的时候几个、十来个,甚至几十个都跑掉了,逃回去了,所以那时候“支部建立在连上”,一个很主要的任务就是如何把部队巩固住,减少逃亡。经过“支部建立在连上”,落实了主席的建军思想,等他从连的党代表到当营的党代表的时候,他带的这支部队是毛主席讲的“拖不垮的铁军”。 。。

国有疑难可问谁?…采访罗荣桓的儿子(4)
这一次战争打得那么激烈,就少了一个担架兵,这和过去行军当中逃亡很多的情况已经有天壤之别了。所以毛主席在一篇文章里专门写这件事情,说明他印象是非常深的,而带这支部队的正是当党代表的父亲。
  记者:毛主席在《吊罗荣桓同志》的七律中,第一句提到“记得当年草上飞”,请你讲讲这个“草上飞”的典故吧。
  罗东进:1928年上了井冈山,部队也开始多起来了。当时有个二十九团,这个二十九团的士兵都是由湖南的农民起义军组成的,因为快过年了,形势稍微好了一点,他们就想回家过年,就想回湖南,所以这个二十九团就在团长带领下下了井冈山,当时朱德和陈毅同志劝阻他们,他们不听。后来陈毅又觉得二十九团单独这样行动怕他们吃亏,就带着二十八团跟着下山了,到了湖南打了一仗是先胜后败,因为这些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做得不好。
  这个时候毛主席就很着急,又怕二十八团跟着吃亏,所以就带着我父亲的部队下山去接应二十八团。当时都是爬山越岭,有时候两座山之间有个峡谷,看着很近,但是一走起来,一上一下要半天时间。因为担心二十八团困在那儿要吃亏,得把他们早点接回来,就得赶时间,可是那座山很陡,如果战士往下跑就收不住脚,就会摔倒,如果嗖嗖往下走,用的时间又太长。山势虽然比较陡,但山坡斜面比较平缓,平面长了很多很厚的草,有半人来高,在当地叫野鸡毛草,所以我父亲他们几个就商量是不是让战士揣着枪像坐滑梯一样滑下去,这样就快很多。
  部队很快就下到山下,这样节省了很多时间,“草上飞”这个词就非常贴切了。
  但是实际上“草上飞”这一句词是主席用了黄巢的《自题像》里的一句,因为黄巢起义失败以后,传说他没有死,当了和尚,然后他到了开封的天京桥,有感,就写了一首诗叫《自题像》,这首诗的头一句就是“记得当年草上飞”,然后“脱却戎装换僧服”。
  引用黄巢这诗的头一句,第一层意思是说父亲也是领着农民起义军上的井冈山,参加了革命队伍,再一层意思就是战争年代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境。
  记者:我听说1941年年底,日军对沂蒙山进行大“扫荡”,罗帅率部不费一枪一弹,冲出5万日军的合围,“无声的战斗”因此得名。这在中国战争史上恐怕也是比较精彩的战例了吧?
  罗东进:我父亲把这个战术叫“翻边战术”,就是翻到敌人的后方去,刘田突围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刘田突围是怎么回事呢?当时一一五师的师部,在刘田驻的单位有“战工委”,也就相当于省政府,作战部队只有一个独立营,就是在刘田这个地区,这一块几个村子里头,一共有两千多人。1941年鬼子大“扫荡”的时候,当时日本方面在山东的第十二军,司令官叫土桥一茨,他是个中将,他聚集了5万多日本兵和伪军,分11路向刘田这个地方包围过来了,当时情况比较紧急,敌人围困越来越紧密,日军把刘田团团围住了,而且正在逐渐缩小包围圈。
  这个时候我父亲主持召开了一次作战会议,当时一一五师陈光,还有山东分局的朱瑞以及肖华等这些同志都在,大家就讨论向哪个方向突围,当时我父亲就让大家提自己的想法,提出了四条:一个是东过沂河和沭河,进入滨海地区,这是最佳的一个方案,因为滨海就是咱们的解放区,就是往日照那个方向,往东面去,但是这个方向正是敌人埋伏的一个口袋。因为这个方向最容易去。

国有疑难可问谁?…采访罗荣桓的儿子(5)
再一个是向北,因为当时山东纵队也突围出去了,在北边蒙山那一带,但是这个方向有什么问题呢,国民党部队在那个防区,那个时候是皖南事变以后,国民党和咱们关系比较紧张,而且当时国民党那支部队和山东纵队也交过火,突围到那儿容易受到日军和国民党军的夹击。
  再有一个就是向西,向西就进入蒙山,这个方向有铁路线和封锁线,这个方向就是突过去,敌人的力量也很强,也是人家进攻的重点。
  第四条意见就是分散突围。这样提了这四条,唯独大家都不提向南,因为南面是临沂,是敌人的后方,而且听说当时驻中国的派遣军队司令田俊六就在临沂。
  我父亲的意见恰恰是向南,向南到临沂,敌人的大本营,是敌人的后方,也是敌人最考虑不到的我们要去的方向,也是大家都忌讳的方向,而且在南边两个部队之间有个结合部,也是最好的一个突破口。那个地方兵力也不足,因为是两支部队,所以中间有个通道,最后这两千多人利用晚上悄无声息地没有打一枪一弹,没有牺牲一个人穿过了封锁线。
  当时随部队一起走的有一个德国进步记者,也是德国共产党员,叫希伯,他出去以后,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跳,他说这在我的经历中简直是从来没有过的,我一定要把它写出来,最后他写了一篇文章在一一五师师部的小报上登出来了,题目就叫《无声的战斗》。
  “林”和“罗”从来不是在一起的,应该分开
  一个有锋芒不露的秉性,一个有知人善任的眼睛。经毛泽东建议,罗荣桓出任红四军政治委员,军长*。在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罗荣桓和*有过两次长期共事,毛泽东的良苦用心显而易见。
  记者:您父亲一生中和*有过三次重要的合作,因此还一度有“林罗”的提法,事实上*是个很不好相处的人,您父亲为什么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