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合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四书五经合集- 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读解】   
  巧言乱德也就是《学而》篇里所说的“巧言乱色,鲜矣仁。”
  小不忍则乱大谋却很有些阴谋哲学的味道,其核心就是一个 “忍”字。
  所谓“心字头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祸自消。”所谓“忍得一时 之气,免却百日之忧。”
  忍什么?
  “忍小忿面就大谋。”(苏轼《留侯论》)
  这是忍匹夫之勇,以免莽撞闯祸而败坏大事。
  忍小利而图大业。
  这是“毋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忍辱负重。
  勾践忍不得会稽之耻,怎能卧薪尝胆,兴越灭吴?韩信受不 得胯下之辱,哪能做得了淮阴侯? 甚至也包括忍“妇人之仁。”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是叹?”(陆龟蒙《别离》)
  舍不了孩子打不了狼。没有螫手断腕的勇气,儿女情长,成 不了大事业。
  好一个忍字功夫了得!
  可惜一般人多停留在“忍小忿”的初级层次上,未能深入理 解“忍”字的多层次内涵。
  不过,就连楚霸王项羽尚且过不了“妇人之仁”一关。又有 几人能真正参透呢?  
  ………………………………………………
  众恶必察,众好必察
  【原文】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一定要考察究竟是为什么;大家都 喜欢他,也一定要考察究竟是为什么。”
  【读解】   
  怕的是这人特行独立,高风亮节而遭人毁谤,如那些“有争 议的干部”。所以应当考察他的工作实绩,而不应仅仅以“众恶 之”为依据。
  又怕的是那人党同阿比,虽得众人称赞但实际上并无德行,是 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乡原先生,所以也应仔细考察。   在《子路》篇里,子贡曾问孔子说:“一乡的人都喜欢他,怎 么样?”孔子说:“还难说。”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怎 么样?”孔子仍然说:“还难说。不如一乡人中的好人喜欢他,坏 人厌恶他。”
  这实际上也是“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的意思。 《管子·明法解》)说:“昏乱的君王不考察臣下的实际功劳,众 人说谁好就赏谁;也不审查臣下的罪过,众人说谁坏就处罚谁。这 样的结坚果,往往使奸臣没有功劳却得赏,忠臣没有罪过却受罚。所 以明说法:当官的失去统治,是因为他凭人们的毛病和毁谤来进 行赏罚。”
  领导者用人,不可不引以为鉴。    
  ………………………………………………
  有错不改,错上加错
  【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就是错上加错了。”
  【读解】   
  《韩诗外传》卷三还引了孔子的一句话,凑在一起刚好是从正 反两方面来谈同一个问题—一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而改之,是不过也。 说来也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在于,有了过错怎么 办?正确的态度当然应该像孔子在《学而》篇和《子罕》篇里反 复说过的:“过则匆惮改。”不要怕改正错误。但一般人恰恰就是 不勇于承认错误,也不勇于改正错误。究其心理,一方面是难过 面子关,由于不好意思而文过饰非。另一方面是心存侥幸,以为 人家不会发现自己的错误,结果是欲盖弥彰,在错误的泥坑中越 陷越深,就像那些不能自拔的赌徒或贪污分子一样。
  都是糊涂,或者说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
  ………………………………………………
  与其空想,不如学习
  【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思考,结果没有 什么收获,还不如学习。”
  【读解】   
  孔子已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要求学与思并重。这里怎么又说思不如学呢?”   想来,凡事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圣人也不例外。学与思兼 顾当然最好,退而求其次,则与其冥思空想,不如读书学习。
  《荀子·劝学》的名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也。”正是孔子语录的转述。
  贾谊《新书·修政语》说:学如太阳,思如火。思而不学,好比放弃太阳的光辉而升火照明,可以小见,不可以大知。
  聪明人怎么会放弃太阳的光辉呢?
  ………………………………………………
  君子谋道不谋食
  【原文】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①在其中矣;学也,禄在 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注释】
  ①馁(nei):饿。
  【译文】
  孔子说:“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费心思去求衣食。即使你亲自去 耕田种地,难保不饿肚子;努力学道,却可以得到俸禄。所以,君 子只担忧学不到道,不担忧贫穷。”
  【读解】   
  不谋衣食并不是真的不要衣食,而是通过谋道而水到渠成地 获得衣食。
  在《子路》篇里,我们已看到学生樊迟去向孔子学耕田种地 而被孔子骂了个狗血淋头。这里又从正面来阐述了“君子谋道不 找食”的道理。
  其实,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孔子的话的确是有一定道理 的。以我们今天的情形而论,很多读书人,包括大学教授和搞文 化工作的专家、高级知识分子,就是不如一个拉人力车的或种蔬 茉的菜农收入高,更不用说和做生意的个体户相比了。但我们的 大学教授和专家学者是不是要为了“谋食”而放弃教学和科研去 拉人力车,去种蔬菜,或去做生意呢?这时,我们就用得着“君 子谋进不谋食”这句话了。毕竟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有所从事的 职业的性质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还包含着 一种敬业精神在内。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待遇还存在着一些不合 理的现象,但我们毕竟是君子,所从事的,毕竟是精神文明建设 的高尚事业啊。不合理现象需要得到解决,得到改变,但“君子 忧道不忧贫”,自己的追求还是不能放弃。
  这是不是也可以算作对“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 贫”的一种理解呢?
  ………………………………………………
  得之容易守成难
  【原文】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 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 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
  孔子说:“靠智慧得到了它,不能靠仁德保持它,虽然得到了, 也一定会失去。靠智慧得到了它,靠仁德保持了它,不能用庄刀 的态度去治理,那老百姓也不会服从。靠智慧得到了它,靠仁槽 保持了它,又能用庄严的态度去治理,但不能用礼法去约束、指 挥百姓,那还是没有达到尽善的地步。”
  【读解】   
  得到的是什么?保持的又是什么?从后文看,应该是指政权.
  所谓“创业易,守成难。”靠智慧而取得是容易的,但要保持 就很难了。一般性地保持也还可以做到,要进一步用庄严的态度 去治理,用利法去约束、指挥,那就更难了。因为这已不是消极 被动地守成,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树,是以攻为守了。
  智、仁、庄、礼,是四个层次的修养和要求,四个层次做 一到才能达到完善的地步。而一般人是很难都做到的。    其实,不只是从政如此,诸如我们一般性地做事业,做生意,  有这个道理。比如说在我们今天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不少 人抓住了时机,又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优势,一“下海”就 适逢其会,春风得意地“发了一发”,赚了一把。但由于不能“仁 以守之”,贪心不足,该煞车的时候不知道煞车,结果一夜之间又 成为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如此等等,其实都有一个“得”与 “守”的关系在内。
  从这些角度来理解,孔子的话就不仅仅局限于行政的范围,而 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事业密切相关了,所以具有普遍的指导意 义。
  ………………………………………………
  小知与大受
  【原文】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 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从小处得到赏识,但却可以成大器;小人 不能成大器,但却可以从小处得到赏识。”
  【读解】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
  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又说:“君子 上达。小人下达。”,(《宪问)》)“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子张》)
  所有这些论述,都与这里所说的“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有关。都是谈的人的器识的问题。换 句话说,就是提醒我们看人从大处着眼,而不要拘泥于细微末节。 因为真正的君子,一个能咸大器的人,他在细节上不一定有什么 很突出的表现,不一定为人所知,而一个不能成大器的小人,则 很可能在细节上显露出来,为人所赏识。所以,如果以小节看人, 很可能一个真正大智慧的君子还不如一个小聪明的人,那就的 你看走眼了。
  所谓“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说到底,还是一个大智 慧与小聪明的问题。知人论世,尤其是领导者知人善任,选拨人 才,不可不注意这方面的大问题。
  ………………………………………………
  民之于仁,甚于水火
  【原文】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 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说:“老百姓对于仁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需要。水 与火,我还看见因跳进去而死了的,却从没有看见过因实践仁德 而死了的。”
  【读解】   
  水与火满足的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仁却满足的 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换句话说,水与火满足的是人的动物本 能或人的自然属性,而仁却满足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超出动物本 能的部分,亦即其社会属性。当然,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二 者也不可作完全割裂的划分,这是不言而喻的。
  就强调人的精神需求,人的社会属性方面而言,的确可以说 老百姓对仁的需求超过了对水与火的需求。何况,水与火虽然是 人类的基本生活离不开的东西,但火还时常对人类造成危害,不 那么友好,甚至当你不小心落入水里或火之中时,还会要了你的 命.而仁却绝不会危害人类,不会要谁的命。至于说到“杀身成 仁”,那也不是“仁”本身杀人,而为了“仁”而自愿献出自 己的生命。这不能归罪于仁本身。
  所以,仁是人类真正的朋友,也是老百姓的精神支柱。
  ………………………………………………
  当仁不让
  【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只要是行仁义的事,就是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
  【读解】   
  通权达变的学说。
  在《里仁》篇里,孔子曾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无可无不 可,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就行。” 所以,孔子的学生说他是“毋必,毋固。”(《子罕》)不死板, 不固执。
  孟子更是赞美说:“该快就快,该慢就慢,该做官就做官,该 辞职就辞职,这就是孔子啊。”“孔子是圣人中最识时务的,是集 大成者!”(《孟子·万章上》)
  识时务者为俊杰。
  回到“当仁,不让于师”来看。凡事让于师是遵从师道尊严, 当然不错。但是,只要是行仁义的事,也就不能拘泥了。这里又 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方面的意思是说,当自己的意见和老 师的意见发生分歧时,老师错了,自己是对的,这时就不必谦让, 而应该坚持自己正确的看法。这也就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 那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当仁,不让于师”的另一 个方面意思是说,只要是行仁义的事,就要自靠奋勇,积极主动 上前,而不要谦让于其他的人。比如说大家选举你当人民代表、职 工大会代表什么的,为大家服务,为民众疾呼,有什么可谦让的 呢?
  既然连老师都可以不必谦让,其他自然都不在话下。所以我 们今天大都说“当仁不让”而省去“于师”两个字。那意思是说, 只要是行仁义的事,合于仁义,那就什么人都不必让了。
  ………………………………………………
  贞而不谅
  【原文】
  子曰:“君子贞①而不谅②。”
  【注释】
  ①贞:信。贾谊《新书·道术》解释说:“言行抱一谓之贞。”②谅: 信。这里指小信。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守信,但不拘于小信。”
  【读解】   
  换句话说,君子守大信,不守小信。
  “贞”就是大信,“谅”就 是小信。
  或者用孔子在《子路》篇里的说法:言必信,行必果,硁硁 然小人哉!”言必信,行必果就是小信,就是“谅”。而孟子说: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离娄下》唯义 所在就是大信,就是“贞”。
  总之,还是那个意思,我们既要守信讲信用,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用“义”的原则来进行变通,做一个通权达变的。
  ………………………………………………
  工作在前,享受在后
  【原文】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译文】
  孔子说:“侍奉君王,认真工作而把拿俸禄的事放在后面。”
  【读解】   
  事君如此,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也应该如此。总之是 先认真工作,然后再说工资和享受待遇的问题。用我们通常的 说法,叫做“工作在前,享受在后。”
  这简直就有一点雷锋精神了吧。 可惜我们今天大都已不是这样的了,没有这样高的风格。我 们今天大都是先谈工作条件和待遇,工资多少,待遇怎么样,年 终有多少奖金,如此等等。铺天盖地的招聘广告也都是说的这些 内容。要是有哪家公司打出“工作在前,享受在后”或“敬其事 而后其食”的招聘广告,能招聘到人才怪,谨防公司的老板还会 被人们认为 神经有毛病哩。
  难道真是人心不古了吗?
  ………………………………………………
  有教无类
  【原文】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一视同仁没有区别。”
  【读解】   
  一视同仁没有区别是指教育对象,而不是指教学方法。教学 方法是因材施教,有所区别的。
  在《述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自行未修以上,吾未尝无诲 焉。”意思是说,只要是来拜我为师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他的。
  从孔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富有如冉有、子贡,贫穷如颜 渊,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卑贱出身如仲弓,勤奋刻苦的如颜渊,懒 惰贪睡如宰予,都成了孔门的弟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
  孔子不愧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
  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志向不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