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远东狂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908远东狂人- 第1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见船舱里气氛过于严肃,赵北笑了笑,抬起手指了指湖中间的那座烟水亭,说道:“刚才听几位民意代表说,这甘棠湖的烟水亭是当年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周瑜的点将台,你们在这里摆宴,是不是有什么深意啊?可惜,江北看不见曹丞相的八十万水陆大军,江南也看不见黄老将军的水师舰队,至于咱们这些人里么,似乎也看不见蒋干的踪影,不然的话,咱们也在这里唱一出‘群英会’,若干年后未必不能留下一段传奇啊。”
  阎锡山站起身,立正,说道:“总司令钧鉴!职部之所以在烟水亭为总司令接风洗尘,确有向当年的那位周都督致敬之意。当年三国群雄并起,若无周瑜尽心辅佐,东吴孙氏一族未必能够三分天下有其一,周瑜可称当时英雄,如今满清覆灭,共和建立,放眼天下,不过两位英雄而已,一位北方袁项城,一位南方赵振华,都是可名垂青史的人物,在烟水亭昔日周英雄点将之处宴请今时赵英雄,无论怎么看都是英雄重英雄、英雄识英雄之意!”
  阎锡山这几句漂亮话说得不错,既拍了赵北马屁,也拍了袁世凯马屁,最后还将他自己与身边的李烈钧等人也夸赞一番,如此口才,李烈钧自愧不如,索性干脆不去插嘴,由他去吹。
  赵北微笑着说道:“伯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上次在武汉你的口才可不如现在啊。别人说江西都督阎伯川会打仗,可是如今看来,你不仅会打仗,还会说话,这番口才便是去竞选国会参议员也是绰绰有余。”
  阎锡山心中一凛,急忙说道:“职部无意政治,职部更愿意指挥军队,为总司令南征北战,为共和革命事业效命疆场!”
  阎锡山这话说的恳切,可是坐在一边的李烈钧却歪了歪嘴。
  这个小动作并没有逃过赵北的眼睛,实际上,刚才他的那番话本来就说得不单纯,这一试探就把阎锡山的心思给试探出来了。
  其实,赵北之所以将江西九江作为他此次巡游演讲的第二站,拉拢选民倒是其次,主要目的却是为了这江西的局势。
  第296章 放权与收权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控扼长江航道,北与安徽、湖北接壤,西与湖南相望,东边紧挨着江苏、福建,往南过去就是广东,这样一个与六省接壤的省份,其战略地位之重要性不在湖北、湖南之下。
  “戊申革命”之后,赵北率领共和军从安徽一路往西横扫,光复的第一座大城市就是江西的九江城,但由于赵北的战略重心在湖北,因此共和军在随后的短时间里曾对江西采取弃之不守的策略,除了吴振汉曾短暂率领后卫部队坚守九江之外,江西大部分地区并未经历革命的洗礼,先后由满清势力、北洋势力、君宪势力控制,直到共和军腾出手来,这才派遣阎锡山、李烈钧率领“东进先遣队”,向江西扫荡。
  进入江西之后,阎锡山、李烈钧率领部队进军顺利,在共和军海军炮舰的支援下,东进先遣队迅速控制了赣北的九江、湖口等战略要地,然后沿着鄱阳湖水系逆流而上,进一步控制了整个赣北地区。由于东进先遣队力量有限,全靠湖北军政府提供军费、弹药,因此控制了赣北地区之后未能进一步扩大战果,赣南地区仍处于满清势力控制之下。
  后来两广总督张人骏宣布“反正”,湖南、福建等省的满清地方政权也先后垮台,赣南满清顽固势力失去了外援,不得不也宣布“反正”,江西君宪派势力大增,赣南就此成为君宪派地盘。“湘黔事变”爆发之后,江西君宪派积极策应湖南、贵州君宪势力,联手绞杀湖南革命力量,公开背叛革命,阎锡山、李烈钧闻讯,一面拍发电报向共和军政府请战,一面积极调动部队做好了应战准备,赵北就任讨逆军总司令后,立即向所有南方革命军队下达了讨伐令,阎锡山、李烈钧随即率领部队大举南进,横扫赣南君宪势力,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统一了江西全省政令,至此,江西才算是完全落入革命阵营控制之中。
  不过,随着君宪派敌人的消失,革命阵营内部的分歧开始表面化、公开化,具体表现就是阎锡山与李烈钧的明争暗斗,虽然目前两人尚未公开决裂,可是江西的军政府已经分成了阎派和李派,互相攻讦,互相拆台,各自向讨逆军总司令赵北拍发电报打小报告,告对方的黑状。
  赵北虽然远在武汉,可是对于江西军政府的内部斗争却也是洞若观火,毕竟,“东进先遣队”里有总司令埋设的眼线,从一开始,这支部队就是总司令放出去的“杆子”,只是暂时借给阎锡山、李烈钧用用,迟早要收归总司令指挥的。
  实际上,阎锡山与李烈钧的斗争正合赵北的心思,这也是他一开始就定下的平衡策略,不然的话,也不会任命阎锡山为江西都督、而李烈钧却担任着东进先遣队总司令的职务了,这种任命使得阎锡山是江西名义上的军政最高首脑,但李烈钧却是江西省军的实际最高指挥官,而且由于李烈钧还兼着安徽、江西巡阅使的职务,所以,两人完全可以在军政府里打个平手。
  不过两人都是相信实力的人,他们已开始着手组建、扩充自己的嫡系部队,经过讨逆战争,阎锡山已控制了一万人的部队,李烈钧因为是江西人,控制得部队更多一些,但是他的部队驻地多在赣南,远离湖北,所以在战略上不如阎锡山有优势,而阎锡山也因为不是江西人,在民心、民意上远不如李烈钧,如此一来,双方暂时势均力敌,谁也奈何不了谁。
  这就是目前江西的局势,阎锡山控制赣北,李烈钧控制赣南,本已统一起来的江西政令又面临着分裂的危险。
  这正是赵北此次巡视江西的主要原因,在解决了湖南、贵州的共进会势力之后,江西已成了总司令下一个要吞并的省份,阎锡山、李烈钧的对峙有利于总司令实现他的战略企图,所以,总司令借着为国会选举拉选票的机会赶到了江西。
  刚才赵北借着阎锡山拍马屁的机会将话题引向了弃军从政的方面,结果阎锡山立即表明了他的立场,而坐在一边的李烈钧却对此颇为不屑,歪了歪嘴,这个小动作落在赵北眼里,使他对于两人之间的龃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虽然建议阎锡山去竞选国会参议员,但是赵北确实不打算把阎锡山赶出军队,至少目前不行,毕竟他阎某人也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军校生,军事人才,现在正是共和军厉兵秣马的时候,军事人才当然是多多益善,不仅阎锡山要留在军队里,李烈钧也应该留在军队里,为总司令效犬马之劳,为总司令打江山。
  但是这种乱局之下,人心不靖,凡是有一点实力的人都在做梦趁乱捞上一笔,赵北、袁世凯就是这些人里的代表人物,阎锡山、李烈钧的实力虽然远远比不上这两位,但是他们也是有雄心的。
  当初赵北之所以放手让阎锡山、李烈钧在江西闹腾,只是为了策应湖北、四川两省的革命事业,现在大局已定,总司令决定把放出去的军权再收回来,而且考虑到江西全省已经由阎锡山、李烈钧两人控制,军政大权集中在他们两人手里,他们正在试图摆脱共和军的影响,所以,赵北决定此时果断出手,趁他们羽翼未丰之前将江西的军队控制在自己手里。
  当初赵北是放权,现在,他想收权。
  阎锡山和李烈钧都想做“江西王”,但是总司令不会让他们得逞,对于这两个人,总司令另有安排。
  “伯川,我只是跟你开个玩笑而已,你不必紧张。就算是你自己打算去竞选国会参议员,我也不会赞成的,你是军事干才,协和也是军事干才,让你们去从政,那才是大才小用了呢。现在革命事业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距离我们革命军人的目标还很远呢,此时此刻,你们怎么能离开军队呢?”
  见阎锡山一副战战兢兢的模样,赵北笑着站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了回去。
  就在这时,这艘画舫慢慢停了下来,众人举目望去,那甘棠湖中间的烟水亭已近在眼前,画舫正在靠岸。
  “总司令请看,那就是烟水亭的船厅了。”
  李烈钧站起身,指着那小码头为赵北做着介绍。
  “这甘棠湖是由庐山泉水汇聚而成,湖水清澈,风景秀丽,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是文人墨客游览胜地,这烟水亭相传始建于唐朝元和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余年,历经战火,原来的唐朝建筑基本上已荡然无存,只有这船厅码头还保留着唐朝遗迹,那码头上有一块石碑,就是当年用来栓船的船桩,那上头还刻有诗文,不过年代久远,碑面斑驳不堪,只能看见‘元和’等寥寥几个字,诗文内容却是猜想不出了。”
  阎锡山、李烈钧陪同赵北先行登上码头,在那石碑前稍做驻足。
  等赵北将注意力从那石碑上挪开,发现两个陌生人正恭候在一边,均是青衣小帽,看不出是干什么的。
  李烈钧急忙走上前,将那两人领到赵北跟前,由他们做自我介绍。
  “鄙人赵文恺,现为毅军全军督操官。”
  “鄙人丁香玲,现为毅军中路翼长。”
  赵北有些奇怪,看了眼李烈钧,问道:“这两位可是姜翰卿的部下?”
  李烈钧点了点头,说道:“正是姜翰卿的部下。他们前几天在我府上做客,对总司令一向仰慕得很,听闻总司令巡视江西,于是跟我一起过来了,我安排他们在这烟水亭恭候总司令大驾。”
  姜翰卿就是姜桂题,此人是安徽亳州人氏,早年加入过捻军,后来投靠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转而与捻军为敌,积功升至管带,后被毅军统领宋庆调入麾下,从此成为毅军将领,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因战败被革职,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曾将他短暂调入新军之中,但不久之后姜桂题又回到毅军,归直隶总督荣禄指挥。
  “庚子国变”之后,因为护送两宫回銮有功,姜桂题加封太子少保衔,不久之后,毅军老将宋庆去世,毅军主帅出缺,姜桂题与另一毅军宿将马玉昆进行了一番明争暗斗,最终马玉昆胜出,成了毅军第二任主帅,姜桂题则遭到排挤,黯然调离北方,率领八营毅军约两千人南下浦口,编练江防军,去年年底,毅军总统官马玉昆病死,姜桂题顺利接任毅军总统官,成了毅军的第三任主帅,随后就赶上了“戊申革命”,奉命率领毅军南下作战,攻击熊成基部起义军,这之后就一直率军驻扎安徽。
  按理说姜桂题是镇压革命的刽子手,与革命党人是两条道上的人,这样一个人却派了两个心腹,到江西跟革命军的将领李烈钧联络,也难怪赵北会觉得奇怪。
  “两位到江西来,不会是来看风景的吧?”赵北向那两人打量了几眼。
  赵文恺、丁香玲向李烈钧望去。
  李烈钧向一名副官嘀咕了几句,那个副官急忙招呼赵北带来的军官去烟水亭翠照轩小坐。
  等闲杂人等离开,李烈钧才向另一个方向指了指,对赵北说道:“总司令,那就是镜波楼,那里风景最好,总司令不如移步镜波楼,咱们到那里说话。”
  赵北点了点头,率领卫队跟了过去,不过由于卫队长田劲夫中暑,未能跟来,所以这贴身保镖又多加了几个人。
  等上了镜波楼,吩咐人端上茶水、点心,李烈钧这才将赵文恺、丁香玲的来意做了一番简单的介绍。
  这两个姜桂题的心腹是来请李烈钧去安徽做官的,做安徽都督。
  这很奇怪,姜桂题请一位革命党人去做安徽都督,不知底细的人恐怕会误以为姜桂题也加入了革命党。
  但是姜桂题确实没有加入任何党派,他依旧是毅军的总统官,他来邀请李烈钧去做安徽都督,是另有打算。
  第297章 骑墙派
  安徽是“戊申革命”首义之省,赵北就是在安庆参加的革命,他的共和军也崛起在安徽,只是由于赵北的战略重心在湖北,所以安徽最终没有成为革命势力最强盛的省份,而是成了北洋的势力范围,成了袁世凯的南方前哨。
  袁世凯向清廷发动兵谏并拍发“新年通电”之后,安徽巡抚朱家保随即附和袁世凯的立宪倡议,毅军总统官姜桂题也随声附和,不久之后,安徽正式宣布“光复”,袁世凯亲信朱家保出任安徽军政府都督,但椅子还没坐热,就赶上“湘黔事变”,原江苏都督汤化龙改任湖南都督,江苏都督出缺,考虑到该省战略地位重要,是南北双方对峙的最前沿,需要可靠的人镇守,袁世凯便将朱家保调到了江苏,接任江苏都督,而安徽都督的位子也就此空缺下来。
  按说朱家保离开安徽之后,最有资格接任安徽都督的是姜桂题,他不仅是安徽本省人氏,而且也与袁世凯关系密切,是袁世凯小站练兵时的旧人之一,更重要的是,他的毅军主力就在安徽,由他做安徽都督似乎最合适。
  姜桂题心里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立即开始了表演,请了一帮安徽缙绅耆老,向中枢上书请愿,叫嚷着要“皖人治皖”,请袁世凯任命姜桂题做安徽都督。
  但这只是姜桂题的一相情愿,实际上安徽都督的人选还涉及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权力的平衡。
  虽然姜桂题曾做过袁世凯的部下,与北洋军也有渊源,但是他现在毕竟是毅军主帅,袁世凯不太放心。
  毅军虽然与北洋军同出一门,都是“淮军余孽”,但是毕竟不是北洋嫡系,而且实力比较雄厚,袁世凯对这支部队并不放心,他采取的手段就是分化瓦解,正因这个缘故,毅军悍将赵倜才被提拔为河南都督,只这一步妙棋,毅军就分裂成了两部。
  仅这个原因还不足以让袁世凯在安徽都督的任命一事上犹豫不决,真正使他犹豫的还在于徐世昌的态度。
  因为徐世昌也举荐了一个人做安徽都督,这个人就是倪嗣冲。
  倪嗣冲也是安徽人,这个背景足以堵住那帮安徽缙绅耆老“皖人治皖”的嘴,而且此人与袁世凯关系密切,倪嗣冲的叔父曾在袁府做过西席,是袁克定、袁克文的老师,借着这层关系,倪嗣冲才得以入幕袁府,后又辅佐袁世凯练兵,很是立了些汗马功劳,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时,袁世凯将倪嗣冲推荐给他,倪嗣冲又跟着徐世昌去了东北,参赞机务、讨伐土匪,为徐世昌鞍前马后,很得徐世昌的器重,革命之后,徐世昌在东三省宣布“保境安民”,这其中也有倪嗣冲的功劳,袁世凯对这个人是很信任的。
  现在,“安徽都督”的人选有两个,一个是姜桂题,另一个是倪嗣冲,两个人选中,袁世凯倾向于后者,毕竟倪嗣冲是徐世昌推荐的,不能驳了老友的面子,另外,倪嗣冲正值不惑之年,年富力强,比姜桂题这个花甲老翁更能应对南方局面,所以,袁世凯仅仅任命姜桂题做了安徽镇守使,而那帮为姜桂题吹吹打打抬轿子的缙绅耆老也被中枢下文训斥了一番,指责他们“妄议枢机”。
  得知袁世凯有意任命倪嗣冲为安徽都督,姜桂题急了,召集手下商议,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叫他联络“安徽江西巡阅使”李烈钧,双方定个君子协定,两人联手,把倪嗣冲挤走,然后由李烈钧担任一段时间的安徽都督,等倪嗣冲另谋高就之后,姜桂题再从李烈钧手里接过都督大印,出任安徽都督。
  其实这就是演一场戏,姜桂题是导演,在幕后策划,李烈钧是主角,有好处可拿,姜桂题开出的价码是五十万两银子,所以李烈钧很是动心,他很想用这笔银子扩充他的部队,购买更多的步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