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远东狂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908远东狂人- 第2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蓝天蔚心中一凛,看了赵北一眼,对他的果决性格有了更深的认识。
  逐鹿中原,天下舍我其谁?
  总司令想问鼎天下,那么这场南北之战就必须打,而且现在就要打。
  历史,就是这么改写的。
  第311章 西平前哨(上)
  西平,位于豫南汝宁府北部,往北走上几十里,就进入了豫中的许州府地面,由于京汉铁路从西平通过,这里也算是京汉线上的战略要地。
  西平本是座默默无闻的小城,虽说自古就是豫南交通孔道,但这里依然以农业为主,棉花、小麦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京汉铁路建成通车以后,南北交通更为便利,西平的棉花也因此销路大畅,最近几年,这西平种棉花的人愈发多了起来,以致于粮食已不够本地自用,需要从外地购进大量粮食,这些粮食也是由火车运到西平。
  西平火车站是本地最热闹的地方,与其它城市相同,西平火车站也位于城外,围绕火车站形成了一座新兴小镇,因为这里本是座小村庄,以种芝麻榨油为主要生计,村里颇有几家油坊,于是这座新兴小镇就叫做油坊镇。
  以前,油坊镇里商贾来来往往,马车装载着各式货物往来于车站与西平县城之间,虽然比不上郑州、汉口等通商重镇的繁华,但在这豫南的穷乡僻壤,可算是一等一的大镇了,何况南边过去两百多里地就是信阳,那里是豫南的土货、洋货集散中心,西平多多少少也沾了些光,城里城外的商号也有那么百来家。
  不过现在,西平城里城外一片萧条景象,不仅来来往往的客商几乎看不见了,就连小商小贩也基本绝迹,来往于城里与火车站之间的马车、骡车也失去了生意。
  西平从半个月前起就已成了座兵城,各方部队陆续进抵油坊镇,部分部队还开进了城里,围绕着火车站,数座规模浩大的兵营建立起来,城里城外到处都可以看见穿着军装、扛着大枪的士兵,他们拥有同一个称呼:
  “联合阵线革命武装力量。”
  以前西平也有革命军队驻守,不过当时的部队叫做“湖北军政府北伐先遣军”,虽然打着“湖北军政府”的招牌,可是部队里的多数官兵确实是河南本地人氏,说得是河南话,吃得是河南菜,与西平百姓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现在,随着南方革命军的陆续抵达,河南口音中开始夹杂起了湖北话、湖南话,而对于河南人爱吃的面食也是不屑一顾,他们更爱吃米饭。
  军队一多,这地方上的百姓就有些惶恐起来,生怕遭了外地军人欺负,一些机灵的百姓已将家里的年轻女人送到外地投亲靠友,小商小贩也纷纷收拾了小摊,观望动静,不过事实证明,百姓的顾虑是多余的,这些外地革命军的到来不仅没有增加社会秩序的混乱,反而使社会秩序变得更加安定,因为他们都是归共和军指挥的,自然也要遵守共和军的军纪,而这个共和军的大头头,就是被河南百姓顶礼膜拜的赵北赵振华,前半年一直驻扎在信阳的那支革命军就是他的部队,军纪也是森严。
  于是,西平县的小商小贩立即恢复了营业,把年轻女人送到外地的百姓也陆续把媳妇、闺女接回了西平,继续过着他们平淡而闭塞的生活。
  不过以前的平静是暂时恢复不了的,因为北洋军也在向西平县城挺进,根据滞留西平的外地客商们传出的消息,现在南方的革命党正跟北方的袁大总统闹别扭,双方为了一个什么“国会”的事情撕破了脸,都在调遣军队,拉开架势要干仗了,而且据说这一仗动静可比当初跟满清朝廷官军打仗要大得多了,如果不是客车不通的话,西平的外地客商早就跑光了,因为北洋军就是沿着京汉线一路南进的,这西平驻扎这么多南方革命军,只怕这里就是战场了。
  如此一来,百姓们又惶恐起来,于是又将各家的媳妇、闺女送到了外地,一些大户人家甚至举家外迁,都不想做这兵燹里的路倒,丰收年景的西平一时竟出现了只有荒年才会出现的逃难人群。
  百姓们不知道南北之间为什么又要打仗了,不是说共和了,这天下就太平了么?那个“国会”是什么玩意?听说是跟外国洋人学的,可是洋人的玩意都是好的么?别的不说,那大烟枪就不是好东西,为了那东西,不知多少殷实人家变成了破落户,不知多少强壮青年变成了路倒,如今这年头,跟“洋”字沾边的东西,百姓们都得格外打起精神。
  宁为太平犬,不做离乱人。
  如今这世道,眼看着就是那史书上说的“乱世”,似乎谁也指望不上,百姓们只能自求多福了。
  百姓有百姓的心思,军人也有军人的心思,服从军令是军人的天职,既然这西平已被联合阵线总司令部确定为阻击南进北洋军的第一道防线,那么,军人就得钉在这里,至于守不守得住,就不是他们可以随便谈论的了。
  西平,就是联合阵线河南战场的前哨。
  作为新任命的西平城防司令,蒋作宾这两天一直愁得厉害,这倒不是因为他没有把握守住西平防线,而是因为他麾下的这支联合阵线部队的指挥统一问题。
  驻守西平的联合阵线部队除了蒋作宾的第十六师一个步兵旅之外,还有原属共和军驻信阳的一个步兵团又一个骑兵营,此外,原来的那个奋进会也有数千人的部队赶到西平,再加上原本就驻扎在西平的那两千多人的奋进会部队,现在西平共有联合阵线部队一万五千余人。
  这一万五千余人就是蒋作宾可以动用的全部力量,可偏偏这支部队是由几个不同的革命力量组建的,共和军、共进会、奋进会以及一些零散的豫南革命武装,虽然他们都已宣布加入联合阵线,但是要想在短期内将他们变成一支坚强有力的战斗力量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由于奋进会派到西平驻守的多是收编的豫西民军部队,匪性较强,自由散漫惯了,蒋作宾很难指挥得动,只能依靠他们的首领对其实施羁縻。
  豫西民军首领是王天纵,他是同盟会员,此人是豫西嵩县人氏,早几年的时候就在羊山啸聚山林,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呼啸豫西,后来被清廷派兵击败,逃往上海,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戊申革命”爆发之后,他立即返回豫西,准备再次揭竿而起,就在羊山,他被河南蹚将、绿林好汉推举为“老架子”,组建“豫西复汉军”,正式扛起了反清革命大旗,随后率领民军一路向东南挺进,进入了南阳府,就在那里驻扎了一段时间后接受了奋进会的改编,并被委任为“南路司令”。
  王天纵的部队有一万多人,此次奉命协防西平,他只带来了四千人,其它的部队要么留在南阳,要么分驻豫南各地,自从奋进会进军陕西之后,这豫南的奋进会部队多半都是王天纵这样的绿林武装,所以,他们根本没有信心与北洋军正面对抗,只能依靠共和军为主的南方革命军。
  对于蒋作宾,王天纵是很佩服的,虽然他出身绿林,但也知道学过军事的人跟没学过军事的人在打仗上就是天上地下的区别,所以,蒋作宾如果有什么命令下达,王天纵肯定会坚决执行,理论上来说,蒋作宾完全可以通过王天纵对河南的民军武装进行有效指挥。
  但是理论毕竟是理论,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王天纵固然是蹚将们推举的“老架子”,是众多绿林好汉的最高首领,但是仅靠王天纵一人的力量是无法团结这么多绿林好汉的,他必须依靠那些中层头目控制部队,而对于这些人,一味的命令是不行的,还必须笼络。
  以前奋进会是用官位、利禄对这些绿林人物进行笼络,这个办法很有效,但也很容易被人模仿,这个模仿者就是袁世凯。
  自从南北实力派因为国会选举的事情而开始军事对峙之后,袁世凯一面派遣北洋军大举南进,对南方施加军事压力,一面也大肆兜售官帽,通过报纸、通电等手段,对河南尤其是豫南、豫西一带的民军首领予以拉拢,袁世凯的要求也不高,只要豫南、豫西的这些民军大小头目在北洋军“南下军演”的时候保持中立、维持地方秩序、不给北洋军“捣乱”就行了,一旦北洋军完成“演习”,那么,这些“表现良好”的民军首领都可以做县长、知事,而且部队也可以从北洋军那里得到武器弹药。
  如此一来,王天纵手下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头目就转起了心思,对于王天纵的命令是阳奉阴违,三心二意,而对于蒋作宾的命令,这些人完全可以当做耳旁风,不予理会。王天纵的直属部下尚且如此,更遑论那些不归他直接指挥的绿林队伍了。
  而这,正是蒋作宾发愁的主要原因。
  除了这个主要原因之外,还有次要原因,那就是北洋军的南进行动停止了,北洋第九师、第三师的主力部队在前出到许州府临颍、陈州府西华之后就按兵不动了,从他们的进军路线来看,新组建的北洋第九师是正面进攻的主力,而北洋的老部队第三师则是从侧翼包抄后路。
  不过他们确实没有继续前进了。
  从信阳的总参谋部传来的情报表明,北洋军之所以突然停止了南进,是接到了袁世凯的命令,而袁世凯之所以下达这个命令,表面看是想与南方进行谈判,为南北和平做最后的努力,但是实际上,总参谋部判断袁世凯是想借此机会调整河南、安徽北洋军的部署,为大举进攻湖北做准备。
  所以,北洋第三师和第九师之所以停止前进,很可能只是为了等待增援部队的到达。
  总参谋部给蒋作宾的新命令很简单:主动出击,对北洋军的主力实施一次试探性攻击,然后将其诱到南边,完成原定作战方案。
  蒋作宾接到命令后,立即采取了行动,不仅派兵将第三师、第九师的前锋部队击退,而且还派了骑兵连前出到许州府南部的高桥镇,捣毁了那里的有线电报局。
  但是这个行动没有引起北洋第九师的反应,吴佩孚仍然约束着部队,似乎一点也不着急。
  蒋作宾很着急,如果不能将北洋第三师和第九师引诱到南边的话,那么总参谋部制订的那个“口袋阵”作战方案就无法实施,而他的任务也就无法完成了。
  这是蒋作宾发愁的另一个原因。
  第312章 西平前哨(下)
  蒋作宾愁归愁,但却没有坐等北洋军自行南进,他想尽了一切办法去“招惹”吴佩孚和曹锟,就在他派骑兵连捣毁了高桥镇的有线电报局后,他再次派遣了骑兵,对北洋军实施袭扰,而这一次,他出动的是整整一个骑兵营。
  这个骑兵营是共和军的部队,以前驻扎在信阳,调到西平后就一直驻在油坊镇,充当蒋作宾的侦察部队,前天出动捣毁高桥镇电报局的行动很成功,但是未能达到调动北洋军南下的主要目的,因此,蒋作宾决定再冒一次险,将整个骑兵营派出去,不过这一次,不是去“招惹”吴佩孚,而是去袭扰曹锟的第三师。
  曹锟的北洋第三师虽然是和吴佩孚的北洋第九师同时离开郑州集结地,但是他们的进军路线却不一样,吴佩孚的部队是沿京汉线挺进,乘火车机动,而曹锟的部队却是兜了个圈,离开新郑后就向东南方向运动,进行侧翼包抄,从陈州迂回,试图攻击西平守军的侧翼,并截断其退路,与吴佩孚的部队来个南北夹击。
  由于是徒步行军,曹锟的部队不仅随军带着大批骡马辎重,而是有大股骑兵掩护,机动能力并不比吴佩孚的第九师差,吴佩孚指挥部队进占许州的同一天,曹锟的第三师就进占了陈州扶沟镇,然后又继续向南挺进,占领了西华镇后接到袁世凯命令,于是就在西华一带休整部队。
  现在,蒋作宾派骑兵营袭扰的目标就是西华。
  西华距离西平的直线距离是一百五十里,骑兵长途奔袭较为困难,而且考虑到曹锟部队中编有北洋大股骑兵,蒋作宾派共和军骑兵营奔袭西华的时候是做了一番痛苦抉择的,一旦行动失败,那么他就将失去一支最有机动性的部队,虽然他守西平只是做一个姿态,西平肯定是会被放弃,但是如果骑兵营出战不利,那么部队在撤退途中就无法对侧翼实施有效侦察,如果遭到北洋军骑兵邀击,损失很可能会加重。
  但是这个险必须冒,不然就无法调动北洋军,和吴佩孚不同,曹锟是北洋军元老派人物,虽然比不上冯国璋、段祺瑞那种肱骨地位,但比起吴佩孚这个北洋后起之秀来,曹锟的傲气更强,吴佩孚可以对联合阵线的挑衅沉得住气,曹锟却未必能像吴佩孚一样当缩头乌龟。
  既然调动不了北洋第九师,那么就把北洋第三师调到南边来,这就是蒋作宾的打算。
  骑兵营是昨天傍晚出动的,算算时间,如果行动顺利的话,他们可能已经完成任务并在返回的途中了,但是到目前为止,前出接应的部队仍未传回消息,这让蒋作宾有些焦虑,在指挥部里不停的走来走去,并不时的摇电话,向前线部队询问骑兵营的消息。
  正当蒋作宾打算再摇电话向前线部队指挥官询问时,那部野战电话机突然响了起来,不待参谋去接电话,蒋作宾已抢上一步,提起了话筒。
  “司令,不好了,驻扎五沟镇的那两千人的豫南民军哗变!烧了营房,拔旗北上,现在已经离开五沟了。”
  电话的那头是豫南民军首领王天纵,他的话让蒋作宾眉头一拧。
  五沟镇位于西平以北二十里处,距离北边的许州府更近,是西平的前哨,那里驻扎着两千人的豫南民军部队,不过不是王天纵的嫡系部队,而是由豫南的几个山大王队伍拼凑而成,装备很差,打仗是不能指望的,蒋作宾派他们驻守五沟,就是让他们担任前哨警戒任务。
  那支部队的军心一直不稳,昨天又在鼓噪索饷,要求联合阵线将部队的“作战津贴”增加到五块大洋,为了安抚军心,王天纵昨天带着几个亲信赶到五沟坐镇,不想到底是没有挽留住那支部队,从他们的进军方向来看,他们显然是打算去投奔许州的北洋第九师。
  “王司令,你没事吧?”蒋作宾定了定神,询问王天纵。
  “我没事。好歹我是豫西民军的老架子,除非这几个王八蛋以后不想在河南混了,他们绝不敢伤我。蒋司令,你说这事咋办?我去追一追?”
  “不必追,追了也没用,既然他们自己要走,那就由他们去吧,强扭的瓜不甜啊。不过,王司令,这事你得保密,免得动摇了军心。”
  蒋作宾迟疑了一下,决定放那支民军离开,或许,他们的出走会使北洋军将领产生错觉,对于他的诱敌深入计划有帮助。
  “这你尽管放心,我王某人的队伍是不敢乱来的,有我在,谁都别想动摇军心!”
  王天纵的话让蒋作宾舒了口气,他压下了话筒,看了眼墙上挂着的那幅军用地图。虽说他此次指挥西平防御,本来的目的就是佯败,不过考虑到战场形势的复杂性,谁也不敢保证佯败不会变成真败,豫南民军败了倒没什么,若是他的第十六师的这个步兵旅惨败,那就是伤筋动骨了。
  蒋作宾是同盟会员,又在共进会里呆过不短日子,虽然对于加入联合阵线很赞成,不过内心里也曾与孙武、居正等人一样有疑虑,担心部队被赵北借机吞并,也正是这个原因,共进会虽然答应派遣部队北上,但是却只派了一个师,而另一个师却借口提防陆荣廷而留在了云南,而且派蒋作宾北上的时候,共进会的高层还一再叮嘱过,此去北边,一定要注意保持第十六师的“独立性与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