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远东狂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908远东狂人- 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如果没有能力对海军进行持续不断的技术更新的话,再庞大的海军也会成为敌方舰队的活靶子。
  简单来讲一句话:养海军要大把银子,现在共和军没那么多银子。
  正当赵北在“海琛”号上为海军经费发愁的时候,在距离他不到五里的下游,一艘悬挂着龙旗的炮舰正缓慢的游弋着,忽而跑到上游,忽而跑回下游,也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海军提督萨镇冰就站在舰桥上,拿着望远镜向上游的“海琛”号眺望,忧郁的神情使他看上去似乎苍老了许多。
  “如果及时的将旗舰变更到‘海琛’号上,或许‘海琛’就不会舍我而去了吧。”萨镇冰仍为自己的迟钝懊恼不已。
  那毕竟是中国舰队中屈指可数的主力舰,甲午战争之后,清廷重建海军,好不容易积攒下了五艘大舰,均以“海”字打头,三年前“海天”舰已经损失,如今“海琛”舰又不辞而别,这怎能不让萨提督忧心忡忡?
  “海琛”本是萨镇冰的座舰,搁浅之后才把旗舰变更为“楚”字炮舰,“海琛”号浮起之后,萨镇冰忙着应付袁世凯,未能重回“海琛”坐镇,结果就便宜了那帮革命党。
  本来,在下游的七里沟得知“海琛”挂起白旗的消息之后,麾下参谋就有人建议炮击“海琛”,胁迫其转舵归航,但这个建议被萨镇冰一口拒绝。炮舰轰巡洋舰,那是自讨没趣,何况,中国海军的精华就这么一点了,不能再损失了,再损失,中国就真的没有海军了。
  萨镇冰回想起了两个月前在厦门的所见,当时,美国的“大白舰队”周游列国途经厦门,萨镇冰奉旨率舰前往迎候,当他亲眼目睹那几艘进港停泊的美国战列舰的时候,内心遭受的何止是重重一击?任何一艘美国战列舰的排水量都超过中国主力舰队的排水量总和,国力的差距竟是那么的触目惊心,就算是当年的北洋舰队还在,恐怕也是望洋兴叹。
  虽然“海琛”等舰相比战列舰是那么的渺小,但这毕竟是中国可以依仗的全部海上武力,当年意大利舰队跑来,要强租三门湾,如果不是这几艘中国巡洋舰严阵以待,恐怕中国的版图上就又会多画出一块国中之国来。
  萨镇冰愁肠百结,放下望远镜,长叹一声,问身边的副官:“‘海琛’还没回信号吗?”
  副官摇了摇头,说道:“没有回信号。天色已很暗了,他们未必能看清旗语,也没有灯光信号回应。”
  萨镇冰当然不知道“海琛”号上的起义骨干不是海军官兵,而是一群会党,他现在对于舰上的情况一无所知。
  重重的叹了一口气,萨镇冰命令道:“再打信号,告诉他们,‘尔等好自为之’,若是回心转意,我还在七里沟等他们,绝不为难他们。”
  炮舰徒劳的又打出了一组旗语,但依然没有任何回信,只好怅然的在江面上兜了个圈,拉长了哀伤的汽笛,在暮色中向下游驶去。
  夜色已深,汉口英租界的路灯像往常一样亮了起来,虽然现在是战争时期,可这国中之国里却看不到一点战争的痕迹,只是街上的行人多了许多,多半都是战争难民,虽然武汉战事已结束,可这些难民的遣返却需要时间和耐心。
  吴禄贞推开窗户,看了眼在街边巡逻的巡捕,从香烟罐里拿出一支纸烟塞进嘴里,但还没点着火,身后的房门却响了起来。
  不等他应声,那门已被人从外推开,一个中年男子走进客房,开口就问:“绶卿,你要去哪里?”
  吴禄贞淡淡一笑,说道:“赉臣,你怎么知道我要走?”
  那人愕然道:“你真要走?刚才我见白朗替你收拾行装,一问,他说你吩咐的,却没告诉我你打算去哪里。”
  吴禄贞说道:“想必你也听说‘海琛’号的事情了?”
  “哼!现在整个租界的洋人都跑去看军舰了,我能不知道么?这帮乱臣,吃得是朝廷的俸禄,却和革党沆瀣一气。”
  “你我知交一场,我也不骗你,我是要去投奔共和军。”吴禄贞淡淡说道。
  “什么?你……你也要造反?”中年男子大惊失色。
  “赉臣,你是红带子旗人,自然是和朝廷一条心,我是汉人,也有一份复汉之心,如今革命大势摆在眼前,我不会错过的。其实,在日本的时候我就心向革命了,而且,我也是一个同盟会员,早在庚子年的时候我就加入过兴中会,参加过自立军,若非张之洞捣毁了自立军总部,恐怕我早就是朝廷通缉的重犯了。”
  “什么?你是同盟会的人?你……你瞒得我好苦!亏得我还有意提拔你。”中年男子又惊又怒,一张脸变得铁青。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清廷委任的“讨贼第一军总统官”良弼,他是满洲镶黄旗的旗人,红带子觉罗,字赉臣,早年曾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旗人里屈指可数的军事人才。至于那位吴禄贞,则是良弼的日本士官学校的校友,不过是第一届,良弼是第二届,吴禄贞算是良弼的学长,两人亦是挚友。
  良弼奉旨率军征讨共和军,考虑到麾下的北洋第四、第五两镇都是袁世凯的嫡系,他怕掌握不住部队,于是采取“以汉制汉”的方法,从陆军部和北洋武备学堂调来大批汉人军官,编入第一军,试图用他们替换原来的北洋新军将领,为此,特意将好友吴禄贞调到身边充当参谋长,筹划整军事宜。不料走到黄州时,袁世凯造了反,清军第一军序列中的第四、第五两镇随即响应旧主子的号令,裹胁巡防营兵,顿兵不进。
  眼看着就是一场哗变,良弼号令不行,迫不得已,只好带着少数亲信连夜离开军营,搭乘一艘英国商船到了汉口,躲进英租界,由于北洋军将领极为仇视良弼带去替换他们的那些军官,所以,吴禄贞等人也跟着良弼逃到汉口。
  良弼本打算在租界里躲几天,然后乘英国炮舰去浦口,如果不能掌握江防军的话,那么就转道回北京,但住了几天之后,传来了北洋第五镇已奉命东进讨伐两江总督长庚的消息,随即北洋第四镇也借道汉口北上增援,英国领事也拒绝再派炮舰护送良弼,如此局面,良弼的北返计划就搁置下来,正打算与吴禄贞商议时,却惊讶的从吴禄贞马弁嘴里得知了吴禄贞即将离开租界的消息,于是匆匆赶来询问。
  “赉臣,你待我以诚,这我知道。”吴禄贞叹了口气。“但那是私谊,替代不了公义。”
  “公义?何谓‘公义’?”良弼冷笑着问。
  “公义便是创建共和,摧毁帝制。”吴禄贞话锋一转。“你知道共和军的参谋长是谁么?是蓝天蔚,士官学校第二批留学生,是你的同窗,当年我任教湖北将弁学堂时也曾与他共事。直到前日看报纸,我才知道,原来蓝天蔚竟也是同盟会员,留日军官中到底还有多少个像我和蓝天蔚这样的秘密革命者?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但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清廷气数已尽,南方革命党起义,北方袁世凯造反,天下百姓望风影从。赉臣,听我一句劝,没有必要给这个王朝陪葬,顺应历史大势才是正道,你是旗人,共和军未必肯收,否则的话,我走的时候肯定是要拉你一起去的。”
  “我生是大清的人,死是大清的鬼,绝不与乱臣同伍!”良弼一拳砸在墙上,看了吴禄贞一眼,转过身去,将手摆了摆,说道:“人各有志,你既然定了主意,我也不勉强你了。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今后咱们再见面,就是敌人了,你好自为之!”
  说完,大踏步的走出房间,走廊上传来他的咆哮:“我就不信,咱们旗人二百余年的天下,就会这么轻易拱手让人!”
  “不让也得让。”吴禄贞靠在窗边,自言自语的回了一句,随后点燃了那根纸烟。
  一名穿着北洋军装的马弁提着只皮箱走进房间,说道:“大人,咱们这便走么?还有几位参谋也想和大人一起走,带不带上?”
  “带上。白朗,把那封信给我,现在良弼已知我要去哪里,没必要再给他留信了。”吴禄贞哼了一声,走到门边,将电灯开关拉上,带着马弁离开了房间。
  第096章 民政班子
  寒风呼啸,漫天飞雪,这是入冬以来武汉地区的第一场降雪。
  气温下降得很快,共和军在武昌城外设立的难民收容站已住满了无家可归的汉口居民,虽然听说共和军的那位总司令已与汉口商会达成重建汉口的协议,但现在这种隆冬时节确实不宜兴工,难民们只好在这收容站暂时栖身,好在有吃有穿,也看不见租界里那些挥舞警棍的“红头阿三”,百姓们虽仍不免有些许怨言,但也深知军政府方面已尽了最大努力。
  除了怨言之外,剩下的就是憧憬了,憧憬着那战后的和平生活,也憧憬着那梦幻般的新汉口,据说赵总司令打算把汉口建成华中地区最繁华的商埠,要把上海比下去,要把广州比下去,如今这种局面下这个计划虽说有些做白日梦的味道,但总是好过整天做噩梦。
  人,总是要活在希望里的。
  少年不知愁滋味,虽然地上的积雪不过才半寸厚,可他们已迫不及待的在雪野中嬉戏起来,打雪仗已有些过时,他们更愿意站在江堤上,向那长江上眺望,好奇的数着江上的军舰,透过那绵绵雪幕,比赛谁的眼神更好,能看清那舰尾的洋旗。
  一艘巨大的军舰静静的停泊在长江主航道上,和那些在它身边往来游弋的列强小军舰一比,它的身躯要伟岸许多。
  这是共和军最大的军舰“海琛”号,现在下了双锚,几根很粗的缆绳从舰身上伸出,连接到了岸上,其中的一根缆绳上牵着一根电话线,沟通着军舰与陆地上的联络。雪幕下远远望去,那军舰显得如此的安详、沉稳,静静的守护着这座静谧的城市。
  至于那些列强的小军舰,则显得有些暴躁,就像一群野狼望见了一头在自己的领地休憩的猛虎,心有不甘,可却偏偏不敢上前将它驱走。
  汉阳城的朝宗门与“海琛”号巡洋舰遥遥相望,“共和”号代用小炮舰正在“海琛”号与朝宗门码头之间来回穿梭,充当着交通艇的角色。
  现在,这艘“海琛”号就是赵北的司令部,由于战事已经停止,汉阳兵工厂已没有威胁,因此,他就把总司令部搬到了军舰上,一旦军情有变,他可以立即指挥军舰投入战斗,用舰上大炮轰击敌军。
  “海琛”号巡洋舰刚起义没多久,考虑到斗争形势的复杂性,赵北已将原“海琛”号上的全体官兵都调到了岸上,组成了一个学习班,由张激扬的时政宣讲员为他们进行政治辅导,或者说是洗脑,所用教材都是由赵北主持的一个宣传小组编写,主要是中国近代史和甲午战争史,此外还有此次“戊申革命”的简略经过,以及世界形势。
  至于现在操纵“海琛”号的,除了从“楚观”号调来的二十多个轮机兵和驾驶兵外,其他的官兵都是陆军,那些舰炮也都由炮兵掌握,对于这些旱鸭子来说,在一艘停泊不动的军舰上开炮与在陆地上开炮没什么区别。
  前两天这帮陆军官兵可是极为兴奋,在赵北的默许下,忽悠那些轮机兵驾着军舰在武汉江面来回游弋,舰炮转来转去,指指英国租界,再指指日本租界,一副天下惟我独尊的架势,吓得那些列强小炮舰鸡飞狗跳,若不是长江水位又降了下去,生怕再次搁浅,他们恐怕还不会消停下来。
  不过这帮陆军官兵的行动也引起了不必要的麻烦,英国领事被激怒了,召集各国驻汉口领事开会,煽动起了一支“国际舰队”,“威慑”共和军的这支“陆军海战队”,于是,就出现了十几艘外国小军舰围着“海琛”号兜圈的怪异景象,不过这些外国军舰的舰长也都不是傻子,做做样子也就罢了,若是各国领事真的下令炮战,他们将毫不犹豫的拿起自己军舰上的那些小炮弹,沾着黄油塞进这帮沙文主义分子的嘴里去,好叫他们知道什么叫“自不量力”。
  赵北是昨天才把司令部搬到军舰上的,和前些日子一样,这几天里他仍是忙得四脚朝天,组建各地的军政分府、清理全省财政、稳定市面、打击土匪……诸多事务都要他操心,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想管的结果就是什么也管不好,吃一堑长一智,赵北正式开始组建一个民政班子,现在,他正在军舰的军官会议室里召开会议,与绅商代表和参谋们商议这个民政班子的组织结构。
  与会的人里除了黎元洪、蓝天蔚、张激扬、王占元、卢永祥这些“老部下”之外,还有季雨霖、胡瑛、梁钟汉、吴贡三、殷子衡、李亚东等人,他们多半都是日知会的干部,当年日知会被清廷破坏,这些人被投入大牢,一些被关在黄州,一些被关在武汉,这些地区光复后,共和军清理狱政,将他们释放,后被赵北收入军中,调养精神,一些躲过清廷搜捕的革命者也在光复后自动前来投效,前些日子杨王鹏率领北伐军到河南闹革命,曾邀请这些日知会干部和革命青年同往,但这些人考虑再三,多数人婉言谢绝,留了下来辅佐赵北。
  这些人中有些上过军事学堂,有些上过法律学堂、师范学堂,这就是现成的军事官员和民政官员,尤其是胡瑛,是历史上“洪宪帝制六祸首”之一,辅佐袁世凯当皇帝的重量级鼓吹手之一,这样的人才当然不能放过,赵北不仅要用,而且要“重用”。
  所以,刚才的会议中赵北力排众议,拒绝了黎元洪的提议,没用汤化龙,而是任命胡瑛做了“武昌特别市市长办公室主任”,辅佐自己处理民政事务,本来,胡瑛毛遂自荐,想做共和军的外交全权代表,主持对外交涉事宜,但考虑到他什么外语也不会,至于外交礼节更是一窍不通,所以赵北也没敢遂了他的意,好在市长办公室主任的官也不小,基本上算是赵北在民政事务上的第一副手,胡瑛倒也没有意见。
  至于黎元洪,赵北也没冷落,除了正式委任他为湖北议院议长之外,还将他的好友汤化龙委任为副议长,叫他们两人全权负责组织省议院,承诺给他们实权。
  作为前清军协统,黎元洪刚进共和军政府时就是一副沉默寡言的模样,什么话也不多说,什么人也不得罪,人送绰号“泥菩萨”,直到袁世凯的“新年通电”发出,他才一改往日形象,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不仅主动写信策反各地仍在负隅顽抗的旧部下,而且还亲自跑了趟租界,邀请湖北立宪派代表人物汤化龙出山,为军政府做事,虽然汤化龙没有一口答应,但总算是提高了黎元洪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尤其是那些立宪派士绅,更是将他视为华中地区立宪派新领袖,与东南地区的张謇并称“君宪双雄”。
  黎元洪也趁热打铁,以“立宪会”副会长的身份拍发通电,邀请各省立宪派前往武昌举行全国立宪大会,督促清廷立宪,并与张謇联名通电,敦请清廷正式任命袁世凯为“全权摄政大臣”,以便名正言顺的处理一切国政。
  说来也怪,袁世凯都明目张胆的扯旗造反了,可清廷中枢却迟迟没有动作,甚至连“讨逆诏书”都没发,或许真如百姓所言,这个朝廷已是怯懦到了极点,连一点削平反侧的勇气都没有了。
  皇帝不急太监急,朝廷没有发话,倒是各地的封疆大吏忙碌起来,高举“勤王”大旗,很是出了些“忠臣”,当然,他们到底是真的打算带兵进京勤王,还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忙碌,却是要打个问号的。
  如今的局面那叫一个热闹,你方唱罢我登场,豪杰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