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远东狂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908远东狂人-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百姓们站在告示前议论纷纷,彷徨、焦虑、无奈,诸多情绪交织在一起,让他们有些无所适从,一些孤陋寡闻的人甚至刚刚才知道,原来这安庆城竟已换了主人,原先的“大清巡抚”变成了什么“城防司令”了,而且“革命”为何物?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人们只是略微知道,去年的时候,那场闹得沸沸扬扬的巡警学堂兵变弹压下去之后,据说那位策划“谋反”的徐壮士临刑之前嘴里念念不忘的就是这“革命”二字。
  “去岁闹了一通,现在接着再闹。依我看,这世道要变了。”
  一个看上去老成的汉子笼着双手叹息一句,众人这才回过神来,管它是“大清巡抚”还是“城防司令”,百姓们只要有口饭吃,便足够了,于是纷纷抢进铺里,在那掌柜和伙计们的吆喝声中,乱哄哄的抢购大米白面。
  “街坊们,街坊们,劳驾!别挤别抢!这大米白面都不缺的,如今坐镇城里的这位段司令亲口说过,城里的官仓不封,什么时候去买米,什么时候就卖给咱们。都买得着,都买得着!别挤!小店可装不下这么许多人。”米铺掌柜声嘶力竭的喊道,但这种时候,谁还会听他说话?
  就在抢米的和卖米的陷入一团混乱的时候,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赵北,却正端坐点将台前,一边认真的看书记官写字,一边时不时抬起头来,大声呵斥队伍后面那些不习惯于排队的人。
  他正在这里招兵买马,扩充队伍。
  由于安庆城外的西征大军进攻顺利,长江南岸的清军营垒又毫无动静,而且这安庆的城防事务又交由段芝萱全权处理,因此赵北就显得有些清闲起来,除了安排人手协助巡逻街道,弹压地面,进一步恢复城内正常的生活秩序之外,赵北最关注的事情就是军事实力的扩充与整顿。
  虽然他已交卸了左翼翼长的职务,但手下的部队却没有全部交出去,现在归他直接指挥的还有两百多人,都是曾与他一同向巡抚衙门冲杀的新军官兵,这些人他都要带走,前往太湖县联络湖北、江苏新军,除此之外,他还打算继续扩充实力,毕竟,乱世之中实力才是第一位的,而且,如果不把队伍扩充到五百人,那么他捡来的那些军械就派不上用场了。
  “姓名?老家在哪儿?”
  赵北询问一个站在点将台前的魁梧青年,这个人也像其他人一样,都是来投军吃饷的,略微有些不同的是,这人披麻戴孝,眼角还带着泪。
  “大牛。本地人。”那青年抬起头,望着赵北说道。
  “姓啥?”
  “朱。”
  “朱大牛。为啥当兵?”赵北看着书记官将名字和籍贯记下。
  “报仇!”青年的回答也有些与众不同。
  “哦?”赵北目光投到台下,仔细端详了几眼,见这青年一脸激愤,紧握着的拳头还在发抖。
  “向谁报仇?”
  “找朝廷狗官报仇!”青年摊开手,抹了抹眼角。“朝廷狗官烧了我家的船,把我爹娘活活烧死了,我要杀了狗官给他们报仇!”
  “你是船工?”赵北见青年点了点头,便示意书记官将此人职业记下,并特意叮嘱,一定要写明此人与满清朝廷有血海深仇。他新招募的部下中,有不少都是这样的船工出身,由于清军撤退时烧了他们的船,断了他们的生路,所以不少人都是带着仇恨来投军的,对于这样的人,赵北尤其欢迎,在他看来,只有走投无路的人才会坚持着跟他走下去,哪怕荆棘遍地,也百折不挠。
  “据你所知,这附近一带还有没有藏起来的船只?”赵北又问道。
  朱大牛想了想,摇头道:“只在上游港岔里躲了些逃鱼捐的小船。前些日子,朝廷狗官秋操新军,也强征了不少民船,不过现在都还停在骡马河一带。”
  “小船?小船也行啊。你能不能帮我弄来十几条这样的小船?今天晚上之前就要弄到。”
  “能!我认识那些船老大。”朱大牛点着头。
  赵北将手向旁一指,说道:“去那里量身高,以后给你做军装。量了身高,再领军饷,四两五钱官银。”
  “谢军爷。”朱大牛道了谢,走到点将台一侧,自有军官为他量身高。
  现在革命军军装不够,赵北已决定尽快赶制些军装,发给自己的嫡系部队,不过目前还来不及做这件事。
  不仅军装不够,革命军的武器也非常匮乏,熊成基西征时带走了多数枪械大炮,现在留在城里的只有不到两千杆新式步枪,此外还有数千杆库存的老式前装枪,大炮只有六门,山炮两门,野战炮四门,由一个炮兵队操纵,架设在城南几座洋商商馆屋顶上,专门压制长江上的清军炮舰火力,幸亏那两艘炮舰都是小船,船上的舰炮数量太少,难以形成压制性火力,而且也未摸清革命军炮兵阵地所在,否则,仅靠那六门步兵大炮,根本不可能吓唬住对方。
  看起来清舰管带仍在犹豫不决,否则的话,炮弹早就飞到城北了,不会仅在城南爆炸,安庆城市不大,炮舰上的大口径舰炮足以覆盖全城。
  为了尽快武装自己,赵北建议城防司令段芝萱召集全城铁匠,命他们全力打造长矛大刀,为了凑足长矛杆,全城的大小木匠铺都被搜罗了个遍,就连戏班里武生使用的蜡枪杆子也被拿来凑数用冷兵器武装起来的人,总是比赤手空拳的人更有战斗力些。
  除了打造冷兵器之外,段芝萱还下令征集全城火药,鞭炮铺里的伙计师傅们也都召集起来,用鞭炮火药和铁皮罐子制作土炸弹,经过昨夜的激战,革命军上至总司令,下至伙头军,都对这种威力强大的近战武器发生了浓厚兴趣,考虑到黑火药爆炸威力不强,赵北还建议在铁皮罐子里装了铁钉,以增强杀伤力,对此建议,段芝萱很高兴的接受了,毕竟,赵北“一弹定乾坤”的威名在外,他设计的炸弹,段芝萱信得过。
  朱大牛量完身高,走上点将台领了军饷。
  赵北指了指朱大牛脑后那根又黑又粗的辫子,说道:“朱大牛,现在咱们已经革命了,你这根满清的猪尾巴是不是也该剪了?”
  朱大牛看了看赵北那光秃秃的后脑勺,再望望书记官那头飘逸的齐耳长发,抬起手摸了摸自己的辫子,迟疑着问道:“给军爷当兵,非得剪辫子不可吗?”
  “剪不剪随你!不过话说在前头,剪了辫子,就是正规军,每月除了四两五钱的军饷之外,还有另外半两的‘剃头钱’。如果不剪辫子,就只能加入‘革命卫队’,每月只有二两银子军饷可拿,没有剃头钱,军费紧张的时候连军饷也没得拿。你自己看着办。”
  赵北走到朱大牛跟前,拍了拍对方肩膀,这才察觉对方似乎没有穿棉袄,于是将身上那件从衙门里抄来的呢子大衣除下,为这个微微发抖的青年披上。
  所谓“正规军”与“革命卫队”的说法,不过就是赵北自己的编制,尚未上报熊成基大都督批准,不过按照熊成基的意思,革命之后便要下令全城军民立即剪辫蓄发,只是遭到指挥部里多数人的反对,这才作罢,毕竟,现在刚刚光复,城里民心不稳,万一操切行事激起民变,却也不是革命党人愿意看到的,不唯百姓的辫子不能马上剪,便是革命军人的辫子也要从长计议。不过既然已经革命,那么这辫子再挂在革命军的脑后,终究不妥,于是赵北便擅自做主,用“剃头钱”的方式吸引革命军人自愿剪辫,至于那些不愿意剪辫,或是首鼠两端的人,赵北也不勉强,毕竟他也不想激起兵变“辛亥革命”的时候是发生过这样的兵变的,不过,那些拒绝剪辫子的人可就不能编入他的嫡系部队了。
  所谓“嫡系”,便是对自己忠心耿耿,如果连发型都不愿意向自己靠拢,却又怎能称得上嫡系?当然,考虑到此行是去联络和策动湖北、江苏新军响应起义,这辫子或许能派上用场,全都剪了似乎也不太合适。
  “剪!我剪!”朱大牛摸了摸呢子大衣,心头一热。
  “很好。你是个真正的革命者。革命,便需要放弃一切!”赵北笑着说道。利用这种剪辫子的方式,他已将自己的嫡系部队扩充至了近二百人,几乎是两个队的规模,对于嫡系部队,他自然不会吝啬,缴获的步枪里那些最好最新的都装备了这些没有辫子的官兵,唯一的一挺机关枪也由他们控制。
  “现在,你马上去给我找船只,务必在天黑前找到足够装载五百人的船只。这是我的手令,拿着它出城。”赵北给朱大牛指派了任务。
  朱大牛应声退下,但死活不肯带走那件呢子大衣,赵北也只得由他,刚转回身,远远望见吴振汉带着两个兵和几名衙役匆匆奔来,由于任务的需要,吴振汉暂时没有剪辫,不过却将辫子盘起,塞在军帽里,新军官兵辫子普遍较短,罩在军帽里倒也看不出来。
  那些衙役都是安庆城失势的衙蠹,由于清末办新政,设立巡警,淘汰衙役,这些衙役被砸了饭碗,心里都憋着股气,此次革命军一起,用不着人喊,便自动纠结起来,前来“投效革命”,而且一来便向熊成基献上一份“大礼”,将那前任巡抚恩铭的贴身戈什哈拿获十多人,格杀于巡抚衙门前,再加上他们都是本地的地头蛇,颇有些手腕和门路,所以军政府便将他们收容起来,命他们协助维持城内秩序。
  “怎么样?”赵北急忙迎上去问道。
  “已搜罗到五十辆大车。”吴振汉立正敬礼。本来,熊成基是打算将他调到自己麾下的,但却被他婉拒,只愿跟着赵北,赵北也投桃报李,提拔他做了自己的副手。
  “五十辆?”赵北皱了皱眉。按照他的计划,去策动湖北、江苏新军部队的时候至少要带上五百人的队伍,考虑到随军携带的辎重弹药,运输工具是必不可少的,从安庆到太湖县境,最方便的是走水路,一条叫做“骡马河”的小河在安庆城西不远处汇入长江,虽然那河不大,但可通行小船,实际上,清军参加秋操的辎重部队就是由那条河前往太湖县的。
  不过考虑到清军焚毁了船只,所以,赵北必须做两手准备,如果无法搜集到足够的船只,那么就只能走陆路,沿着一条简易马路前往太湖县,这就需要足够多的车辆,于是吩咐吴振汉带领衙役去向城里的大户人家征集车辆。
  但是五十辆马车就太少了,现在中国的马车多是两轮车,运载量很小,无法满足五百人的部队十天给养的运载。太湖县距离安庆城的直线距离大约二百里,即使以急行军的速度,至少也需要一两天时间,而且考虑到未必能够策动秋操部队响应起义,那么在逃亡的路上也必须准备足够的粮秣弹药,当然,那时候就不能再往安庆跑了。
  “那些大户登鼻子上脸,不把革命军放在眼里。要我说,干脆杀一儆百!”一名衙役在旁撺掇道。
  赵北斜了那人一眼,说道:“革命就是团结大多数,孤立极少数。现在革命刚刚取得初步胜利,无论是官员还是缙绅,都在观望,越是在这种时候,就越是要谨慎。动员不了他们,就出钱向他们购买车辆!我就不信,偌大一座安庆城,竟连一百辆大车都凑不足。”
  话音刚落,却听身后一人高喊:“长官,船凑够了,船凑够了!”
  赵北扭头望去,见那喊话的人正是刚离去没多久的朱大牛,按照时间推算,此时他恐怕连城门都没迈出过。
  待朱大牛跑到身边,赵北忙问道:“你没出城,怎么就凑够了船?”
  朱大牛喘着气,说道:“小人刚到城门口,就看见城外有人嚷嚷着要进城,可守城的兵不让他们进城。那些人里有不少我认识,都是长江上跑船的苦出身,我跑到城外一问,才知道,他们的船在昨夜被朝廷狗官抢走,渡到南岸,今日一早,趁狗官们睡得香,这些船工就把船悄悄驶到上游,绕了个圈避开炮舰,藏在了北岸的草荡里,他们想回城找寻家人,却进不了城,小人问清楚了,那大大小小的船总共不下二十条。”
  “你说的没错?真有二十条船?”赵北一抓朱大牛肩膀。
  “没错。错了,您砍我的头。”朱大牛举起手,在自己脖子上一抹。“我跟那些伙计说了,只要他们肯出船,就许他们进城。那些船就停在骡马河的河口一带,藏得严实。”
  “好,好!你这差事干得不错。我不但不砍你头,还要赏你个官做。”赵北笑着说道,向身旁的吴振汉使了个眼色。“百山,你这就带人到北城,先找到那些船,再放那些船工进城与家人团聚,如果愿意加入义军,就收下,如果不愿,也不要勉强,反正我们已招募了不少船工。对了,别忘了向他们打听南岸清军动向。”
  “那,咱们什么时候出发?”吴振汉忙问。对于赵北的任务,他这个做副手的还是很清楚的。
  “尽快出发!早日完成任务,无论对革命还是对你我而言,都是有利的。你去找船,我来安排辎重的转运和装载。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放弃这个机会,此次革命能否成功,或许,就看咱们的了。”赵北意味深长的说道,扭过头向城西张望。
  那里黑烟滚滚,炮声隆隆,盘踞城西的清军仍在负隅顽抗,但颓势已现,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不需要等到天黑,西边的通道就能打开,赵北也就可以出发了。
  第008章 危局
  寒风呼啸着,吹散了薄雾,但天还是阴着,南边的湿气也移了过来,如果再过几天还是这么阴的话,兴许就是一场风雨了。
  这里是黄泥港镇,骡马河中游的一座小镇,距离安庆城不到一百五十里。
  骡马河是长江北岸的一条小支流,亦称太湖河、皖河,发源于英霍山区(大别山)南麓,这条河由西北向东南流淌,在安庆城西二十里外入江,由于横贯太湖县境,这条河成为新军秋操部队运输辎重补给的重要通道,再加上那条为秋操而专门修建的简易马路就在这黄泥港镇穿过,镇外还有一座工程营搭建的铁架桥,因此,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这座平素默默无闻的小镇竟变得车水马龙起来,东来西往的部队穿梭,辎重车辆也不时的从镇里通过。
  现在,这座小镇实际上已被新军接管,而发布接管令的正是“钦命校阅秋操大臣”端方与荫昌,此刻,两人正坐在镇中心一家大户人家的堂屋里,相对无语,荫昌不时的抬起手,用力在那光溜溜的脑门上挠着,而端方则是一脸愁容,不停的唉声叹气。
  自从接到光绪皇帝驾崩的消息之后,太湖秋操实际上已经停止了,正当端方与荫昌带领一众官弁对着光绪皇帝的神位号啕大哭的时候,慈禧太后死去的消息又接踵而来,一下子止住了所有人的哭声,无论官职大小,几乎所有的人的心里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皇帝和太后会在两日之内接连死去?尤其是光绪皇帝,还不到四十岁,正值壮年,怎么说死就死?京城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
  众人议论纷纷,疑神疑鬼,如果不是端方尽力弹压,恐怕已是讹言四起。其实不要说旁人,便是端方自己,也不相信光绪皇帝真是病死的,一定是有人谋害了皇上,这个人是谁?联系到戊戌之后的政局,凶手几乎呼之欲出。但这种诛心的话仅仅只在心头绕了个圈,然后又悄悄的埋藏起来。
  无论凶手到底是不是端方心里猜测的那个人,事实就是,现在的大清帝国由一个三岁的黄口小儿统治,如果从同治初年算起的话,那么国朝已经连续出现了三位儿皇帝,谁都知道“国赖长君”的道理,但国家的气运如此,端方当真是无话可说。
  唯一可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