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远东狂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908远东狂人- 第6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句心里话,对于统帅堂这个奇特机构,唐绍仪一向是近而远之的,能不来就不来,内阁办公的地方才是唐绍仪觉得最舒心的地方,从职能上讲,统帅堂就是内阁的竞争对手,而且全面占据优势。
  理解了这一点,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唐绍仪在跨进统帅堂之后就变的步履沉重了,他是心情沉重啊,在他看来,这统帅堂就是压在内阁头上的衙门,在这里,没有什么平等的政治理念,有的只是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
  进了统帅堂之后,唐绍仪并没有被侍从室副官直接领去总统办公室,而是先在休息室稍坐,等候总统召见。
  不用问,总统现在正在召见航空署署长谢缵泰,航空署不仅是统帅堂直属机构,而且也是重要的国防科研部门,平时谢缵泰就没少往统帅堂跑,经常与唐绍仪在这里碰面,不过平心而论,对于谢缵泰现在正在忙什么研究工作,唐绍仪确实也不怎么关心,平时见了面也就是互相打个招呼,绝对不打听工作上的事情。
  唐绍仪在休息室里坐了几分钟,喝了几口茶,正拿着报纸阅读时,那休息室门口人影一晃,又进来一人,却是总统府高级顾问王揖唐。
  王揖唐穿了身薄绸衣裤,头戴小草帽,手里还摇着一柄折扇,就这么走在副官前头,大大咧咧的晃进休息室,第一眼就瞧见了唐绍仪。
  “不知总理竟也在此,失礼,失礼。”
  王揖唐急忙赶上几步,冲着唐绍仪作揖。
  “王老弟别来无恙啊。听说你前段日子去了趟日本,想必在日本玩得很开心吧?”
  唐绍仪点了点头,并随口一问。
  “托总统的福,这趟东瀛之行收获颇丰,不仅与日本各界名流、政府人士做了朋友,而且还在日本报纸上发表了文章,前几日收音机里广播的那首中日友谊诗正是鄙人之作,总理不知听过没有?”
  “听过,听过。”
  唐绍仪点了点头,心中颇有些鄙视,这个王揖唐不仅是总统府高级顾问,同时也担任着中日友好关系促进会会长的职务,前段日子应邀去日本,跟日本政府高官称兄道弟,很是风光了一阵子,而他所写的那首鼓吹中日友好、大东亚共荣的马屁歪诗居然也被日本的广播电台给播发出来,诗中所用字句无不肉麻之极,如果光听那首诗的话,听众或许会误以为那首诗的作者是个日本人。
  对于王揖唐这种政治投机客、马屁精,唐绍仪一向是瞧不起的,更对他这种挟洋自重的嘴脸非常鄙视,唐绍仪一直认为,赵北当年之所以将这个王揖唐提到前台表演,不是看中了他的才干,而是看中了他的无耻,而王揖唐之所以能够在中日关系中担任重要角色,其根本原因并不是日本多么看重中日“友谊”,而是出于国际政治的考虑,现在的日本非常需要来自中国的外交支持,而华盛顿裁军会议之上,日本之所以能够与美国保持5∶4的海军主力舰比例,就是因为得到了中国代表团的全力支持。
  话不投机,人也不对付,唐绍仪敷衍几句之后,就继续看他的报纸,而王揖唐也没去打搅他,而是把玩着折扇上的那只吊坠,这是一名日本政客送给他的,据说是当年八国联军在天津抢的明代古董,价值连城。
  “唐总理,总统有请,请随我来。”
  唐绍仪正研究报纸上的股市行情时,一名侍从室副官走进休息室,在他耳边小声说了几句。
  唐绍仪站起身,冲着正仰着脖子望着他的王揖唐点了点头,然后搁下报纸,跟着副官走出休息室,手里提着他的那只公文包。
  走进总统办公室的时候,谢缵泰已经先一步离开了办公室,此刻的办公室里只有总统一人,而卫队长秦四虎则站在门外,面朝办公室。
  “唐总理,辛苦你亲自跑一趟,本来是想叫外务部派人将这份裁军协议草案送过来的,但是考虑到最近一段日子国内事务繁忙,边疆又不是非常太平,我只好请你亲自跑一趟,咱们研究研究内阁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赵北请唐绍仪在办公桌前的沙发上落座,然后接过唐绍仪递过去的那份华盛顿裁军协议草案,但是并没有立即去看,这协议草案的内容他在上午就已经知道了,现在倒不怎么关注了,毕竟他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日本的海军实力比历史上有所加强,而中国也取得了与法国、意大利一样的海上地位,这不仅是战略上的胜利,同时也是国家实力整体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实际上,自从协议草案的内容见报之后,许多中国报纸都在称赞这次华盛顿国际裁军会议比巴黎和会更公正,因为这场会议终于承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赵北当然不会像民众那般狂热,他现在很冷静,也很清楚,这份国际裁军协议草案的签署并不代表着和平,相反,因为这份裁军协议并没有对各国海军里的轻型舰艇和潜艇数量做出限制,因此,随之而来的肯定是一场小型军舰的军备竞赛,世界和平也不会因为这份裁军协议而得到任何根本保障,未来的世界依旧充满了矛盾与冲突,战争并不遥远。
  见赵北接过文件,直接将文件搁在案头,并不打算立即审阅,唐绍仪就知道,赵北确实是打算与他商议内阁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目前,内阁最重要的工作仍然是经济。经济是国家的根本,农业、商业、工业必须协调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也必须保持在目前的水平上,去年,中枢财政收入锐减,今年的财政状况也不乐观,为了保证政府正常运转,今年下半年的政府公债发行计划现在就必须开始执行,至于明年的政府财政是否仍旧需要通过财政赤字解决,这也需要内阁讨论。
  自从欧洲战争结束之后,虽然各国都在努力改善经济状况,但是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到大的起色,继续指望依靠工业出口缓解目前的财政紧张局面是不现实的,我国必须将工业部门的注意力转移到国内需求上来,国内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商品,工业部门就生产什么样的商品,我国农场主不像外国农场主那样有钱,他们买不起大型农业机械,但是对于小型农业机械有巨大需求,这方面,内阁也要督促相关部门改善工作,指导工厂改进设备与工艺,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
  类似的还有自行车制造业、三轮机动车制造业、小型电器制造业、小型船只制造业、民用建筑业、民用钢铁业……这些行业都有调整的必要,必须制造符合国内市场特点的商品,只有适应市场的需要,这些工厂才能度过艰难时期,并非所有的企业家都能立即转变观念,这方面确实需要政府指导。
  根据目前的种种迹象分析,这场波及世界的工业萧条局面不会在短期内结束,之后或许会有一段恢复期,但是恢复期也不会持续太长时间,欧洲战争对世界的消耗太大,以目前世界的工业消化能力还不足以迅速结束萧条局面,我认为,这场萧条只是一场更大萧条的预演,我也认为,最多十年左右,世界将迎来一场真正的全面经济危机,而那场危机或许会最终演变为一场全球战争。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中国必须现在就开始准备,一旦战争开始,中国就必须正确对待这场全球战争,争取一举扭转国势。”
  见赵北说得认真,唐绍仪很是惊讶。
  “不会这么危急吧?欧洲各国经济学家现在都在说工业萧条即将结束。怎么总统反而如此悲观呢?”
  赵北苦笑,确实没人比他更清楚了,历史上的那场大萧条根本就是欧洲战争冲突的间接后果,在欧洲战争中,受到战争的刺激,欧洲之外的地区工业生产增加迅速,但是受到战争的削弱,欧洲的消费反而下降了,世界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根本没有增加,这就导致了生产严重过剩,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分工中原本就存在着的工业与农业的发展不平衡也因为农业产品价格的猛跌而进一步加剧,这直接削弱了农业国和工业发展国对工业强国产品的消费能力,于是,全世界的国家都出现了生产下滑、消费萎缩的局面,而这种局面又因为国际金融市场的混乱和动荡而迟迟不能得到缓解。
  国际金融市场自从欧洲战争结束之后就一直没有真正恢复过来,由于实金本位的取消,各国货币都在剧烈震荡,贬值已成为世界货币的主流声音,而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却恰恰是国际贸易重建的前提。
  这个时代已经有许多经济学流派,面对这场欧战之后的经济萧条,一些经济学家也提出了建立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的建议,但是问题在于,经济学家的纸上谈兵根本得不到任何国家的响应,就连赵北也对此嗤之以鼻。
  赵北很清楚,这个世界现在需要的不是一个稳定的货币体系,而是一场彻底改变国际旧秩序的战争,为了迎接这场战争,他已开始准备。
  这个时代,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新的时代,对于世界而言,同样是一个新的时代。
  第976章 火箭
  作为一名历史的穿越者,赵北当然很清楚引起若干年后那场世界经济大萧条的某些原因,而且,这个时代的一些经济学家也意识到了世界经济体系存在的巨大危机。
  实际上,在去年,就有许多国际经济学家站出来呼吁各国进行谈判,以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但是他们的呼吁根本没人理睬,各国都在忙着建立关税壁垒或者其它形势的贸易保护政策,在这种局面下,根本不会有人去尝试建议国际货币体系。
  考虑到中国还需要一场世界性的战争来改写国际旧秩序,所以,赵北对于建立国际货币体系的倡议也不感兴趣,他也与各国政客一样,忙着为本国商品建立贸易保护壁垒,同时尝试对国内的工业体系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并为将来的全球战争做准备。
  不过与此同时,对世界经济前景持乐观看法的人占了绝对多数,他们认为萧条只是暂时的,当欧洲经济恢复之后,世界经济也会立刻复苏,唐绍仪就持这种看法,所以,他对赵北的说法表示了质疑。
  “唐总理,我不是悲观,我说的都是事实。现在的各国都在实行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就看谁先倒下,以我之见,在这场游戏中最先倒下的恐怕还是德国。”赵北说道。
  “德国?不会吧。美国现在不是正在向德国进行大笔投资么?”唐绍仪还是想不明白。
  “那都是游资,去德国不是去投资,而是去赌博,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逃之夭夭。算了,这个话题现在说不清楚,还是冷眼旁观吧,中国必须未雨绸缪,到时候才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国际局势剧烈变化。”
  说到这里,赵北就停止了这个话题的讨论,反正事实会证明他的看法的,唐绍仪看不清楚历史大势,这无关紧要,只要他能清醒的认识到经济萧条所带来的后果就足够了,毕竟,这个国家是他说了算。
  接下去赵北继续与唐绍仪研究内政问题,由于需要拿一些文件,唐绍仪将文件搁到办公桌上的时候,发现桌上铺着一张图纸,上头画了一个很奇怪的物体的结构图。
  虽然唐绍仪不打算刨根问底,不过赵北还是注意到了这位内阁总理的古怪神色。
  “这是刚才航空署送过来的图纸,是个美国人画的,这东西叫做火箭。”赵北解释了一下,然后收起了图纸。
  “火箭?这种火箭以什么为动力呢?”
  唐绍仪想起了鞭炮厂制造的那些玩具火箭,那些火箭以火药为动力,但是眼前的这张图纸上的火箭似乎并不以火药为动力,因为唐绍仪刚才看见图纸上有英文标识,意思是“液氧”,还有“汽油”,这显然不是鞭炮厂可以做得出来的那种玩具火箭。
  “没错,这种火箭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种火箭,这实际上是一种使用液体燃料的大型火箭,据说可以将人送上太空。”
  “将人送上太空?这是画图纸的那个美国人说的?还是要提醒一下航空署,别叫美国骗子给骗了。”
  唐绍仪猛然醒悟,急忙提醒了一句。最近几年,引进外国人才的过程中,工业部门可没少碰见骗子,好在筛选制度严格,滥竽充数之辈倒是多被挡在了门外,其中不乏一些声称掌握着未来科技的高级骗子,唐绍仪就曾碰见过一位,那人声称他可以制造一种机器,扭转时空,使人回到过去,那种机器也就称之为“时间机器”,唐绍仪自然不会对这种人客气,当场就赶走了。
  赵北笑了笑,说道:“别的人或许可能是骗子,但是这个人绝对不是骗子,这个美国人叫戈达德,他是研究火箭的专家,发表过许多论文,论述液体燃料火箭的性能,那些论文航空署都认真研究过,认为可行,所以,唐总理可以放心,航空署这点眼光还是有的。”
  赵北并没有将话说全,实际上,不是航空署主动找到这个戈达德的,而是这个戈达德主动找到航空署的,因为在他看来,目前对航空业还有很大兴趣的国家只有中国,而只有中国才有可能给他足够的支持让他完成他的液体火箭计划,所以,当美国政府忽视了戈达德的火箭研究计划之后,他就转向中国方面寻求支持,尤其是资金上的支持,因为目前愿意给他投资的美国私人基金会所拨给他的拨款只是杯水车薪,最多造几枚小型实验火箭,根本无法保证大型火箭制造所需的资金。
  现在,在全世界,也就是中国的航空业发展最快,戈达德当然认为中国人或许会对他的这个火箭发展计划感兴趣,毕竟,火箭飞得可比飞机快得多,这对于追求“中国速度”的中国人而言,显然是一笔划算的投资。
  但是戈达德还是太乐观了一些,他的火箭发展计划在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看来都有些像天方夜谈,即使是中国航空专家也并不看好这种使用液体燃料的火箭,因为这种飞行器的起飞和降落都很困难,不如飞机实用。
  本来,中国航空署也对这个液体火箭计划没有多少兴趣,戈达德的建议书一度被扔进了废纸堆里,直到赵北偶然视察航空署,才从角落里捡起这份建议书,然后他就看到了那种非常眼熟的火箭结构图,当时赵北的那种感觉,就像是又穿越回了二十一世纪。
  没人比赵北更熟悉这种液体火箭了,戈达德的设想在后世已经实现,人类不仅飞上了太空,而且也尝试着飞出太阳系,所利用的动力就是这种液体火箭。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戈达德的火箭确实很虚幻,但是在赵北看来,这个火箭发展计划很实在,从火箭箭体材料的选择到火箭燃料的配制,从发射场的建立到航天测控站的建立,基本上都在戈达德提交的这份厚厚的火箭航天发展计划中提到了,虽然很简略,而且也有计算偏差和理论误区,但是毫无疑问,在赵北看来,即使放在二十一世纪,戈达德现在的想法也不算过时,他缺少的不是想象力,而是资金,以及技术上的摸索。
  戈达德并不是第一个论述液体火箭原理的人,实际上,最早提出利用液体火箭飞向太空的是一名俄国人,名叫齐奥尔科夫斯基,他的这个想法是在1903年正式公开发表的,只是当时没有人相信用火箭可以将人送进太空,这种想法实际上是科幻小说的专利。
  当然,据说齐奥尔科夫斯基也是受到科幻小说的启发而将注意力转向火箭的,早在十九世纪末,科幻小说中就已出现了火箭载人飞行的记录,而试图将这一切转化为现实的正是像齐奥尔科夫斯基这样的理论科学家。
  赵北原来并不打算这么快就介入航天事业竞赛的,但是既然戈达德主动投奔过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