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远东狂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908远东狂人-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时政宣讲员正扛着几架机器走进戏院,身后还跟着两人,其中一人是金发碧眼的洋人,另一人却是个军官,从挎着的那匣子枪来看,应该是总司令部警卫营的军官。
  那几架机器也不陌生,正是电影放映机,在日本留学的时候,留学生们也都见识过,甚至连上海、天津这样的大城市也有洋人办的电影院,京城的一家照相馆也在前几年拍了部中国人自己的电影《定军山》。
  电影放映机一摆进戏院,更多的人拥进戏院,很快就把这小小的戏篷挤得水泄不通,一些人还想往里挤,却被守卫拦下,老老实实的排起了长队。
  虽然不知道共和军什么时候购来的电影放映机,但总比整天看一帮学生演话剧强,阎锡山与李烈钧占好自己的位置,等着电影开演,但还没等将那透光的天窗遮上,眼前人影一晃,四川同盟会干部黄树中挤了过来,硬是搂着两人肩膀在中间坐下。
  “先看电影,看完了电影再拍电影,大家都做演员。人家共和军可是买了不少电影机呢,说是以后要拿到战场上拍什么‘记录片’的。”黄树中一本正经的说道。
  见黄树中戴着顶船型帽摇头晃脑,阎锡山指了指帽子,问道:“这帽子你从哪里弄到的?别是西贝货吧。”
  虽然船型帽戴在头上有些怪模怪样,可是这毕竟是共和军的特色军帽,代表着最激进的革命形象,因此很受青年追捧,到武汉投奔革命的青年们到处求购,只是正规军品产量太少,而且也不向民间出售,于是只能向裁缝铺定做,而且买到手后还必须把头剃光,不然阴阳头戴上不好看。
  黄树中取下军帽,伸手抹了把光光的脑袋,说道:“我这军帽可不是西贝货,那是正经军用品,刚才帮着时政宣讲员搬机器,人家看我革命热情高,就给了一顶军帽。”
  “还热情呢。我看你头皮都快冻青了,真当自己是特战营的兵?”李烈钧戏谑的伸出手,摸了摸黄树中的光头。
  “你这是嫉妒。听说军官们对这帽子意见很大,现在有传言说这帽子要撤装,另改一种军帽。所以啊,这船型帽以后可就是收藏品了,可比那满清官员胸前的补子强多了。”
  见黄树中拿着帽子炫耀,阎锡山奇道:“我听说这帽子可是总司令力排众议定下来的,怎么可能说撤就撤?”
  “说的也是,总司令一向重视权威。”李烈钧附和道。
  “反正有此一说,你们爱信不信。这帽子啊,我是要带回四川的。”黄树中戴好军帽,有些得意洋洋。
  “你不打算留下了?”阎锡山问道。
  “改主意了。上午总司令叫我和锦帆一起去挑枪,现在就等安排船只、招募敢死队员了,等船只联系好,我们马上回汉中,到川北去策动起义。说出来怕你们眼红,总司令给咱们川帮的都是好枪,清一色的曼利夏五子钢,北洋军的装备,可比陕帮、豫帮手里的那些破烂强多了。”
  说到这里,黄树中看了眼阎锡山,问道:“总司令还没有召见你们?你们来武汉也有好几天了吧?年夜饭都是在这里吃的。”
  阎锡山和李烈钧摇了摇头,两人有些纳闷,到武汉已有几天,一些比他们到的晚的人都已经有了着落,不是做了共和军的军官就是领了武器到外省策动革命,惟独他们两人被冷落一边,不要说总司令,便是“政宣委”的那位张激扬长官也没有召见过他们。
  要知道,他们可是正规军事院校出身,现在共和军缺的就是他们这种职业军官!
  “不必着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去处,跟你们一起过来的吴攸松和余赫松不是已经去部队了么?你们也是学军事的,还怕总司令看不上?”
  黄树中安慰着两人,但话音未落,就听见有人在嚷嚷。
  “谁见过阎锡山、李烈钧?谁知道他们现在哪里?”
  “在这里!在这里!”
  不等阎、李二人回应,黄树中已站了起来,挥舞着双臂。
  一名军官挤了过来,正是刚才呵令众人安静的那位军官。
  “他叫田劲夫,是总司令的卫队长,他肯定是来叫你们去见总司令的!”黄树中坐回长凳,对阎、李二人小声嘀咕道。
  阎锡山和李烈钧顿时有些手足无措,两人的酒劲还没过去,现在满嘴的酒气,此时去见总司令,这第一印象就要扣分。
  “阎锡山,李烈钧?”那军官走到跟前,立刻闻到一股酒气,眉头皱了起来。
  “是,是我们。”
  两人急忙站起,挺胸屏息,但那身上的酒气却是憋不住的。
  “整理一下仪表,跟我来,总司令要见见你们。”那军官倒也没有罗嗦,转身就走。
  两人与黄树中匆匆别过,急忙跟着军官离开了戏院。
  出了招待所,几名卫兵牵着几匹马候在门外。
  军官指了指那几匹马,问道:“会骑马么?”
  阎锡山和李烈钧急忙点头,不过两人都有些奇怪。
  “总司令只召见我们两人?”
  “怎么?还怕我拐了你们不成?少罗嗦,上马。”军官翻身上马。
  阎、李二人面面相觑,以前总司令召见革命青年,往往是几十人上百人的同时召见,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单独召见一两个人的。
  不过两人还真不怕被那军官拐走,接过卫兵递过去的缰绳,也翻身上马。
  “跟上。”军官双腿一夹,催马前行。
  阎锡山和李烈钧紧紧跟上,从招待所一路往北,径往汉阳兵工厂走去。
  这一路上,两人心里都在打鼓。
  “总司令单独召见,会怎么安排我呢?”
  第113章 定向雷
  到了兵工厂,众人下了马,阎锡山、李烈钧不约而同从路边的树杈上捧了雪,掬了把脸,多少清醒了些,跟着卫队走进一间签押房。
  田劲夫吩咐卫兵上了茶,撂下句“在这里等着”,便领着卫兵走出签押房,留下阎锡山和李烈钧继续在那里瞎琢磨。
  此时签押房里除了几个正在摆弄地雷的参谋之外并无他人,阎锡山和李烈钧捧着茶坐了片刻,想说话却又不知该说什么,于是索性放下茶盏,走到那几个参谋身边,看他们摆弄地雷。
  说是地雷,其实只是几个地雷的壳,里头没装炸药,不过这些地雷怪模怪样,略有些像瓦片,而且似乎是用马口铁包覆起来的,与列强军队使用的那些地雷截然不同,阎锡山和李烈钧甚至不能肯定那就是地雷,但两人倒也忍住了没问,毕竟他们现在的心思也不在这上头。
  那些参谋也没理会两人,只是拿着地雷小声嘀咕,似乎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地雷。
  不过自从来到武汉之后,阎锡山和李烈钧已经见过不少希奇古怪的玩意,从船型帽到印着总司令头像的革命小册子,从革命卫队装备的迫击炮到共和军装备的手雷,处处透着新奇,这眼前的古怪地雷倒显得不那么刺眼了。
  两人对着这几颗地雷“欣赏”了几分钟,就听到签押房外传来人的说话声。
  “兵工厂多数车间已恢复生产,这是你们的功劳,等将来制出了勋章,我亲手给你们二位一人颁发一枚,另外还要给你们发奖金。”
  “总司令过誉了,这本就是我们份内的事,何功之有?倒是一些新提拔上来的工头……车间主任干劲不错,可以奖励奖励,但就怕惯着了他们。”
  “话不能这么讲,所谓‘利字当头’,口头表扬固然不错,可这物质奖励也是不可少的,革命不能只靠热情,人都是活在现实里的。对了,工人夜校的事情筹备的怎么样了?”
  “就是教员有些不足,我已派人到两江、广东一带搜罗人才,这首先一条得识字。”
  听到那几人的对话,阎锡山和李烈钧知道是总司令过来了,于是赶紧站在门后,互相整了整衣帽,然后以标准的军人站姿立在门侧。
  “咳!咳!”
  随着两声咳嗽,警卫营长田劲夫跨进门来,望了两人一眼,向对面一转,站在了门的另一侧。
  那几个原本在摆弄地雷的参谋也赶紧在田劲夫身边立正,等那门外人影一晃,田劲夫喊了一声“敬礼”,众人同时举手敬礼。
  虽然没穿军装,但阎锡山和李烈钧也跟着举手敬礼。
  “稍息!”
  第一个走进屋的那人举手还礼,轻呵一声,屋里的人立刻放下手。
  阎锡山和李烈钧忐忑不安的望去,却见那人年纪轻轻,相貌堂堂,不是别人,正是共和军总司令赵北,现在武汉三镇到处都可以看到他的大幅半身戎装照,想看错都不可能。
  “你们谁是阎伯川,谁是李协和啊?”总司令笑咪咪的问道。
  “报告总司令!我就是阎锡山,他是李烈钧!”阎锡山急忙立正、敬礼。
  赵北背着手走到两人跟前,先闻到了一股酒气,皱着眉头问道:“你们喝酒了?”
  两人有些尴尬,李烈钧硬着头皮说道:“报告总司令。中午的时候确实喝了一点酒,不过那是同盟会的同志请客,不得不应付一下。其实,我们平时不好酒的。”
  阎锡山也说道:“军中饮酒是大忌,这个道理我们懂的,以后不会再在军中豪饮。”
  “你们既然明白这个道理,我就不罗嗦了。”
  赵北上上下下打量两人几眼,满意的点了点头,赞道:“军姿站得不错,这才是职业军人的做派,看起来你们在日本留学是下了苦功的,这军事素质想必也是不错的,如果你们想从军报国,我可以助你们一臂之力。”
  两人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李烈钧朗声说道:“只要总司令肯收留我们,便是做个排长、连长,我们也绝无怨言!”
  “那就屈才了。”
  赵北摇着头,指指身后跟着的那两人,说道:“这两位也是革命同志,只不过他们不是耍枪杆子的,他们耍得是笔杆子。这位是汉阳兵工厂的刘督办,那位是沈总办,他们虽不扛枪,可却是我们革命军队的顶梁柱啊,没有他们的辛劳,就没有革命军的枪炮。”
  刘庆恩与沈凤铭连忙谦逊一番,稍微与阎锡山、李烈钧寒暄之后,便将注意力转移到那几颗地雷上。
  “总司令,这地雷我们已实验过,甲、乙两种外壳较为合适,其它的外壳均不能满足要求。”刘庆恩说道。
  “你们是专家,你们决定,我只是给个参考,给个建议。”赵北指指签押房里的那些椅子,示意众人坐下说话。
  坐下之后,沈凤铭问道:“总司令,卑职有些不明白,这种所谓的‘定向雷’纯以小铅丸杀伤敌军步兵,而且主攻下盘,虽然杀伤范围广,但几乎炸不死人,另外,这种地雷不能隐藏埋设,不知能派什么用场?”
  “这是特种地雷,用途当然不是很广。”
  赵北摇了摇头,瞥眼望见阎锡山和李烈钧也是同样不解,于是向两人问道:“伯川、协和,你们上过正规军校,对于外国军队的军事条例和作战规则都很了解,那么我问你们一句,如果你们是外国军队的士兵,在战场上同袍负了伤,你们会不会丢下他们不管不顾?”
  两人摇着头。
  “一般情况下不会丢下伤兵不管,将心比心,若是自己负伤,肯定也不愿意被同袍弃之不顾。”阎锡山说道。
  “而且如果丢弃伤兵的话,对于部队的士气也是打击,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伤兵是必须照顾的。”李烈钧补充道。
  “那么我问问你们,你们看得出这种‘定向雷’的作战目的么?给你们个提示,这种地雷里装着上千粒小铅丸,一旦引爆,这些小铅丸就会向一边抛射,呈扇形展开,单面杀伤。”赵北有心考考两人。
  两人各自看了对方一眼,阎锡山沉吟不语,李烈钧犹犹豫豫。
  赵北笑了笑,说道:“尽管说便是,军人就是应该干脆利落,果决勇敢。”
  李烈钧说道:“依我之见,这种地雷似乎就是专以炸伤步兵为目的,不求杀多少人,只要把人炸伤,不能行动了,便达到了目的了。而且,这地雷只炸伤不炸死,对于老兵的震慑力更强一些,在战场上,老兵未必怕死,但怕被打成残废,老兵一惧,新兵自不必说。”
  阎锡山跟着说道:“若是炸死一个兵,部队不过是失去一个兵员,但若炸伤一个兵,至少还需要分出一个兵照顾他,若是伤得厉害,用担架抬的话,一个伤兵就需要两个兵照顾,如此一来,无形之中就使敌军失去了三个兵员。不过,这种地雷似乎不便隐藏埋设,用途有限,依我之见,这种地雷只在某些防御战中有些用处,派不上大用场。”
  听两人说完,刘庆恩与沈凤铭都是倒吸口冷气,这才意识到那定向雷的险恶之处。
  设计出这种地雷的人又该是多么的阴险啊。
  当下两人眼观鼻,鼻观心,不敢再望总司令一眼,毕竟,这“定向雷”就是总司令“设计”的,两人都怕自己的眼神不对,触了龙须。
  赵北问阎锡山:“那依你之见,这定向雷怎么布设为妥?”
  “树林,草丛……墙角,门后。”阎锡山说道。
  “不错,不错。你能想到这些使用场合,已是很不错了。”
  赵北站起身,挑出那两颗合格的地雷,交给刘庆恩和沈凤铭,说道:“这种地雷可以少量制造,优先提供给特战营。当然,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制造步枪、弹药,地雷倒不是最急需的军火。”
  刘庆恩与沈凤铭识趣的站了起来,捧着地雷告退,不过走出门后就把那地雷样品交给助手拿着,这种武器实在是阴险,两人不愿多沾。
  “义仁,将那些军官和参谋带过来。”
  待田劲夫领命而去,赵北转回身踱了几步,从角落的一张书桌上拿过只皮包,从里头摸出两份简历。
  那简历有些眼熟,正是阎锡山、李烈钧在政宣委登记过的那种简历,两人不由暗中使了几个眼色,知道总司令要切入正题了,当下更是正襟危坐。
  “伯川,你学的是步兵科,协和学的是炮兵科,那么你们有没有学习过步炮协同战术?”
  赵北拿着简历走回坐下,抬起头望了望两人。
  “学过一点理论,但没有实际演练过,这种战术是新式管退炮发明之后才兴起的,就连德国和法国也在摸索,日军和俄国军队作战时倒是有一点经验,但对中国学生藏私,不肯用心传授。”阎锡山老老实实的回答。
  赵北点了点头,说道:“所以说,指望别人不如指望自己,共和军办速成军官学堂,就是为了培养真正的军事人才。”
  阎锡山和李烈钧都是一凛,说实话,他们都不愿意去军校任教,这种时代,职业军人最渴望的就是上战场,只有在战场上他们才能建功立业,才能出人头地。
  不过赵北接下去的话使两人松了口气。
  “当然,以你们的大才,到军校做教官确实有些屈才了,我思来想去,还是觉得派你们下部队更好一些,让你们学有所长,毕竟军校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培养出优秀军官的,现在革命军队很需要你们这样的军事骨干,尤其是高级军官。”
  赵北将简历放下,指了指门外,说道:“这屋里太窄,容不下太多人。走,跟我出去瞧瞧你们的部下。”
  说着,已迈步走出签押房。
  阎锡山和李烈钧不敢怠慢,急忙跟着总司令跨出门去。
  第114章 千里马与伯乐
  出了签押房,总司令背着手站在台阶上,阎锡山和李烈钧不敢僭越,走下两级台阶,站稳了脚跟,向远处一望,却见卫队长田劲夫正领着二十多个军官走来,等他们走到近前,阎锡山、李烈钧看清那些人的相貌,都是二十多岁的青年,其中有几人还曾有过一面之缘,都是汉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