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远东狂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908远东狂人- 第7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副官看了眼电报,内容倒是平常,就是远东共和国方面为欢迎中国总统先生访问所做的一些安全保卫措施的报告,于是索性将电报压了下来,这已是这两年中总统先生第六次访问远东共和国,一切规矩副官们都已了然于胸,自然不需请示上级,自会办得妥妥帖帖。
  第1182章 北极圈里
  雪野茫茫,寒风凛冽。
  放眼望去,那满山遍野白茫茫一片,积雪压枝,冰天雪地,无论是山还是河谷,都已被覆盖在这隆冬时节的严寒中。
  雪后初晴,天空中已可以看见太阳的轮廓,但是并不温暖,实际上,气温很低,零下二十摄氏度,这还是在正午时的气温,到了晚上,这里的气温那只能用“彻骨奇寒”来形容。
  毕竟,这里是西伯利亚,还是西伯利亚地区的北部,而且就在北极圈里,这纬度那确实也是不低的,具体的讲,这处冰天雪地的旷野位于伊加尔卡北部,叶尼塞河东岸,如果是夏天,从这里顺流而下,就能进入北冰洋的喀拉海。
  从国际法角度来讲,这里属于远东共和国控制的地区。
  俄国革命之后,远东共和国被“华盛顿体系”正式承认,并得到各国武力庇护,而从那时起,伊加尔卡就一直是远东共和国的西北部国防前哨,但是由于这里纬度太高,气候太恶劣,再加上远东共和国驻军也不多,因此苏俄、苏联政府一直不太重视这里的防御,与西伯利亚南部地区完全不一样,在伊加尔卡,远东共和国的边防驻军一度过得比较悠闲,而且这里实际上也是远东共和国当时最西部的边境。
  起初,苏俄、苏联政府并不承认这里是远东共和国的领土,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后,苏联的局面稳定下来,苏联军队终于进驻伊加尔卡附近,并利用短暂的夏季与远东共和国的边防军进行一些零星的武装冲突,这种断断续续的武装冲突局面一直持续到四十年代,最终是依靠一场“高加索战争”终结,当“亚洲联盟”与苏联政府正式签定《亚盟与苏联关于结束战争状态并恢复正常关系的和平条约》之后,伊加尔卡的国防前哨地位才随之动摇,按照这份又被称为《乌拉尔条约》的和平条约,苏联撤走了它驻扎在中西伯利亚地区的全部军队,之后,这些地区实际上就成为了远东共和国的“法定领土”,当然,对于这种称呼,苏联政府是一直持“不评论”立场的,毕竟,条约对此也规定的相当模糊。
  无论苏联政府是否承认,事实就是,现在,苏联与远东共和国的陆上边境线已经迁移到了鄂毕河流域,苏联已经不再是一个拥有太平洋海岸线的国家,它的所有出海口都已限制在欧洲方向,而同时,远东共和国的陆上领土总面积已经超过了苏联。
  虽然陆上领土面积很辽阔,但是远东共和国的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仍然非常有限,原因也不复杂,就是气候恶劣,这个“亚洲国家”的大部分领土都位于寒冷的西伯利亚,夏天固然气候温和凉爽,但是冬天却是彻骨的寒冷,这样的气候不仅不适合进行农业生产,也同样不适合进行工业建设,就连建筑房屋、修筑公路也必须考虑到那无处不在的气候影响和冻土层。
  这样一个国家,其人口自然不可能很多,虽然有来自中国、日本、朝鲜等国的移民补充,但是远东共和国的总人口仍旧没有超过两千万人,其中外国移民居然占了一半!
  毫无疑问,现在的远东共和国就是一个真正的“移民国家”,与美国有些相似,但又有些区别,美国的历史相对较长,而远东共和国的历史却很短,不过二十多年的建国历史,这样一来,远东共和国就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和信仰体系,白俄居民依旧信奉着东正教,来自中国、日本、朝鲜的居民则信奉着他们家乡的宗教或者信仰,而那些部落民则依旧信仰着原始的宗教,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情况并不利于远东共和国的长期稳定,再加上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强烈差异,远东共和国的局势一直有些动荡,幸好有一位强人总统进行着铁腕统治,所有潜在的威胁都被这位铁腕总统扼杀于无形,有的威胁被彻底的消灭了,有的威胁则被“冰冻”于集中营,而伊加尔卡就是一座曾经的“冰箱”。
  “冰箱”,这其实就是集中营的代号,那位铁腕总统契恰科夫非常喜欢将一些犯了轻微罪行的犯人流放到西伯利亚地区,就像当年的沙俄一样,所以,从国防前哨时代开始,伊加尔卡就一直充当着流放营的角色,即使这里的边防部队全部西调,伊加尔卡依旧是集中流放犯最多的一处集中营,如果不是远东共和国的局势突然发生变化的话,或许伊加尔卡的这种流放营角色会继续扮演下去。
  “铁腕总统”依靠铁腕统治远东共和国,而且维持了二十多年统治,这使这位军政强人过于迷信铁腕,并试图加强这种铁腕统治,但是问题在于,铁腕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随着人们耐心的逐渐失去,以及青年一代的成长,远东共和国的人民越来越希望看到变化,于是变化随即也出现了。
  就在去年夏天,也就是1942年夏天,苏德战争爆发一周年的时候,远东共和国的首都海参崴发生了一场军事政变,铁腕总统契恰科夫被推翻,随即被政变军人流放到堪察加半岛的集中营,之后,政变集团宣布实行宪政,为了取悦人民,新政府同时宣布大赦,于是,伊加尔卡流放营迅速释放了多数犯人,现在的伊加尔卡,已经不再被新政府视为“冰箱”,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新的移民城市的崛起,政府号召人民移民西伯利亚,以此缓解一直以来让人头疼的滨海地区犯罪问题,滨海地区气候相对温暖,集中了太多人口,这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竞争,导致了各种犯罪问题,或许疏散滨海地区城市人口是一个从根本上缓解矛盾的办法,远东共和国新政府正在这么做,而且也得到了盟国的大力支持,准确的讲,是得到了来自中国政府的财政支持。
  虽然伊加尔卡位置太靠北,实在不是移民们愿意去的地方,没有多少新移民愿意去北极圈里放牧驯鹿,但是,从去年夏天开始,伊加尔卡的城市扩张计划还是开始实施了,在中国工程队的帮助下,城市的建设进行得非常顺利,虽然冬季停工了一段时间,但是中国工程队并没有撤离,而是继续留在城市里过冬,并且按照中国的传统准备在这里过春节,实际上,在城市建设工程结束之后,许多来自中国的移民将定居在这里,毕竟,远东共和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政策非常宽松,尤其是新政府上台之后,更是大力引进东亚各国移民,或许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成为一座带有浓厚中国色彩的北方城市。
  虽然夏季的工期非常短暂,但是伊加尔卡还是变了模样,而直到这时,伊加尔卡的居民们才发现,中国工程队修建的所有设施中就以那条铁路最惹眼,要知道,伊加尔卡可是在北极圈里,这里到处都是永久冻土层,而且冬天地面冰雪很厚,铁路的修筑和养护成本相当高,而且考虑到这里没有什么矿藏,那么伊加尔卡居民们的疑问也随之而来,这条冻土带铁路是用来做什么的?运送移民么?显然不太可能,就连白俄居民也认为这里是寒冷的地狱,那些来自温暖国家的新移民怎么可能到这里定居呢?即使少数移民愿意过来,飞机似乎比铁路更为经济。
  不过很快,一些聪明的当地居民还是看出了一些端倪,原来,伊加尔卡并不是这条铁路的终点站,实际上,这条西伯利亚铁路的支线还将继续向北延伸,据猜测,这条铁路的终点站很可能就在北冰洋的喀拉海海岸边上,中国人为什么要把铁路线修到海岸边去,那原因或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知道这条铁路线为什么要修到北极圈里的人确实不多,而工程兵中将熊秉坤正好是其中的一位,而且,他现在就在伊加尔卡,实际上,这支修筑铁路的工程队就是他率领的,穿着便衣,但是其实是军队。
  这个工程代号“北极光1号工程”,这实际上是一个国防工程,而这条永久冻土带上的铁路其实只是这个工程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真正的重头戏还没开始呢,对于这一点,身为工程总指挥的熊秉坤非常清楚,而且他也很清楚,这个工程计划任务非常紧,能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说句实话,他心里也没有底,毕竟,这里可是北极圈啊,而且还是外国的领土,中国军队是利用亚洲联盟的共同防卫义务来到这里的,名义上是协助远东共和国加强战备,但是实际上却是为中国军事基地建设服务。
  这个国防工程是在中国三军总参谋部的主持下展开的,如果顺利完工,那么在喀拉海的岸边将出现一座中国的军事基地,而这座军事基地也将成为中国整个国防体系中位置最靠北的军事基地,实际上,由于纬度太高,这座军事基地不仅要忍受严寒,而且要度过漫长的北极极夜,有半年的时间会看不到完整的太阳。
  说句实话,熊秉坤也不太清楚这项工程为什么会被批准,按照他的理解,就以现在的中国国防需要来看,似乎没有必要在北极圈里修建军事基地,他也不清楚这座军事基地会用来做什么,但是有一点熊秉坤倒是非常清楚,从工程开始之后,不仅三军总参谋部经常会询问工程进度情况,就连总统也是隔三岔五的拍电报询问熊秉坤工程进度情况,由此可见,这项工程非同小可,或许根本就是出自总统的策划,而且根据种种蛛丝马迹来看,北极圈的军事基地恐怕不止喀拉海那一处,或许“北极光”工程是一系列的工程。
  也正因此,虽然现在是北半球的冬季,北极圈里气温极低,本不是进行工程的季节,也无法进行什么象样的工程,但是,熊秉坤还是选择率领工程队在伊加尔卡过冬,好在他们在夏天就做了准备,修筑起了坚固结实的营房,而且准备了大量木柴,所以,即使外头寒风呼啸,这营房里头却依旧是暖意融融。
  现在,当屋外寒风呼啸的时候,熊秉坤却坐在营房里,享受着壁炉的温暖,并处理着一些公务,作为中国国防军所有现役将领中位置最靠北的将军,熊秉坤很享受现在这种北极圈里的生活。
  第1183章 极光之下
  坐在营房里的那间拥有两道隔墙的办公室里,熊秉坤一边品尝着热汽腾腾的茶,一边研究着一份工程计划图,这是他前几天率领勘探队员在北部地区进行勘探之后绘制的,对于今年的铁路施工很有帮助,工程队可以选择更好的地段铺设那些特制的铁轨。
  这时,办公桌上的那部电话响了铃,熊秉坤拿起话筒,里头传来火车站调度员的声音。
  “熊司令,又过来了一批铁轨,随车过来的还有几位长官,他们说想见见你。”
  “知道了。你把他们领过来吧。”
  “熊司令,虽然我不认识那几位长官,不过他们军衔可都比您高,您自己掂量着点。我瞧他们的意思啊,是想叫你去见他们。”
  “军衔比我高?”
  听到这里,熊秉坤坐不住了,他是中将,军衔比他更高,那只能是上将或者元帅,而国防军的元帅只有一位,就是总统,难道是总统或者总统身边的那帮军界大佬赶过来视察?
  熊秉坤急忙站了起来,准备去调度室看看,这倒不是他想巴结上司,而是因为国防军纪律严明,上级的命令下级必须服从,现在上级叫他过去,他就必须立刻赶去火车站。
  本来留在伊加尔卡是在等候那些铁路器材,为夏天的工程做准备,但是谁知等来的还有几位上级,熊秉坤也确实有些好奇,不知道过来的是什么人,过来之前也不通知一声,考虑到总统行事一向出人意表,难道真是总统不成?可是昨天听收音机,总统还在国内西南各省视察,似乎不会跑到北极圈里。
  火车站距离熊秉坤的办公室没有多远,直线距离五十公尺不到,抬脚就到,不过就这么短的距离,没穿军大衣的熊秉坤还是冻得够戗,等他走进调度室的时候,那脸已经是铁青了。
  “怎么?熊司令不乐意我们来这里看看?”
  坐在调度室里的其中一位客人瞧见熊秉坤的脸色,不由乐得打了个哈哈。
  对方打哈哈,熊秉坤可不敢反打过去,因为那人不是别人,正是国防军上将、陆海空三军总参谋长蓝天蔚,旁边那两位也都不是寻常人物,一位季雨霖,一位张国平,那都是总统身边的大人物,比熊秉坤这个工程兵司令可是高了至少一级。
  “蓝总长,你们几位过来之前怎么也不拍个电报?什么时候出国的?”
  熊秉坤与几位上级见礼,一番客套寒暄。
  蓝天蔚笑了笑,说道:“我们是跟着总统一起过来的,总统访问远东共和国,现在正由西伯利亚铁路赶去西边,火车过北极支线的时候,总统本想顺便到这里看看工程进度,不过时间实在紧,于是就派我们作为代表过来了,正好我们也想到这里实地瞧瞧,所以就过来了,怕你们麻烦,事先也就没拍电报通知。”
  “总统也到远东共和国了?没听电台报道啊。昨天我还听电台广播,说总统在西南各省视察呢。”
  熊秉坤非常奇怪,按说总统出访外国是大事,但是电台却没有任何消息,确实有些奇怪。
  “电台么,有些消息根本不会报道,有的消息根本就是假消息,熊司令,你可是上当了啊。其实啊,总统也不是第一回使这种声东击西的计谋了。”
  蓝天蔚言尽于此,没有多罗嗦,随即话锋一转,问起工程进度,并要熊秉坤陪同他们一起去北边实地看看,熊秉坤只好召集人手,拖出一台内燃机拖车,挂上几节车厢拉着蓝天蔚等人赶去北边工地,至于琢磨总统出访的事情只好暂时搁在一边了。
  铁路工程目前已经停工,但是在冬天封冻之前,铁路已经修筑到了伊加尔卡北部,距离伊加尔卡小城也有五十多公里,列车走的并不快,一个小时之后才抵达铁路终点。
  熊秉坤陪同蓝天蔚等人下了车,就在工地上到处转悠,前段日子连降暴雪,工地已经被积雪覆盖,就连铁轨原先也是被积雪覆盖的,如果不是工程兵们经常用铲雪车沿路清扫的话,今天蓝天蔚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赶到工地这边,所以,当这几位军中大佬赶到工地上的时候,他们看见的只是白茫茫一片,连那些堆积在路基边的枕木也已被厚厚的积雪完全覆盖,变成了一道连绵数公里的雪墙,而且高度相当惊人,达到了两层楼房的高度。
  熊秉坤拿来地图,为蓝天蔚等人指了指他们现在的位置,这使蓝天蔚拧起了眉头。
  “看起来工程要比我们预想的艰巨,目前,你们落后工期至少一个月的时间,能不能在夏天及时完成剩下的工程?”
  蓝天蔚询问熊秉坤,这使这位工程兵中将有些为难,迟疑了片刻,他才拿出了他的看法。
  “工期拖延主要在于气候,这里可比东三省冷多了,一旦封冻,那地面的泥土坚硬得像岩石一样,普通的工程机械根本派不上用场,用炸药的话倒是可以完成一些非关键工程,但是成本太高,而且工程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冬天施工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再给工程队增加一倍的人手的话,今年夏天结束之前完成铁路工程不成问题,如果工程队人手增加两倍以上的话,我们也可以同时在开冻之后启动基地工程,那样的话,或许今年夏天结束之前,‘北极光1号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全部完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