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丛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丛书-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让地,日本侵略者在台湾开始了长达51年之久的殖民统治。1895年,桦山咨纪出任台湾第一任总督,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颁布了《关于赴任之际的政治大纲的训令》,确定了日本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的大政方针。《训令》声称,台湾是日本的“新版图”,是亟待沐浴“皇化”的地方。因此,台湾总督施政的基本原则是恩威并行,即一方面进行法西斯统治,镇压台湾人民的抵制和反抗,使台湾民众不敢萌发“狎侮之心”;另一方面,通过文化教育侵略,泯灭台湾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使之做日本殖民统治者的顺民和奴仆。这是日本殖民者在台湾施政的总纲领。日本殖民者在台湾开办学校、经营教育的全过程,均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制定“同化主义”政策
  1896年12月,台湾总督府掌管学务部的民政长官后藤新平在讲话中称:“本岛统治之根基,在国语之普及与国民性之涵养;故加速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制度,强迫入学,根本上施予同化,为最紧要之事件。”汪知亭《台湾教育史料新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日本在台湾实施同化主义教育政策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制推行日语教育,把日语作为同化的桥梁;二是对台湾人实行“心性同化”,大量输入日本文化,取缔和根绝台湾原有的文化,最终使台湾人归附日本,成为日本民族的一部分。1895年6月26日,台湾总督府民政局学务部在台北市近郊士林附近的芝山岩学务部里设立学堂,先后招收21名台湾同胞为日本语练习生。8月末,在《学务部施设事业意见书》中强调提出台湾人要学习日语。第二年4月,总督府公布直辖学校官制,在台湾各重要城市设日语练习所、日语夜学会、日语普及会、日语奖励会等,台湾总督府编印的教科书
  对学好日语的给予“秀才”称号。1937年,又将选修的汉语科取消,强制推行日语教育,完全取消汉语。据1939年统计,全台日语讲习所共15126所,学生有89660人。日本在台湾不仅设置大量推广日语的训练机构,还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台湾人学习日语、运用日语加以引诱和强制,如奖励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使用日语、采用日本的生活方式,对此类家庭优先照顾其子女上学,优先任用公务员,还享有营业、就业优待,并提供去日本考察的机会,增加日常必需品的配给额等。采取的强制措施,如中学入学口试皆用日语,不学日语不得升学,在公共场所或机关办公必须用日语,考取官员必须加试日语。特别是向山区高山族推行日语的手段更加野蛮,甚至利用警察、宪兵看管上课,强迫学习日语。据1942年统计,高山族日语讲习所有267所,学生18501人。
  1914年11月,日本人板垣退助来台湾组织同化会,发表《台湾的急务》文章,指出“(台湾)三百万新归属的人民,对祖国统治的根本方针有些疑问”,要探讨这些疑问的解决,为更广泛实行同化政策做舆论准备。12月20日,日本成立同化会,对台湾同胞强制实行“心性同化”政策。台湾总督明石元二郎对此解释说:“要感化台湾岛民,具备帝国臣民的天性”,“要采取恩惠训服。”这样便把同化教育推向台湾全社会。也就是说,不仅在学校通过日语教育实行同化教育,而且遍及整个社会教育,使台湾居民的民俗、生活习惯、往来礼仪、婚姻家庭、户籍管理,甚至姓名等,全部同化于日本。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同风会、同化会、风俗改良会、户主会、主妇会、青年会、处女会、敦风会、敦俗会、矫风会、兴风会、共荣会等组织,遍布台湾的各州、郡、市、町、庄,对台湾人民进行“心性同化”的教育。
  

教育侵略日本对华教育侵略(4)
日本殖民者对台湾实行同化教育政策,不仅意图明确,而且不断得到强化。其主要目的是:1便于推行其政令,加强殖民统治;2废止台湾本地的语言,从思想到日常生活使台湾人丧失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3通过同化教育培养台湾人具有日本的所谓国民性格,便于进行殖民统治;4泯灭台湾人民的反抗意识,以便配合其对台湾的经济掠夺。日本在台湾的同化主义教育政策,是为其政治上的殖民统治和经济上的残酷掠夺服务的,只不过在侵台初期,鉴于对台湾的占领刚刚开始,面临着台湾人民的不断反抗和抵制,日本侵略者不得不用同化教育这样比较含混的政策术语,为其险恶用心罩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因而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实行日本教育制度
  随着日本在台湾殖民地位的巩固和对中国内地侵略的一步步深入,日本在台湾的同化教育得到强化,从语言、思想、文化的同化,发展到教育制度的同化,即教育制度日本化。这集中体现在推行所谓的“日台共学制”。
  1919年1月4日,台湾总督府发布第一号敕令《台湾教育令》。该条令共六章32条,其总则称:“在台湾的台湾人的教育,根据本令实施:教育要以有关《教育敕语》的精神培养忠良的国民为根本目的;教育要适应时势和经济文化水平;教育可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明确规定教育目的要以日本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的精神,培养“忠良国民”。这就将台湾的教育完全纳入了日本的教育体系,并确立了完整的殖民教育制度。1922年3月,又公布了《台湾新教育令》,共27条,中心内容是“日台共学制”,加快推进台湾教育制度日本化。4月1日,台湾总督府第l号谕示又进一步明确台湾的教育方针是“训育皇民”,振作“国民精神”,强化教育政策。中等教育是“训练中坚有为的皇民”;大学与专科教育“训练皇国有用的人才”,并规定中等以上学校实行“日台共学制”,即台湾人和日本人的子弟可以在同一所小学、中学、大学与专科学校学习,但必须按照日本国的规定进行教育。
  “日台共学制”的确立,是日本在台湾实行民族同化教育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它是日本把台湾教育纳入日本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向“皇民化”教育政策的迈进。其主要表现是:以输入日本“皇权文化”为纲,以培养忠良的日本国民为目的;在教育制度上,基本上照搬日本国内的教育制度,只不过适当缩短了年限,突出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着重培养中下级人才,以便缩短教育成本,尽快满足殖民统治者经济掠夺的需要。
  “日台共学制”打着“日台共学”、“内台一如”、“一视同仁”的旗号,试图欺骗台湾民众,消弭台湾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实际上,日本殖民统治者在台湾的教育并不是一视同仁的,而是民族差别教育和民族歧视政策。
  1在小学教育方面,台湾人进公学校,日本人进小学校。同样是接受小学教育,年限却不同,公学校6年;而小学校是8年,而且是免费的义务教育。教学内容也不同,公学校增加日本历史及手工实业等科目,改汉语为随意科,加强简易职业教育,课本由总督府编辑;而小学校使用的课本来自日本本土,程度较高。在师资、设备上小学校远胜于公学校。小学校升学率比公学校高得多。实际上,台湾人的公学校降低程度,最后完全变成简易职业教育,与高一级学校缺乏联系,限制了台湾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可能,从起点上控制了大多数台湾人受教育的机会。进小学校是日本儿童的特权,台湾儿童能入小学校者只是极少数的政府官吏和“国语家庭”的子弟。据1940年统计,全岛的小学校中,日本儿童44210人,台湾儿童只有3763人。1941年,《台湾教育令》重新修正,把小学校、公学校一律改为国民学校,但实际教学却实行第一、第二、第三号课程表:实行第一号课表的学校,侧重实业,大多是日本人;第二号课表的学校偏重日语,为一般台湾人;第三号课表的学校,日语、实业并重,以偏僻山区儿童为主。尽管名目翻新,但日台之间的差别教育和歧视教育始终未变。
  2在中等教育方面,台湾人学校与日本人学校有着明显的差别。在入学考试、录取名额、修业年限等方面对台湾学生进行歧视和限制。入学考试中,日语口试成绩占相当的比重,主持录取的是日本人。在招生中规定:日本人进的中学,台湾学生不得超过20%,而台湾人进的中学,日本人不受任何限制。台湾人中学修业年限4年,较日本人中学年限短一年。总之,台籍学生进中学的机会极为有限。
  台北第二师范旧址3在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台湾人受到更为严格的控制和排斥。台湾师范教育始终被日本人独占,台湾人接受师范教育者只有极少数,而台湾人能接受本科高等教育者更是寥若晨星,只是作为点缀而已。据统计,光复前十年内,台湾师范学校毕业生人数4729人,其中的台湾人只有925人;进入高等学校的台籍学生每年不超过15%。
  可见,日本在台湾实行的“日台共学制”,共学是假,对台湾人实行教育歧视和愚弄是真。
  东亚教育大会
  推行“皇民化”措施
  

教育侵略日本对华教育侵略(5)
日本帝国主义在1931年武装侵占中国东北之后,特别是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日本殖民者就撕破一切伪装,在台湾实行了赤裸裸的“皇民化”教育。
  其主要内容是:严厉禁止台湾人民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提倡检举“国民”中所谓“抗日思想犯”;打着所谓“一视同仁”的招牌,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领域强化“日本化”、“皇民化”教育,强迫台湾人民做日本侵略战争的工具和炮灰。
  其具体措施是:1明令禁止使用台湾本地语言和汉语,停止出版发行中文刊物;2强行拆毁台湾传统的寺庙和各家各户设置的祖先神主牌位,强迫一律信奉日本的“天照大神”;3禁止称“台湾人”,一律改称“皇民”;4禁演台湾传统戏剧、音乐,强迫演出为日本侵华战争歌功颂德的“忠勇美谈”、“日华事变美谈”等所谓“青年剧”、“皇民剧”,强迫唱日本军歌、日本歌谣和所谓新台湾音乐,以“大和魂”来麻醉台湾人民。为了推行“皇民化”运动,台湾总督府还制定一系列的配套优惠政策,如规定:对建立日语家庭、穿日本和服、按日本风俗习惯生活者,予以奖励。凡废掉中国姓名改为日本姓名者,可享有下列特权:提高政治地位;在社会上享受优待;子女可进入日本人中学读书;增加米、面、糖、布、烟、木炭等日用品的配给量。
  1940年9月,日、德、意三国缔结法西斯同盟。为建立所谓“日、满、华”“大东亚共荣圈”,日本把台湾视为“皇国南方锁钥”,南进的基地,提出“内台人一体”,“台湾一家”,成立南进入才养成所;在学校教育上注重热带医学、商业、农业研究,以及对华南、南洋一带资源与语言的调查,以便配合日本南进的军事政策,为侵略东南亚做准备。
  1941年4月18日,日本在台湾成立“皇民奉公会”,由第18任台湾总督长谷川清任总裁。他们在所谓“临时体制”、“热心奉公”、“为圣战而劳动”的幌子下,普遍开展“皇民奉公运动”。按行政区划在各地设立“皇民奉公”分会、区会和“奉公”班;按职业、年龄、性别分别成立产业“奉公”会、“奉公”壮丁团、“大日本帝国妇女会台湾分会”等等组织,把每家每户都强制纳入其组织之中,强迫为“圣战”服劳役、购战时公债。其宗旨是:“全岛一致,保持臣民遵守伦理道德,确立国防体制,建立东亚新秩序,以期彻底显示国体和皇民精神。”《日本统治下的台湾初等教育研究》,台湾瑞和堂1981年出版。“奉公会”的章程和行动纲领明确提出:“汉族性要蜕变为日本民族性”,“台湾外地性转化为内地性”,“本岛人要转为内地人”。章程的主要精神是:“基于战时国体,贯彻皇国精神,在职奉公,全岛一致,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该章程行动纲领还提出:“实现惟神之道、八纮一宇精神,推进非常时期的经济建设,实现东亚新秩序。”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由于兵源枯竭,于1942年、1943年公布陆、海军特别志愿兵制,征召台湾人去华南和南洋一带作战。为配合征兵需要,日本在台湾设立许多机构,强迫青年入学接受“皇民化”训练。训练机构包括:青年学校544所,学生108300人;特设青年训练所602所,学生5366人;青年特别练成所27所,每期学生13200人;“皇民”练成所3731所,学生179734人。训练的重点是:1实施国民精神训练,使人人都能“皇民化”;2实施军训和军事体育训练,使人人皆能“战斗化”;3传授农业技术,使人人皆能“生产化”。汪知亭《台湾教育史料新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
  对租借地大连地区的教育侵略
  1905年9月,日俄战争后,沙俄将旅大租借地转让给日本,日本开始了对大连地区长达40年之久的殖民统治。旅大地区被沙俄命名为“关东州”,日本统治时期沿用这一名称。《中俄租地续约》规定所辖区域为:自辽东半岛西岸的普兰店湾的北缘起,至东岸貔子窝北缘止划一线,其南水陆各地。日本侵占后又有所扩展,把复州的凤鸣岛、西中岛、交流岛、平岛、骆驼岛全部纳入,辖区包括现在大连市的中山、西岗、沙河口、甘井子、旅顺口、金州六区和新金县、长海县、瓦房店市的一部分。日本占领后,组建殖民地教育管理机构,大力发展殖民教育,把旅大地区作为侵略东北乃至全中国的据点和基地。但是,在建立伪满洲国之前,日本还不敢像对台湾和朝鲜那样,进行赤裸裸的殖民统治,而是比较小心地进行统治并且为了统治全东北进行着试验。这就决定了在“关东州”的殖民教育不能够毫无顾忌地进行强制性的同化教育政策,而是渐进式的。直到日本侵占整个东北之后,一方面把“关东州”教育纳入伪满洲国的管理体系,同时又使它比伪满的其他地区先走一步,在此地的同化教育得到强化。
  建立殖民教育机构和体系
  日本占领旅大后,就开始组建殖民教育统治机构。这正如1941年3月“关东州”厅内务部学务科编印的《关东州的教育》中所说:“自日俄战争后,(旅大)归日本统治以来,作为政治工作的第一步棋,首先全力以赴地致力于教育机构的设置。”日本在旅大的行政机关经历了关东总督府(1905~1906年)、关东都督府(1906~1919年)、关东厅(1919~1934年)、关东局(1934~1945年)几个时期。与此相关,日本在旅大的教育行政机构设置经历了如下沿革:1905年6月23日,设置“关东州”民政署,其下设旅顺、青泥洼、金州分署,开始掌管教育事宜;1906年8月1日,建立关东都督府,下设民政部与陆军部,民政部设庶务课学务系,管理教育行政事宜,改大连、旅顺、金州为民政署,增设貔子窝、普兰店两民政支署,隶属于民政部。1918年5月,撤消都督府,设关东厅,原陆军部改为关东军司令部,直属日本天皇。从此实行军政分治,民政部地方课设学务官和视学,第二年,设置学务课并增加视学编制,陆续在厅内和旅顺、大连、金州、普兰店、貔子窝民政署或支署配备了专职视学。1934年12月,于伪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