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明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时明月-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而,苏轼最终未能成行。
  宋国不愿让苏轼出使,不是怕高丽扣留,正是怕它厚待这位官场倒霉蛋。
  苏轼这位官场霉人,我们怎能允许别人厚待!
  赵兴现在就为这种可能的厚待所苦。
  闯进来的这疯子是谁?怎么如此热情?
  朴寅光却不觉得这个闯进来的人疯癫,他用叩头的姿势趴在地上,俯首面朝地板,用窃窃私语的调门提醒:“此乃我朝太子……贤侄来的消息,我刚通知他……”
  此时,酒宴过半,暮色苍茫。大堂明烛高照,丝管悠扬。群姬见到这人,也纷纷跪下,俯首行礼。
  苏轼是高丽的坚定支持者吗?
  不是,苏轼是个清醒的外交家。多年后,是他首先发现了高丽与大宋的贸易逆差问题,并上书要求限制与高丽贸易规模,这才使大宋注注意到了贸易平衡——所以,所谓“愿生高丽国,一见金刚山”,只不过是外交家的客气话而已。
  可就是这句话,感动了整个高丽。
  进来的“疯子”没理会朴寅光的介绍,他扯住赵兴的手,一叠声的说:“学士还好吗?听说他已经谪居四年了……可惜我不能离开,恨不能陪在学士的身边,终日聆听学士新词……你带来了学士新作么,快拿出来。”
  赵兴赶紧招呼从人递上的包裹,从里面拿出《超然》、《黄楼》两本诗集递上。包裹打开时,露出压在书下的几件白袍,上面似乎有些字迹,高丽太子一见,眼睛一亮,他没接赵兴递上来的诗册,盯着那件白绸袍,若有所思的说:“‘今我来黄州’……这字,似乎是学士手迹,我见过这个字体,呈上来!”
  白色的丝绸袍服展开了。
  这是一件宋代常见的文士袍,因为它是素白色,所以无论什么身份都可以穿上它。
  衣服造的很简单,上面颜色不多,除了白色,唯有丹青。
  袍子的正面用水墨画手法画了一个侧脸人像,人像头戴斗笠,手拄藤杖,身上衣服的皱褶用干净利落的水墨画手法勾勒出飘逸的感觉,整个人像给人以“我欲乘风归去”的感觉,它的体积只占衣服的三分之一左右,剩下的是大片的留白。
  袍服的背后就是《黄州寒食贴》——四句一行,字句从上到下,铺满整个后背。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与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吟诵着这句诗,满堂全是呜咽声。
  第一部 华丽的前奏曲
  第1024章 天下何人能识君
  身比槁木,心无死灰,这就是苏轼谪居生活的写照。
  “写的好”,高丽太子边抹眼泪边感慨:“诗好,字也好。”
  诗写的好不好,自有后人评价。至于这份字帖写的水平——倒让赵兴想起现代一句著名的自谦话:一般一般,天下第三。
  这本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它的价值等同于“半个日本”。
  这时代,高丽对宋输出的商品大约有:金、银、铜、人参、茯苓、松子、毛皮类、黄漆、硫磺、绫罗、苎布、麻布、马匹、鞍具、袍、褥、香油、文席、扇子、白纸、毛笔、墨等。
  除了马匹之外,宋朝对高丽的商品输出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优势,比如说瓷器。在唐代,大量越窑青瓷工匠被当作礼物押送至朝鲜半岛,至此,越窑的制瓷工艺也传到朝鲜半岛,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陶器向瓷器的转换,并开始了生产青瓷的历史。
  高丽青瓷因釉色呈青绿色而得名,高丽青瓷与我国宋代的宋瓷相映成辉。宋人视高丽青瓷的釉色为“翡色”,并将高丽青瓷称为“高丽翡瓷”。其最大特点是釉色青翠亮丽,工艺精美,造型丰富多彩,“高丽翡瓷”与北宋四大官窑并称为“五大名瓷”,成为高丽出口换汇的拳头产品。
  宋代刚刚完成了另一项技术输出工作,宋与高丽建交之后,高丽王借口自己生病,向宋朝索要大量医生,宋神宗很慷慨,将国内的名医捆了三千个送给高丽,这些人迅速建立起高丽的医学体系,他们也就是韩剧《大长今》里面那些名医的祖宗。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就是丝绸、茶叶、瓷器。汉代我们已经将丝绸技术输送给韩国,唐代又完成了瓷器技术的输出……高丽人不喜欢喝茶,所以宋人现在已没有优势技术可以输出了,相反,高丽瓷在国际市场上成了宋瓷的最强劲竞争对手,甚至反向输入到中国。
  由于宋人丧失了针对高丽的所有贸易优势,所以才造成后来的巨额贸易逆差,而马匹又属于战略物质,即使高丽也在限制向中国的输出,那么赵兴该怎么办?
  唯有向高丽输出文化……及输出铜钱。
  输出文化,在宋朝也是被禁止的。高丽人仰慕中原文化,每次来中国都要求购买书籍,然而,儒生们坚决不肯,他们只允许高丽人购买像《武经七书》这样的国防科技书——因为这种书在他们看来是属于邪恶的“奇巧淫技”,而那些儒学经典,却不准韩国人购买。
  这就是大宋与高丽之间的贸易现状:高丽鼓励向中原输送任何产品,而中原儒生们却不希望把高丽人想买的东西卖出去,于是大量宋钱外流,使高丽获得了巨额的贸易逆差。
  在这种情况下,赵兴只好另辟蹊径,将文化变成一种确确实实的商品——他开始印布,将苏轼的字帖找个刻板高手,雕成印刷版,然而印到布匹上。而他需要采购的唯有铜。
  高丽也没有铸币权意识,用我们的文化优势换取高丽铜,铸成铜钱后输给高丽人,输给日本人,就欺负他们没有铸币权意识,而这两国还要快乐地感谢这种欺辱……
  此间快乐,非同寻常。
  韩国人本来就仰慕天朝文化,赵兴的“文化绸”正投其所好,立刻赢得了狂热追捧——中原普通素绸在韩国没有优势,韩国本地产的“高丽绸”色彩艳丽,一匹也就售一百七十文。而赵兴的“文化绸”每匹能售到五贯钱。
  暴利啊——赵兴每天都过着“数钱数到手抽筋”的日子。一个集装箱似的木箱可装运60匹布,这一箱就是300贯,高丽铜锭便宜,300贯可换回在国内价值1000贯的粗铜,回头往里面添加点铅,铸成铜钱,再用它们在高丽大肆采购……
  哈哈,这年头没有《反暴利法》,让暴利来的更猛烈些吧!
  苏轼好啊,这位是个才华溢的淹没太平洋的主,多产,保存下来的作品,有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四十多首词和一些优美的散文。高丽,你们就承接苏轼暴雨吧,俺就让苏轼的华美篇章淹没你们!
  现在赵兴手头这批绸布,以四米做一个印刷单位,两米印人像,两米印诗词;诗像两头印有大量的鱼水纹,裁剪时,可以两米为一个单位,然后缝纫成衣服。
  衣服做法或者如赵兴展示的那样,一面人像,一面诗词,或者只购买其中两米的幅长,另一面自己配上一副素白的绸缎,绘上自己想要的图案或者诗文。
  其后的日子,朴寅光似乎看懂了赵兴对礼仪的欠缺,某天,他在一片歌舞声中,借助音乐的掩饰,低声向赵兴解释一些礼仪上的细节:“你应该向太子行礼的——我高丽朝向天朝递交国书,神宗陛下回复的国书里面,并没有拿我们当作藩属国——国书上是拿我们当平等邦交国对待的。
  汝国皇帝尚如此,贤侄怎么如此不知礼……莫要辱了天朝脸面。“
  赵兴愣了一下——果真如此么?不是说,我国古代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交,无论什么样的国家使臣来“朝觐”,我们都拿他当作臣属吗?
  难道古代中国竟然还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外交,还肯把外国视为平等国进行交往?
  这就是宋的独特!
  赵兴想的不错。这也是人们常把宋视为“积弱”的原因。
  或许,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这确实是一种“积弱”的表现,宋现在不仅承认西夏和辽国是平等国,且每年送给一定的贡币(岁币),还承认高丽是平等国。唯有的两个真正意义上的藩属国,除了自甘“臣下”倭国天皇外,只剩下南方打服了的越南李朝。
  好吧,赵兴虽然自大,但还没有自大到跟国家既定外交政策对抗的份,他离席而起,为刚才的冒失向高丽太子请罪。
  其实,高丽太子并没有责怪赵兴的意思。高丽国臣服中原王朝很久了,他们习惯于做藩属。当初他们向宋国称臣,本是想从宋国得到帮助,对抗辽国,没想到辽国视他们做臣仆,而宋国却视他们做伙伴……
  其实,宋国国内也不适应这种伙伴式的国家交往,毕竟他们做天朝的习惯太久了,虽然国书上把高丽视为平等国,但宋朝官员们与高丽交往,依然保持过去的朝贡观念。
  从两方面说,高丽太子习惯了臣属的态度,赵兴没习惯,所以双方对彼此行为都没有感觉异常。略一交流后,心结解开,两人为见面的“冒犯”大笑起来。
  歌舞声依旧,来拜访的朝鲜官员逐渐多了起来,官员们在酒席上传看着赵兴带来的“文化产品”——印了诗歌的瓷盘,印了名家字帖的绸布,场中的局面热烈而喧闹。
  朴寅光与高丽太子成了官员们追逐的对象,他们现在已没时间照顾赵兴了。赵兴冷静下来,才发现肚子饿了,他低头一看餐桌上的食物,顿时怒火万丈。
  几碟可怜的素菜;一只饱受迫害、羸弱身材、瘦小干枯的小鸟;几盘水果——这就是盛宴了吗?
  看到眼前的“菜”,赵兴只觉得饥肠辘辘,饥饿感加强了他的愤怒,他强忍着掀桌子的欲望,只好频频灌酒以消除饥饿。
  眼前这个场景倒让他想起现代的一个经典场面。韩剧中经常有一个画面——家庭主妇买了几斤猪排,还特地向邻居炫耀。
  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韩剧中展示的普通韩人的生活是很富足的,然而这种买猪肉的场面,却令一些人恍然,原来韩国人的富足全是假的,他们平常连猪肉都吃不起。
  赵兴正恨恨的夹起一块桔梗,泄愤式的在嘴里嚼着,猛然间,他眼前闪过了不三不四两个倭人蘸着菜汤吃饭的场景,他愣了一下,缓缓的放下了筷子。
  难道韩国人也跟日本人一样,有不吃兽肉的习俗?啊啊,没准这一猜测恰好接近事情真相!
  这正是真相!
  在赵兴所看到的韩剧中,韩国家庭主妇买了猪排向邻居炫耀,不是在炫耀自己的富有,而是在炫耀:自己的饮食习惯已经接近了贵族。
  与日本一样,韩国也有禁吃兽肉的习惯,尤其是朝鲜半岛南部——这里大多数国民都是日本移民,当年日本人在这里建立了两个殖民国。他们将日本的饮食喜欢带到了南部朝鲜。而后的殖民统治又强化了这种饮食习俗。
  几千年养成的饮食习惯不是那么容易破解的,这使得大多数韩国人养成了不食兽肉的习惯,加上佛教文化的渗透,导致在韩国能没有心理障碍,随意食用兽肉的,唯有贵族。
  韩国吃禽肉的方式也很有意思,那就是“韩式烧烤”。但这年代,“韩式烧烤”这个词还没有出现,它现在的正式名称叫做“汉(唐)炙”,也就是中国成语“脍炙人口”中的“炙”做法。如果加上“脍”变为“日式刺身”。我们可以说,“脍炙人口”这个词,从头到尾跟中国没关系了。
  席上那只可怜的小鸟就是一种贵族待遇,很多平民出生的官员席上还没有烤鸟。
  要拿普通宋人参加这种宴席,便会想着为国争光,宁肯饿肚子,也不去碰那只身前饱受折磨的小鸟,但赵兴岂是普通礼法所能拘束的,他眼珠转了几转,已决定彻底做一名韩国贵族——除了小鸟,别的东西坚决不吃。
  赵兴的饕餮像,引起了高丽官员的窃窃私语,但赵兴吃的旁若无人,吃的左右开弓。一份干瘪小鸟下肚后,他尤觉得不够,干脆将左右的一起扫荡。
  议论声逐渐大了起来,有些人似乎在质疑赵兴的苏轼门生身份,朴寅光紧着向众人解释,赵兴吃的狂放,猛然间脑海中冒出一首诗来,他纵酒狂歌:“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
  “好!”高丽官员大声喝彩起来。
  若只是狂吃海喝,赵兴就显得像一名乡村野人,粗俗鄙夫……然而,加一首诗,加一首品质不俗的诗,那就叫“名士风流”,“不羁本色”……
  总之,有很多夸奖的话,都在夸奖这种很有品味的胡吃海喝。
  酒宴掀起了高潮,所有人都在狂呼乱喊,每个人都在吟诵自己的诗,气氛热烈的,连门房里不识字的老奴,都觉得应该写一首诗,来表示自己有资格为这场“文坛盛会”把门……
  赵兴第二天睁眼的时候,入眼是朴寅光那充满崇拜的眼神,这种眼神令他心惊肉跳,赶快检查自身,等发现没有什么损伤,他才小心翼翼的问:“朴大人……这么早,是不是回避一下,且容我更衣起床?”
  朴寅光盯着赵兴,深情的吟诵着:“人生若只如初见……”。
  这句话把赵兴吓出一身冷汗来,他赶紧捏住被角,打断对方的话:“朴大人,不要用这种眼光看我,这让我……我的刀呢,谁把我的刀藏起来了?”
  朴寅光递上一张诗签,神色激动的继续说:“……何事秋风悲画扇?”
  赵兴愣了一下:“好熟,这句话好熟,谁说的?”
  他低下头来,把那首诗仔细读了一遍,这首诗似乎唤醒了赵兴记忆中最深处的东西,他觉得很耳熟,可拼命想,想不起来谁干的,反正不应该是高丽人干的。
  “我干的!”朴寅光老实的承认:“昨天,贤侄喝醉了,高声吟诵这首‘相逢诗’。贤侄不愧是苏学士门徒,这诗好,老夫冒昧,私自誊录了这首诗,贤侄看一看,可有谬误?”
  “我”,赵兴指指自己的鼻尖,难以置信的问:“你确信,这不是别人写的?”
  第一部 华丽的前奏曲
  第1025章 空前绝后的一句话诗人
  朴寅光不愿意了:“贤侄,怎可如此戏耍老夫?在场的有百余人,亲耳聆听,难道他们都听错了?”
  赵兴郁闷的躺回床上,他蒙着头,躲在被窝里使劲想——这谁干的?
  被窝外,朴寅光循循善诱的唠叨着,说的什么,心烦意乱的赵兴没有听清。
  其实,赵兴也曾是在中国式教育下长大的,他也接触过许多唐诗宋词。但接触过苏轼这样的巨人之后,让他的胆子变小了许多,他不敢在宋人面前卖弄文采,所以决定终身不做一诗。
  这一方面,是时间久了,他无法确定自己记忆中的那些诗歌作者是谁,所以担心让人看出剽窃行径。另一方面,是考虑到诗歌这个东西,于国于民毫无用处,所以干脆藏托。然而这首诗的出现却打破了他的戒律。
  这首诗是谁做的,他现在压根想不起来,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