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明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时明月- 第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完了,我还没学磕头呢,不是说见皇帝要三跪九叩吗?”赵兴心里直纳闷,他刚想找宣礼官聊聊,没想到宣礼官一见他,态度恭敬、语气坚决地一指大门:“出去。”
  “还好,这话前面没加上滚字”。赵兴纳闷的走出礼部大殿,数名宦官像肉屏风似地挡住及第者的视线,急急引领众人向皇宫外走,赵兴跟随人流走出宫门,途中他发现皇宫的戒备一下子变的严厉起来,路上遇到童贯——那厮还曾说是朋友呢,跟前都不凑。就站在远处冲赵兴直挤眼。
  赵兴隐隐觉得,问题可能出在那个小孩子身上,他走到东华门口,门口多了许多禁军,一位大太监执刀守在门口。见到赵兴走来,威严的冲他一招手。大太监身边的人朗声介绍:“殿前司都指挥、太尉冯世宁有话垂询,那举子,通名上来。”
  “黄州生员赵兴赵离人见过大官”,赵兴拱手回答。
  冯太尉看了看赵兴,满意地点点头,扬着尖细的嗓门,意味深长地嘱咐:“咱家猜你就叫赵兴。张用那厮说过你的个头罕见……回去吧,以后好好伺候着。”
  出了皇城,赵兴看到周围突然增加了禁军,他若有所思。猛然间。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便翻身上马,也不顾程夏在后面呼喊,快马向家中奔去。
  赵兴回来的急,原本程阿珠要学学那群倭女的样子。摆个迎接仪式。没想到赵兴匆匆闯了进来。当时,程阿珠正在跟王夫人、朝云、陈伊伊聊天。看到赵兴进来,忙站起迎接,但赵兴潦草地点点头,马上转问王夫人:“恩师何在?”
  “今日早朝后不久,宫里太监来传讯,要求朝臣无论是否当值,尽皆入宫——他赶着入宫了,你慌慌张张的,怎么了?”王夫人答。
  “不会吧”,赵兴满脸地难以置信:“多大的事啊——不就是拍了某人的脑袋吗,怎闹得这么大动静?”
  王夫人取笑道:“怎地?离人,还没有授官呢,便开始关心朝堂大事,过去也没见你这样啊。”
  程阿珠关切地看着他,走上前来帮赵兴理了理因奔跑而弄乱的头发。陈伊伊没抢到这份活儿,她连忙伸手接过了赵兴手中的马鞭。
  赵兴的神色又好笑又无奈:“我可能闯了大祸……我在皇宫摸了一个小孩的头,那小孩可能是宗室子弟。”
  王夫人噗嗤笑了,笑够了,她又问:“那小孩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冠?”
  赵兴详细地描述了那小孩的衣着服色,特别提到小孩的帽子:“那帽子很特别,一圈24根梁,帽上缀着明珠美玉……”
  满屋子的人都笑的喘不过气来,程阿珠刚刚笑完,又神色忧郁的望着王夫人。王夫人停住了笑,说:“那种帽子叫通天冠——通天啊,你猜谁会戴这种帽子?”
  赵兴已经隐隐猜到了真相,要不然他不会说“自己闯了大祸”,但他犹不肯认错:“可他穿的是绛红袍,皇帝,不是该穿黄袍吗。”
  “谁说官家应该穿黄袍……枉你还是大布商,成天染布,竟连朝服、冕服都分不清楚,我问你,在场的礼部官员穿什么颜色衣服?”
  “好像……品级高地官员穿的是朱紫色,等级低的穿绿袍,当日我们穿的是白袍(白身)”,赵兴边想边回答。
  “本朝尚火德,冕服、朝服以朱紫为贵……”,王夫人意味深长地说:“不是有句诗说: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衣,皆是读书人……”
  “那……”赵兴张口想问——“那么,黄袍加身是谁干的?赵匡胤不是在陈桥驿被部下黄袍加身,然后做了皇帝么?”
  但他才张口,想到这话太犯忌,赶紧又把后面的话咽了回去。
  心思一转,赵兴已经明白了,原来。赵匡胤的“黄袍加身”不是宋朝人干的。
  宋朝人以为自己传承了火德,而“金木水火土”是儒学理论中地重要部分,它认为改朝换代是“五德循环”,包括亡国和异族入侵也是“五德循环”地一种——这是古人最坚定的世界观。
  宋朝既然尚火德,服装当然以朱紫色为贵——明朝才崇尚土德,服饰以黄色为贵。所以,黄袍加身它应该是明朝人做得!
  “我竟然被黄袍加身迷惑了一辈子……”,赵兴想通了这个问题。他马上明白了自己地处境,禁不住惊呼出声:“我居然摸了皇帝的脑袋,还拍着他的肩膀告诉他走路小心——我出宫时,禁军都出动了,皇城好像戒严了……”
  王夫人笑的更大声了:“我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拍过皇帝肩膀的人不是只你一个,至于为此在宫中加派禁卫吗。如果当初要治你地罪,根本不会让你走出皇宫……不是你,我家官人被叫走的时候,大官说是为了青唐之乱”
  青唐之乱,青唐乱了。又发生战事了?赵兴心里一沉。
  赵兴不知道,从这一年起,大宋朝再度陷入连绵的战争,沉重的战时经济加上贪官与党争,最终拖垮了宋朝。
  青唐之乱的起因仍是“归还土地”。在赵兴赶往大越国时,他曾看到大越国为重获北方五省而欢呼,就在这之后不久,大宋继续本着“以德服人”的思想。将历次战争中攻占西夏的战略要地以及边境五省归还给了西夏,以显示自己地“道德高尚”。
  司马光这一想法,是儒家思想千年所倡导的——对外敌“不以力闻”。
  大越也是儒家治国,他们得到归还的土地。感受到这种仁德,在若干年后收留了南宋逃亡皇帝,并在他死后安葬了他,设立“飞龙皇帝墓”祭祀,但西夏人体会不到大宋的“仁德”。
  1086年7月。西夏皇帝秉常去世。乾顺即帝位,年仅3岁。由母后梁氏和舅父梁乙逋共同辅政。为稳定政权,马上迫不及待的发动了侵略战争,此后13年时间内,西夏对宋朝发动地大小战事达50余次,有的一年内达六七次以上。这场漫长战争的导火索就是“青唐之乱”。
  很难用最简单的话说清一团乱麻的“青唐之乱”,战争的起始可以推导至唐代……
  赵兴只记得:西夏建国后,宋军为了夹攻西夏,着力拉拢位于西宁的“青唐政权”,并取了的丰硕成果,陆路丝绸之路重新开通,罗马板式铠甲传入中原,被称为“青唐甲”,随之传入地还有先进冶铁方法,一条畅通的贸易商路。
  王安石执政时,派遣王韶乘青唐发生继承权之争,将青唐一部分领土夺归大宋统治,这就是“王韶复五省”。但这项工作却虎头蛇尾结束,当地土王关系没理顺,地方行政管理尚未建立与稳定,只是象征意义上的占领,便匆匆召回了王韶。
  于是,马蜂窝被捅了,大宋却没穿好保护衣——青唐一地由稳定的盟友变成时叛时降,心怀叵测地仇敌。
  宋神宗熙宁七年,宋军与青唐的军队在踏白城发生了一次战争,宋军大败。从此以后,青唐大将果庄青宜结(一作:鬼章青宜结)洋洋得意,不断出兵掠夺宋朝。而宋军来了就投降,宋军走了就战斗的青唐族首领董毡,在踏白城之战后不旦收复了原属本族的土地,而且还派兵收附了西域诸国,其势力也逐渐强大起来。
  此后,青唐鄂特凌古即位,写信给西夏专权的宰相梁乙逋,双方约定同时向宋朝发动进攻。本月初,果庄青宜结率军向洮州发动了进攻,掳掠归顺宋朝地赵醇忠、包诚、包顺等首领,还杀死了归顺宋朝地其他青唐首领经斡穆等数千人,而后驻兵常家山,修筑洮州城……
  就在赵兴进入皇宫不久,“青唐之乱”的战报传到了宫中,宫中顿时乱成了一团,朝臣终于尝到了“鼓励侵略”地苦果,但他们却不认为这是儒学理论的错,满朝上下正为寻找责任人乱成一团。
  哲宗赵煦年纪还小,换句话说,他在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件摆设。朝堂上大臣争吵时,或许会看一眼案头的笔墨,但决不会费心望一眼哲宗。无聊的哲宗便带着几个亲信太监在宫中散步,走啊走,走到了新科进士练习礼仪的大殿……
  然后,就发生了被赵兴摸头事件!
  第一部 华丽的前奏曲
  第1071章 皇帝的女儿他不娶
  其实,皇帝赵煦本身对这事并没有反感,相反,当身材高大的赵兴蹲下来给他整理衣服的时候,赵煦感到的唯有父亲般的温暖与关怀,所以他才在背后摆手,阻止侍卫上前干涉。
  原本以赵兴的精明,完全能察觉到周围的异常,但当他蹲下的时候,刚刚新婚的他,心思全放在孩子身上,偶有警觉,又被进入皇宫的激动所掩盖,等事后一反省,又以现代人的思维衡量宋代,所以才自以为闯了大祸……
  现在,听到禁军戒严不是为了找自己问罪,他松了口气,想起当时学习礼仪的经过,又小心的问:“我听说见皇帝需要三跪九叩,怎么没让我们练习一下,我听说叩拜时礼节很复杂,礼部官员不教我们,师娘可否……”
  话说到一半时,赵兴已经觉出了错误,他想到一幅著名的宋徽宗手绘画,画上他与蔡京一同坐在板凳上……
  君臣都是坐着的!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朝,朝堂议事的时候,大臣们是不用跪拜的,而及第者也拥有了士大夫资格,他们自然也不用跪拜。
  紧接着,王夫人的解释证实了他的猜想……
  赵兴还不知道,许多宋代遗世画册中都记录了这一现象:君臣相对。臣子并没有在皇帝面前跪拜——这说明宋朝官员确实无需三跪九叩。
  我爱这个大宋!
  然而,宋朝还是存在“三跪九叩”礼节地。那是庶民需要行的礼,而后,庶民与无赖出身地朱元璋当了皇帝,他才把跪拜礼引入朝堂……
  虚惊一场,赵兴才放下心来,转念一想,他又陡然出了一身冷汗。
  按他的经验,当此国难爆发时。精擅斗争哲学的新党人士必定要想个主意转移“问责风暴”。怎么转移——内斗。而此时此刻,谁最容易受到攻击——苏轼。唯有苏轼这个中间调和派,斗争他,阻力最小。
  赵兴抬眼望了望王夫人,此时的王夫人略无所觉。她取笑完赵兴,又和程阿珠闲聊着服饰,详细向其讲解今后穿衣戴帽需要注意的地方。
  “比如靴子”,王夫人指指程阿珠那双漂亮的红靴子,继续说:“咱女娘穿什么颜色鞋子无所谓,但你今后只能穿黑色,这种鞋子叫黑舄。而你腰上挂的配饰也有讲究……”
  谈完了服饰需要注意的问题,王夫人又一指赵兴。笑着说:“还有,你以前地称呼也是乱叫,以后可要注意了,比如朝云。你常称呼为姨娘,这不对,你应该称呼她为少母,支婆。她是我买下的,随我姓。你可以呼她为王少母、王支婆。你的学生也一样。要呼伊伊为陈少母、陈支婆……
  还有,你称呼自家佣人为仆。这也不应该,你该称呼他们院子、客作儿,称呼管家为内知、宅老……昔日文相公(文彦博)曾与友人谈:他刚当承旨使时,院子们已称呼自己为仆射,等当了宰相,仆隶对自己的称呼又升格了。你瞧,仆这个词可尊贵着呢,你怎敢随意称呼自己的院子为仆呢……
  院子称呼男女主人为郎君、娘,你那些院子呼你为员外、老爷,一听这称呼就知是你教地,这都什么称呼法?做白身时你乱叫没人责怪你。往后要与官员来往却需注意,一句话称呼不对,会引来仇怨、惹来弹劾……“
  按王夫人的解释,程阿珠今后要被称为“孺人”,而学生们必须称呼她为程娘娘、“娘娘”。至于“姨”,那是丈夫称呼妻子妹妹的,不能让学生用来称呼老师姬妾。而身为官员之妻,阿珠的服装也是有规定的,到什么品级穿什么颜色的,穿什么款式的,要求都很细致,万一越轨,就会引来御史的弹劾。
  连称呼都如此麻烦,赵兴才听片刻,已觉头昏眼花。
  王夫人一直在赵兴家待到傍晚,等把要交代地问题都交代清楚,这才告辞而去,她介绍了注意事项比礼部官员的还详细,直到此时,赵兴才知道他过去是多么无知。他现在明白了,宋朝原来流行两套礼法,一套是平民礼法,需见官叩头;另一套是士大夫礼法。士大夫不用向皇帝叩头、纳税少,各种优待多,但他们之间相互来往,需遵守的礼节更繁多……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赵兴便被马梦得催醒。这次程夏学乖了,他知道自己进不了皇宫,干在外面等没意思,所以没要求跟随。赵兴一人骑上马,两名家仆给他挑着灯,他一路踏着星星赶往皇宫。
  路过苏轼府上时,苏轼也在出门,他的脸色郑重,似乎有点烦闷,见到赵兴,他匆匆点个头。赵兴没客气,催马与他并行。
  两匹神骏地高头大马一块走到街上,引来无数官员的喝彩,许多官员从轿中探头望见是苏轼,又把脑袋缩回了轿里。
  苏轼一路无话,等望见东华门时,他低声说:“昨日朝中有人谈到这次科举,有御史说我这次科举题目不妥,他们肢解考题,断章取义,而后说我意图诽谤先皇……幸好高太后拦下了。
  这事方罢,又有官员称我徇私录取你……幸好离人你的卷子答得很精彩,现场取卷阅过,朝堂众官皆无语以对。除此之外,如今京城都在传唱你谱的那三支新曲。尤其是《送别》,满城唱遍一觚浊酒尽余欢。倒令这指责显得无事生非。
  然,此事犹未罢休,又有官员称:既然离人有此等才学,为何却居于榜上末名,实在有失公允……还有人说:及第生员百三七,榜上末名是赵兴——不吉。
  哎,罢了,无论怎么做他们都要指责谩骂“
  赵兴地名字是啥?他姓赵。宋朝皇帝也姓赵,时值青唐之乱,科举榜上最后一名是赵兴,喜欢谶纬地古人觉得这样做兆头不好,所以打算在赵兴地名次问题上做文章。
  赵兴一听。猛地一乱马,他闷闷的说:“难道,让我因名字起得好就做状元?那我不成了千古笑料了嘛……罢了,没想到考这场科举惹来这么多麻烦——不如归去。”
  赵兴一边说,一边拨转马头,苏轼急了,他明白赵兴是担心给他惹来更多地麻烦,所以打算退出。但如果赵兴这样那个退出,对大家都不好。他赶紧拉住赵兴,低声劝解。
  东华门外已经围了好多官员跟举子,两人的拉扯立刻惊动了禁军。当值的禁军官员赶过来一声吆喝,但等他借着赵兴手上的灯火,看清马上的人后,立刻把嗓门降低了很多:“赵郎,你闹也不能在这闹呀。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
  我求求你了。今日兄弟当值,您安静会儿。回头我在和乐楼请你。若你喜欢在这儿吵架——明儿来,明天不是我当值。“
  赵兴听见对方说话如此亲切,他俯身一挑院子手中的灯——张用那张胖乎乎地脸出现在灯光下。
  既然“朋友”发话了,赵兴闷闷的停止了动作。苏轼见赵兴不再坚持回去,他赶紧拉着赵兴的马,向东华门走,赵兴只来得及在马上冲张用拱了拱手,在他身后,张用拍了拍胸脯,长长的松了口气。
  这场吵闹已经惊动了官员,那些官员们都在东华门外等待皇城打开城门,他们脚下未动,相互间窃窃私语。赵兴也没理他们,在一群穿白衣服的及第者中寻找了一遍,发现了周邦式地身影,他走过去,一把捞住这人,低声回答:“怎么?这两日你住在哪儿,怎不去我府上?”
  周邦式在原地向赵兴拱了拱手,他的态度亲切了很多,压低嗓门先是答谢赵兴送走自己兄长的事,而后低声回答:“你府上住了好几群人,我不去凑那个热闹。”
  “不去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