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铁骨- 第13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谢谢天淡星稀少大大的万赏!

    还要感谢李小龙1号、huanghuzia、悠乐之影、guohuizhu、我是快车、流花刀客、jinty1、死***头等大大一直以来持续不断的打赏!

    身体状况欠佳,但眼瞅着***危急,天子很是揪心,有谁能伸出援手来吗?

    现在马上码第三章,预计稍晚才能更新,弟兄们力顶啊!

第一七〇八章  前进!前进!

    第一七八章前进!前进!(求月票)

    十一月八日,农历九月十七,立冬。

    安毅在塔什干,以安家军最高统帅的名义,命令集结于库什卡、穆克雷、捷尔麦兹的军队,于当日上午九点,正式向阿富汗境内进军。

    东线,叶成兵团出动三个坦克军八百余辆坦克,五百余辆装甲车,其他各种运输车辆一千二百余辆,滚滚钢铁洪流直扑作为两国边境的阿姆河。

    由于担心安家军炮火覆盖,缺少大炮的苏军,将防线修筑在了五公里外的平原绿洲地区。整个阿姆河南北五十公里范围内,全部都是受到阿姆河河水滋润的河谷与绿洲,再向南则是茫茫戈壁和沙漠。

    在班迪突厥斯坦山与兴都库什山北麓地区,从大山上流淌下来的溪流,遍布在平坦的原野上,形成了大片草原和农耕区。但奇怪的是,这些河流进入沙漠后,便逐渐干涸,直至消失。

    由此,阿富汗北部便形成了三种迥然不同的地形地貌,让人感叹造物主的神奇。

    工兵部队仅仅用一小时便铺设出数十条浮桥,坦克和装甲运兵车迅速过河,向着南面的苏军阵地猛扑过去。

    坦克发动机发出的巨大轰鸣,以及履带碾压地面时导致地皮的剧烈抖动,终于引起了苏军的注意,当地平线上铺天盖地的坦克滚滚而来,卷起漫天的烟尘,许多苏军心防失守,转身就逃。

    “哒哒哒”

    后方督战队的机枪声猛烈响起,逃跑的苏军捂着胸口倒下,余下的人胆战心惊,慌忙缩回到阵地上。

    面对有可能的坦克集群攻击,苏军上下也不是全无准备,这些天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安家军将越境作战,对此苏军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在政委及基层指挥官的宣传鼓动与指挥下,苏军炮兵将不多的大炮集中起来,同时在各个要点还布置了37mm反坦克炮,准备对付坦克的冲锋。

    第一坦克军第二坦克旅旅长安若贻少将站在炮塔上,拿着望远镜仔细观察苏军的阵地,发现苏军士兵一个个趴在战壕上,手里的步枪已经上膛,显然做好了战斗准备。

    安若贻愣了一下,随即哑然失笑:“看来苏联人还没有接受教训,居然想以步兵对付我们的坦克集群……命令,装甲步兵立即下车,伴随坦克发起冲锋,装甲车进行机枪火力掩护……其他队形保持不变,前进!”

    很快,坦克集群进至苏军阵地一千米的地方,纷纷开始开炮。

    一阵白烟蒸腾而起,猛烈的炮击声惊天动地,刹时间,有种天为之摇,地为之震的夺人心魂感。

    全旅九十多辆坦克一起开火,将很大一片区域笼罩在打击范围中,夺人心魄的尖利啸声中,苏军阵地上冒起一道道烟柱,不断炸响的炮弹,使得整个大地为之剧烈颤抖,无数缩在战壕里的苏军士兵,无法幸免于难,他们的尸体残肢飞上了天空,破碎的肉沫撒向四方。

    残存的防御工事,在爆炸余波产生的气浪冲击下,迅疾坍塌,瓦解成一片片废墟。

    仅仅只是第一轮覆盖打击,当面苏军构筑的第一道防线,就几近崩溃。

    坦克在步兵的掩护下,一边向前不紧不慢地开进,一边不断地发炮,大量苏军士兵在这地动山摇的炮火中送掉了'性'命。

    那些土木工事很难在如此密集的火炮轰击下残存,硝烟散尽后,大多数阵地已经被夷为平地。

    这个时候,苏军的炮兵也开始了反击,他们以极速向滚滚而来的坦克洪流发'射'着炮弹。

    各种口径的老旧火炮、少量缴获自阿富汗'政府'军及部族军的新型野战榴弹炮,还有八门37mm反坦克炮,按照刚刚测试好的'射'击诸元,层次清楚地在炮兵指挥官的口令下,开始进行'射'击。

    每一名苏联士兵都知道,自己面前的军队就是威名赫赫的安家军,和这样强悍的对手交战,自然是尽可能地把炮弹打出去,不管炮击能否奏效,总好过把宝贵的弹'药'物资留给对手。

    阿富汗是一个山地高原纵横的国家,北部阿姆河流域及中部大山以北区域,拥有占国土总面积六分之一的平原,向西、向南地势急速爬升,从一千米到七千米不等的高原和大山,把阿富汗北部和其他地区隔离开来,只有狭窄的河谷及崎岖的山道连接,因此盛世才西进和南下的时候,并未带走在北部地区缴获的火炮,现在都用在了应付安家军的进攻上。

    此番进入阿富汗作战,叶成兵团只负责北部地区战事,拿下所有的平原及进入大山高原的关隘后,即会班师回营,撤到土库曼斯坦的边境线,提防苏军攻占马什哈德后突袭我切列肯的石油基地,夺取可供由里海返回苏联的克拉斯诺夫斯克港。

    中线的李金龙兵团和西线的杨九霄兵团,将担负西进和南下的重任,其中骡马化普及度最高的杨九霄兵团,反而是此战的绝对主力。

    阿富汗中部地区山路崎岖,只有靠牲畜的力量才能把大量弹'药'辎重运送到前线,李金龙部的机械化部队,步兵将先行,其余部队只能等待工兵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跟随在杨九霄部的后面,杀进阿富汗西部的赫特拉,再顺着盛世才进军喀布尔的线路,一路收复阿富汗各地。

    书归正传,苏军数十枚为一波次的炮弹,铺天盖地砸向安家军的坦克,一阵冲天的烟柱中,阵地上所有残存的苏军士兵,都惊愕地张大了嘴,怎么中国人的坦克……还在向前疾行!

    “不会吧!?这么密集的火炮,还有反坦克炮的一轮齐'射'……竟然连一辆坦克都没有打爆?”

    苏军士兵不敢相信地使劲擦了擦眼睛,再三观察后,终于很不请愿地接受这样的事实,果真是一无所获啊!

    这时候穿破烟雾的坦克继续发言,如林的坦克炮管上又是一阵白烟齐冒,惊天动地的轰鸣声,立时再一次成为战场的主宰。

    一枚枚仿佛长了眼睛的炮弹,呼啸着砸向了苏军炮群所在的方向。

    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尚往来是中国人的美好传统,你送我一炮就还你一炮,于是缺乏装甲保护的苏军可怜的炮兵就遭殃了!

    “轰轰”

    浓烈的火光与硝烟中,苏军的炮兵纷纷在气浪中冲上天空,不管新旧,火炮一门门哑火。

    其中一发坦克榴弹落入了苏军炮兵堆放弹'药'的地方,引起了殉爆,滚滚浓烟冲天而起,巨大的声响震得人耳膜发痛,苏军的形势一下子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从潜望镜看到巨大的蘑菇云,安若贻兴奋不已,大声叫道:“弟兄们,前进!继续以行进姿态炮击!”

    坦克的炮击声开始显得凌'乱'起来,车长们在行进中,各自寻找炮击点,面对一群无有效反坦克武器的苏军士兵,坦克兵们一个个眉开眼笑,把那些看起来有威胁的掩体和土垒,全部进行了定点清除。

    铁流滚滚向前,随着距离敌人的阵地越来越近,不仅车载炮管在寻找'射'击物,并列机枪和通用机枪也纷纷加入到了单方面的屠杀之中。

    苏军中不乏勇士,抱着集束手榴弹,冲出阵地准备与坦克同归于尽,可惜一直跟随坦克前进的装甲步兵,早已经***了一切创造奇迹的机会,随着一条条身影的倒下,苏军已经完全失去了抵抗力。

    很快,刚刚还是你来我往打得热火朝天的战场,迅速演变成为了单方面的屠宰场,苏军被迅速'逼'近的坦克、装甲车打成一串串血葫芦,偶尔有漏网的,也在步兵的抵近攻击下,饮弹身亡。

    坦克继续越过战壕,继续前行,炮口移动,开始瞄上第二道防线……

    突破!

    继续突破!

    这只是几百公里战线上的一个缩影,三个坦克军九个坦克旅,形成九把锐利的尖刀,直接刺入苏军的腹地,将整个北方防线搅得七零八落,待九个箭头彻底突破苏军的阵地,调转方向,即是苏军彻底崩溃的时候。

    西线,中亚铁路的支线顺着穆尔加布河支流,深入到边境小镇库什卡。

    进攻命令下达后,作为杨九霄兵团箭头的安卫国第四十九师,顺着河谷,越过边境线杀进阿富汗境内。

    尽管此前已经遭到空军的一番洗劫,但苏军构筑在河谷两翼的高地,依旧纷纷开火。

    对此安卫国早有准备,立即命令已经换装105mm山地榴弹炮和107山地火箭炮的炮兵团前出,对准苏军暴'露'出来的火力点,就是一通猛击。

    105mm山地榴弹炮和107山地火箭炮确实是山地攻坚利器,一通密集的炮火过去,苏军阵地顿时哑火,四十九师官兵一声呐喊,迅速扑向敌人,遇到残存的火力点,就用手榴弹、火箭筒、火焰喷'射'器或者迫击炮应付,短短的半天时间,即突破了苏军的防守。

    说到底,苏军进入阿富汗没有几天,根本不可能构筑永固工事,只能依托山势,构筑一些临时的防御阵地及火力点,如何是武装到牙齿的安家军的对手?

    而且苏军还有一个问题,兵力严重不足。尽管苏军挟持民意,裹挟了大量“解放”了的阿富汗部族奴隶和贫苦农牧民加入部队,但是现代化的战斗技巧,并不是简单地练习了一下'射'击会开枪就能掌握的,许多新兵在面临安家军排山倒海一般的猛烈攻势面前,心理防线崩溃,纷纷转身逃跑。

    一个军人一旦把后背展现给对手,那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杨九霄部的突破完全可以用势如破竹来形容。

    再看中线,李金龙由穆克雷向西南方攻击,这一片地区便是著名的凯利夫洼地,原本是一片湖泊,但随着湖泊日益干涸,慢慢演变为戈壁和沙漠。

    在真正的历史上,五十年代苏联向沙漠要土地,在土库曼斯坦南部地区构筑了卡拉库姆运河,将由波斯境内科佩特山脉北麓流出的小河与阿富汗的哈里河、穆尔加布河连接在一起,于是运河河水灌入凯利夫洼地,形成了后世的凯利夫湖。

    李金龙部机械化程度很高,虽然不是正规的坦克兵团,但坦克和装甲车的数量,依旧让人瞠目,因此就像东线所经历的那样,苏军的防线一戳即破,全军滚滚向南,向着阿富汗的边境重镇安德胡伊冲去。

    截止晚上九点,东线叶成兵团已经将包围圈内的两万余苏军全部歼灭,目前已经进入戈壁和沙漠边缘地带。待明日汇合后勤补给车队后,全军即向南进发,攻向马扎里沙里夫,待进占后兵分三路,彻底平定北部平原地区。

    中路李金龙兵团前锋已进占安德胡伊城,下一步也将分兵,一路攻向希比尔甘,另一路进山,进攻法扎巴德、迈马纳和兰加尔地区。

    最为艰苦与凶险的还是要数杨九霄兵团,他们将一直向南,贯穿整个阿富汗中部大山,而这一线,正是苏军防御的重点,可以说,从进入阿富汗国境开始,由于复杂的地形以及崎岖的河谷、山道,杨九霄兵团将面临无时不战的命运,每一分每一秒都得打起精神,否则就将落入苏军精心设置的埋伏圈。

    ~~~~~~~~~~~

    ***:恩,三章更完,整个人的精力仿佛都被抽空了,全身疼痛难耐!

    弟兄们,天子已经很努力了,今天的三章大家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爆发的,所以请大家不要吝惜您的鼓励,推荐、订阅、***,天子都想要啊

    泣血求***!

第一七〇九章  良好的开端

    第一七九章良好的开端

    从地图上看,从边境线的库什卡到阿富汗西部的阿尔科多山口这一段不过六十公里路程,但所谓望山跑死马,杨九霄兵团突破这一地区,足足花费了一周时间。

    在此期间,东线的叶成兵团席卷了阿富汗北部的平原地区,在占领各战略要点后,兵团直属步兵,开始扫'荡'山区和丘陵地区,清除苏军陆续建立的一些据点,根除匪患。

    武警部队和***大队已经于进攻发起次日入阿,此次除了特意加强领导干部力量外,还从滇南和中亚南部地区抽调了大量精通波斯语和穆斯林风俗的基层工作人员入阿,编成了二十个大队,基本上做到解放一地巩固一地。

    阿富汗地广人稀,生活以游牧为主,即便是平原地区,也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到处都是茂盛的草场。民众以部落群居为主,少量的城市则是连接各部落的纽带,通常牧民在这里用畜产品换取一些盐巴、布匹、粮食、茶叶等生活必需品。

    苏军侵入后,将部落拆散,建立苏维埃,首领及家庭比较富裕的牧民被屠戮一空,他们的财富包括大量牲畜,大部分归公后,少部分进行平均分配,于是草原上便形成了星星点点散居的帐篷。

    安家军的对策是在城市建立军管会,将靠近水源的肥沃土地辟为农垦区,而在地势较高的丘陵和山区,则以家庭为单位平均划分草场,分配给牧民。为了改变逐草而居、一到冬日畜牧便大量冻死的落后放牧方式,新'政府'允诺,将免费为农牧民起民居,像蒙古那样修建独立的房屋、能够有效抵御严寒的畜牧棚、饲料青储地窖和储水水窖,建设沼气池,推行风力发电,彻底摆脱愚昧与落后。至于孩子,则集中到城市读书,每周由学校派出校车接送,彻底解除后顾之忧。

    这样做的好处,是彻底打破联系牧民之间的部族纽带,单门独户的生产方式,使得牧民只能围绕着家庭转,极大地减少相互串联勾结预谋造反的几率。

    中路的李金龙部,随着河流及峡谷栈道,由东至西慢慢挺进。兵团所属的工兵,大量被用于修桥铺路,目前部队已经攻占法扎巴德、迈马纳、兰加尔等地,并顺利进入中部的高原平坝地区。

    苏军在这一线,并未有效布置部队,因此李金龙兵团,更多的是与恶劣的气候和环境做斗争,好在有高空雷达指示方位,再加上部队便捷的无线电通讯系统,倒也没有出现什么大的伤亡。

    而杨九霄兵团则比较艰苦,一路激战,苏军显然也意识到由库什卡到赫特拉这条捷径,布置了重兵防守,几乎每一座山峰、每一个隘口都有可能发生激战。安家军空军几乎集中到了这一线,每一天都对苏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

    双方武器明显不在一个档次,再加上仗打到后来,苏军的弹'药'供应出现严重问题,杨九霄兵团的突击速度明显加快,十一月十五日下午一点,兵团前锋终于攻破阿尔科多山口,突入西部海拔八百多米的高原地区。

    在平原地带,没有优势地形可以利用,苏军的抵抗力度明显减弱。

    十六日晨,刘传奎第四十七师攻占艾巴克镇,赫特拉以东的苏军担心退往波斯的道路被断,迅速向西撤离。至十七日李君第四十六师兵临赫特拉城下,才发现这座阿富汗西部最大的城市,已经成为一片空城。

    不仅是赫特拉,现在整个哈里河流域都看不到多少人了。

    前面已经说过,此时的阿富汗,尚处于游牧社会,因此民众饲养的牛、羊、马、驴及骆驼等便成为最重要的粮食及战略物资,为了坚壁清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