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淘宝大唐-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采纱眼巴巴地望着李说道:“我也要去。”

    李笑着说道:“去吧。”话音刚落,采纱也不见了。

    第二天早晨,梁王府门口。

    太子李承乾、工部尚书皇甫睿等人前来送行,还有侯海棠、李凝儿、李旦、黄琪等人。

    李和他们告别了以后,带着大队人马就出发了。

    此次前往银州的人有程处默、杜荷、尉迟宝琪;还有李世民特地派来的周攀;工部的50名官员和100名工匠;工业学校的30名学生;已及随行护卫的200名士兵。

    早上9点半,大队人马出了长安城的北门,直奔银州而去。

    早朝后,太极殿,李世民的书房。

    大唐的军制改革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全国保持常备军16。3万人,其中用于草原驻军2。75万人。

    李世民毕竟是将军出身,对于军事将领的重视程度高于政治将领,因此,各军事单位的委员会书记,还是由军事主官担任。因此,军事主官的人选就格外重要。尤其是草原上的这种相对独立的驻军,就更加慎重了。

    草原上设立的阴山督护府,西部行军道人选已定,是张宝相。东部行军道人选,侯君集推荐了苏定方,房玄龄推荐了柴绍。

    今天,就是讨论这两个人选的问题。

    李世民逐个征求重臣们的意见。

    第一个是长孙无忌,他的意见是苏定方。

    第二个是李靖。李靖的意见是柴绍,他说侯君集和苏定方走得太近了,有徇私之嫌,并且说苏定方不够稳重,就像侯君集一样,做事太冲动。

    就军事才能来说,李世民在苏定方和柴绍两人之间,他是偏向于苏定方的。他就又召见了侯君集。

    侯君集把苏定方的长处和柴绍又比较了一遍,大力推举苏定方。他说道:“臣做事不是为了自己,全是为了大唐举荐人才的。就是大将军(李靖)也会同意臣的意见的。”

    李世民笑着摇摇头,说道:“恰恰相反,李靖反对你的意见,他偏向于柴绍。”

    侯君集大为不满,他说道:“不可能,臣事先征求过他的意见,他没有反对臣的意见啊。”

    李世民把李靖对苏定方的评价告诉了侯君集。不过他没有提李靖对侯君集的评价。

    侯君集的脸色很难看,他犹豫着说道:“皇上,臣有件事情,在心里憋了很久了,不知道该不该说?”

第一百四十一章 背后捅刀子 二

    李世民说道:“君集,你我君臣之间,有什么不能够说的,说吧。”

    侯君集忽然跪下,说道:“臣要举报大将军李靖,他对皇上您有二心。”

    李世民不动声色地问道:“你有什么证据吗?”

    侯君集说道:“臣和李绩都曾经向李靖学习过兵法,也可以说是他的学生。臣一直有一个疑问,李靖曾经得到过兵法13篇,可是他就只教给臣10篇。

    臣曾经问过李靖,他也说只教给了他10篇。臣和李绩都是为皇上打天下的,李靖他为什么不把全部的兵法教给臣和李绩,他留着那三篇兵法,想干什么?

    臣怀疑,李靖有不臣之心,想找机会谋反。臣可不想和他扯上关系。”

    李世民很高兴,他说道:“君集,你的为人,朕是相信的。大将军的为人,朕也是相信的。你不要猜疑,你们都是朕的肱骨之臣,朕对你们都是信任的。好了,你回去吧。”

    侯君集走后,李世民在书房里,哈哈大笑。接着,他喊来了房玄龄,对他说道:“朕决定了,就任命苏定方为阴山东路行军道总管。兵部可以发布文告了。”

    原来,大唐的军中,最能打,也最有影响力的三位大将,就是李靖、侯君集和李绩了。其中李靖的地位最高、影响力最大,侯君集和李绩又是他的学生,这三位要是拧成一股绳,什么事请干不成?推翻大唐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不久前,李绩在背后捅了李靖一刀,举报了李靖纵容张宝相等人谎报军情,暗中支持将军们逼迫李世民实行募兵制的事情。

    李绩和李靖不和,李世民就松了一口气,于是重用李绩担任草原上的阴山都护府大都督。

    现在,侯君集和李靖也不和,李世民就彻底放心了。他的心情好极了,于是就答应了侯君集的推荐,让苏定方担任了阴山东路行军道总管。

    当天下午,侯君集听到了兵部发布的,让苏定方担任了阴山东路行军道总管的消息,心中大为佩服。心道:“老夫的眼光实在是高,找了梁王殿下这样的好女婿。”

    原来,这一切都是李的主意,他知道历史的走向,也知道李靖的为人,他是不会反叛大唐的。也知道李世民的心胸,是不会因为侯君集的猜疑就降罪于李靖的。

    他知道李世民的担心,于是就暗中通知李靖,让他故意反对侯君集的意见,给侯君集借口揭发李靖。李世民知道了三位军中大将不和,就对他们都没有了猜忌。

    这样,就等于救了李靖一命。毕竟,李靖在不久前曾经暗中反对过李世民。

    这下,李世民高兴了,李靖高兴了,侯君集也高兴了,苏定方也成功晋级。皆大欢喜。

    侯君集也想唱上两句,他问海棠,说道:“梁王殿下经常唱的那个调子,是怎么唱的?”

    海棠就教给他唱,不久,侯君集也唱道:“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唱完后,侯君集说道:“不错,这个调调挺带劲儿的。”

    大将军府。

    大将军李靖在家中对爱妻红拂女说道:“这个梁王殿下实在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年过50,却仍然如少女般漂亮的红拂女说道:“难怪侯君集会急着把女儿嫁给他呢,可惜了,咱们的孩子中没有和梁王殿下年岁相当的。”

    长安城通往银州的官道上。

    “谁在念叨我?”马车中的李打了一个喷嚏。

    采纱关切地问道:“王爷,您感冒了吗?”

    “没事,好像是有人想我了。”李说道。

    采纱笑道:“王爷,我看您是想乌云可汗了吧。”

    李听了采砂的话,眼前闪现出契乌云俏丽的脸庞。还别说,他真是有点想乌云了。

    那绝美的俏脸、白皙的脖颈、迷人的体香,真是令人沉醉啊。李默不作声地想着契乌云,一时有些发呆。

    采纱很懂事,知道这时不能打搅他,就默默地陪着他。这时,马车颠簸了一下,打断了李的思路。他看到眼前的采纱,忽然发现她长得还真是不错。大概是熟悉无风景的缘故,他没怎么关注她罢了。

    李说道:“采纱,你今年14岁了,快15岁了吧。”

    采纱说道:“我不知道,大概是吧。”她从小被卖到了梁王府上,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自己是哪里人,一概不知。说到这里,她不禁有些伤感。

    李想到,和采纱一起的几个侍女,已经有人嫁出去了,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自己总不能让她当一辈子侍女吧?于是,他问道:“采纱,你也不小了,不能总是伺候我了,你要是愿意,我给你找一会好人家,让长史刘凡收你为义女,风风光光地把你嫁出去。”

    他想效仿田甄的样子,给采纱找个五、六品官员嫁了,也算是对她有个交代。

    “王爷,不要。”采纱忽然跪在地上,哭了起来。

    李看到她这个样子,一阵心疼,说道:“快起来,你这是干什么?”说着,伸手去拉她。

    采纱把手往后放,不让他拉。说道:“奴婢不想嫁出去,就想着伺候王爷一辈子,奴婢不要名分,什么也不要。您不要赶奴婢走,留下奴婢吧。呜呜”她哭得很伤心,眼泪哗哗的。

    李忽然觉得,自己还真是离不开这个机灵又懂事的女孩,换一个人来伺候,的确是不习惯。于是,他说道:“好了,你既然愿意,就留在我身边吧。什么时候想嫁人了,再跟我说。”

    采纱仍然不起来,她说道:“不要,奴婢永远不嫁出去。”

    李笑道:“行了,不嫁就不嫁吧,你就留在我身边吧。”

    采纱说道:“不许反悔。”

    李笑道:“本王说话算数。”

    采纱破涕为笑,不一会儿就恢复了正常。

    这天,车队来到了延州(延安)。

    李下令,要在这里停留两天,他打算去拜谒一下黄帝陵,顺便去看看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大唐的事情是干不完的,他不想那么拼命,路上要边行进,边旅游。

    从中部县(黄陵县)往北一公里,就是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了。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李等人来到了乔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著名的黄帝陵古柏群。

第一百四十二章 猖獗的匪患

    黄帝陵古柏群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共8万余株,千年以上3万余株。“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和“世界柏树之冠“。

    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黄帝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曾居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县轩辕丘),取名轩辕。祖籍有熊氏,乃号有熊。又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黄色,故称黄帝。黄帝以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是开创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先祖。

    桥山黄帝陵相传创自汉代,当年汉武帝曾经率领18万官兵在此祭拜,唐太宗时在城北桥山西麓,不是后世现在的位置。

    李世民十分重视黄帝陵的保护和修缮。专门设置了一个管理机构,由吏部的一名从八品官管理,还有一支10人的护卫部队。

    还没有到下马石,李为了感受森林的气氛,提前下了马车,沿着一条石板路,在古柏群中穿行,苍劲的树干、遮天蔽日的树冠,还没有见到黄帝陵,就已经感受到了他的肃穆庄严。

    前面就到了下马石了。

    程处默在前面开路,已经进入了黄帝陵里面。

    突然,程处默跑了出来,喊道:“加强戒备,保护王爷!”

    杜荷、杨康和尉迟宝琪急忙指挥着士兵们,把李护在中间。士兵们也如临大敌,刀出鞘箭上弓,四处警戒。

    李问随行的中部县令马鸣和县尉牛小录,说道:“这里的治安不好吗?”

    中部县令马鸣今年39岁,中等身材,长着一张老人脸,不到40岁的年纪,看起来,足有50出头了。他苦笑着摇摇头,说道:“岂止是不好,简直是糟透了。详细的情况,让牛县尉向您汇报吧。”

    县尉(从七品,县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公安局长)牛小录30岁左右年纪,精瘦细高,看上去很结实,一张脸风吹日晒的,脸上尽是暗红的斑点。他说道:“殿下,一言难尽,容臣等回到县衙,再慢慢向您禀报。”

    李点点头,没有说话。

    不久,程处默过来说道:“殿下,没事了,请您过去看看吧。”

    李进入黄帝陵一看,乐了,只见官兵们围着十几个蹲在地上的人,身上绑着绳子。搞笑的是,他们全都光着身子,只有胯下有一块兜裆布。

    李问道:“你们是什么人?”

    为首的一个二十七八岁的白净汉子说道:“殿下,我叫姚光明,是礼部的守陵官,其他的人是护陵的士兵。”

    李吩咐松绑,让士兵们拿出替换的衣服给他们。

    事情很快就清楚了,不久前,一伙土匪,大约60人左右,袭击了他们,抢走了他们的武器和生活用品,还有他们的衣服,没有伤人,已经离开了。

    杜荷说道:“土匪不伤人,怎么回事儿?”

    姚光明苦笑着说道:“这已经是第二次了,上次,我们抵抗,死了三个人,这回,唉。”他摇摇头。

    李看到这种情况,也没有了拜谒黄帝陵的兴致了,他让人留下了一些兵器和粮食等物资,给了姚光明等人,让他们继续守陵。他带着人马来到了中部县县衙。

    还没有进入县衙,就看见整个县衙的破败景象,外面的残破的街景就更是令人沮丧。

    之前,为了护送契乌云姐妹回草原,他曾经在韩庄县停留过,那里的景象还不如这里呢。穷,穷,穷!身在长安城,尽管不如人意,可是到了远离长安的地方,尤其是边镇各县,贫困残破就是大唐大多数地方的真实写照。

    还得加倍努力,让大唐的百姓们过上好日子啊。

    到了县衙门口,就看到了闻讯赶来的延州刺史高擎民。他今年41岁,矮个子,胖胖的,和眼前的破败景致有些不太协调。他是李渊的远房外甥女婿,是个二等伯爵。

    高擎民说起来和李沾点亲,不过他可不敢高攀,对李的态度十分恭敬。

    高擎民邀请李去延州刺史府。李说只是路过,就不去打扰了。因为黄帝陵的事情,李就问起了当地的匪患问题。

    在路上,他利用百度查了一些资料,知道这里自古以来,因为贫穷所致,就是匪患猖獗的地方,数千年来一贯如此。

    果然,经过刺史高擎民、中部县令马鸣和县尉牛小录的介绍,印证了他的资料。

    延州一带匪患的历史悠久,尤其是隋末唐初,这里久历战乱。贞观二年以前,这里还是叛军梁师都部割据的地方。

    梁师都兵败以后,大量的残军变成了土匪,加剧了匪患。朝廷这些年来,也曾努力清缴,可是,这几年草原上的边患不断,朝廷无力进行大规模清剿。

    目前的延州,共有中部县、肤施,延长,临真,金明,丰林,延川,敷政,延昌,延水十个县。几乎所有县中都存在着不同的匪患,大股的土匪,有中部县的马炎喜部1400余人,延长县的梁斌部900人,敷政县的赵大年部450人,其余百人以下的小股土匪,还有十几支。

    高擎民说道:“不仅仅是延州,全国十个道,都不同程度存在匪患,只是程度大小不同罢了。”

    他建议,梁王殿下不要前往银州,那里曾经是梁师都的老巢,匪患更加严重。

    李询问了剿匪的情况。

    县尉牛小录说道:“这些年,朝廷也组织了多次清剿,但是效果不明显。延州一带的土匪,有几大特点:

    其一,很多人是军官出身,跟随他们的士兵也很多,而且是常年作战的老兵,战斗力很强。

    其二,土匪和当地百姓联系密切,甚至有不少官员也和土匪有来往,官军大规模进剿,土匪常常能够预先得到消息,避开官军的主力。

    其三,土匪藏兵于民,拿起武器是匪,放下武器是民,官军很难分得清楚。

    其四,土匪流动性很大,延州地域广阔,官军在这里追剿,他们就跑到其它地方,等官军走了,他们又返回原地。

    因此,对土匪的清剿十分困难,效果不大。”

    说完,他讲了一个例子。

    去年秋天,关内道组织了一次剿匪。一队官兵追赶一群土匪,那伙土匪跑进了一个大镇子。官兵们追了进去,结果,土匪全部消失不见了。

第一百四十三章 奔袭行动

    官兵们分不出谁是土匪,谁是百姓。百姓害怕报复,没有人敢举报,反而掩护土匪,说他们是自己的亲属。

    官军的吕帅不甘心放走土匪,当夜就就派兵把守住镇子的出口,部队也驻扎在镇子上。

    第二天早晨,吕帅在井边洗脸,他的背后门开了,他回头一看,一个百姓冲着他笑,向他问好。他就继续蹲着洗脸,结果,那个百姓从门后拿出大刀,一刀砍下了吕帅的脑袋。

    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