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 当年明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那些事儿 当年明月- 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但在光鲜的外表下,王守仁的痛苦却在不断地加深。

  他的痛苦来源于他的追求,因为他逐渐感到,朱圣人所说的那些对他似乎并不起作用,他今天“格”一物,明天又“格”一物,“格”得自己狼狈不堪,却毫无收获。

  而一个偶然的事件让他发现,在朱圣人的理论中,存在着某些重大的问题。

  这里先提一下朱圣人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观点,说起来真可谓是家喻户晓,鼎鼎大名——“存天理,去人欲”,这句话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则更为著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句话曾经被无数人无数次批倒批臭,我就不凑这个热闹了,但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因为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也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原理。

  大家要知道,朱圣人的世界和我们的是不同的,这位哲学家的世界是分裂成两块的,一块叫做“理”,另一块叫做“欲”。

  朱圣人认为“理”是存在于万物中的,但却有着一个大敌,那就是“欲”,所谓“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和准则,只要人人都遵循了“理”,幸福的生活就来了,那好处多了去了,天下安定了,世界和平了,宇宙也协调了。换在今天,这玩意儿还能降低犯罪率,稳定社会,那些翻墙入室的、飞车抢包的、调戏妇女的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会统统地消失。最终实现和谐社会。

  可是“欲”出来捣乱了,人心不古啊,人类偏偏就是有那么多的欲望,吃饱了不好好待着,就开始思考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搞得社会不得安宁。

  所以朱圣人的结论是,要用客观世界的“理”,去对抗主观人心的“欲”,而这才是世界的本原。

  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可以牺牲人的所有欲望,包括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

  这是一个对后世产生了极大(或者说极坏)影响的理论,到了明代,这套理论已经成为了各级教育机构的通用教材,也是大明王朝各级官僚们的行为法则和指导思想,在那个时候,朱圣人的话就是真理,没有多少人敢于质疑这套理论。

  可是王守仁开始怀疑了,这源于一件事情的发生。

  弘治十四年(1501),王守仁调到了刑部(司法部),当时全国治安不好,犯罪率很高,大案要案频发,他便从此远离了办公室的坐班生活,开始到全国各地出差审案。

  但是审案之余,王大人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四处登山逛庙找和尚道士聊天,因为他“格”来“格”去,总是“格”不出名堂,只好改读佛经道书,想找点灵感。

  不久之后,他到了杭州,在这里的一所寺庙中,他见到了一位禅师。

  据庙中的人介绍,这位禅师长期参佛,修行高深,而且已经悟透生死,看破红尘,是各方僧人争相请教的对象。

  王守仁即刻拜见了禅师,他希望得到更多的启示。

  可是他失望了,这位禅师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与他谈论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经禅理,他慢慢地失去了兴趣。而禅师也渐渐无言,双方陷入了沉默。

  在这漫长的沉默之中,王守仁突然有了一个念头。

  他开口发问,打破了沉寂。

  “有家吗?”

  禅师睁开了眼睛,答:

  “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亲尚在。”

  “你想她吗?”

  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即刻的回应,空荡荡的庙堂又恢复了寂静,只剩下了窗外凌厉的风声。

  良久之后,一声感叹终于响起:

  “怎能不想啊!”

  然后禅师缓缓地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守仁站了起来,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严肃地说道:

  “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

  听到这句话的禅师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他庄重地向王守仁行礼,告辞而去。第二天,他收拾行装,舍弃禅师的身份,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寺庙的主持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上门求佛的人竟然把自己的禅师劝回了家,要让他再待上几天,只怕自己这里就要关门了,便连忙把王大人请出了庙门。

  王守仁并不生气,因为在这里,他终于领悟了一条人世间的真理:

  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

  【转折】

  正是从那一天起,王守仁意识到:朱熹可能是错的。

  他开始明白,将天理和人心分开是不对的,人虽然有着种种的欲望,但那是正常的,也是合乎情理的,强行用所谓的天理来压制绝不可能有任何效果。

  王守仁并不知道,经过十几年的思考和求索,他已经在无意识中突破了朱圣人的体系,正向着自己那宏伟光辉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

  可要想走到这条圣贤之路的终点,他还必须找到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疑团的答案——“理”。

  虽然他不赞成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也不认可人心和天理的分离,但“理”毕竟还是存在的,只有找到这个神秘的“理”,他才能彻底击溃朱熹的体系,成就自己的圣贤之路。

  可是“理”在哪里呢?

  这又不是猪肉排骨,上对门王屠户那里花几文钱就能买到,奇珍异宝之类的虽然不容易搞到,但毕竟还有个盼头。可这个“理”看不见摸不着,连个奋斗方向都没有,上哪儿找去?

  于是唯一的方法只剩下了“格”。王守仁只能相信程颐老师的话了,今天“格”一个,明天“格”一个,相信总有一天能“格”出个结果的。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过去,啥都没有“格”出来,王守仁十分苦恼,他开始意识到可能是方法不对,可他也没有别的法子,只能整日冥思苦想,但无论如何,他依然坚定地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是能够成功的。

  因为他隐约地感觉到,自己已经接近了那个最终疑团的谜底。

  成功确实就要到来了,可是老天爷偏偏不做亏本买卖,在将真相透露给王守仁之前,它还要给他一次沉重的打击,考验他的承受能力,以确认他是否有足够的资格来获知这个最大的秘密。

  这就是之前提到过的六部九卿上书事件,事实证明,哲学家王守仁先生不是一个只会整日空想漫谈的人,他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和勇气。南京的言官戴铣上书被廷杖,大家都上书去救,由于刘瑾过于强势,很多人的奏折上都只谈从宽处理,唯独这位仁兄,不但要救人,还在奏章中颇有新意地给了这位司礼监一个响亮的称呼——权奸。

  刘瑾气坏了,在当时众多的上书者中,他特别关照了王守仁,不但打了他四十廷杖,还把他贬为贵州龙场驿的驿丞。

  这个职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贵州龙场招待所的所长。龙场就在今天的贵州省修文县(贵阳市管辖)境内,在改革开放的二十一世纪,那地方都还算不发达地区,在明代就更不用说了,压根就没什么人,那里的招待所别说人,连鬼都不去住。

  王守仁原先大小也是个六品主事,结果一下子变成了王所长,那么龙场招待所所长是几品呢?

  答案是没品。也就是说大明国的官员等级序列里根本就没这一号人物,基本算是清除出高级公务员队伍了。

  于是,天资聪慧、进士出身的王哲学家就此落到了人生的最低谷,可这还没完,还有一场更为严峻的生死考验在等待着他。

  刘瑾是一个办事效率很高、做事很绝的人,他罢了王守仁的官,打了他的屁股,却并不肯就此甘休,为了一解心头之恨,他特地找来了杀手,准备在王守仁离开京城赴任途中干掉他。

  这一招确实出人意料,一般说来很难防备,可惜刘瑾并不真正了解王守仁。这位兄台虽然平日研究哲学,每天“格”物,看起来傻乎乎的,其实他还有着另外不为人知的一面。

  王守仁从小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应该算是个人精,连他那考上状元的爹都被折腾得无可奈何,初中文化的刘瑾就更不是他的对手了。

  他早就料到刘瑾不会放过他,便在经过杭州时玩了一个把戏,把自己的帽子和鞋子丢进了钱塘江,为了达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目的,王哲学家做戏也做了全套,还留了封遗书,大意是我因为被人整得很惨,精神压力太大,所以投江自尽了。

  这一招很绝,杀手们听说这人已经自尽,就回去交差了,更搞笑的是连杭州的官员们也信以为真,还专门派人在江边给他招魂。

  而与此同时,魂魄完好的王守仁已经流窜到了福建,他虽然保住了命,却面临着一个更为麻烦的问题——下一步怎么办?

  不能回京城了,更不想去贵州,想来想去也没出路,看来只能继续流窜当盲流了。

  可盲目流动也得有个流动方向才行,往南走,还是往北走?

  在武夷山,王守仁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因为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老朋友。他乡遇故知,王守仁高兴之余,便向对方请教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办。

  他的这位朋友思考了很久,给了他一个天才的建议:

  “还是算一卦吧。”(似曾相识)

  于是,一百多年前老朱同志参加革命前的那一幕又重演了,在王守仁紧张的注视下,算卦的结果出来了:利在南方。

  那就去南方吧。

  王守仁告别了朋友,踏上了新的征途,但他仍然不愿意去贵州,便选定了另一目的地——南京。

  此时他的父亲王华正在南京做官,而且还是高级干部——吏部尚书。但王守仁此去并非是投奔父亲,而且是秘密前往的,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挂了号,稍有不慎,可能会把父亲也拉下水。他之所以要去南京,只是因为还有一件事情没有了结。

  王守仁十分清楚,自己的父亲是一个传统古板的读书人,他并没有什么伟大的梦想,只希望儿子能够追随自己的足迹,好好读书做人,将来混个功名,可现实是残酷的,自己从小胡思乱想就不说了,十几年都没让他消停过,好不容易考中了个进士,现在还被免了官。

  事到如今前途已经没有了,要想避祸,看来也只能去深山老林隐居,但在这之前,必须给父亲一个交代。

  于是他连夜启程赶往南京,见到了他的父亲。

  父亲老了。

  经过二十多年的岁月磨砺,当年那个一本正经板着脸训人的中年人已经变成了白发苍苍、满面风霜的老人。

  见到儿子的王华十分激动,他先前以为儿子真的死了,悲痛万分,现在见到活人,高兴得老泪纵横,一句话也说不出口,只是不断地抹着眼泪。

  王守仁则生平第一次用愧疚的语气向父亲致歉:

  “我意气用事,把功名丢了,对不起父亲大人。”

  可是他听到的却是这样一个意外的答案:

  “不,这件事情你做得很对。”

  王守仁诧异地抬起头,看着欣慰颔首的父亲,他这才明白,那个小时候刻板地管束自己,看似不通情理的父亲,是一个善良宽容的人。

  经过与“劣子”长达十余年的不懈“斗争”,王华终于了解了儿子的本性和追求,他开始相信,这个“劣子”会成就比自己更为伟大的事业,他的未来不可限量。

  父子交谈之后,王华问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你今后打算怎么办?”

  王守仁叹了口气:

  “我在这里只会连累父亲,京城也已回不去,只能找个地方隐居。”

  这看来已经是唯一的方法,但王华却摇了摇头。

  “你还是去上任吧。”

  上任?到哪里上任?去当所长?

  “毕竟你还是朝廷的人,既然委任于你,你就有责任在身,还是去吧。”

  王守仁同意了,他是一个负责任的人。

  就这样,拜别了父亲,王守仁带领着随从,踏上了前往贵州龙场驿站的道路。在那里,他将经受有生以来最沉重的痛苦,并最终获知那个秘密的答案。

  【悟】

  王所长向着他的就职地前进了,由于他的父亲是高级干部,所以多少还给了他几个随从下人陪他一起上路,但这些人并不知道他们此行的目的地,只知道是跟王大人的儿子去就任官职。

  这么好的差事大家积极性自然很高,一路上欢歌笑语不断,只有王守仁不动声色,因为只有他知道要去哪里,去干什么。

  走着走着,随从们发现不对劲了,好地方都走过了,越走越偏,越走越远,老兄你到底要去哪里啊?

  王守仁还是比较实诚的,他说了实话:

  “我们要去贵州龙场。”

  随从们的脸立马就白了,王大人你太不仗义了,那里平时可是发配犯人的地方啊!

  面对着随从们的窃窃私语,王守仁十分坦然:

  “如果你们不愿意去,那就回去吧。”

  看着犹豫不决的随从,王守仁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拾起行李,向前方走去。

  夕阳之下,王守仁那孤独的身影越来越远,突然,远处传来了王守仁的大声吟诵:

  〖客行日日万锋头,山水南来亦胜游。
  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
  蛮烟喜过青扬瘴,乡思愁经芳杜洲。
  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

  “天下之大,虽离家万里,何处不可往!何事不可为!”王守仁大笑着。

  在这振聋发聩的笑声中,随从们开始收拾行装,快步上前,赶上了王守仁的脚步。

  王守仁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是值得钦佩的,可是真正说了算的还是革命现实主义。当他来到自己的就职地时,才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地方叫做龙场——龙才能住的场所。

  此地穷山恶水,荆棘丛生,方圆数里还是无人区,龙场龙场,是不是龙住过的场所不知道,但反正不是人待的地方。

  而不久之后,王守仁就发现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驿站。

  当他来到此地,准备接任驿站职位的时候,只看到了一个老弱不堪的老头,他十分奇怪,便开始问话:

  “此地可是龙场?”

  “回王大人,这里确是龙场。”

  “驿丞在哪里?”

  “就是我。”

  “那驿卒(工作人员)呢?”

  “也是我。”

  “其他人呢?”

  “没有其他人了,只有我而已。”

  王守仁急了:

  “怎么会只有你呢?按照朝廷律令规定,这里应该是有驿卒的!”

  老头双手一摊:

  “王大人,按规定这里应该是有的,可是这里确实没有啊。”

  看着眼前这个一脸无辜的老头,王守仁无可奈何地瘫坐在地上。

  想到过惨,没想到会这么惨。

  要说这世上还是好人多,老头交接完走后没多久,又折转了回来:

  “王大人,如果你在这里碰到了汉人,那可千万要小心!”

  “为什么?”

  “这里地势险恶,要不是流窜犯,或是穷凶极恶之徒,谁肯跑到这里来啊!”

  “那本地的苗人呢?”

  “喔,这个就不用操心了,他们除了时不时闹点事,烧个房子外,其余时间是不会来打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