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象是多了根把各种知识穿插联系的纽带,使它们成为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让你相得益彰受用无穷。我现在就把这套气功的口决传授给你,你用心地记下来。”程汉章有意放缓节奏传授了三遍后问道:“季凡你都记住了吗?”
“师傅我差不多记全了。”季凡胸有成竹地回答道。
“噢,那你背诵一遍让我听听。”程汉章难以置信地说道,这口决读起来晦涩绕嘴,他不敢相信季凡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把它毫无遗漏的全部记下。
“天地氤氲,万物化纯,身致虚极,心守静笃,生气盈然,神机始发。游心于淡,合气为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无穷,心地纯真,复归于朴。”季凡抑扬顿挫地诵来不差丝毫,程汉章听在耳中是又惊又喜,“此子博闻强记,天机门复兴有望矣。”
“汉章该吃饭了,饭菜都快凉了。”陈晶在外面催促道。
“咱们先去吃饭,一会儿我要和你对弈一局,也不知你小子最近棋艺是否有所长进?”程汉章笑呵呵地说道。
“汉章你难得这么高兴,不喝点吗?”陈晶关切地询问道。
“我今天收了一个非常出色的徒弟当然高兴了。”程汉章志得意满地说道。
“你一向择徒甚严,这可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呀,汉章恭喜这回终于有了衣钵传人。”陈晶转头又对季凡说道:“你师傅难得器重于你,将你收录门下,你可不要枉费了他对你的一番苦心呢!”
“请师母放心,您的教侮季凡一定铭记在心绝不敢忘怀。”季凡说道,几样简单的家常小菜,倒也烧得精致可口,季凡食指大动,连吃了三大碗这才放下碗筷。
“晶儿,把我那珍藏多年的思茅古茶沏上一壶。”程汉章说道。
一会儿功夫室内顿时茶香四溢满屋飘香,“什么茶味道这么香?”季凡嗅了嗅鼻子说道。
“季凡这可是你师父压箱底的沉货,他自己轻易都舍不得喝的。”陈晶端起紫砂壶一边向细瓷茶杯里注水,一边说道,湛青碧绿的茶叶飘浮在细瓷茶杯里煞是好看。
“你师母此话倒是不假,这思茅古茶在海底沉睡了上百年,你能喝到它也是你的福分。”程汉章微微一笑说道。
“沉睡海底?”季凡闻言有些不解地问道。
“不错!这茶是我多年的老朋友——瑞典哥德堡号的船长安德森从一艘沉在南海海底的中国古船上打捞出来的,他知道我喜欢喝茶于是就送给了我。这茶算来也得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季凡云南的普洱茶你应该有所耳闻吧?”程汉章问道。
“北纬25度以南的云南自古以来就盛产茶叶,被誉为世界茶树的发源地。而居住在中国高原地带的藏族同胞,经年以牛羊肉为主食,缺少蔬菜,而普洱茶清热、解毒、润燥的功能,恰好可以调理膳食结构,正所谓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于是,历史上,云南的商人便用普洱茶与西藏的马匹和药材交换。在崇山峻岭、雪域高原的翻越中,‘茶马古道’由此而生。按照专家的说法,不管历史上还是今天,普洱茶因为有降低血脂等诸多保健功效,加上人们生活水平改善,大受人们欢迎。”季凡侃侃回答道。
“你说的很有道理,思茅被称为茶文化的绿洲,茶马古道文明的起点,这些年随着普洱茶的热销已越来越引起世人关注。传统的普洱茶缓慢的发酵过程就是它品质形成和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要经过二十多年才能达到完美的程度。我们现在喝的这叫思茅女儿茶,这可是普洱茶中的极品啊!相传是古时候年轻的女孩在春季的谷雨前后采集新茶芽,装入竹筒后,进行适当的烤制,保存在房梁上,等女孩长大成人,婚嫁之前再取出变卖,用所得的银两购置嫁妆,因而被称为女儿茶。近些年来,人们竞相品鉴和收藏普洱茶,并把它称为‘有生命的古董’,特别是在广东东莞一带这已经蔚然成风,很多人热衷于玩茶。现在的东莞据说至少有200万人在收藏陈年古董茶,2002年11月,国际贸易广州春秋优质茶评比会上,鲁迅先生收藏的20克普洱茶曾拍卖出16万元的高价。
季凡细细品味这茶汤色艳丽口味醇厚不由赞道:“果然是好茶,历经百年仍然香味持久。”
此时程汉章拿出那套榧木棋盘轻轻放在黄花梨的茶几上象是无意地问道:“围棋棋手分有九段是为九品,你知道都是哪九品吗?”
季凡笑道:“师父这你可难不倒我,北宋张拟在《棋经。品格篇》曾云: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门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
“不错,我果然没有看走眼。”程汉章付之一笑随即抓起一大把棋子开始猜先,程汉章以星、无忧角开局,行棋未几,于右上角成势。季凡执白后行,从外围着手,以其超卓的大局观掌控局面,他先从中腹落子,如疾风暴雨水银泻地般侵入右上角黑棋模样。
“季凡你小子几天不见,棋风倒是凌厉老到了许多呀!”程汉章苦苦思索着应对之策说道,听了程汉章的话季凡倒是深有感触,望着场面占优的白棋,他自己也不知今天大局观为何变得如此强大。
憂優書萌 UUTxt。COm 全文自板阅读
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四十九章 传说中的鱼脑冻碎石砚 字数:2324
程汉章见黑棋局面堪忧忙于守空,短兵相接后季凡则再次深入右上角做出一劫,此着手法老到,井然有序,令黑棋颇为棘手,程汉章思索再三,也只能做出让步,听凭白棋在右上角吃掉两颗黑子,白棋瞬间天堑变通途,从此放心大胆地长驱直入与黑棋会猎中原。
打劫过程中,季凡进退有度,取舍自如,先是借找劫之机,夺取黑棋右下角,而后又迅速转身,弃角换取边上成势,其灵动着法显示出炉火纯青的局面掌控功力。程汉章不能忍受白棋在棋盘下边围出巨大模样,遂从棋盘二路潜入,着法刁钻诡异,俨然星星之火,黑棋孤棋渐渐壮大。此时季凡倒也不慌不忙,利用左边黑棋大块亦未活净的软肋,左右开弓,黑棋两边受欺,好不忙乱。
“你小子下手倒够狠的!”程汉章见场上形势不妙强颜欢笑地说道,此时已显败势的程汉章异常老到地弈出惊人之着,他以一手很难想到的“靠”在中腹强行分断白棋。一旦季凡应对有误,必将被黑棋卷杀一块,棋局即告逆转。但季凡洞若观火,根本不给他可趁之机,一手平凡却显功底的“顶”宣告黑棋搅局无效。如果黑棋执意分断白棋,白棋只需简单地一挖,黑棋即已无应手,至此,程汉章见败局已定,只好推枰认输,“看不出你小子下棋真有一套,今天这一局我是输的心服口服啊!”
“多谢师父承让,时候不早我先回去了。”季凡站起身准备告辞。
“这里记载着太虚气功的修炼方法,你拿回去照着好好练习,如有不懂之处只管来问我。”离开时程汉章递给季凡一本纸张泛黄的线装古籍。
回到家中季凡按照书上的说明,盘膝坐在床上,排除杂念凝神聚气进入了忘我的境界,运气在体内运转一周天,最后纳入小腹的丹田处,睁开双眼只感觉浑身上下说不出的神清气爽。
此时看到放在桌上的那品砚台这才想起,当时在许传尧家中自己只是粗略地看了看,根本没来得及上手仔细审视。
砚,本义是指光滑的石头,雕刻成为研墨、盛墨、舔笔的器具,又称砚海、砚池、石友、墨海等,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与笔、墨、纸构成不可分割的关系,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文房四宝”,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一般来说,古玩文物年代越久远,就越具有价值,而唯有这砚台是个例外。中国最早的砚台起源于汉代,但是汉、唐、宋时期的砚台都是以实用为目的,所以用料不太讲究。到了明清以后,文人将玩砚台当成一种时尚,选材要求越来越高,砚台的观赏和收藏价值也因此大大提高。在众砚中,人们把广东肇庆的端砚、江西婺源的歙砚、甘肃临潭的洮河砚、山西绛州的澄泥砚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砚。
眼前这品砚台呈长方形,石色青灰偏绿,石质娇嫩、细腻,堪称端砚中的上品,砚堂内的“鱼脑冻”由各色的小石子集聚而成,诱人可爱。所谓“鱼脑冻”是砚台的一种天然形成的一种花纹,砚石里不同成分在千万年的地层中,日积月累就会形成的的许多不同的花纹,砚台里的砚堂里发白的斑纹像鱼脑,因此通常称之为“鱼脑冻”;而砚堂周围的花纹似火烧留下的印,人们称这“火捺”。砚侧用隶书刻有十四字铭文:“青牛粗解耕耘债,啃草坡头卧斜阳。”
先是由碎石组成的鱼脑冻,然后是含有青牛的铭文,此时季凡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四句谒语:“白鹤啄松,青牛眠草;瓜迭垂实,猕猴捧桃。”难道说眼前这品端砚就是传说中失传已久的被誉为“广东三宝”之一的鱼脑冻碎石砚?
季凡轻轻地朝砚台上擦了点水,令人感到不可思异的一幕发生了,只是砚台里本是碎石的位置竟然奇迹般地出现了一只青牛的形象,这只憨态可鞠的青牛神态悠闲地卧在草地上,周围是碧绿的青草。
果真如此,季凡见此情景不由想起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那还是在解放不久的1951年,一天,一位中年妇女来到了广州市最著名的古董街——文德路,她在这条街上徘徊了半天,才颤颤巍巍地走进了一家古玩店。随后她地掏出一个小包裹,并小心翼翼地将它打开,顿时一方砚台显露出来,古玩店将中年妇女的这方黑色、呈长方形的砚台反复地看了又看,似乎也没看出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于是摇了摇头把它还给了中年妇女。
中年妇女感到无比失望,叹了口气,就在她转身刚要离去时,旁边一个穿西装一脸书生气的中年人突然发话道:“等等,这砚台我要了,你开个价吧?”中年妇女张口要了160块,穿西装的中年人也没和她讲价,随即付给了她160块,买下了这方砚台。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古玩店的店主奇怪他为什么要花重金买下一方在别人眼里看似很普通的砚台呢?这位穿西装的中年人是这家古玩店的常客,等那位妇女离开后,他叫店主端来一碗水,店主对此不解其意,他笑而不答,只神秘地回答道:“不用着急,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穿西装的中年人将碗中的清水轻轻地擦在砚台上,很快,砚台上竟奇迹般地出现了一只猴子的形象,这只猴子呈蹲坐状,似乎在回首张望,嘴角还流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店主惊奇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连连懊悔刚才自己的粗心大意,错过一件稀世珍品。可是,这砚台上怎么会有一只猴子的形象呢?
原来这砚堂上生就一块珍贵的“鱼脑冻”,它呈现出黄白色,像鱼脑一样清晰透彻,这在端石中非常稀有,十分难得。更加离奇的是,这块“鱼脑冻”呈现出一个蹲坐的猕猴形象,眼、鼻、嘴和前足都栩栩如生,形出天然,绝无仅有。此砚妙在它平时通体泛黑,毫不引人注目,猴形也不突出。但令人感到神奇的是,只要用湿布轻拭一下,砚堂里“鱼脑冻”的花纹就会立刻清晰无比地显示出猕猴的形象来。
幽U书盟 uUtXt。CoM 铨文字坂月镀
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五十章 千金猴王砚的由来 字数:2761
这位火眼金睛识出这方砚台的人,是中国着名的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和古文物研究专家商承祚,他是位受人尊敬的学者,抗战时期,他曾冒着战火在长沙抢救文物,其中包括一面珍贵的战国古铜镜。商承祚拿着砚台反复观看,他兴致勃勃地告诉店主,这砚台名叫千金猴王砚,它可大有来头,还与中国历史名人张之洞有关。
张之洞是中国晚清时期的朝廷重臣,做官向来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相传,1880年,清朝宫里出了一件事,惹得朝野哗然,事情虽不大,但却关乎慈禧太后的脸面。
话说一日,慈禧太后让太监给她妹妹送几盒食物。可是送东西的太监没按规矩携带出宫的腰牌,宫里也没有事先跟守门的护军打招呼,结果护军不肯放行。于是太监就跟护军吵了起来,一怒之下还摔掉了食盒。太监回去报告老佛爷说是护军无礼,不仅不让他出去,还砸了东西。慈禧太后闻言大怒,立即下令罢免护军都统,并将当值护军并刑部处以重罚。当时,太监在宫中的地位已经变得越来越跋扈,所以朝廷大臣们反应强烈,一致认为慈禧处置不当。可是老佛爷就是谁的话也听不进去。
最后还是张之洞出面,他不像众人谏官那样一上来就把茅头指向太监的跋扈,暗示慈禧太后宠信宦官,而是从老佛爷的自身安全角度出发,说明宫门护卫制度严格的必要性。话说得入情入理,不得不让老佛爷动心,最后护军得以保全性命,涉事的太监也受到了惩罚。由此看出张之洞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虽然直言敢谏,但也一直官运亨通。
清朝光绪年间,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主持在广东的肇庆开发砚台。在肇庆斧柯山以及北岭一带,方圆近百平方公里内,分布着数十处砚坑,着名的端石就产自这些坑洞,其中“老坑”出产的砚石最为名贵,细腻娇嫩、致密坚实,发墨效果好,磨出的墨细腻油润,不易干涸,深得历代文人和帝王将相的喜爱。传说用端砚磨出来的墨汁“隆冬不冰”,写在纸上的字“虫蚁不蛀”。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位广东秀才进京考,天寒地冻,水滴在砚台上,即刻结冰,只有迹位秀才携带的端砚,对着砚台呵气,研出的墨汁不会结冰。
古时在老坑采石十分艰辛,坑洞在水下,长约八十多米,在冬天枯水季节,几十人下到洞里,隔一米坐一人,排成一列,用陶罐把洞内的积水一罐一罐淘出去,即使昼夜不停,也要耗时一两个月,等到洞内没有积水后才能采石。老坑洞内最高只有1米左右,砚工要冒着塌方的危险,弯着身子进入,拿坑内的西洞来说,只能容纳四个人,两个人开凿,必须弯着腰或者仰着,另两个拿着灯火的人必须躺下,即使坐着的高度也没有。由于老坑石弥足珍贵,一度成为贡品进献朝廷,所以古时老坑一直是由官府管辖,有专人把守,石工们进洞采石,必须裸体,一是因为洞内潮湿,二是避免石工偷藏端石。为了保护砚石资源,历史上曾多次封坑禁采,封坑时间并不固定,重新开采也不定时。
张之洞特别钟爱广东的端砚,他命手下的幕僚何蓬洲负责组织开坑挖石造砚台。当时的挖掘工作非常艰苦,在江边的悬崖峭壁下挖洞开采,每采到好端石,何蓬洲便令工匠制成好砚送给张之洞。这一日,何蓬洲来坑地视察,这时有人来报,说挖到了三块上好的砚石。何蓬洲闻迅二话没说,就直奔老坑,只见端石上面花纹绚丽,这样天然的砚石可遇不可求,而且还一下子就是三块,就更是难得。
何蓬洲聘请当时肇庆黄岗着名的制砚世家郭家的传人郭兰祥大师依据这三块端石的特点,专门打造了三方砚台。每一方都有一只酷似动物的花纹形象,一方似猴,为猴王砚;一方为鹤;还有一方像卧牛。三方砚台乃自然的造化,何蓬洲得到之后,喜得手舞足蹈。出于对这三方砚台的钟爱,何蓬洲没有象往常将它们交给张之洞,而是自己偷偷地藏了起来。由于这三方砚台被秘密地私藏了起来,所以世人根本无缘得见。
商承祚先生幸运地买到了这方千金猴王砚,那么另外两方砚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