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一一五师征战实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八路军一一五师征战实录-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忍,则乱大谋”。罗荣桓与李欣围炉长谈,并不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已近拂晓,为了避免暴露身份,李欣便起身告辞。
  在115师师部还有另一位人物,也可以在霍守义处登堂入室,同谷牧、李欣等人进行联络,又不致引起霍守义的怀疑,他就是115师的联络科长勒怀刚。
  勒怀刚的父亲斯云鹗,曾当过吴佩孚的副司令和河南省省长,同于学忠有袍泽之谊。他的伯父靳云鹏,在北洋军阀政府里曾两度出任国务总理,与张作霖是儿女亲家。
  靳怀刚在北平读书时,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抗战爆发后回故乡山东邹县组织游击队,不成,赴延安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奉调到鲁南做联络工作。他与地委书记宋子成等都住在万春圃家后院,罗荣桓同他们结邻而居。罗荣桓平时不苟言笑,可在同靳怀刚熟悉后,却常常同靳开个玩笑,把靳称为“靳少爷”。
  在共产党和八路军中,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而最后投身于革命的人不少,但像靳怀刚这样出身于显赫家庭的人却不多。一天,罗荣桓问靳怀刚:“你家的生活条件那样好,为什么要参加革命呢?”勒讲了他家大多数成员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后说:“在那个家庭里,人和人的关系除了金钱没有别的。
  我实在不愿意同流合污,我怄不了那个气。”
  罗荣桓点点头说:“你参加革命完全可以理解。中国有许多出身于官宦之家的知识分子能够参加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一个特点。”
  霍守义是张作霖的老部下,早就认识靳怀刚,称呼靳为“老弟”。由于有这层关系,罗荣桓便让靳怀刚继续联络东北军。根据统战工作的需要,罗荣桓感到靳怀刚的职务太低,于是就任命靳怀刚为115师的后方政治部主任。
  八路军115师在与东北军搞统一战线时,决不一味追求合作,放弃自己的原则。他注意采取既团结又斗争的策略,每次派王秉璋和靳怀刚去112师之前,都要找地委书记宋子成、群工部长刘兴元、峄县县长潘振武等研究谈判预案,设想霍守义可能提出的一些问题及应如何答复。
  罗荣桓还向王秉璋、靳怀刚交代,要反复讲八路军和东北军是老朋友,对霍守义在抗日中的功绩充分肯定,但在原则问题上又要寸步不让。
  靳怀刚同霍守义有时争论得面红耳赤。霍守义争论不过时,便说:“哎呀,老弟,先吃饭,吃了饭再谈。”由于靳怀刚按照罗荣桓的指示,既坚持原则,又注意把握必要的灵活性,同时也由于靳怀刚同霍守义的历史渊源,使得双方没有因争论的激烈而闹翻。
  由于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又有那么多优秀的人才,所以115师的统战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为其在山东站稳脚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挤走费县县长李长胜
  在对霍守义的统战工作中,共产党、八路军获益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处理官里庄事件,从而挤走了顽固派县长李长胜。
  李长胜是沈鸿烈委任的费县县长。沈鸿烈虽是东北军出身,可政治态度与于学忠及霍守义不一样,他已死心塌地投靠蒋介石,是反对共产党、反对八路军的摩擦专家。而李长胜又是57军军长缪澄流的外甥。缪同沈在政治上沆瀣一气,是东北军中反动势力的代表。李长胜便依仗沈鸿烈和缪澄流作后台,处处同八路军和进步群众作对。
  1939年12月28日,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农民自卫团,在费县官里庄开会,邀请李长胜参加。李长胜带了一些保安队闯到会场后,就以县长身份提出要检阅自卫团,强令自卫团架起枪支,排队集合,然后指使部下开枪,当场打死自卫团干部和团员6人,打伤20余人。这就是震惊鲁南的“官里庄惨案”。
  消息传出后,鲁南地委和四县边联的领导人立即开会研究对策,并请示罗荣桓。罗荣桓说:“要抓住这个事件,首先组织群众到霍守义的驻地示威游行,要求霍守义严惩杀人凶手。”有的干部感到,向霍守义请愿不管用。罗荣桓说:“李长胜行凶是在霍守义管辖的地盘里。霍守义还是抗日的,虽然他不想得罪他的上司缪澄流,可也不会支持李长胜,我们向他请愿,造成声势,下面的文章就好做了。”
  第二天,数百名农救会会员、自卫团团员,护卫着几十名死难者家属,涌向112师师部,在门外高呼口号,强烈要求严惩凶手,为死难者报仇伸冤。
  事情果不出罗荣桓所料。霍守义也感到李长胜办的这件事的性质比较恶劣,于是派人接见群众,表示:“李长胜制造事端,开枪打人是不对的,我们要做调查。”并表示要向死难者家属发放抚恤费和丧葬费。但是,当示威群众要求“严惩凶手”时,他却不予答复。
  罗荣桓听取了四县边联负责人的汇报后,对地委和边联的负责人说:“现在请愿已达到了目的。顽固派输了理,我们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群众要求报仇雪恨的劲头也鼓动起来了。下面的文章,就要转入武装斗争了,攻打李长胜的驻地崮口村,讨伐顽固派!”
  于是,地委召开了紧急会议,成立了前敌委员会,调集了24个农民自卫团,兵分5路,把李长胜盘踞的崮口包围得水泄不通。
  李长胜据坚固守,自卫团久攻不下。有的干部担心时间久了,霍守义会来增援。罗荣桓好像猜透了大家的心思,及时写了一封信送到前线。他在信上说:经过前一阶段的揭露和斗争,李长胜破坏抗日、破坏团结的罪行有目共睹,已成为众矢之的。霍守义未答应群众严惩凶手的要求,也算可以向其上司交差了。霍守义也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他也希望有人来教训教训李长胜。其实霍守义是不会进一步公开支持李长胜的,要不是受其身份的限制,甚至可能还要去帮一把呢。罗荣桓还说,有八路军做你们的后盾,霍守义即使想援助李长胜也不行。最后罗荣桓要农民自卫队坚定信心,持久围困,不要急躁,不要硬打硬拼,李长胜总有一天会挺不下去的。
  这封信传达下去后,包围崮口的各路指战员和自卫团员的战斗情绪更加高涨。与此同时,罗荣桓继续派靳怀刚等到霍守义那里做疏通工作。果然不出罗荣桓所料,霍守义一直按兵不动。李长胜也终于支撑不住了,在一个夜晚狼狈逃跑。八路军收复崮口,挤走了李长胜,建立了费县民主政府,这样八路军在费县又“放”了一位县长。
  1940年1月27日,115师将挤走李长胜的经验通报所属部队,电报说:“我们对于(顽固派的)武装冲突,事先应争取在政治上的绝对优势,造成一般社会舆论对我们的支持和声援……”
  罗荣桓还考虑,反摩擦斗争政策性很强,因此要求各部队遇到类似情况,应“及时电告师部转各方,以便应付上层关系”,同时要求各部队注意:“不能把所有杂色部队都看成反共反八路军的力量而采取同样的手段来对待”。
  1940年2月7日,罗荣桓和陈光致电中央军委,汇报了官里庄惨案和对顽固派反击的情况。2月11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了中共中央给115师的复电:“陈、罗七日电今看到,所取方针是正确的,望坚决执行。”复电还说:“沈鸿烈属于顽固派,对我百端摩擦,故须在自卫原则下坚决消灭之……于学忠与沈鸿烈不同,他是尚有希望的,除对其反共政训人员应加以坚决打击外,对东北军应极力争取,至少使之取中立态度。”中共中央同时将这一份重要电报,发给朱德、彭德怀、杨尚昆、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和朱瑞。
  由于115师政策正确,奉行将于学忠和沈鸿烈区别对待的方针,团结了东北军,于学忠和霍守义在山东基本上保持中立态度。1940年底,霍守义所率部队开往苏北后,115师还同他们有电报来往。随后新四军第3师师长黄克诚,又派人与霍守义疏通关系,继续与其保持良好的关系。这对于八路军和新四军反对日伪军的“扫荡”、“蚕食”,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打“祝家庄”
  1940年1月初,八路军115师在挤走李长胜的同时,罗荣桓与陈光又制定了新的行动方案,其要点是:创立以抱犊崮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并于近期进攻白彦,经营天宝山,争取与泰西山区和沂蒙山区打通联络,留主力一部坚持冀鲁边的斗争;在鲁西的萧华部与杨勇部应沿黄河而打成一片,巩固鲁西和泰西的抗日根据地;苏鲁豫支队彭明治等率3大队开辟湖西金县、单县等地区,2大队调鲁南,与陇海路南之1大队相配合,沿陇海路两侧向东推进。
  此前,1939年9月下旬,萧华已奉八路军前进指挥部的命令,率挺进纵队机关和主力一部,由冀鲁边转移到鲁西北。10月间,按师部的决定,与杨勇部合编为343旅,兼鲁西军区,由杨勇任旅长兼司令员,萧华任政委,统一领导鲁西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这一行动方案的关键是应首先拿下白彦。
  白彦,位于抱犊崮与天宝山区的中间,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是鲁南通往沂蒙山区的必经之地。大地主孙鹤龄为当地一霸。他的儿子孙益庚是白彦的乡长。在这一地区,孙家可谓是有钱有势,加上孙鹤龄有自己的武装,在其庄园的周围建有炮楼,因此当地人把白彦称为“祝家庄”,孙鹤龄被称为“庄主”。
  在此之前,115师本着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的原则,曾派人与孙鹤龄联络,想争取他一道抗日,但孙氏父子不仅拒绝了115师的倡议,而且还与日伪勾结,强迫周围几十个村庄组织反动民团,断绝交通,成为八路军向天宝山区发展、打通沂蒙山区联系的巨大障碍。于是,罗荣桓和陈光决定拔掉这颗钉子,拿下“祝家庄”。
  1940年春节前的一天,115师第686团团长张仁初接到通知,飞马赶到师部。陈光和罗荣桓把他带到作战室,陈光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黑点说:“张仁初,有任务了,师部决定让你们团去拔个钉子。”张仁初趋前一看,正是他早已料到的白彦。他就像打了一针兴奋剂,高兴极了。
  张仁初是湖北黄安人,长征时是四方面军33军的一个营长。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调到一方面军。他文化水平不高,可身经百战,打起仗来,眼珠子一瞪便不顾一切,不把敌人消灭绝不罢休,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张疯子”。
  张仁初能打下白彦,罗荣桓和陈光都不怀疑。然而,这个地方对八路军和日伪军来说都是太重要了。敌人丢掉之后决不会善罢甘休的,可能要反复争夺,对此有必要早打招呼。于是,给张仁初讲完任务后,罗荣桓又叮嘱道:“这可是个咽喉之地,敌人绝不会轻易放弃。我们拔掉了,敌人还可能再钉上,要准备与敌人反复争夺。”
  张仁初点点头,表示完全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
  “打下白彦后,”罗荣桓右手来回一划,接着说:“要立即把敌人留下的工事毁掉,迅速把群众发动起来。发动群众,是我们在白彦立足的关键。”
  “明白。”张仁初知道,坚固工事对于八路军来说并无多大好处,而让敌人占据了倒会造成麻烦。八路军的铜墙铁壁是人民群众,而不是工事。
  为了解除张仁初的后顾之忧,陈光又向张仁初介绍了其他方面的部署,“我们已经命令梁兴初部在郯城、码头镇一带牵制南面的敌人。另外,苏鲁豫支队的胡(炳云)田(维扬)大队,也从陇海路南开过来了,再加上特务团,都要配合你们作战,还要通知孔昭同部在北面策应。我们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你尽管放心地打。”
  “是!”
  接着,罗荣桓笑着问:“还有什么困难吗?”
  “没有,坚决完成任务。”张仁初向两位首长敬了礼,便回去进行作战的准备工作去了。
  2月13日,农历正月初六,天下着鹅毛大雪,大炉西面的抱犊崮戴上了一顶白帽子。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罗荣桓和陈光带领师部出发了。师部是白天走的,686团走得早,是夜间行动。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下雪天,尤其是雪夜,往往是发动奇袭的好时机。陈光和罗荣桓率领部队过完春节就对白彦实施进攻,这是敌人作梦也没有想到的。
  正月初九,686团第一次攻下白彦。可是人们却没有发现孙氏父子的行踪。原来,就在八路军攻打白彦的前几天,原东北军霍守义师因白彦恶霸孙鹤龄父子充当汉奸,勾结红枪会打死他们的伤员,于2月7日发动突然袭击,将孙氏父子活捉,随后将他们处决了。
  根据罗荣桓和陈光的指示,在攻下白彦后,部队抽调大批干部,协同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在原来伪区公所门前,挂起了“白彦区抗日民主政府”的牌子。115师还打开了孙鹤龄的粮仓,把粮食分给群众。那些把附近的树皮都剥光当粮食的贫苦百姓,手捧刚分到的口粮,眼睛里闪烁着感激的泪花。很快,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都组织起来了,地头场院响起了抗日的歌声,街头巷尾贴满了抗日的标语。
  115师一面进行训练,一面按事先的安排,拆毁了孙鹤龄经营了几十年的碉堡寨墙。
  3月4日,罗荣桓来到白彦检阅部队的训练成果,给大家讲了话。他说:“我们占了白彦,就像掐住了敌人的脖子,敌人是不会甘心的,现在他们肯定正在拼凑兵力,要夺回白彦。我们不能在这里和敌人死拼,要撤出去打。经过反复争夺之后,白彦终归会回到我们手里的。”
  确实,白彦不仅是八路军的交通枢纽,同样也是日伪军的交通枢纽。日军不但意识到白彦对自己的重要性,同时也想到八路军因得到白彦而获取的巨大利益。丢失了白彦,不仅仅是只丢了个村庄,同时也把周围几十个小村庄丢了。正像罗荣桓所预料到的那样,3月7日,驻邹县的日军100多人就向白彦扑来。看来这只是试探性的,115师特务团打了它一个伏击,这股敌人就退了回去。
  3月12日,日伪军又从北面的平邑、西北面的城后、东南面的梁丘调集了700余人,向白彦合击。八路军主动撤离白彦,在白彦两侧的山地里,与来犯之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日伪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进白彦。然而,这里已成为寂静的空镇,要修工事,抓不到民夫;要吃饭,找不到粮食;要喝水,井也被封了起来。
  当晚,第686团一部又攻入白彦。敌人无险可守,只得狼狈而逃。
  3月19日,敌人又拼凑2000余人,分为两路,东西对进,在白彦外围与八路军激战两天,占领白彦。当晚,115师又借助夜色的掩护攻进白彦,并与敌人展开了白刃肉搏战。日军支持不住,施放了一阵毒气后,便逃之夭夭了。
  在这里值得一提是日军施放毒气,并未影响八路军的作战,因为战前115师就进行了防化训练。当时,这支由“泥腿子”武装起来的八路军,就掌握了防化技能,不能不说是十分先进的。1939年抗大第五期特科防化队部分毕业学员被分配到115师后,就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在各旅团均设置了防化勤务主任,普遍进行了防化训练。这是八路军防化干部中比较早的一批。没想到115师刚刚进行完防化训练不久,就派上了用场。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