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学堂之用,第二次退款则作为发展教育文化之用。除之之外,美国人还在中国兴建了12所教会大学,包括后来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学。

  说句公道话,当时美国在对华态度上,与其他侵略国的确有明显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所持的这种“与众不同”的立场,与其“平等、公正”的建国理念及“民主、和平”的理想主义外交理念是相一致的。也许美国另有自己的想法和目的,但客观上来说,对中国的长远发展还是有益的。 

  1909年,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清华大学的雏形),地址就设在皇家园林之清华园,并开始考选留学生赴美学习。1911年初,在游美学务处的基础上,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学校正式成立,在此后十多年间,由此派出的留美学生达一千多人。1928年,清华学校改名为清华大学,由罗家伦出任校长。清华从创建伊始,其年度预算都是由美国的庚子退款作保障的。

  当年清华学校毕业走出去的留学生,如竺可桢、侯德榜、金岳霖、茅以升、叶企荪、梁思成、王力等,在学成后的几十年间,都成为了中国学术界的大师和泰斗级人物,这也算是机缘巧合,歪打正着吧!

  1914年一战爆发,中国于1917年8月参加协约国集团,反对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于是在当年即停付德国之赔款。191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战败,《凡尔赛和约》第128款规定德国放弃1917年3月14日以后的赔款,德国赔款即告终止。奥匈帝国一战后瓦解,奥地利和匈牙利也分别于1919年和1920年放弃所占奥匈帝国赔款。

  1917年俄国发生革命,苏俄政府宣布放弃帝俄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其中包括了庚子赔款中尚未付给的部分。

  1921年,美国带头把尚未偿付的庚子欠款全部退还。美国的退款对各国均发生启示作用,各国竞相效仿。1924年法国退还庚款;1925年比利时订立中比协定退还庚款;1926年,英国国会通过退还中国庚子赔款议案,退款用于向英国选派留学生等教育项目;同年,荷兰将庚款全部还给中国,指定用于水利事业65%,文化事业35%;1933年意大利退还庚款。

  惟有日本的退款,波折很大,争执颇多。庚子事变中,日本获益多多,对赔款的退还却不积极、不配合,包藏祸心。日本的所作所为,为世人所不齿。庚子年拳乱中,本对日本影响甚小事实上,中国人和日本同文同种,当时的义和团并没有把日本人当作金发碧眼的洋人看待,但日本却出兵积极,其目的是为了在列强面前显示自己的国力,并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的影响,其野心昭然若揭。 

  日本军队攻占天津后,抢银23万余两,在通州又抢银12万余两。攻占北京后,日军抢在各国之前,先从户部银库抢走291万多两银子送到日本使馆,继则从户部的缎匹库和颜料库抢走大量的绫罗锦缎,并洗劫了内务府仓库,抢走所有的仓米和银两。据统计,日本抢劫的物品价值共计367万余两。

  日本的抢劫,都是有组织的军队行为,其抢劫的对象都是清政府的官衙,所抢劫的银两、武器、粮食大部分归于国家,其中交给日本中央金库193万两,占总额的66%,其余的则归陆军省支配。也许正因为如此,日军才较少去骚扰民间,而俄、德、英等国士兵则多从民间抢劫。

  不仅如此,日本在庚子赔款总额中,所得赔款本额占中国庚子赔款总数的%。后在各国纷纷退赔庚子赔款时,日本态度消极,始终坚持以庚子退款的手段,在华搞所谓的“文化事业”。1923年到1936年间,其部分事业略具亲善旨意,但此时中日关系已经相当紧张,中国无一团体申请日本的退款补助。1936年以后,庚子赔款则全部用于侵华战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尾声
尾 声

  写到这里,《被谋杀的帝国晚清的死亡日记》就算告一段落了。看完本书的朋友也许要问,大清帝国还没结束呢,怎么就说是帝国的死亡日记呢?

  诚然,按道理笔者应该继续写一章《1911:革命纪》之类的,而且,笔者已经为此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已经着手开始写作,但最后却放弃了。

  笔者认为,帝国的死亡并不是因为外力的破坏,而是其本身已经丧失了自救能力。历史不是没有给大清帝国机会,但这些机会却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如愿。事实上,旧帝国本身的体系缺陷是机会的最大扼杀者。换句话说,谋杀大清帝国的,其实就是满清统治者自己。

  事实上,大清帝国的实质性死亡是从甲午战争的失败开始的,这场灾难性的战争不但壮大了它的对手,更要命的是,它让整个朝廷失去了国民的信赖和代表性,也失去了对地方上的控制力,这对于一个集权的帝制来说,无疑是颠覆性的。

  曾经有那么一个机会摆在清廷的面前,那就是甲午战败后国内风起云涌的改革图新运动,但这一切却因为极少数保守的权力拥有者的坚决反对而宣告失败,这本是帝国最后一次自救的机会,但却被无情的抛弃了。这样的结果只能把那些温和的改革派逼上革命的道路,孙中山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

  为什么要以《1900:庚子记》作为本书的结尾,因为庚子年发生的事情本身就是一个极其荒谬的产物。一个具有数千年文明的帝国,最终会以如此蒙昧和暴力的方式去对待外部世界和文明,这本身就说明了帝国的穷途末路。这是帝国的最后一次挣扎,而且只是一次挣扎,不是回光返照,更不是枯木逢春。暴动的结果,最终加速了帝国的死亡。

  帝国真正的回光返照,是在后来的“钦定立宪”计划,只可惜,在这个计划中,清廷不但没有丝毫的诚意,而且也来得太迟太迟了。

  但笔者并不认为改良救不了这个古老帝国。这也是笔者不愿意加入《1911:革命纪》的原因。革命的破坏,就好比将病人枪毙了事,固然简单易行,但这不等同于制度的再造。事实上,很多革命重建的效果远远不如改良的重构,革命带来的往往是暴力的反复,而不是进步的归宿。

  但让人遗憾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最后清王朝的覆灭,这近七十年的时间,帝国的当权者都没有很好的把握历史契机,最终导致了被革命推翻的结果。而革命的结果,却是让我们这个国度陷入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内外混战,整个中华大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种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就在当年被英法联军焚烧的圆明园里,残破的大水法依旧春风秋月,孤单的守候着这段远去的历史。当后人在废墟上凭吊的时候,回望一百多年前的这段历史,拥有的是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呢?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本书已出版
拙作《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已于2007年12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近日即将上架,目前在博库书城、当当、卓越等各大网上书店也已经开始销售。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的封面见个人相册。

  

  
  本书十分荣幸的请到《百家讲坛》文化名人纪连海、历史写作狂人赫连勃勃大王、《明朝出了个张居正》的作者清秋子在新书腰封上做了鼎力推荐。对此,笔者更是感激不尽!

  以下是编辑推荐,姑且红着脸贴一下罢:“网络写手才俊、史学新秀西门送客先生裁取晚清八段史事,钩沉索幽,推演成记。八记环环相扣,新见迭出,邀您一道破解晚清帝国的玲珑棋局。

  晚清七十年,变局耶?迷局耶?是为厄运的无可挽回,抑或新机遇的缘起?帝国往事正如过眼烟云,飘飘乎乎,纷纷扬扬。识者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书不惧艰难,立意透过晚清政局人事,探寻一个王朝下坠的轨迹。作者深谙良史之道,号脉精准,举重若轻,每每于历史的转弯处,见出兴亡盛衰之道。本书观点通达豁朗,语言明白晓畅,一个又一个历史的拐点,纹理脉络清晰可辨。纵是冷眼静观,亦可见出一副热心肠。”

  感谢那些热情参与的广大网友们,是你们的关注和支持让我有写作的动力,对此十分的感谢!

  同时也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各位编辑老师,感谢他们对小书的厚爱和努力。

  
  封底推荐语:

  本书展现了晚清历史的瑰丽画卷,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中国近代史另类之作 

  ——《百家讲坛》文化名人纪连海 

  这部作品可谓是厚积薄发,算得上是近期解读晚清历史的一部通俗力作。通过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晚清影像。 

  ――历史写作狂人赫连勃勃大王 

  历史的写作,须耐得住长久的寂寞。西门兄青灯下书写通俗晚清历史,于平易中可见大家手笔。

  ――著名网络作家、《明朝出了个张居正》作者清秋子

  
  当当网地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