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日本战国史-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实。畠山义就和游佐国助则仓皇出逃。。 最好的txt下载网

应仁之乱(6)
弥三郎的错误和当初游佐国助的错误一样:没有斩草除根。畠山义就在当年十二月卷土重来,击败弥三郎,弥三郎逃走,幕府像墙头草一样,立刻宣布畠山义就抢位有效,重新颁布命令通缉弥三郎。
  幕府的治罚是一回事,弥三郎的实力是另一回事,何况他还有细川家以及大和国的僧侣集团筒井氏的支持。不过这一次,畠山义就学聪明了,他知道斩草除根的重要性,于是他在享德四年(1455)继承家督后,就立刻正式*弥三郎,畠山义就没想到一拳打出,却打在了棉花上,筒井氏就像麦芽糖一样死缠烂打,畠山义就打了四年没搞定,而且打得郁闷不已。弥三郎的幕后支持者细川胜元本来对畠山义就抢位的事情感觉无奈,这时就乘机跳出来做和事佬,长禄三年(1459)再次取消幕府对弥三郎的治罚令。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弥三郎死了。
  义就的对手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又一个继承人——弥三郎的弟弟畠山政长,这一推举得到了细川胜元的默许,也得到了细川家的实力支持。而正在中国地区和四国与细川明争暗斗的山名家,则暗中扶植畠山义就,所以,两个畠山的背后都站着一大群粉丝助威团,他们摩拳擦掌,随时准备亲自上阵。
  细川家首先动手了。宽正元年(1460),细川胜元利用将军足利义政对畠山义就的不满,通过幕府宣布畠山政长为畠山家家督。畠山义就当然不干,到手的东西哪有交出来的道理。幕府将畠山义就的行为定性为抗命,由细川胜元主持*义就。
  畠山义就是一员猛将,面对幕府、大和国的僧侣以及畠山政长的联合军,他能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展开对抗,虽然野战不足,但守城有余。幕府军和畠山政长合流,进攻畠山义就驻扎的岳山城。
  这一打就打了三年,幕府军内部尔虞我诈,互相扯皮,尤其是细川家和名义上遵守幕府命令的山名家。而岳山城的地形很好,在金刚山麓,畠山义就依靠地形和源源不断的粮草救济,竟然一守就守了三年,这让细川家感觉很没面子。一直到宽正四年(1463),幕府军攻克了岳山城,畠山义就弃城而去,潇洒地走出了重重包围。
  宽正五年(1464),畠山政长正式接替畠山家督,同年接替细川胜元出任幕府管领。这一段两畠山内乱告一段落。在这次争端中,作为幕府将军的足利义政却是任人摆布,毫无决断力。而在长禄三年(1459),由于年初的大旱,加上关东的连绵战乱以及畿内地区发生的台风,导致了日本当年收成不足。特别是那场台风,引发了京都附近的贺茂川泛滥,近畿地区灾民遍野,饥荒一直延续到宽正二年(1461)。这场长禄·宽正大饥馑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身为将军的义政却在此时沉迷艺术,修建花之御所,无视局势的恶劣。畠山义就和支持他的山名家也在暗中蓄力,准备反噬,这个机会很快来了。
  四、东西军决斗
  畠山义就反噬的机会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将军继承权问题,一个是斯波家(武卫家)的继承权问题。事实上,那么多继承权问题的出现,本质上还是当年幕府削藩时用的移形换影*种下的恶果,这个问题存在于各强力守护大名之中,连将军家都不能幸免。所以,继承权问题成为应仁之乱最大的导火线。我们先来谈第一个问题。

应仁之乱(7)
嘉吉之乱以后,足利义教在“鸿门宴”中被砍死,现任将军是义教之子足利义政(其兄第七代将军义胜在继承义教之位以后不到一年就死了)。足利义政是日本东山文化的开创者之一,他很喜欢搞艺术,也很喜欢接待艺术家。足利义政本人的执政风格暂且不提,我们所要谈的是将军继承权问题,这一事件和足利义政的正室日野富子有密切的关系。
  日野氏出自藤原北家,也算名门之后。从南北朝时期开始,日野家就和将军家代代联姻,其关系相当于中国辽朝的耶律和萧氏两家的关系。将军足利义政的母亲是日野重子,是里松日野家日野重光的女儿,日野重光的孙女日野富子又嫁给他的表兄弟将军足利义政,富子的妹妹嫁给了足利义政的弟弟义视,富子的哥哥生一女,嫁给了富子之子——第九代将军义尚。这样,日野家和将军家结成了世代的姻亲。
  日野富子此人在日本史上名声很“好”,可以和中国的“妲己”相比,可能她没有“妲己”那么漂亮,不过许多日本史学家都把她认作应仁之乱的祸乱根源。富子在十六岁嫁给足利义政,先生有一子,夭折。此后,富子的肚子一直毫无反应。但将军家总要有个继承人吧,于是义政就让他已经出家的弟弟足利义视还俗准备继位,并由细川胜元辅佐。老天爷很会开玩笑,偏偏第二年(宽正六年,1465),十年没生出男娃的日野富子突然生了个男娃,就是足利义尚。这下麻烦来了,有儿子的义政和富子当然不希望把将军权位让给弟弟。但足利义视也不愿意了:“原本我不愿继承,是你们诅咒发誓保证我的继承权,现在却要我交出来,哪有这样的道理?”这样,围绕立义尚还是立义视的问题,双方产生了矛盾。
  就在同年,又发生了武卫家骚动。武卫家,也就是“三管”之一的斯波家,由于其家督世代担任兵卫督或兵卫佐,所以又叫“武卫家”。斯波家的问题出在斯波义敏和斯波义廉两人身上,斯波义敏是斯波家的分支子孙,斯波本家自享德元年(1452)无嗣断绝,所以义敏以庶家入本家为家督,这就引起家臣甲斐常治的不满,他认为义敏没有资格当老大,于是向幕府控告义敏强横霸道。长禄三年(1459),斯波义敏攻击甲斐常治,触怒了将军义政。斯波义敏当然挡不住幕府,所以仓皇逃走,斯波家重臣流放了义敏的儿子松王丸,将军任命斯波义廉为家督。
  本来事情到此可以结束了,但文正元年(1466),幕府突然又宣布斯波义廉当选无效,要他把位置让给义敏。原来,足利义政有两大宠臣,一为幕府政所执事伊势贞亲,一为临济宗僧人季琼真,义政对这两个人言听计从,就是他们改变了幕府的决策。这个命令下得比较荒唐,问题的严重性还不在于此。问题在于,斯波义廉的老丈人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在嘉吉之乱中战功显赫,如今实力强盛的山名持丰。
  山名持丰,出家时法号“宗全”,所以又名山名宗全,人称“赤入道”,因为他崇拜佛教中的战神沙门天,从中也可以看出此人是绝对的火暴脾气,一听女婿被人欺负了,立刻下令召集军队,谁劝都不听。斯波义廉一看有实力派岳父支持他,立刻召集近江、尾张等地的军队进京。局势开始紧张。
  值得一提的是:细川胜元也是山名持丰的女婿,但同为女婿,他和岳父却是势同水火:嘉吉之乱中的嫌隙,一重公案;赤松复兴和四国争端,两重公案;畠山家继承权问题,细川胜元支持畠山政长,而山名持丰却很欣赏畠山义就,三重公案;将军家继承问题中,当时的管领是畠山政长,他的后台当然是细川,现在将军要换继承人,当然先要给儿子找支持者,找谁呢?如果找作为足利义视支持者的细川,回答肯定是一个字:“呸!”所以日野富子找上了实力可以和细川匹敌的山名,她用密信要求山名持丰支持,四重公案;斯波家继承问题,山名宗全打着反对幕府乱命的旗号支持斯波义廉,而细川家当然支持义敏,五重公案。有这五重公案,双方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了。于是这一切都在应仁元年(1467)总爆发。山名持丰要求畠山义就立刻从吉野出发。

应仁之乱(8)
应仁元年(1467)一月三日,刚刚度过新年的京都却气氛紧张,将军义政参加了山名持丰官邸的宴会,席间承认畠山义就为合法家督。于是畠山政长的管领职务被罢免,继任的是山名派的斯波义廉。数日后,细川胜元带领京极持清、赤松政则等支持者出现在二条御所将军府邸,要求处罚畠山义就,借机修理山名派。日野富子将消息泄露出去,山名持丰和畠山义就闻讯赶到,坚决反对,并指责细川逼迫将军,双方不欢而散。山名持丰感觉战乱不远,于是他抢先在自宅集合军队。
  山名派的行动引起了细川派的注意,畠山政长在自家府邸放火,然后跑到御灵神社布阵,畠山义就率军主动攻击神社,由于细川胜元等人因将军的反对而无法援助,畠山政长孤军奋战,无法抵抗畠山义就的攻击,御灵神社之战以畠山政长的失败而告终。这一战使双方正式进入了武装冲突。
  将军足利义政此时还希望做个和事佬,但在三月的“花之御所”落成典礼上,双方已经明显不和,山名和细川都是戎装出场,准备械斗。会后,细川胜元立刻召开细川派会议,讨论一雪御灵神社之耻,京极持清、畠山政长、赤松政则、斯波义敏、武田国信等细川派大佬军力云集。五月,细川军赤松政则攻击播磨,斯波义敏攻击越前、尾张,武田家则攻击若狭,同时,大内家与河野家也率军进京,山名派的山名持丰、畠山义就、一色义直、土岐成赖等大佬也云集于斯波义廉府邸,集合军队。细川家列阵于京都东北,称东军;山名家列于京都西南,称西军。战争全面展开。
  东军先发制人,袭击西军的正实坊并攻进将军府,占领室町幕府,控制了将军和足利义视以及天皇,而日野富子和足利义尚则投奔了西军,双方各以自己的府邸为本阵在京都布阵。根据记录,东军兵力多达16万,西军则多达11万。
  开战之初,作为“官军”的东军主动出击,而兵力未集的西军初战不利,京都无数的寺院被烧为灰烬。东军在初期表现非常英勇,他们要一雪御灵神社合战的耻辱,个个勇往直前。西军方面赖有朝仓孝景发挥一流古惑仔的实力,一夫当关,方能保持不败。
  双方在京都的战役让京都损失惨重,七月,大内政弘到达京都,这才使西军的局势改观,此时,一个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了。原本为细川所支持的足利义视突然在是年八月出奔伊势投靠北畠教具。原因很简单,细川胜元曾经在武卫家骚乱后流放了伊势贞亲,但在此时,将军义政却把伊势贞亲招回。贞亲是义尚派的,他的回归是义尚派得势的信号。义视此后虽然被细川胜元劝回,但又再度出奔比山。将军嗣位问题为之一变:东军拥护义尚,成为幕府方官军,西军转而拥护义视。中央的战乱扩大到关东、东北、九州、四国等地,加上大饥荒以后的民变,终于酿成了全国性的大*。
  文明三年(1471),西军大将朝仓孝景转投东军,原因是被幕府以越前守护之职诱惑。这对西军来说是一个致命打击,导致西军元气大伤。
  文明五年(1473),东西军的精神领袖山名持丰和细川胜元先后死去。在战乱多年以后,双方都没有再战的欲望。次年,双方的继承人细川政元和山名政丰讲和,西军部分将领宣布归顺幕府,到文明九年(1477),西军将领大内义弘为日野富子所贿,返回属国,西军事实上解体,足利义视逃亡美浓。幕府在是年十一月召开“天下静谧”庆祝宴会,标志着应仁之乱落下帷幕。
  事实上,这样的结局根本不值得庆贺。在这场十年战乱中,京都化为一片焦土,连将军宅邸花之御所也化为废墟。由于众多守护大名集合京都混战,地方上以“守护代”为代表的武士势力开始强大。损失最惨重的莫过于幕府,幕府的优柔寡断是引起战乱的主要原因,因此威信全失。饥荒和战乱还导致了大量的庄园公领地破产,庄园公领制此后陷入了完全的崩溃。地方上,领地国人、商人、自治团体纷纷趁乱而起,一个以下克上的乱世开始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同时代的世界与日本(1)
一、天主教的昙花
  15—16世纪的世界正处在大变革的时期,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转折时期。欧洲的中世纪正在走向尾声,西欧人的视野正在前所未有地扩展,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变。东欧的俄罗斯则在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女皇的统治下迅速崛起。在亚洲,中国的大明帝国正在从强盛走向衰落,南亚新兴的莫卧尔帝国正欣欣向荣,西亚的奥斯曼帝国也在苏里曼大帝的领导下步入强盛。
  1534年,在抵制宗教改革的运动中,天主教成立了耶稣会,这个宗教团体对天主教的东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也正是天主教的东传,使日本、中国等东方国家的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日本的变化更为激烈。
  天主教能传入日本,与西欧的变革息息相关。新航路的开辟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为欧洲人在日本传教提供了可能。随着教皇子午线和《托德西拉斯条约》的签订,西葡两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成为在东方传教的主角。
  耶稣会是当时欧洲天主教传教的急先锋,他们试图把天主教的福音传播给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欲望比当时欧洲任何一个宗教团体更为强烈。所以,耶稣会也当仁不让地担负起首先将天主教传入日本这个东方岛国的重任,而完成这一重任的,就是耶稣会创立者之一: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co de X*ier,1506—1552)。
  方济各·沙勿略为西班牙人。1540年,他以国王钦使和耶稣会东方传教团首脑的身份从葡萄牙出海前往东方,在马六甲遇见了流亡的日本浪人弥次郎,后者向他介绍了自己的祖国。于是在1549年,方济各从印度的果阿起程前往日本,同年8月抵达日本最南端的鹿儿岛,通过弥次郎见到了当地的大名岛津贵久,并成功获得了岛津的传教许可。事实上,岛津贵久对天主教的兴趣更多地集中在和“南蛮人”(日本称从东南亚转来的葡萄牙人等西方人为南蛮人)贸易的巨大利润上,所以他对“南蛮人”的传教士也加以礼遇。方济各得以在九州南部开展传教工作,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传教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弥三郎的协助下,许多天主教术语被以日本本土的佛教术语加以生硬地解释。不久,本土的佛教徒就意识到这个外来的充满排斥性的宗教的威胁,于是岛津贵久开始转变态度,决定禁止天主教的继续传播。
  在这样的打击下,方济各决定前往京都寻求天皇的支持,以获得在日本全国的传教权利,并借此扩大影响。这个道路充满艰辛,应仁之乱以后的日本处于兵荒马乱的时代,传教士奇怪的面貌和衣着也成为沿路人取笑的对象。但艰辛的付出并不意味着有丰硕的成果。天皇和将军的权威在应仁之乱以后已经损失殆尽,何况风尘仆仆的方济各根本连天皇的面都没能见到。方济各的上京之行一无所获。他在挫折面前翻然醒悟,改变了依靠天皇的想法,决定折回山口,求见在中国地区权势熏天的大名大内义隆,他以“南蛮物”闹钟、火枪、八音盒等新奇之物获得了大内义隆的好感。出于对“南蛮”贸易的渴求,大内义隆成为天主教在山口传播的保护者。有了官方的支持,加上传教士本人的魅力,天主教在山口获得了很大的成功。1551年,方济各又接受了府内的大名大友宗麟和当地葡萄牙商会的邀请前往府内,开辟了府内传教点,大友宗麟本人因为“南蛮”贸易和火枪技术而对天主教情有独钟,后皈依天主教。九州北部成为日本天主教的主要传播中心。

同时代的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