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皇帝李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皇帝李治-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横刀如林,点将台上的李治,呼吸瞬间一紧,面容也潮红了,大口大口的吸气,目光中雄心勃勃,灼热得堪比头上的烈日。

    李治深吸一口气,上前大吼,声音化成声浪,滚滚而去“大唐皇家军校的学员们,你们看到了你们头顶上的国旗了吗?这就是我们大唐的国旗你们一定看到了那炽热的骄阳,那幽美的月牙儿,他们是天空的主角,是岁月的见证者,但是他们却在金龙的脚下瑟瑟颤抖,那金龙不是朕,而是所有大唐子弟们,你们都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你们代表着大唐人民的荣光,无论你是汉人,还是突厥人,抑或是柔然人,只要你是大唐子民,你们的一切,就都在我大唐的保卫之下。大唐的将士们,让太阳能够照耀的地方成为我大唐子孙们生长之地吧,大唐的将士们,正如朕给你们看到的世界地图,正如你们的军歌《征服天堂》,在未来,朕要带领你们,去征服天地,去征服天堂,征服一切”

    这是李治同学的最后一句话,也自此之时,为今后的大唐军队定下了最重要的定义:保护和征服。

    ※※※※※※※※可爱的分界线※※※※※※※※

    支持小妖,小妖会继续努力的谢谢各位大唐的兄弟们了,谢谢V!~!

    ..

第二十三章 大唐绝唱“nly yu”

    说起这佛教经义,前世的李治是六窍皆通,就是一窍不通。

    然则,今世李治被孔颖达那老匹夫折磨了十来年,如今的李治,放在后世,也算是一国学大师了,这也是李治当初敢让《天下》诗集面试的原因,文学大盗做到俺这种境界的,照样也不心虚。

    然则,对于佛教,李治印象最深的却还是佛道之争和灭佛之举了,没办法,这种激烈血腥暴力的场面,李治想想就兴奋,怎会不记得呢。

    话说这佛教传自古印度,也就是天竺,这是人鬼都尽知的事。

    记得前世看过一部电视剧叫《乌龙闯情关》,上面却是意外的出现了一个大和尚,但关键的是,那主角刘病实乃汉武帝的曾孙,西汉的第十位皇帝,汉宣帝是也。

    这却是编剧错了,抑或者这位大和尚是打酱油的路过?

    因为真正的佛教东传,事实上是在东汉时期,而当时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也未能幸免在佛教东传中。

    那些印度和尚脑袋是灵光的,也是有眼光的,传播的对象均是有着强大中央集权和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国度。

    一旦成功,必然能够长存于世,同时扩大影响力,然而,这就必然和那个王朝本土的宗教产生冲突了。

    中华大地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西汉,到东汉时期,中央王权制已是数百年之久。

    特别是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儒、墨、道、法、兵、纵横、农诸家学说,各成体系,中华文化蔚为大观的同时,也大成于天地。

    虽然后来汉武帝尊儒,但却是虚有其表,董仲舒也是扔到了一边,骨子里却也还是法家,说白了,外儒内法而已。

    而因为武帝之前,西汉实施的国策是无为而治,因此造就阴阳五行,占风望角卜星,各种道家学说深入达官贵人、黎民百姓之心,终于到了东汉初年,道教如原子弹爆炸一般,横空出世。

    道教以老聃为开山鼻祖,尊其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学术核心经典。

    顺便说一句,《道德经》其实是两部经典,分别为《道经》和《德经》。

    而《道德经》的核心,也就是黄老学说,那是揉合易学、阴阳五行等,和无为之道,可不是一回事。

    可以说,道教是汉文化蕴育的仅有唯一的本土宗教,历史的必然。

    这样,佛教东传,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佛道之辩和佛本之争,呵呵,那时可没有谁敢说佛本是道哦。

    事实上两者的性质和形式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也根本谈不上什么大道行止,殊途同归。

    佛道之辩与吐蕃的佛本之争说来说去,不过嘴上论道而已。

    不管是外来的和尚,还是本土的道士,放在后世辩论比赛上,那都是顶顶的高手,自家经义信手拈来。

    你能说的地涌金莲,我还能说得天花乱坠,仙女下凡呢。

    当言语上搞不定对方之时,怎么办?动手呗!精神上扭曲不了你,肉。体上我灭了你,一切不就又回归以前了。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动手之前吧,双方的关系,其实也不算差,算是一个美好的“误会”了。

    因为当时中原大地各种“道术”盛行,东传的佛教初始也被人们误解为“道术”一种,而西域僧人为了传教,也迎合以“道人”自称。

    所以和尚最开始不是自称“贫僧”,而是“贫道”也。

    佛教最开始的时候,也不是叫做佛教,叫做浮屠教,真正在神州大地立下根是在南北朝时期,受到那些胡人君主的大力吹捧支持,没办法,这佛教的教义好啊。

    打你一巴掌,你还得把嘴巴伸过来,再让人打,这样受尽苦难,死后就能到极乐世界,说不定还能立地成佛呢,世上还有比这更好的教义吗?这样的教义,可是那些胡人君主梦寐以求的。

    于是乎,佛教发展壮大了,后来虽有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但悲剧的是,像梁武帝这样兴佛的人无疑更多,甚至梁武帝直接披上袈裟,皈依佛门了。

    后世明朝小说家冯梦龙编辑的《喻世明言》中就有提及,甚至还神话了,悲哀,真是悲哀啊!

    一个君主做到这种程度,连天启皇帝那个木匠都不如,至少人家还能造点东西出来,娱乐大众啊。

    也由此,佛家同王权的争锋,同道家的相互诋毁、抨击的情形,在南北朝时,双方的矛盾出现到最**。

    争论的结果,有三个,第一:二教合流,称雄天下;第二个,佛本是儒,殊途同归;第三个才是佛本是道。

    这个结果明显让人很不满意,于是,矛盾又一次爆发了,这次双方换了个形式,用血来证明彼此的理论吧。

    真理在弓箭的射程之内,又一次被史实证明了。

    这一次是道教首先像佛教祭起了屠刀。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事实上道教在民间的信徒是一点比不上佛教的,这和双方的教义有很大关系。

    但是道教在整个封建社会的上层,却是较之佛教更受欢迎的。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佛教的教义,要你忍耐,死后才好入西方极乐世界。

    这对于那些大权在握高高在上的权贵们,吸引力就小了许多,否则历史上也没有那么多争权夺利的了,因为人人都忍耐,甚至期待别人虐自己,成就正果,这世界还不清静许多?

    而道教走的却是上层路线,老百姓整天想的是富足安康,关心是能生几个娃,开枝散叶,然后放羊,然后用放羊的钱再娶老婆,生娃,再放羊。

    只有那些物质丰富,精神生活却严重匮乏,只能养百八十个小老婆的心里空虚的贵人们,才想着炼丹长生,天地自然为一体,也只有他们有那个条件,毕竟炼丹的朱砂紧缺的时候可是堪比黄金啊,所以表面上上道家的实力不显,声势较之佛家,远远不如,但隐藏的实力,却绝对不小。

    最明显的就是那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装。逼不出,就连信佛的梁武帝都亲自上山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称“山中宰相”,可见道教在上流社会的势力如何了。

    而佛教就悲剧了,因为他们走的是下层路线,势力想要壮大,只有吸纳更多的教民,但问题在于教民是不用缴税的,这才是关键啊。

    不用说,这是和君主抢钱啊。

    断人财路,犹若杀人父母,这国家要税收,君主要开疆拓土,守卫边疆,也要军士,这不拿你佛门开刀拿谁,双方一拍即合,于是联手杀向佛门。

    周武帝灭佛之年,毁掉了数百年来所造的一切佛塔,焚烧了无数佛家经典,拆掉了近四万所寺庙,赏赐给那些王公大臣,充为宅第,以笼络这些人,换的支持。

    整个大周的和尚,因此减少近三百万,复军民,编辑入户,端的是天大的手笔。

    眼看着佛教被摧残,气的当时的一个大和尚慧远直接当面威胁周武帝说:“你今天依仗你皇帝的身份,打击佛教,好,等你死了之后,地狱里你就不是皇帝了,到时候看我们怎么收拾你。”这是佛教和王权赤。裸。裸之争,也因此,东方才没有出现西方那种教权压过王权的事发生。

    而在之前北魏太武帝也灭过一次,不过没有周武帝大而已。

    而后有周世宗柴荣灭佛,就是赵匡胤篡的那个柴氏天下。

    不过赵匡胤算仁慈的了,不仅没有灭了人家柴氏皇族,而且还赐了一块丹书铁卷,可笑的是,当初柴家后人,就是捧着丹书铁卷去造赵家的反,也算是一报还一报了。

    不过,这灭佛的壮举,李家的男儿也干过,李治的重孙子辈,唐武宗不仅干了,还干的彪悍至极,仿照五胡之时冉闵的“杀胡令”,硬是照搬了一个“杀沙门令”出来。

    如果不是第二年唐武宗暴毙,这佛教说不定要彻底悲剧。

    想到这儿,李治心中有点胆寒,暴毙?又见暴毙,身为皇家,李治可知道这暴毙是啥意思。

    这就是在篡改历史啊,后世的赵光义就干过了,他哥暴毙,占了小周后,不久那个李后主对外宣称也暴毙了,难道这些古人都是先天性心脏病,没事就暴毙?

    看来自己对这佛教还得从长计议,不能一棍子打倒,要用狼牙棒,一棒子下去,让这大唐的天空中再没有“nlyyu”了。

    ※※※※※※※※可爱的分界线※※※※※※※※

    想必这一章,会得罪一些信佛之人,小妖道歉,小妖也是支持信仰自由的。呵呵,求推荐和收藏,顺便,祝大家五一愉快,回家的同学,多吃点好的,哈哈哈。

    ''

    想玩完全免费滴。手机游戏破解版吗?,,,,U!~!

    ..

第二十九章 神秘客人,太华山下

    当李治从大唐皇家军校回宫后,天上纷纷落落的,下起了初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柳絮一样的鹅毛大雪在天空中飘飘洒洒,不一会儿,大地就好似披上了一层雪白的大衣。

    在距离大唐帝都长安城以东一百二十多里的华阴县境内,五岳之一的太华山脚下唯一的一所客栈,此时却迎来了风雪夜归中的第一班客人。

    有一声没一声的听着屋内炉子上烧开的水,发着的连续不断的“嘟嘟”声,那是水泡被热气胀破的声音,在温暖如春的屋内却好似被放大了数倍。

    这家独特的客栈的掌柜,名叫张三贵,是一个矮矮瘦瘦的老汉子,要不是身上厚实没有补子的袄子,那样子和一个地里刨食的老农,是没有多大分别的。

    乌黑的有点发亮的手,杵着自己的下巴,此时张三贵正有气无力的耷拉着自己的眼皮,打着盹,那上眼皮和下眼皮不时的还要纠结在一块儿,外面下起了大雪,天地间一片苍茫,雪落人间,十来米外都看不见人影。

    “呼!”

    客栈厚实的帘子被掀开,一个同样矮小的身影,快速的闪了进来,老掌柜眼睛猛的一张,一看是店里的伙计王小五,那双一瞬间闪烁细小精光的眼睛又重新闭了上来,浑浊沧桑,眼角还有一块巴巴的青黄的眼屎。

    “啧啧啧,这鬼天气,雪下的跟磨盘大一样,看来明年地里的庄稼可得疯长不可。”

    王小五骂骂咧咧的,使劲的拍打着身上的积雪,脖子上雪花被屋内温热的空气包围着,化成一道细细的冰水顺着王小五脖子流进背里,让王小五打了一个哆嗦。

    张三贵勉强打起精神,划拉一下乌黑的爪子,低闷的斥道:“小王八蛋别偷懒,马喂完了没有,这雪一旦结冰,天气可就冷了,冻伤了驿站里的马,仔细你的皮。”

    “知道啦知道啦,不都弄好了吗,不信你自己去看去。”王小五不满的抗声起来,看得出也是一个倔牛脾气,好像想到什么,王小五搓了搓手,凑到张三贵的柜台前,趴在上面,嬉笑讨好道:“我说掌柜的,你看外面这雪下的,都看不清远处的太华山了,要不,今儿个我们就先歇着,早点回去,也好过在这儿耗着不是。”

    张三贵还是浑身没力的趴在一米五左右的柜台上假眯,眼皮都没抬一下,老神在在好似没听见王小五的话,老半天才嘀咕了一句:“不行!”

    王小五还待再说什么,客栈外突然响起了一阵碎乱的马蹄声,踏着被大雪浅浅覆盖的泥土,闷闷的,但却很是急促。

    “妈的,这回是真的不用歇着了,唉,既要开驿站还要开客栈,所幸薪俸还可以,要不然早不干了。”王小五将小二必备装备之一,毛巾往肩上一甩,未动声先传,叫道:“客官是宿夜还是准备打尖啊?”

    王小五心中暗骂的迎了出去,这里不得不提一下。

    李治在过往的十数年岁月里,征询了自家老头子李世民的同意后,将天下每一个驿站都发展成了驿站和车马店的综合体。

    这样的新式驿站,不仅可以供官府之人传递文书和情报,来往途中食宿、换马,还能够供南来北往的商人和游行的士子住宿,贴补朝廷每年花在驿站上的大笔银钱。

    这一换算下来,每年竟还能替朝廷小赚一笔,而且最重要的是,李治可以将自己的锦衣卫像天网一般,撒遍天下,疏而不漏。

    顺便说一句,这种新式驿站的名字,为了简单好记、有特色,全部都叫做“有间驿站”。

    闲话休提,再说那王小五,前脚刚刚迎上去,那厚实的牛皮门帘就被掀开了。

    寒风卷着飞雪一下子吹进了客栈,就连屋内炉子上狰狞的吐着舌头的火苗,都好似墙头草,在风雪下,向一边倒去。

    王小五本能的向后扬了扬身体,眯起了眼,柜台上的张三贵也是一个哆嗦,清醒了,两人这才打眼看去。

    一身黑色裘衣的中年壮汉踏进了屋内,分开两旁,一左一右的将门帘掀开,进来一个身材略显瘦弱的年轻人,年轻人一身白色狐袍,名贵的很,身后则是十来个同样黑色裘衣的壮实汉子,这些人的头上全部都带着斗篷,微微低着头,看不见眼睛,只露出鼻子以下的嘴角。

    因为天气渐冷,一路狂奔之下,嘴唇冻得铁紫,看得出这些人是长时间策马疾驰,因为他们的背后基本上都看不到什么雪花,但前胸却能形成积雪了。

    这一进门,就自主的拍打着身上的积雪,但不同于王小五的骂骂咧咧,这群神秘的客人全都是一声不吭,好似哑巴了一般,沉默中透露出一种生人勿近的距离感。

    王小五做店小二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长久的历练之下,这逢迎拍和的本事、分寸,也不知不觉间拿捏十分到位,离最近的客官足足有一丈的距离,王小五弓起身低头谦恭的道:“各位客官一路奔波,不知是打尖还是住店,要不小人先给几位客官上点热汤暖暖身子。”

    那瘦弱的年轻人身后,一个格外粗壮的身影,猛的闪现在王小五面前,吓得王小五向后退了一步,那柜台后的张三贵眼角闪过一丝精光,却是一闪而逝,随即又恢复那一副半死不活的老农模样。

    这个粗壮的中年人,没有抬头,但温和的竟略有点细腻的声音却让王小五心情莫名松了不少。

    “这位小兄弟,去给我们准备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