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第一庄- 第3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五郎,胜了就是胜了。这是我大唐的威严胜了,任何敢对大唐子民动手的人,都会受到严罚,这才是这件事情真正的意义。为兄知道你想借这个机会与高句丽人有一次交锋,可五郎你是否想过,原本东市之事,就是突然发生的。五郎已经是大胜了。

    高句丽人,可以整军再战,为兄相信五郎自然是有手段的。

    今年让为兄反感的不是高句丽,因为高句丽已经是大唐兵锋之下的败军。为兄反倒对高昌那里有所不安,高昌人是吐谷浑的狗,今年不一定打狗,但却要这只狗与狗的主人安份一些。

    五郎,展示你秦王之威吧!

    李二这信是劝慰吗?李元兴轻轻的摇了摇头,李元兴更是感觉这是李二的鼓动,李二在鼓动自己闹事,辽东只是象大唐卧榻之侧,而高昌却是大唐西域的咽喉。

    “皇兄怕是看到商的好处了,知道富了可以作许多的事情。”李元兴给自己点上了一支烟,靠在软椅之上发呆。

    不说别的,仅说一件事情,李元兴怎么也想不通高句丽人为何会放弃盟友。

    别说是李元兴不理解,天英阁的人大能们也没有想通,只是打了百济的使节让他们极是痛快,甚至有几位大员都表示要在家中摆酒,庆贺大唐之强盛。

    崔君肃却暗自找到李靖。

    “李尚书,秦王殿下在什么情况下,会出兵辽东!”

    “崔尚书,你忘记秦王殿下说过,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某实在不知道,眼下辽东还有什么好处可以拿,至少在今年内没有。”(未完待续。。)

    ps:  今天,手机充不上电了。

    去修理,保修期内呀,等了两个半小时后,他们才告诉我,我的机器需要回厂更换新机。可惜的是,没有我的型号,只能换联通的订制机。

    更惨的是,就在这家店里,硬是给整的发烧了,人多,空气不流通,二个多小时才叫了十个号。出门的时候,已经烧到头晕了。

    今天,还要送大舅哥去火车站,顺便一量体温,三十九度五。

    我恨那一家手机售后。

第533节 一篇文章【求月票】

    李靖不想打仗,因为兵部还没有准备好。

    崔君肃想打仗,因为他无论是作为户部尚书,还是作为七世家之首的崔家之主,辽东巨大的利益,让他不得不动一些心思。

    崔君肃当天约了王及善、长孙无忌喝酒,不为别的,就为了辽东的利益。

    又是一个清晨,李元兴坐在天策上将府的花园里,一边品尝着郑和在天不亮从派人从东市几家出名的店铺买来的点心,一边翻看着今天最新的报纸。

    “殿下,四日后朝会之时,各邦国献礼。”魏征来到李元兴身旁。

    “魏长史,坐!”李元兴指了指小圆桌旁的椅子:“尝尝长安的点心,果真是极好的!”

    魏征谢过,坐下,拿起一块点心放在自己面前的小盘之中。

    “这是东市的张记,听闻是百年老店。”

    李元兴将手中的报纸翻开一页放在魏征的面前:“魏长史,你说报纸上的信息量会不会过大了,让百姓们难以适应。”

    “有人好吃甜,有人好吃酸,众者百味!”

    “这话不错,这上面有篇文章,长史看看!”李元兴指了指翻开的那张报纸后,又去翻看其他的报纸了。

    魏征放下点心,拿起报纸在读着。

    字不多,只有四百字的一篇文章,写的是前隋为何会败给高句丽。

    “词句稚嫩、立意混乱、通篇无连贯感。”魏征一开口,就把这文章贬的一文不值了。可到最后。魏征话锋一转:“但,这篇废话当中,有一句却是金玉良言。前隋就是败在了高句丽三天两头的求和之上!”

    李元兴拿着报纸在笑着,指着手上的报纸:“这则故事也极是有趣,竟然有如此笨贼!”

    “殿下,下臣以为这本就是殿下连环计中的一计!”

    “老魏呀,你我都明白,高句丽是不要脸的小人,前隋三征高句丽,高句丽一共前前和和一共有三十多次求和。其中在战争最关键的时候。还在前线请求和谈。带兵的将军们不敢自己作主,所以就需要回去请示!”

    李元兴说到这里,魏征也接口说道:“前锋与主营,在这样的大战之中。至要三五天时间。时间足够重整兵马了。这是诈降计。但却是用了许多次,依然还有用的计策。”

    “本王不会与高句丽和谈,这一次最大的让步就是。暂时停战。”

    “上国大邦,而且小邦求和,要是大国的气度,否则会被天下耻笑。”魏征又开口说道。

    李元兴点了点头:“没有错,这一点我认可。但是……”

    “殿下不用说但是,下臣知道这是一个束缚,但正是这种束缚才会让周边小邦安心,不至于害怕。战国时代,齐为霸主,自然是有上邦的气度。可战国末期,秦却一统六国。”魏征说到这里,没有再说下去了。

    李元兴心说,魏征你的心果真是黑的,本王太喜欢了。

    报纸自从在长安出现之后,从最初的新鲜感到现在,已经成为了长安百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毕竟现在的长安,还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报纸,或者愿意为这个报纸花上了一份钱。不过,却是每个人都喜欢听报纸。

    各酒楼、茶楼都会选择至少三种报纸各订上五份十份的,客人们喜欢。

    就是早餐的摊子,摊主也会买上一份报纸,然后那个寒门士子免费的吃上一份早餐,也顺便读一读报纸上的趣闻,却也增加了许多的生意。

    今天的新闻重点,不是李元兴与魏征看到的,前隋为何败给了高句丽。

    而是大唐之威严。

    大唐子民,自有大唐庇护,任何人不得辱之!

    百济使节打了一个耀州的女医工,无论是什么理由,我大唐人自然不能让你异邦人随便的打了,京兆尹公正断案,适刑而罚之,自然是大快人心。更多的却是,让长安的百姓心中增加了一种自豪感。

    一辆正在往中书省办公处缓行的马车上,突然有一老者推开门帘大喊一声:“掉头,长安新闻报报馆。”

    “这……”驾车人想劝阻,因为长孙右仆射与房相国正在等着马车上的人。

    马车这位是谁。

    可以说经历了三个朝代,北周、大隋、大唐的一位老人,而且是身居高位,有着显赫家世,有着极贵亲族,性如烈火,刚正不阿,敢于真言劝谏的一位能臣。

    年少在大隋皇宫之中受到了最优秀的教育,曾经主管着大隋的机密文书,与年少的杨广亦是好友,可他却看不习惯杨广的骄奢无道,数次上表劝谏之后,杨广大怒将其贬出长安,让其当为河池太守。

    萧瑀!

    南朝梁明帝萧岿之子,萧皇后之弟。

    那什么大唐威武,什么大唐子民的称赞他只是淡然一笑,明君良臣之大唐,这一切似乎是理所应当的。可就是那被魏征贬的只值一文的那稚嫩的文章,就是那一句简单的话,象刀子一样的割着他的心。

    “掉头,长安新闻报馆!”萧瑀已经什么也不顾了,此时的他只想把压抑了十几年的心结用自己的笔写出来。

    大隋败落,自己的姐姐受尽苦难,大隋与高句丽之战绝对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一刻钟之后,长安皇宫圈门下省。

    “报,萧右仆射派人通报,今日请假!”

    “请假!”房玄齡第一反应是不是出了意外,因为萧瑀从来都没有迟到过,更不要说是请假了,在追问之下,被下面的人告之萧瑀是在来的路上突然掉头,去了长安新闻报馆,而且很急。

    “怕是因为那篇稚嫩的小论!”长孙无忌还是非常了解自己这位同僚的。

    房玄齡轻轻的叹了一口气,原本今天是要给吏治改革的论述定案,然后放在天英阁会议上去讨论的,看来只好等下一次天英阁开会了。

    “走,长安新闻报馆!”房玄齡心说应该去看看。

    长孙无忌也同意,认为应该过去看看。

    当房玄齡来到长安新闻报馆的时候,这外面已经围了至少有三百人,其中能在长安称为名士的就不低于五十个,各家报馆名笔至少有一百人,可以说每个人都是那种满腹经纶之人。

    看到房玄齡与长孙无忌来,各人不约而同的让出一条通道来。

    当房玄齡走到门内的时候,却是意外的看到秦王李元兴站在门内的一侧,魏征则站在另一侧。李元兴微微的摇了摇头,示意两人不要说话。

    房玄齡再往里看,屋内的一幕让他惊的说不出话来。

    这还是那个儒雅的萧右仆射吗?这还是那个名士大儒吗?

    此时的萧瑀披头散发,泪流满面。一边流泪一边在提笔狂书,四个原长安新闻报的笔客在帮他磨墨,整理稿纸。

    一边的桌上,已经堆下了有几十页纸了。

    李元兴暗中向其中一个笔客打了一个手势,那笔客悄悄的将整理好的稿纸拿过来了一叠交在了李元兴手上,然后快速的退回去继续帮着整理。

    竟然用的是正楷字体,而且字迹还没有乱。

    再看内容,李元兴吓了一跳,开篇头一句就是在说北周汉人胡姓之事,认为这是北周辱汉之举,接下来是用了不到五十个字讲的是大隋的功绩与发展,这仅仅用了一张半纸罢了,接下来直入重点。

    论隋败亡之高句丽之战

    不,不,不!李元兴连说了三个不,然后将手稿直接塞给了房玄齡。然后闭上眼睛靠在门框上,深深的作了两个深呼吸。

    很快,三人都看过。

    “殿下,这不正是殿下想要的文章吗?言辞华美,而且论点明确,句句如刀,每一句都直入前隋与高句丽之战的核心。殿下还有什么不满意吗?”魏征问道。

    房玄齡这时轻声说道:“魏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请房公指点!”

    “殿下摇头,不是因为文章不好,而是因为这文章太好了。好到这文章甚至不敢发出去。”

    经房玄齡这么一提醒,魏征恍然大悟:“是呀,在各国来使之时,这样的文章传出去,就是圣上都不得作出一些维护各小邦颜面的举动来!”

    “就是本王都扛不住,被罚俸十年,禁足三月算是轻的!”

    李元兴说的不是玩笑话,房玄齡三人的视线都集中到了依然还在奋笔疾书的萧瑀身上。

    长孙无忌这时说道:“五郎不如换个角度,这文章对我大唐有用吗?”

    “有,有大用。”

    “那就发,有时候某还想休息上一两年,去名山远足。”长孙无忌说的很轻松。

    可同时告诉了李元兴两层意思,一个是为大唐作为臣子可以不惜一切的。而且我们这些人的心性不是那些初入官场的年轻人。

    李元兴点了点头,然后冲着魏征又点了点头。

    魏征施了一礼快速的退了出去,在外面,长安报的总编也在门口等着,看到魏征出来急记施了一礼。今天的事情已经有太多的震惊了,国相级的人物来长安新闻报当场写稿,然后还惊动了秦王殿下,以及另外两位国相级。

    “秦王殿下的意思是,一字不改!”(未完待续。。)

    ps:  首先感谢大伙的关心。

    烧已经是基本退下了,昨夜真正是烧死掉了,哈哈。

    有朋友问手机,有朋友在香港给我带了一个草果回来,结果充不上电,悲剧……

第534节 萧瑀罢相

    一字不改吗?

    萧瑀写完这篇长达四千字的文章之后当场晕倒过去,可以说这文章消耗了他巨大的心力,是他的心血,也是多少人压抑的情感。

    长安新闻报总编看完文章之后,真的吓尿了。

    这真的敢一字不改的发出去吗?这要是发出去,这报馆会不会被查封吗?

    “发!我等敢以笔为刀,士自有傲骨!”没等李元兴再次表达,数十年先有资格看到文章的名笔齐声高呼。

    李元兴这时说道:“你在意的是报馆,你没有错。笔客在意的笔,笔客手中的笔,武者手中刀。这件事情会有一些委屈,无论遇到什么,都会过去的。”李元兴这些话不仅仅是给长安报的总编说,也是给其余的笔客说的。

    一场风爆已经在长安新闻报的报馆之内形成了。

    这个时候,迎宾苑之中刚刚经历过一次不在不小的争论,争论的内容在高句丽使节与渊盖苏文身上。高句丽使节看过报纸认为大唐人竟然半句也不提百济使节知错能改的美德,只说大唐的威严,这是在轻视各邦。

    渊盖苏文却是眼光敏锐的看到了那篇稚嫩文章中的关键字词。

    高句丽胜在无耻的不断求和之中。

    “你去宏文馆吧,去多读些书,读些报!”高句丽使节已经不想和渊盖苏文说话了。

    长安城依然平静,至在暴风没有发挥威力之前。还是平静的。

    可这场暴风注定不会让长安城再平静下去,印刷工厂之中,长安新闻报在原有的发行量的基础上,再加印二十万份,总量已经达到三十万份,就这样总编还是认为这个数量可能会不够,因为长安报不仅仅在长安城,周边五百里也有销售的。

    自报纸出现之后,最厚的一份报纸出现了。

    总量六千字,一共有八十张纸的一份长安报在次日的清晨出现在了长安城之中长安新闻报的发行点。仅这个厚度就让报客们惊讶的不知所措。这一个人靠体力可以背几份呀。

    当第一份长安报在一间茶楼之中,被放在客人的桌上的时候,吃早茶的客人都震惊了。

    而大唐皇帝李二,仅仅是看到这个厚度。就开始在自己告诉自己。要冷静。要冷静。

    没错,毕竟要冷静。

    报纸的影响力,这才真正的第一次展示出来。

    萧瑀第一论:与高句丽的战争不得不打。高句丽野心十足,自北周之时就在不断的扩张,在大隋建立之后,联合突厥在向北,向西扩张着,所以高句丽是敌人。

    萧瑀第二论:高句丽是喂不熟的狼,虽然称臣,但却是狼子野心。

    无论在向大隋称臣,还是现在准备向大唐称臣,他们的心中就一直怀着敌意。

    萧瑀第三论:高句丽不是小国。

    事实上萧瑀这个理论在后世已经得到查证,在公远六世纪到七世纪,高句丽不算是一个小国了,他是有着中央集权,有着高度的政治、军事一体化的国家,已经拥有了与隋,或者是唐一争东亚霸主地位的国家。

    特别是隋初,隋还弱小之时。隋中期,杨广大修运河劳民伤财,隋末天下大乱。初唐,唐有突厥为大敌,唐内部不稳,国内尚弱之时,高句丽绝对可以称之为一个大敌。

    更何况,高句丽有城一百七十六座,人口约七十万户,至少有三百五十万人。

    萧瑀第四论:隋战高句丽,无论胜败,都是一种决心,也是对高句丽的一种削弱。为大唐灭高句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唐必灭高句丽。

    这一条,才是真正可怕的,也是长安新闻报不敢发的原因。

    萧瑀第五论:隋对高句丽第一战,是为压制高句丽的扩张野心之战,海路遇风暴而败。第二战,战线太长,战场不适应,指挥不足,高句丽多城以求和拖延战机,才是失败的主要原因。第三战,国内之乱,才不得不退。

    第四战,如果没有杨广这种笨蛋,高句丽已经灭亡。

    原因有三,一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