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块老旧的招牌,狭窄的小过道,破落的售票口,票价也依然还是20元起。
走过德云社门口,总还有人问你要票吗?有人还在嘀咕着“郭德纲已经一个月没来这里了”,不管他会不会来,无论这里的明天是否又会重新冷落下去,古老的艺术形式仍然没有消亡,经历过大时代变迁考验的传统文化又如何能在乎今日这一时门庭的显赫与冷清呢?
到达:乘坐2、6、17、20、35、45、105、106、110、116路公共汽车天桥下车,拐入路西的北纬路,走不到100米就能看到路北的德云社。
作者手记:
每周四、五、六、日晚上19:15有演出,周六、日下午14:00加演一场。每周一上午9:30开始电话预订,每周二、三、四上午9:30…12:00,下午13:00…17:00,周五、六、日下午12:30…19:00窗口售票。
演出票价分为20、30、50、60元。
订票唯一电话 010…63040912
谢绝自带食品,禁止录音录像。
天桥杂技剧场
坐落在北纬路东口的这座古老的建筑,依然气势巍峨,只是那已经略显陈旧的广告牌,早已褪色的遮阳窗棚,还有那几个红底白字的大招牌都在述说着时光的流逝,正前方的铁门紧闭,还能清晰地看到拱门上方“万胜剧场”四个刻字。这里就是北京的杂技之乡,这里就是北京杂技团的大本营。
中国杂技以难、奇、绝、美著称于世,也曾屡次将闻名世界的金小丑奖纳入怀中,北京杂技团的代表节目《玩空竹的小妞妞》、《星空飞碟》、《千年中幡·中国功》都是曾获国际奖项的拿手好戏。
延伸景点(7)
这座万胜剧场曾名“万盛轩”,以上演评剧为主,那时新凤霞、赵丽蓉等名角都曾在此登台,1965年改名“万胜剧场”,名字还是老舍亲笔所题。如今这里大概是全北京城唯一能经常看到杂技表演的地方,虽然白日里如此萧条冷落,甚至还以为早已关张大吉,街边卖杂货的大妈说:“门口在里面呢!”原来如此,没有任何指示标志,从剧场东侧向里走才能找到售票处的所在,据说看表演的以外国团体为多。剧场的内部却早已装璜一新,舒适的沙发座椅和高贵的老式包厢,现代化立体声音响和完美的舞台灯光会让你度过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作者手记:
杂技剧场位于德云社旁边。每晚19:00有演出,时间为1个半小时,可以提前买票。票价分为100、150、200三个档次。
电话:010…63037449
天桥剧场
就在杂技剧场的斜对面,一条马路相隔,现代化的天桥剧场拔地而起,时光终于回归到了21世纪。天桥剧场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大型剧院,在过去的50年中这里创造了无数辉煌的艺术经典。第一届全国艺术节、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周年纪念演出,苏联的乌兰诺娃、意大利的帕瓦罗蒂、日本的松山树子等世界知名艺术家都曾在这里登台献艺。2001年天桥剧场重新翻建,成为北京首屈一指的大型现代化高级剧场。歌剧、芭蕾舞、交响乐,民族的、世界的,各种艺术形式在这里轮番上演,一流的灯光音响和宽敞舒适的观众厅带来的是高层次的艺术享受。
作者手记:
天桥剧场位于北纬路30号,天桥杂技剧场的斜对面。
剧场的演出曲目多样化,主要以歌舞剧为主,既有中国传统戏剧,也有国外的高水平表演,具体曲目安排可参考剧场的网站信息:
电话:010…83156337
牛街——东方小麦加
一座北京城内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礼拜寺,万穆斯林围寺而居,这里就是牛街,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枣林前街,西起白广路,东至教子胡同,是北京最大的回族聚居地。
这里为什么叫牛街?有一种说法是这片地界原本是一片石榴园,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就管这条街叫“榴街”,由于这里回民居多,做的牛肉好吃,而“牛”、“榴”发音相近,久而久之人们就改称这里为“牛街”了。当然这种说法并没有太多的历史依据,实际明代时这里叫做礼拜寺街,清康熙年间才正式定名为牛街。
早些年的牛街街道狭窄,道路两旁分布着低矮杂乱的平房,那时候走进输入胡同的路口,就能看到一家卖牛肉包子的小店排着大队,买了包子的人们顺便再带上几个火烧。旁边一家吆喝着叫卖五颜六色的年糕,对面则当街摆出了大油锅正在炸松肉,空气中洒满油香。就是这样一幅吵吵嚷嚷闹闹哄哄的市井画面却成为了记忆中牛街的精华。
如今牛街改造了,宽敞的大马路直入教子胡同,高档社区拔地而起,牛肉包子和炸松肉都搬进了窗明几净的店面,街边停着的是外国旅游团的大巴车,一切竟已改头换面。也许,你会有那么一些失落,一点怀念,一丝怅惘。可是,牛街的本质并没有变,你还能看到那座绿色穹顶的建筑正是中国###教协会所在地,头戴白帽的男子和扎着头巾的女子在街上擦肩而过,年糕李、爆肚满的招牌依旧,清真市场的门外栓着几只绵羊,即将到来的古尔邦节大概就是它们的祭日。
倘若你走得更深一些,走过法源寺后街的幽深胡同,偶尔会看到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颤巍巍地走出那朱漆斑驳却风韵犹存的大宅门。再走入那些小巧精致的四合院,虽然新搭建的小房充斥了那原本雅趣盎然的庭院空间,但是就在这一低头一抬首之际,那窗棂上描绘的彩画、屋顶之上的瓦当、门襟下的一块砖雕,都会不由得让人心动。当然,你还要走进牛街人的生活,看一大家人和和美美地为一顿涮羊肉大餐而忙碌准备着,或者跟一位在此生活了六十多年的老奶奶聊聊她家的陈年旧事,就会深切感受到,一种民族信仰和传统扎根于此并世世代代延续下去,这就是牛街始终未改的初衷,也是牛街原汁原味的本色面貌。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延伸景点(8)
每年###教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穆罕默德诞辰),如果你在节日时来到牛街,在清真寺内可以感受几千人叩首礼拜的肃穆庄严,街道上人流如织,传统的风味小吃和民族用品展卖比比皆是,热闹非凡,穿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少女微笑着走过,空气中洋溢着热烈、祥和、纯净、欢愉的气氛,古老的牛街焕发出巨大的青春魔力,东方小麦加之美誉也当真是名不虚传了。
牛街礼拜寺
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996年)的牛街礼拜寺,在历史中已走过千年,清康熙年间曾对这里进行大修,格局完全采用了中国宫殿木结构的建筑样式。这使得我们看到的礼拜寺并不是最熟悉的###穹庐顶,而是一座浓郁中国风的六角攒尖顶亭式望月楼。
近年来,这座古老的礼拜寺又经历了一次重修扩建的工程,礼拜殿、望月楼、宣礼楼、讲堂全部粉饰一新,倘若你细心观察,原来那些雕空的门窗、门楣的装饰文字、贴金彩画的图案,却仍旧是阿拉伯建筑装饰风格的逼真再现。其中涤虑处又算是独立于这片雕梁画栋的一个单体建筑,涤虑处意为穆斯林沐浴洁身的地方,沐浴对于穆斯林们来说是礼拜前必须履行的的一项教法规则。
礼拜寺的跨院内还有两座“筛海”坟,“筛海”在阿拉伯语中指的是德高望重的学者,这两位筛海远渡重洋而来,为的是传教的终生事业,牛街礼拜寺的这个小小角落成为他们最终的归宿。
清代时煮粥的大铜锅、明代古瓷香炉、保存三百多年《古兰经》手抄本,都是礼拜寺内藏有的珍贵文物,其中还有一块康熙时期颁发的“圣旨”牌匾。关于这块牌匾还有一个故事,在###教的斋月期间,穆斯林们吃过晚饭都要到礼拜寺内做礼拜,天天如此,持续一个月的时间,有位御史看到每晚礼拜寺内灯火通明,大批人流聚集于此,心生猜疑,便向皇帝密奏:“回民夜聚明散,图谋造反。”康熙并没有轻易听信御史的话,他微服造访礼拜寺,了解到了###宗教的教义,查明了穆斯林们并没有谋反之心。想要借此升官的御史反而被罢官弃用,康熙专门下了一道恩诏送到了礼拜寺,据说当时为了笼络民心还送去了半副銮驾,只是銮驾在民国初年时被毁,只有这道圣旨依旧静静地摆放在礼拜寺大殿内。
在礼拜寺东北角还建有单独的清真女寺,专为穆斯林妇女礼拜所建,院内也设有单独的涤虑处。平日里静静的只听得风的声音,偶有扎着头巾的妇女一闪而过,水房旁传出几声笑语。礼拜大殿的门虚掩着,里面铺着是永远洁净整齐的地毯,一道门帘隔开的是信仰两重天。在我们赏析古建筑之华美壮观、品味历史遗存的点点滴滴之时,殿内的穆斯林同胞已经一丝不苟地做完了礼拜。有礼拜寺的存在,就有纯净和谐的生存乐土。
法源寺
一直想在丁香花盛开的季节走访法源寺,看那著名的香雪海该是怎样的浪漫迷人,可是一次又一次失之交臂,再来时,已是寥寥冬季。法堂前曾翠意盎然的绿色屏风仅剩下光秃秃的枝丫,几只肥胖的麻雀在地上觅食,僧人们换上了厚重的棉袍,步履却依然轻松。空气中弥散的依旧是那一份清幽、馨雅、安详、和谐,虽然没有花香,没有鸟语,却仍仿佛那一个夏日重来。
很多北京人也并不了解这样一座古老的寺庙,有一些人知道李敖那本著名的《北京法源寺》,然而李敖本人却未曾踏进庙门一步。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直到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此项工程,赐名悯忠寺。“悯忠高阁,去天一握”,名字之中暗含的悲凉之气似乎也在昭示着法源寺的命运。宋钦宗赵桓被金兵俘虏,曾囚居于此。1289年,宋遗臣谢枋得抗元失败,被元军所俘,后在此寺绝食身亡。明末袁崇焕和清末谭嗣同被杀害后,也都曾在这里停灵,由寺内的和尚做法事为他们超度。好一座悯忠寺,历史以惊人的巧合再现了当初设立此寺的初衷,漫长的千年岁月竟然矢志不渝。
延伸景点(9)
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这座古刹正式改名为法源寺。乾隆御笔亲题的“法海真源”匾额如今仍旧悬挂在大雄宝殿之上。“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念念不忘的依旧是历史波涛之风起云涌,好在之后的岁月,法源寺终于变得波澜不惊。
曾经有幸参加过一场皈依大典,黑压压的人群俯首叩拜,“如是我闻……”,每个人心中默默地许下誓言,皈依三宝以获得佛祖的佑护。每次到法源寺总能遇到虔诚的香客,大雄宝殿两侧的罗汉像前供奉的都是绽放的鲜花,即使看管殿堂的工作人员也在念诵无量寿经,你会被这里的氛围所感染,不管会不会念经懂不懂礼佛,佛教给你的是一种美好的、乐观的、慈悲的生活态度。
2004年,作为人文奥运专项之一,政府拨款修缮了天王殿东西转角房及一进院地面。2006年,又一次用人文奥运专项资金修缮了法源寺的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大雄宝殿东西庑房和悯忠台东西配殿等。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大悲坛,七进院子内藏有的珍宝无数。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的“华严三圣”乃是明代木胎贴金罩漆的珍品。净业堂内供奉着明代钢制的大型毗卢佛像,其下层的千叶莲瓣巨座之上每一瓣都雕有精美的佛像。大悲坛更是一座文物展览馆,东吴的陶魂瓶、北齐石造像、五代铁铸佛像、宋木雕罗汉、明木雕伏虎罗汉,件件都会让人流连不舍。
殿堂之外,法源寺内的自然环境亦是可圈可点,清代时这里便以花木为胜,每年春天,必有名人雅士来此赏花礼佛。翠竹、银杏、文官果、龙爪槐、菊花、丁香、海棠,奇花烂漫,佳木葱茏,当真是修行之胜境。自然,你也不要小看这里的僧侣,1956年在法源寺创办了中国佛学院,如今来此进修的学生都是各地选派的品学兼优的佼佼者,这里可不仅仅是吃斋念佛的经堂,它亦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和交流中心所在。
千年的古寺如今依然藏在幽静的胡同深处,风雨飘摇年复一年,能够踏进门来的你,就是福根深种的有缘人。
湖南会馆和绍兴会馆
法源寺后街再向东,有一条南北向的胡同叫做烂缦胡同,这条古老的胡同正在渐渐地被周边的高楼大厦包围,一家大宅院正在紧锣密鼓地翻修,欲打造出新一代富豪的私家庭院。就在这条小胡同内,曾经分布着湖南会馆、汉中会馆、湘江会馆、东莞会馆、常熟会馆,曾有老字号的“郑兴德”茶庄、卖京味点心的“清华斋”,著名中医宗维鑫大夫也曾在此行医。俱往矣,如今寻得到踪影的也只有一块湖南会馆的旧牌子,而昔日的旧址之上如今是宣武区烂缦胡同幼儿园。1920年的2月至7月,毛泽东曾住在这所会馆里,并在此召开了“湖南各界驱逐军阀张敬尧大会”。如今我们能看到的仅有残留的石门墩上依旧精美的雕刻图案,仿佛还在隐约展示着往日的辉煌,透过幼儿园的栅栏门向内张望,迎面这块绘着儿童画扎着气球彩带的影壁俨然还是旧日的风姿。只是,再往里走,一溜崭新的校舍如当头一棒蓦然打断复古的乐章。“馆共三十六间,内设戏台一座、文昌阁楼一座、东厅署、望衡堂、西厅及中庭均横敞,为平时集合之所”,无处觅。
从烂缦胡同再向东,和它并行的胡同叫做南半截胡同,这里有一座著名的绍兴会馆,是鲁迅当年的居所之一,就是在这里鲁迅写出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这些脍炙人口的名作。而他曾经住过的“藤花馆”和“补树书屋”呢?我们怀着对美好名字的向往寻觅而去,却无奈地发现这里已经彻底改头换面,昔日的朱漆大门之内,早已被新搭建的房屋分割得七零八碎,你只能走在狭窄的过道内想象这里就是曾经充满诗意的藤花馆。历史的沧桑终于淹没在大杂院的市井喧嚣之中。
清真小吃
知道牛街的北京人可能不很了解礼拜寺和法源寺,但是牛街的小吃却几乎是无人不晓。京城小吃可以说就是以清真小吃为主旋律,而牛街又是清真小吃的一块金字招牌。
延伸景点(10)
一走进输入胡同,宝记豆汁店、年糕李、五香烧牛羊肉、清真热包子的各色招牌就在马路两旁摆开阵势,玻璃柜台内摆放着五颜六色诱人的年糕,家家门口小黑板上写着炸松肉、麻豆腐、年糕坨,新出炉的烧饼和包子冒着热气,三三两两操着京片子的人们遛着弯就把晚饭拎了回去,有心急的当街就大啃烧饼夹肉,游客的脚步不由自主地停顿下来,牛街就这样以最具特色的丰富小吃美食宣告了一场精彩的开场白。
“两把刀、八根绳”,这说的就是回民的生计,“八根绳”是挑夫,“两把刀”指的就是屠夫和糕饼小贩,如今走在牛街路上还能看到很多出售新鲜牛羊肉的摊子。而牛街的糕饼小吃更是名不虚传,江米黏货是其中的佼佼者,盆糕、白年糕、黄米年糕、小枣切糕、紫米切糕、什锦切糕,光是年糕的种类就能让你眼花缭乱,当然还有驴打滚、艾窝窝、芸豆糕、豌豆黄、奶油炸糕、糖卷果、糖耳朵、螺丝转、炸排叉、面茶、灌肠、杂碎汤等等这些早已美名远播的名吃,一不留神,你会发现平常北京人青睐的传统小吃竟然全部都是牛街出品。
位于输入胡同口对面的聚宝源旁边有一家清真超市,其中二层已经开辟成了小吃大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