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应该知道的历史往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人应该知道的历史往事-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十九节 一代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她父亲李格非也是个文学家,在宋徽宗时期做过官,因为为人正直,又是苏轼的学生,受到蔡京的打击。

    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才华出众。她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夫妻俩志同道合,除都能诗善文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收藏金石(古代铜器和石碑上镌刻的文字书画)。这些文物既是我国古代的精湛艺术,又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材料。

    婚后,赵李二人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赵明诚几乎把所得的官俸全部花在购置金石图书上。每当看到中意的碑文字画,赵明诚便买下来。回到家里,和李清照一起细细整理、欣赏。夫妻俩把这件事当作他们生活上的最大乐趣。

    赵明诚的父亲有一些亲戚朋友在国家的藏书阁里工作,那里有许多外面没有流传的古书刻本,赵明诚通过这些亲友,千方百计把它们借来摹写。这样日积月累,他们家收藏的金石书画越来越多。李清照建立了书库大橱,编好目录,发现有一点污损,一定随时整理好。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努力,赵明诚完成了一部记载古代历史文物的著作,叫《金石录》。

    然而,他们处在国家动荡的年代,要埋头整理文物已经不可能了。东京被金兵攻陷的时候,李清照和赵明诚还在淄州(在今山东省)。不久,风声越来越紧,李清照跟着赵明诚到了建康。他们把最名贵的金石图书,随身带走了十五车。后来金兵攻下青州,李清照留在老家的十几间文物,竟被战火烧成一堆灰烬。

    后来,赵明诚在去湖州当知府的路上病逝。李清照伤心不已,但是他没望丈夫遗志,把文物保护好。赵明诚有个妹婿在洪州(今江西南昌),那时候李清照身边还有图书二万卷,金石刻本二千卷,就托人带到洪州。没有多久,金兵打到洪州,这些文物又不知去向。

    李清照为了逃难,到处奔走。到她在绍兴定居的时候,她身边的文物散失的散失,被偷的被愉,只留了一些残简零篇了。

    国家山河的破碎,珍贵文物的散失,对李清照的打击实在太大了。李清照孤身流落,流离南方,境遇孤苦,在杭州度过残年。大约在1151年到1156年间,李清照孤伶地离开人世。



………【第三十节 辛弃疾壮志未酬】………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为我国南宋词人的杰出代表。

    公元1127年,金与南宋签定了和约,南北暂停战争。1161年,金主元颜亮,破坏了和约,率领四十万大军,南下侵宋。平静了二十年的中国北方,再起波涛。

    中国北方人民,受着金人统治,时刻怀有反抗的心。这时趁金人南侵,后方空虚,便纷纷起义。当时二十二岁的辛弃疾,率领二千多人,组成抗金队伍,投奔到当时最大的起义军耿京的队伍中。

    金人的这次南侵,不仅遭到失败,完颜亮被部下杀死,而且,后方金人朝廷内部也发发生政变,留守的完颜雍自立为帝。在这情况下,金人只好退兵。

    辛弃疾认为,这正是南北联合,夹击金人,收复失地的最好机会,便建议耿京联络南宋朝廷。宋高宗接受了耿京的提议,并委任了耿京、辛弃疾等人官职,并朝臣同辛弃疾等北上传达旨意。

    然而,就在一行人北上的途中,耿京手下张安国为金人收买,杀了耿京,并率众投降金了。听到此消息后,辛弃疾愤怒异常,带着骑兵五十人,连夜奔驰五百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拥兵五万之众的金军大营,把正在庆功酣饮的叛徒张安国缚置马上,押往建康,斩首示众。辛弃疾胆识和勇气震动了朝廷内外。

    二十五岁那年,辛弃疾将其救国大计《御戎十论》进呈孝宗。可惜未被采纳。

    三十岁,辛弃疾又书《九议》送交宰相虞允文,仍不见用。

    到了三十九岁,辛弃疾任浙东安抚使,建立了一支“飞虎军”,成为沿江抗金劲旅,武功卓著。

    不幸,两年后反被人诬陷,削职退隐。尔后又长期遭受排斥打击,但其救国复兴之志从未泯灭。

    直至六十四岁高龄,还辅佐当时宰相韩出师,无奈韩也不重视其韬略,致使全军溃败,向金乞和。

    辛弃疾这位大有作为的文武全才一生壮志未酬,雄图莫展,在六十八岁时含愤辞世。

    尽管辛弃疾南归后无法施展抱负,但他统一中原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写了600多首词,反映了当时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事实,抒写了他自己昂扬奋发的报国热情,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对朝廷主降苟且的批判。他为我们留下了这些不朽的作品,因此被誉为爱国词人。



………【第三十一节 陆放翁临终不忘九州同】………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浙江山阴人。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宋孝宗赵慎刚刚即位的时候,决心改变屈辱求和的政策,很想做一番恢复中原的大事业。

    公元1162年,宋孝宗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

    差不多过了十年,四川宣抚使王炎听到陆游的名声,请他到汉中的幕府中办理军务。陆游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陆游的上司范成大是他的老朋友,虽说是上下级关系,却并不讲究一般的官场礼节。陆游的抗金志愿得不到实现,心里气闷,就常常喝酒写诗,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感情。但是,一般官场上的人看不惯他,说他不讲礼法,思想颓放。陆游听了,索性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放翁”。后来人们就称他陆放翁。

    这样一过又是二三十年,南宋王朝又换了两个皇帝——宋光宗赵惇和宋宁宗赵扩,南宋王朝始终没有决心收复失地。陆游长期过着闲居的生活,他把满腔爱国热情寄托在他的诗歌创作上。

    韩侂胄担任宰相后,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北伐。这使陆游十分兴奋。但是韩侂胄的北伐,并没有充分准备,加上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使最后一次北伐又失败了。宋宁宗和一批投降派大臣杀害了韩侂胄,把他的头颅献给金朝,订立了屈辱的和约。

    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他一生辛勤创作,一共留下了九千多首诗。在我国历代诗人中,他的创作是最丰富的。

    公元1210年,这位八十六岁的爱国诗人病重。临终之时,他将儿孙们叫到床边,留下了他最后的一首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三十二节 文天祥一身正气照汗青】………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文天祥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1275年正月,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杭州,当时南宋的京城)。1276年,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1277年,文天祥率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这一年冬天,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他的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在路上,天祥只身逃脱,退到广东继续抗元。后来因叛徒引元兵袭击,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

    张弘范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南宋灭亡后,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文天祥不为所动。最后元世祖大怒,将其关进大狱。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1282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

    最终,文天祥从容就义,年仅47岁。



………【第一节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公元13世纪初,北方的蒙古族强大了起来。在这个时期,在蒙古的大草原上诞生了一个英雄,他就是成吉思汗。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斡音wò)边,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集会,公推铁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就是大帝的意思),并且给他上了一个称号,叫成吉思汗。

    铁木真幼年的时候,金王朝统治者对蒙古族人民实行残酷统治,各部落之间也互相打冤家,整个蒙古处于一种分裂的局面,人民的生活十分苦难。

    铁木真九岁那年,他的父亲也速该被塔塔儿部人毒死。年轻的铁木真为了恢复父亲的事业,想尽办法,渐渐把他们部落失散的亲属和百姓聚集拢来。他在跟别的部落的战斗中打了胜仗,力量渐渐壮大起来。以后,铁木真又经过几次战斗,陆续消灭了蒙古高原好几个部落,终于统一了全蒙古。他被蒙古各部首领推举当了大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即位以后,建立了军事和政治制度,使用了蒙古文字,使蒙古成了一个强大的汗国。

    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决心大举进攻金朝。金将胡少虎带了三十万金兵抵抗,被蒙古军打得一败涂地。过了两年,蒙古兵又打进居庸关,围攻金朝的中京(今北京市)。成吉思汗跟他四个儿子分兵几路,在河北广大平原上横冲直撞,所向无敌。新即位的金宣宗不得不向成吉思汗求和,献出大批金帛,把公主嫁给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才撤兵回去。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亲自率领二十万蒙古大军攻打花剌子模,接着,又向西攻打,占领了现在的中亚细亚各国,前锋一直打到现在的欧洲东部和伊朗北部,才带兵回国。

    之后,成吉思汗攻打西夏,在围攻西夏京城的最后时刻,他自己得病而亡,一代天骄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后来,成吉思汗的后代陆续灭了金朝和南宋,中国又重新开始了大一统的局面。



………【第二节 马可·波罗记游】………

    元世祖在位的时候,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西方各国的使者、商人、旅行家纷纷慕名到中国来观光。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的父亲尼古拉·波罗和叔父玛飞·波罗曾接受过忽必烈的接见。在公1275年,马可·波罗随父亲来到到了中国。马可·波罗非常聪明,很快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元世祖发现他进步很快,十分赏识他,没有多久,就派他到云南去办事。马可·波罗出去,每到一处,都留心考察风俗人情。回到大都,就向元世祖详细汇报。

    马可·波罗在中国整整住了十七年,被元世祖派到许多地方视察,还经常出使到国外,到过南洋好几个国家。公元1292年,马可·波罗就回到威尼斯,这时候,他们离开威尼斯已经二十年。

    在国内的一次战役中,马可·波罗被俘,关在热那亚的监牢里。在监狱里,他给热那亚人讲述他在东方和中国的见闻。跟马可·波罗一起关在监牢里有一个名叫鲁思梯谦的作家,把马可·波罗讲述的事都记录了下来,编成一本书,这就是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一名《东方闻见录》)。在那本游记里,马可·波罗把中国的著名城市,像大都、扬州、苏州、杭州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称颂中国的富庶和文明。这本书一,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热那亚人因为马可·波罗出了名,把他释放回国。

    《马可·波罗行纪》加深了欧洲人对东方的了解,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第三节 六月飞雪窦娥冤】………

    元朝中后期,由于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各族劳动人民都过着悲惨的日子。贪污横行,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而在当时,在大都流行着一种戏剧,叫杂剧。一些有正义感的读书人,利用杂剧的形式来揭露官场的罪恶和社会的不平现象。关汉卿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关汉卿,从小喜爱音乐戏剧,会吹箫弹琴,还会唱歌跳舞,对编写剧本特别热心。他经常和演戏的人混在一起。有时候他自己也上场演出,扮个角色。因为他对音乐戏剧很有研究,所以编出的戏也就格外精采。

    关汉卿编的戏剧常常帮百姓说话。他把看到的,听到的人民的悲惨遭遇,写进他的剧本里。《感天动地窦娥冤》(也叫《窦娥冤》),就是他的杰出的代表作品。

    《窦娥冤》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楚州地方一个贫苦女子窦娥。窦娥从小就被卖给孤苦的蔡婆婆家做童养媳。到蔡家没两年,丈夫就害病死了,只剩了窦娥和她婆婆两人相依为命。楚州有个流氓叫张驴儿,跟他父亲张老儿一起,逼迫蔡婆婆嫁给张老儿。蔡婆婆软弱怕事,就答应了。接着,张驴儿又胁迫窦娥跟他成亲,窦娥坚决拒绝,还把张驴儿痛骂了一顿。张驴儿怀恨在心,在窦娥端给蔡婆婆的羊肚汤里下毒药,结果,这汤给张老儿喝了。张老儿中了毒,死了。张驴儿就把杀人的罪名,栽到窦娥身上。由于驴儿用钱买通了官府,最后窦娥屈打成招,定了死罪。窦娥被杀之后,一霎时天昏地暗,大雪纷飞;接下来,楚州地方大旱了三年。

    六月飞雪,更是一种神话式的想象。但是它反映了在封建统治下,无数含冤受苦的百姓申冤报仇的强烈愿望。



………【第四节 天文学家郭守敬】………

    元朝的时候有一个天文学家叫郭守敬,他是邢州(今河北邢台)人。郭守敬少年时候,在祖父的影响下,对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

    他被人推荐给忽必烈去整治水利。当时,他提出六条整治水利的措施。忽必烈听了十分满意,就派郭守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