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征战历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征战历程-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野战军8师23团、华野3纵8师23团。该团战斗力很强,尤其善长山地作战和攻坚,在洛阳战役中该团1营首先突破洛阳东门城防获“洛阳营”称号。该团有115师686团2营营部及7、8两连的基础,是8师主力团,亦是22军主力团。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第65师。其前身为1945年9月由鲁南军区主力3团、5团组建的山东军区第8师,1947年2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该师是华东野战军少有的有115师老红军连队基础的部队,尤以善于攻坚闻名华东,被誉为“陈军长袖子里的小老虎”,陈老总称其“始终是很好的头等兵团”。该师成立后,参加了界河、兖州、枣庄、韩庄、泗县、宿北、鲁南、莱芜、泰安、孟良崮、沙土集、金刚寺、洛阳、开封、济南、淮海、渡江、解放浙东南沿海岛屿等战役战斗。在多次战役战斗中担任主攻任务,为战役的全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第三野战军的主力师,两任师长王麓水、王吉文先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洛阳战役中,23团(195团)1营首先突破东门,被华东野战军授予“洛阳营”荣誉称号。淮海战役中,“洛阳营”与中野“襄阳营”并肩作战,一举消灭黄维兵团的“威武团”,使敌中心据点双堆集完全暴露在我强大的火力之下。1958年4月,65师改编为舟嵊要塞区定海守备区。1963年11月定海守备区撤消,1967年6月恢复,1976年5月又撤消。第194、195团分别发展为如今的舟山守备区海防第17、18团。

    在美丽富饶的舟山群岛上,有一支英雄部队在日夜守卫着祖国辽阔的海疆,这支英雄部队,就是我军历史上著名的“洛阳营”,现南京军区舟山警备区守备第1营。

历史沿革
    “洛阳营”的前身是由苏鲁支队、边联支队改编的115师教2旅5团1营,后为鲁南军区第5团1营;
    1945年9月编入山东军区第8师,为23团1营,后称山东野战军8师23团1营、华野3纵8师23团1营;
    19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第65师第165团第1营;
    1958年改称舟嵊要塞区第1营;
    1985年改称舟山警备区第1营。

成名之战
    1948年3月,洛阳战役打响。1营担负进攻洛阳城东门任务。

    河南洛阳为国民党军战略防御重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洛阳城东门又是全城守备重点,由国民党青年军第206师守备,工事坚固,城门封堵,城外设有铁丝网、拒马、外壕等多重障碍。第1营经过新式整军运动,官兵士气高昂。受领任务后,多次侦察城防设施,广泛开展军事民主,详细研究进攻方案,反复进行爆破和突击演习。11日19时攻城开始,该营3个连队在强大炮火掩护下,紧密配合,连续突破18道工事障碍,炸开两道城门,首先攻入城内。国民党守军组织炮火猛烈反扑,营长张明带伤坚持指挥,全营官兵顽强抗击,打退守军数次反扑,巩固住突破口,为后续部队开辟了进攻道路,对战役的胜利起到重大作用。

    1948年7月7日,中国共产党华东野战军前线委员会授予第1营“洛阳营”荣誉称号。

卓越功勋
    该营拥有八路军115师686团的老底子,基础扎实,作风硬朗,战力强悍,参加过山地平原的进攻防御作战、大城市的攻坚战、突破江河及渡海作战,适应各种条件的作战,尤其擅长攻坚作战,是195团、65师乃至整个22军的主力营。

    该营自1945年组建后,转战17个省区,参加大小战斗六百余次,先后涌现出了“首先突入枣庄第一连”、“爆破模范排”、“陈金合班”等19个英雄集体和舍身炸敌地堡、被陈毅元帅誉为“彻头彻尾的共产主义战士”的陈金合,宁死不屈的铁人轩广盛,机智勇敢、单人俘敌一个连的青年英雄安保全,华东一级战斗英雄张明等一百余名战斗英雄、六百余名功臣模范。

    该营在宿北、鲁南、泰蒙战役中,出色完成任务。1949年 4月,参加渡江战役,在安徽芜湖地区渡江后,进军浙东,和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余姚、宁波,肃清穿山半岛残余国民党军。7月,攻占象山。8月,攻占大榭岛和梅山岛。10月初,攻占金塘岛。1950年5月,攻占定海本岛和岱山、长涂等岛屿,解放舟山群岛。之后在舟山群岛长期驻防,拱卫东海前哨。

    进驻舟山后,该营继承和发扬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积极参加地方经济建设,支援地方进行抢险救灾,完成了大量急难险重任务,为建设舟山、保卫舟山做出了贡献,多次被舟山警备区、浙江省军区评为先进营党委、军事训练先进单位、行政管理先进单位、后勤生产先进单位和军民共建先进单位等。

遗憾与希望
    第22军是八路军115师留在山东的老部队,麾下还有著名的铁道游击队,战斗力很强,素质很高,“攻必克、守必固”,能攻善守,威震敌胆。深得陈、粟首长的倚重和信任,是三野的王牌主力军。

    “攻必克”,解放战争初期,我军攻坚能力较弱,然而该军由于吸收了许多鲁南煤矿工人,攻城爆破技术非常突出,对提高华东野战军部队攻坚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所部也涌现出了〃洛阳营〃等攻坚英雄部队。“守必固”,在当时的华东战场上,有国民党王牌军5军和18军(均系所谓的5大主力),清一色的美式装备(特别是有很多美式重炮,打起仗来,一向不惜弹药)。可是他们中间却盛传:〃三千炮,打不动,不是三纵是八纵〃,三纵即为22军前称,由此可见其防守作战之顽强。

    进驻舟山后, 64师、65师改编为舟嵊要塞区守备部队,第66师奉命组建空10师和空12师,第22军番号被撤销。这支英雄部队从此被束缚在东海之滨的小岛上,成为地方部队,再也无法象其他野战部队一样攻城掠地、驰骋疆场了。

    近几年,随着台海局势的紧张,地处海防前线、有着辉煌战史的“洛阳营”备受关注。有人提议将其所在的守备65旅改编为东海舰队海军陆战65旅,以便让这支骁勇善战、能攻善守的英雄部队在未来战争中再展雄风、再立新功!笔者内心也非常希望65旅能重回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编制序列,因为这支部队是从我的故乡鲁南地区走出来的,我的两个伯父都曾是22军65师的老兵,我对第22军及65师充满了深厚感情。如果设想成真的话,65师及22军的全体将士便可一了心中多年的遗憾了。




                                     “洛阳营”首任营长张明



    1948年3月中旬,人民解放军解放古都洛阳。首先突破洛阳城东门的华中野战军3纵8师23团1营,被命名为“洛阳营”。 

    张明,就是“洛阳营”首任营长。 

    神兵降峰山 

    1946年12月攻占峰山的战斗,是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发起的宿北战役能否取胜的关键。 

    峰山虽然只有83米高,但在地势低洼的宿北平原上,却是全战场的制高点,敌人1个配属着炮兵的加强营在山顶上掘壕筑圩扼守着。 

    战斗拼杀了34个小时,外围南山麓的守敌基本被肃清。在我军继续仰攻山顶时,守敌十多挺轻重机枪和几十支冲锋枪居高临下交叉射击,封锁我军道路。 

    我军连续3次攻击均未成功,部队伤亡很大,被迫停止攻击。再过1小时天就亮了,团政委王六生要求“天明前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峰山制高点”。 

    张明清点人数,全营尚能参加突击的力量仅有30多人。他把30多名突击队员临时编为4个班,命令3连连长轩广盛带领一个班,从正面吸引敌人火力,自己率3个班绕到山顶的东南面,从敌侧后发起攻击。 

    “冲啊!冲啊!”突击队员向山顶展开了猛烈攻击。张明带领官兵迅速爬上沟崖,冲过敌人火网……峰山被攻占了,张明清点人员时发现,全营仅剩17人。 

    而整个宿北战役,歼敌3.3万余人。 

    血战洛阳东门 

    1948年3月11日5时40分,5颗红色信号弹在洛阳上空升起,解放洛阳的战斗打响。 

    攻打东门的战斗,惊心动魄。 

    已担任1营营长的张明在3连前沿阵地下达了爆破突击的命令。突击勇士们在密集的火网下,仅用半小时就将12道障碍全部清除。 

    接下来的瓮城争夺,因敌人提前炸掉了必经之桥的大部分桥面,1营与守敌僵持了近1小时才突破。其间,张明被炮弹炸伤脊背,鲜血浸红了衣衫,可他依然指挥部队进攻。 

    这时,突击队遭到了意外的损失。爆破队经过突破口时,一位爆破员的炸药包导火索拉环被炸裂的汽油桶铁刺挂住,拉响了炸药包,滞留在此的数十名战士几乎全部伤亡。 

    张明见状,忙把指挥所前移至距城门只有50米的一处地堡,组织部队重新进攻。在火力掩护下,爆破队员隐蔽接近至城门边。一声巨响,城门被炸开,突击队员飞架人梯,冲上城楼……3月12日零时30分,解放军突破洛阳东门。 

    1948年7月7日,华中野战军颁发嘉奖令,命名1营为“洛阳营”。 

    剑指“老虎团” 

    12月14日下午4时,“洛阳营”奉命和中野的“襄阳突击营”一道,突破国民党黄维兵团54团据守的阵地。 

    54团号称“老虎团”。他们修了一座临时的野外筑城式据点,严密封锁着周围的开阔地。 

    炮火准备后,张明命令攻击。 

    1连副连长刘绪湘率部队直扑三角堡和圩墙,刚打开一个缺口,圩内守敌就嚎叫着反扑过来,正带着2连跟进的教导员孙即明中弹牺牲。2连近百名勇士喊着“为孙教导员复仇”的口号,冲进圩墙,与敌展开激烈地对拼,打退了反扑的敌人,并迅猛向纵深推进……45分钟后,两支突击营占领了曾经不可一世的“老虎团”的巢穴。 

    翌日黄昏,黄维兵败被俘。






                          模范红十二团:摩步第139团简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39团最早的前身为井冈山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2团(袁文才、王佐部)和平江起义成立的红5军第13师第1团。 

1928年4月下旬,朱毛红军会师成立红四军,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2团被编为红四军第11师32团。 

1928年7月,彭德怀、腾代远、黄公略率领湘军独立5师1团、3团3营(后叛逃)、随营学校发动平江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第13师,独立5师1团1营编为第13师第1团,该团以后发展为红五军第1大队,红五军第1纵队。12月10日随红五军主力在彭德怀、腾代远率领下,到达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会师后,为统一领导与指挥,到达井冈山的红五军主力暂编为红四军第三十团,红五军第一纵队编为30团第1大队(营)。 

1929年1月,敌军以六个旅围攻井冈山,进行第三次“会剿”。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转入外线,彭德怀、腾代远指挥第三十、第三十二团和地方武装坚持井冈山斗争。3、4月间,红32团与红30团1大队合编,成立湘赣边界红军第1团,原红32团缩编为第1营,红30团1大队与边界各县赤卫队编为第2营。5月10日,湘赣边界红军第1团改为红四军第六纵队。七月下旬,第六纵队与第五纵队(4月底,由红30团主力改编)再次合编为红四军第五纵队,原第六纵队改为1支队。 

1929年9月1日,重新恢复红五军番号,红四军第五纵队1支队改为红五军第五纵队。 

1929年12月14日,大冶兵暴后,第五纵队扩编辖3个支队,原五纵队部队改编为第1支队,将起义部队编为第二支队,之后又将鄂东南地方红军第十二军与原第二支队合编为第三支队。 

1930年6月,红五军第五纵队奉命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第八军,原第五纵队一支队改为红八军第一纵队。7月中旬,改为红八军第6师。八月九日,与红五军第3师对调,改为红五军第3师。1931年9月,改为红三军团第3师。 

1933年6月,全国红军统一编制和序列,第3师缩编为红三军团4师12团。1934年1月,红12团在中央苏区第2次全国苏维埃大会上被授予“红军模范团”荣誉称号。 

1934年10月16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12团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9月18日,在哈达铺改编为红军陕甘支队第2纵队第12大队。1935年11月3日重新恢复红一方面军建制和番号,第12大队恢复为红1军团红4师12团番号。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25日,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1军团4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红12团编为该团第3营。9月25日,参加平型关伏击战。 11月4日,随第六八六团参加广阳伏击战.同兄弟部队一起.歼灭日军第二十师团第四十旅团第九联队近1000人。 l 938年3月,参加午城、井沟战斗.与兄弟部队一起歼敌4000多人,毁敌汽车79辆.缴获骡马800多匹,粉碎了日军西犯黄河的企图。9月中旬,参加了汾(阳)离(石)公路伏击战.会同兄弟部队,先后在薛公岭、油房坪、王家池伏击敌人,共伤毙敌旅团长山口少将以下1200多人。12月,3营在第六八六团编成内随第一一五师师部东进山东。 

1939年5月,第三营和全团排、连、营副职干部及部分司、政、供、卫干部,扩编为第一一五师东进支队第一团。7月,改编为鲁西独立旅第一团。8月初,第一团参加了梁山战斗。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击毙日军大队长长田敏江少佐以下日寇400余人,俘获日军23人、伪军200余人。年底,鲁西独立旅第一团编入第三四三旅黄河支队,仍为第一团。 

1941年1月上旬,黄河支队改为115师教导4旅,第1团改称教导4旅第10团。1941年12月,教导4旅与湖西军区合并,成立冀鲁豫军区6分区,10团归6分区隶属。1944年5月11日,冀南区与冀鲁豫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军区,原6军分区改为第11军分区,10团归8分区建制。 

1945年10月,第十团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第二旅第十团。10月中旬,第十团参加了平汉战役。 

1946年3月.第二旅以第十团为基础,将第三团编入.改编为该旅第四团。随即参加了热东、平绥、张怀等战役。 1948年6月底,第四团在河南睢(县)、杞(县)地区参加了围歼区寿年兵团的战斗。在双合寨阻击战中,第四团与敌反复争夺、给敌以重大杀伤,仅第三营在西点张村战斗中就歼敌400余人。11月初,第四团参加了淮海战役,首战张公店。第四团以第三营协同第一旅发起总攻。敌力战不支,分路突围,被歼于张公店以南,俘敌第一八一师师长米文和以下1100多人。 

1949年2月,全军统一编制和部队番号,第四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六军第四十七师第一三九团。3月,第139团随大军南下,参加了渡江战役。渡江后。全团投入了迫歼逃敌的紧张战斗。在1个月内,行程820公里,途经江西、安徽、浙江、福建4省,参加大小战斗12次.解放县城7座,俘敌4800余人。11月下旬.第139团参加入川作战。到12月中旬,俘敌川湘鄂绥靖公署中将主任宋希廉以下7000多人。 

1950年1月.第139团开赴贵州仁怀地区,执行剿匪任务。一年中,作战2490多次,歼匪20300多人。 

1951年9月,第139团奉命入朝作战.担任保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