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原之无极生太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清原之无极生太极- 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屑的笑了笑,牵招伸出小指挖了挖耳朵,抬手向前一指,牵招的脸色瞬间冷了下来:“杀!一个不留!”

    两拨穿着同样衣甲、拿着同样武器的军士,在牵招的命令下,激烈的打斗了起来。不时会有人因分不清敌我,被对手无情的砍倒在地。惨叫声,不绝于耳的响起,鲜血在锋锐的刀锋下,一股又一股的抛洒出来,溅落到地上。

    张纵看着眼前残酷的一幕,有些失神的喃喃自语道:“这是为什么?大家不都是好兄弟吗?这到底是为了什么?”一名亲兵带着血迹来到张纵身边。拉着张纵战马的缰绳说道:“将军,他们疯了,他们是真要将我们赶尽杀绝啊,看来主公已经不相信将军了,将军还是快些出城去。”

    亲兵的话,点醒了张纵。不错,牵招敢如此肆无忌惮,一定是接受了袁丁的命令。袁丁必定是听信了郭图的谗言,把自己和田丰都当做是元起的内奸了。所以才会命令牵招来捉拿自己。想明白了这一点,张纵忍不住仰天长叹道:“某以为投效袁丁,能够一展胸中所学,没想到却落地如此境地!”

    牵招无情的声音传入张纵的耳朵:“来人,四面合围,一个都不能跑掉!”

    张纵的亲兵着急的对张纵说道:“将军,速速出城!我们为你挡住追兵!”说着。亲兵举起战刀,在张纵战马的马股上用力捅了一刀。战马吃痛,载着张纵向城门方向跑去。听着身后的喊杀声。张纵心中一阵绞痛,在快要跑出城门的时候,张纵留恋的回头看了一眼,他看到自己的那名亲兵,被一名同样装束的军士,无情的砍倒。两滴热泪,在张纵的眼眶中滑落,张纵暗自在心中发誓:如果有朝一日能杀回邺城,某一定要亲手杀死牵招!

    张纵走后,牵招也不以为意,他知道张纵武艺过人,所以也不愿意逼急了他,再说自己救下了袁熙,已经算是大功一件了。没用多久,牵招所部就把张纵部下的一千名军士全部斩杀当场了。牵招嘴角噙着得意的微笑,翻身下马来到悬吊着袁熙的木杆之前,准备亲自动手把袁熙放下来。

    还没等牵招动手,袁丁带着人马也赶过来了。牵招连忙上前去迎接袁丁,口中说道:“禀主公,张纵狼子野心,竟然把二公子吊在了木杆之上。末将刚刚把张纵贼党杀尽,正要解救二公子。”

    听闻被吊在木杆上的人是袁熙,袁丁立刻翻身下马,快步来到木杆前,向上看去,顺带还把袁熙身体两侧白布上的字也念了出来:“四世三公,实为欺名盗世;陋小如蚁,方显袁家本色。”似乎是为了回应袁丁,被吊在高空的袁熙无意识的挣扎了一下,他双腿之间的短小,清晰的暴露在袁丁的眼前。

    看到这一幕的军士们,无不强忍着笑意,深深地低下了头,唯恐被袁丁看到。谁能想到,专好女色的袁熙袁二少爷,双腿之间的物件,竟然不足小指长!真不知道他究竟是凭什么夜夜欢娱的。

    “都把眼睛闭上!违令者斩!”袁丁的脸色已经是铁青一片,阴毒的目光看向北方,咬牙切齿的骂道:“元起!不把你碎尸万段,难消某心头之恨!”

    “什么?你根本没给二公子下毒?”田丰带着惊诧的神色,有些难以置信的看向元起。

    元起哈哈笑了一声,轻快的说道:“是啊,给袁熙喝的那壶酒里,根本就没有毒。某只是在里面放了一些泻药而已,是袁熙太过于惜命,以为自己身中剧毒了而已。元皓先生难道忘记了,某曾经向你保证过,不会在酒水中下毒。”

    田丰目瞪口呆了半晌,才从震惊中回过神儿来,他没想到元起略施小计,就能把袁氏父子轻易的玩弄于股掌之间。别人不清楚,田丰可是清楚得很,城北的那座粮仓里究竟囤积着多少粮草。按照刚才张冲向元起描述的情况来分析,两大仓粮食是铁定全被烧毁了,没准还会波及到外面木棚中的粮草,这样算下来。恐怕这一场火,至少烧点了袁丁大军半年的粮草,也就是说,至少在半年的时间内,袁丁只能自保,而无力向外扩张了。

    同时,以田丰的才智,他隐约猜到了邺城中必定有元起的内应,否则元起绝不可能仅仅凭借十几个人,就能弄出这么大的动静来。别的不说。单单是粮仓守军的换岗时间、进出路线等细节上的问题,如果不是事先经过仔细的勘察,外人是不可能知道的。当然,元起的这次奇袭成功,存在很多运气的成分在内,袁熙意外被擒,就是其中最大的运气因素。不过,运气也是一种特质,运气好的人。往往会被认为是有大气运在身,日后必定会成就一番大事。

    魏延来到元起身边,意犹未尽的说道:“主公,干脆咱们以后经常过来收拾一下袁丁。神不知鬼不觉的再烧他几个粮仓什么的。”元起笑着摇头说道:“此事可一而不可再,这次成功,是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造成的,下次就没那么容易了。再说,袁丁经过这次之后。一定会加强防备,某可不想弄巧成拙,把安插在邺城中的兄弟们暴露给他。”元起丝毫不忌讳身边的田丰,直言不讳的说出安插人手的事,他的胸襟和气度,不禁让田丰为之心折。

    “君侯!且慢行。”一道洪亮的声音在元起等人身后响起。元起勒住战马,回头看去,一名身着袁军主将衣甲的将军,正在策马向自己这边奔来。元起身旁的田丰,在看清来人之后,惊讶的说道:“是张纵,他怎么来了?”

    催马来到元起身前,张纵勒住了战马,跳到了地上,单膝跪在元起身前,洪亮的说道:“君侯,袁丁刚愎自用,心胸狭窄不能容人,轻信郭图谗言,诬陷某与元皓先生勾结外敌,某不愿再和此等人为伍,因此,张纵特来投奔君侯,望君侯收留。”

    “到底是怎么回事?”元起还没有开口,田丰率先问道。

    当下,张纵把郭图诬陷自己和田丰,袁丁听信谗言,派出牵招来围剿之事从头说了一遍,最后,张纵还对田丰说道:“元皓先生,实不相瞒,昨日袁丁已经下令让某把你全家老少全部收押,想必此时,先生的家人都已经不在了。”

    张纵的最后一句话,就像是一柄重锤,狠狠地击打在田丰的心口上,令田丰喷出一口鲜血,从马背上倒撞下来,昏厥于地,元起连忙下马,扶起田丰,不停的捏他的人中。良久,田丰幽幽醒转,眼中滑落两滴清泪,愤恨的说道:“袁丁啊袁丁,你无故牵连某家人,算什么英雄好汉!”

    叹息了一声,张纵说道:“先生错了,某也错了,袁丁本就不是英雄,某部下千名军士,也被他尽数斩杀了。”

    田丰也跟着叹息了一声,然后转头看向一脸关切的扶着自己的元起,略显落寞地说道:“君侯可愿收留某?”元起一愣,随即拍着胸脯说道:“吾梦寐以求啊。”

    和元起接触的这几日,让田丰真切的看到了元起的品行,外界传言的待人亲厚、雄才大略乃是实至名归。和元起比起来,袁丁无论是心胸还是气度,无论是武功还是韬略,都相差的不可以道计。

    向张纵看了眼,田丰挣脱元起的扶持,和张纵并肩站到一起,两人不约而同的向着元起弯腰行礼,口中说道:“田丰、张纵拜见主公。”

    元起伸出双手,各自握住两人的一只手臂,欣喜的说道:“某得元皓先生、纵将军之助,何愁不能安定天下!”张冲和魏延也凑上前来,高兴地说道:“恭喜主公又得贤才、良将。”

    本来,元起此次前来邺城,只是因为解决财政吃紧的问题,来拉拢上官家,没想到不但成功的把上官家拉入自己的阵营,还顺手烧了袁丁的粮仓,最后又得到了田丰和张纵这两位强有力的臂助,可以称作是意外之喜了。
………………………………

第一百九十五章 更上层楼

    当元起返回燕京之后,立刻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田丰被任命为谏言参军,和徐庶一起,协同贾愿治理幽并军中大小事务,同时还担负着向元起直言谏纳的职责,但凡是他认为事情处理的不妥善的,都可以直接向元起进献直言、从中劝阻,这个职位也十分符合田丰的性格;张纵被任命为度辽将军,接替张冲以前的职位,掌管数千人马并予以训练。元起不是袁丁,他可以容纳刚直犯上的田丰和大器晚成的张纵,他对这二人的重用,与袁丁的轻视截然不同。

    除了对田丰、张纵的官方任命之外,元起还把上官家的上官氏商会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大力扶持上官氏商会的发展,以期上官氏商会能尽快在幽并境内站稳脚跟,和太始商会一起,担负起幽并大军的各种开支用度。元起还请上官逸在燕京大学中任职,担任商科的讲师,把经商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对此,上官逸一口答应了下来,毕竟,这也算是变相的把鬼谷子的绝学传承于世,哪怕仅仅是商科这一门学问。

    同时,上官逸还拿出相当于两成家产的资金,交给了顾雍,等于是提前把和元起商定好的红利分成,提前预支给了元起。上官逸这样做,一者是为了表明上官家誓与元起同舟共济的立场;再者,也是为初来乍到的上官家,赢得幽并官员的认可。两成的资金,听起来不多,但因为上官家实力雄厚,这两成资金已经接近天文数字了,让负责财政的幽州牧长史顾雍,大大的松了一口气,解了幽并目前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

    把事情都处理好之后,元起简短的吩咐了一句,没有大事不要打扰他,然后就带着上官逸给他的鬼谷十三篇。一头扎进了燕京大学中,潜心研读了起来。

    躲开外界纷乱的俗事,在学术氛围浓厚的燕京大学中,元起决定把鬼谷子流传下来的十三门绝学逐一学会,然后到达融会贯通的地步。鬼谷十三篇,开篇即是纵横论。篇中详尽的讲解了权术与言谈。辩论之技巧,心理之揣摩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四个大项,用语之凝练,分析之精准。让元起叹为观止。足足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元起才算把纵横论掌握了个大概。

    在元起研习纵横论的时候,还把诸葛亮也叫过来一起修习。因为元起的原因,诸葛亮提前半年离开了鹿门山学院。没能完成学业。这件事,一直是元起心中最大的遗憾。元起知道,若是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支撑。诸葛亮不可能像历史上记载的那样,达到后来者不能企及的高度。就像是后世,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高等学历的熏陶或者刻苦的自学,是很难达到成功的,即便是有,也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绝不是普遍现象。所以,元起才会让诸葛亮和自己一同研习纵横论,以弥补诸葛亮没能完成学业的缺失。

    其实,元起还是低估诸葛亮的能力了。诸葛亮在鹿门山学院中,潜心学习了三年半的时间,早就掌握了应该掌握的一切,仅仅是名义上没能完成学业罢了。不过对于元起不遗余力的栽培,诸葛亮心中感激,研习起纵横论来也就加倍的刻苦。结果,元起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掌握的东西,诸葛亮仅用了不到二十天就掌握了,让元起大赞诸葛亮天分过人的同时,还说出一句后世的名言: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相比于诸葛亮的天赋,元起其实同样是天赋惊人的妖孽,只不过元起的天赋,大部分体现在武学、带兵打仗以及运筹帷幄之上,对纵横论这样类似外交的学问,元起实在是学的有些辛苦。不过在艰苦的学习中,元起意外的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一个秘密,自己的天生神力,只不过是灵魂被改造之后的附属品,而自己真正的能力,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发现,是因为元起自认为,如果是前世的自己,他根本不可能读得懂这个时代晦涩难通的纵横论,就更不要说进一步的理解,并把记载在竹简上的内容,转化成自身的知识了。而且元起发现,对于长篇的文字,他可以轻易的做到一目十行,并且过目不忘。以前的时候,元起也阅读过大量这个时代的书籍,但大多是抱着阅览的心态去读的,不像阅读纵横论一样,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研习,所以他一直没发现自己特有的能力。

    知悉自己有了这样的超能力之后,元起调整了自己的作息表,不再是一味把自己关在房间中苦修鬼谷十三篇,而是有规划的把一天的时间分为三个部分,每三个时辰为一个部分。清晨起床继续研习鬼谷十三篇;之后的第二个部分则是到学府的讲堂上,去听讲师们的授课,或者亲自站到讲堂上,向学员们传授功课;傍晚时分,元起会进入第三个部分的时间安排,在和师傅扶摇子的对练中,进一步磨练自己的武艺。

    在此后的日子里,元起把全部心神都投入到了对知识的攫取之中,就像是一块干瘪的海绵,遇到了汪洋大海一样。元起疯狂的向自己的脑子里灌注着各种水分,让智慧之树,在脑海中逐渐生根、发芽,并且日益粗壮了起来。

    同时,元起还不忘记强化自己麾下文武官员的自身修养,根据他们每一个人的特长和短板,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比如说,在元起研习纵横论的时候,就会把诸葛亮、贾愿等人叫来一起学习,并时常与他们进行辩论。纵横论之后。鬼谷十三篇中记载的是兵法大道,这个时候,元起会分批把齐天、赵虎、马越等人叫来,和他们一起揣摩其中蕴含的兵法至理,并进行战术推演。其后,元起进入到出世学的研习中,出世学就是医学,鬼谷子在篇中主张修身养性、祛病延寿,用后世的一句话来解说。就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研习中,元起时常会请华佗过来,或者带着竹简去华佗的住所,两人一起研究其中的奥义。在学习的过程中。鬼谷子提出的一些论点,让华佗大颇有启发。再之后,元起进入治世篇中。他就会把荀略、鲁肃以及顾雍等人叫来,共同学习。凡此种种,不再一一列举了。

    元起的做法。开始还引起了一些人的叫苦。毕竟,他们每一个人都身居要职,手头有着处理不完的事务,还被元起叫来学习,并且一学就是数个时辰,这就无形中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可是随着对鬼谷十三篇的深入研习,他们惊奇的发现,书中记载的一些学问,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一旦潜心进入其中,就仿佛是在眼前打开了另一扇大门,把他们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中,让他们在其中收获到无尽的好处。于是,众人也就不再抗拒,反而是一有闲暇,就会跑到学府中看看,即使不能跟随元起一起演戏鬼谷十三篇,也会在学府的讲堂上,听一听讲师们的讲解。

    经过强化训练之后,元起麾下的数十名文武官员们,自身修养和素质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让他们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这些重臣们能力的提升,还间接带动整个幽并大军的兵员素质更上了一层楼,让战士们对战术战阵的理解和运用,变得更加深入了和灵活自如了。同时,这也在幽并境内形成一股向学之风,吸引着更多的人来到燕京大学求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半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转眼就来到了年底。元起不得不暂时结束了这次潜心修习,把心神转到新年事宜上来。通过这大半年的修习,元起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在他身上,少了往日的一份杀伐果决,反而多了一份从容不迫,脸上的神色也更显淡定,再也无人能轻易看出他心中所想,整个人看上去,大有天下尽在我手的气度。

    更主要的是,通过对鬼谷十三篇中记载的武学修炼,在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