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帝- 第3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军 衔’制度对中上层军官影响并不是很大,因为最后能封爵拜侯的人是少之有少地,但对中下层的军官可是影响深远,‘军衔’的实施可是对他们军功的一种肯定,更加能决定他们日后地命运,朱影龙之所以要施行‘军衔’制度,更大的想法是改变中下层军官已经普通士兵的命运,他们才是军队地最基本地存在,也是国家地柱石,赢得他们的心,就是得到了军心,军队就能固若金汤,当然这些他是不会对孙承宗等人讲地,一个好的将军可以跟自己的士兵吃同样的饭菜,睡同样的帐篷,就算他真的爱兵如子,但真正替士兵着想,能够明白一个普通士兵内心真正的想法的却很少,他可以关心可以爱护甚至护短,但他们始终是两个不同世界上的人,士兵永远触摸不到将军的光环,将军也不可能一辈子过着跟士兵同样的生活,人是分三六九等的,只要社会存在,这种等级就算再模糊它还是客观存在的,人又是有**的,从低等级到高等级是每个人的有思想之后的**,当然,圣人除外。不过既然已经是圣人了,等级也不会低了,而‘军衔’制度则给了普通士兵以及苦苦在低层打滚为帝国流血拼命这些绝大数人一个机会,一个可以得到更高待遇,和进入更高阶级的机会,‘军衔’制度地推广,军队必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 化,因此它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更多的是直指军心背向的一种东 西,这也是朱影龙为何要推出它的原因。

    说到军制改革。这又是朱影龙心中最为关心的一块,新的义务兵役制度已经制定出来,旧的‘卫所制’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楼房推倒了重建容易,但如果在旧的楼房里拆掉一道墙,换上几根柱子或者其他却并不容易,可以说稍有不慎,不但新换上地柱子被压断,整个楼房都会崩溃坍塌,尤其军队之中都是些没有文化的粗鄙莽夫。这也难怪几千年来文官一直瞧不起武将的原因之一,军中更是你有你的规矩

    我的规矩,把国家的军队视为自己的东西的人不乏人 为什么历代君王每每害怕的“功高震主”的原因之一,军队都成了臣子私人地东西,只能听你私人的命令,如此哪一个做君王的不如坐针毡。视其为仇寇敌患呢?

    因此军制改革的第一步并不是颁行新地义务兵役制度,而是给军队扫盲,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军队就是杀人的工具。最好就只要会杀人就行。再就是学会些规矩就可以了。反正这些人也不知礼仪,也学不会孔孟。至于将领,能认识字,看的懂军令,武力上超过一般士兵就可以了,这样也便于君王控制,再到战时让一文官领军,借助文官的智慧,破除敌军地阴谋诡计,便能无往不胜了,有明一朝到了中后期基本上都是这么干的,若不是涌现出大量文武双全的将领,明朝估计早已亡国多时了,明朝借鉴了唐朝地府兵制,又把宋朝地禁军厢军制度学个十足,安史之乱最终导致唐王朝地没落以至灭亡,宋王朝的重文轻武也让宋朝成为历史,不能不说卫所制对刚刚立国地明朝来说绝对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好制度,但那是蒙古肆虐中原之后,人口急剧下降之后的临时产物,后期明朝人口急剧膨胀,卫所制已经成了制约明朝国防发展的庞大阻力,虽然有了后来的募兵制,但未能形成持之以恒下去,而且募兵制只能算是卫所制的一个辅助制度,不行的时候才拿出来使唤一下,如此一来,空有名将辈出,也无能力挽救明王朝的灭亡,有此说,明朝的灭亡,卫所制也是一大原因,尽管它号称“两百万大军”。

    在朱影龙看来,军队的扫盲比军制改革更加尤为重要,首先要让士兵们明白他们为何而战,为谁而战,还要让士兵们了解自己的国家,了解自己的军队,还要赋予士兵们的荣誉感,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为混口饱饭吃,有片瓦藏身之地,更加要让那些军官们明白,军队不是他们升官发财的地方,更加不是他们可以利用手中的刀枪欺压百姓的工具,因此扫盲才是重中之中,而扫盲之中的认识以及思想扫盲更加是今后军队工作中不能有任何松懈的重重点。

    而施行‘军衔’制度就是给士兵们赋予他们应得的荣誉和奖赏,这也是朱影龙为什么如此关心“军衔”制度的原因之一。

    “推后施行朕不同意,暂缓施行这倒是可以考虑,虽然新的义务兵役制度已经颁行天下,但真正实施起来恐怕要到三五年之后,现在朝廷并不缺兵员,而大量裁撤老兵势必会降低军队的战斗力,兵部花名册上在籍的士兵有近两百余万,朕看过了,以现在的国力,似乎根本负担不起这么多军队的消耗,因此裁撤已经是势在必行,但怎么裁,从哪里先裁,裁撤多少,裁下去的人怎么安置,这些都是目前诸位爱卿工作的重点。”朱影龙边走边道。

    “皇上说的是,老臣记下了。”孙承宗亦步亦趋,频频点头道。

    朱影龙继续道:“还有朕知道虽然兵部上花名册上写了那两百多万个名字,实际上有多少人在籍,这个必须要给朕核实清楚,欺压百姓,吃空饷、贪污收贿、以权谋私还有军纪散漫的统统都给朕裁掉,不要怕没兵,你要是给朕裁掉三分之一,朕赏你一个侯爵,裁掉二分之一,公爵!”

    孙承宗闻言,浑身一震,呆立当场,须知想熊廷弼这样立下盖世功勋的将领都不曾有望封候,而他仅仅只要办成了裁撤军队一事就能有望封侯,这个侯爷来的未免太容易了,就好像天上掉下一个金元宝,一下子砸到自家脑门上。

    而且朝廷本来就有成例,熊廷弼不仅是天子重臣,又是国丈,按理说他早就该封侯了,但皇帝就是迟迟未封其爵位,甚至连提都未提,许多大臣都明白,皇帝不封熊廷弼,那么其他所立功勋有望封爵的人也就没有理由要求朝廷分封爵位,因此下面也颇有些怨言,但又听说朝廷将会以‘军衔’代替,而应得爵位的多是立过战功之将领,因此风波也就平息了下去,而世袭的爵位制度又变成的终身制(皇室除外,但也只能隔二代降级终止),皇家都废除了世袭,下面的公侯们自然也接受了这一爵位制度改革,怨言自然会有,但这对于多子多孙的家族来说,这反而是一种解脱。

    “皇上,老臣实在……”确信朱影龙脸上的神色不是跟他开玩笑,当即有些惶恐道。

    “老爱卿,你不必推辞了,朕意已决,外面的臣子们都说朕为人刻薄寡恩,将士们为国浴血拼杀,连个爵位都不肯封一下,其实朕不是不愿意封他们,而是不能封他们,老爱卿,你知道原因吗?”朱影龙和颜悦色的上前一把握住孙承宗一双冰冷的老手道。

    “老臣愚昧。”

    “民间有句俗语,老爱卿可知道?”

    “皇上请说?”

    “这句俗语就是‘富,不过三代’,意思相当明了,财富累积至三代而尽,老爱卿可知这里面的原因何在?”

    孙承宗沉默半晌,这句俗语他岂能不知,可这不过是世人总结一些现象而已,可真正为这种现象思索的人却不多,孙承宗虽然是儒家宗师一级的人物,可平日所讲也都是儒家的大道理,可从来没有想过这民间俗语中竟会隐藏着什么深的道理,如今被朱影龙这么一点,霎时有警醒的味道,须知这句俗语制造者不一定知道这里面蕴藏着什么深意,但听者却别有一番想法,如果再深思,更加觉得这句话简直就是警世恒言。

    过了许久,孙承宗才长长的吐了一口气,眼神之中闪现着异样的光彩道:“皇上这么一说,令老臣无地自容,老臣先前一些想法实在是愧对皇上。”

    “有能力者,自立自强,自然会出人头地,我大明朝若都是些考祖荫庇佑的平庸之辈,国如何能强,民有焉能富呢?”朱影龙铿锵有力 道。

    “皇上思虑深远,非老臣能比,那些人鼠目寸光,如能明白皇上的这一番苦心,就不应该对皇上心怀任何怨恨。”孙承宗道。

    “朕之所以封你爵位,正是因为老爱卿你所做之事虽然现在看不出什么成效,但对后世之人来说,其功不亚于拓疆万里,如此朕有岂会吝啬一个爵位呢?”朱影龙十分的开心,毕竟能有人理解自己的良苦用 心,那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老臣愧不敢当。”孙承宗顿时被夸的老脸一红,赶紧道。()

 第二十一卷:龙腾华夏之第六章:引蛇出洞(三)

    光扫向一旁的熊廷弼,他如今是孙承宗的副手,又是 人,论年纪比孙承宗要小一些,孙承宗年纪大了,根据朝廷新颁布的离退规定,孙承宗最多只能干到七十岁,熊廷弼正是接掌军机阁的第一顺位人选,当然,如果不是熊廷弼自己的才能和品格都相当出众,朱影龙第一个不会考虑他,这里面关系实在太复杂,为将来想,熊廷弼实际上并不是最好的人选,他只能算是一个过渡,现实有些时候就是很无奈,熊廷弼或许没有其他的心思,难保他手下的将领不会有什么心思,须 知,熊瑚所出乃是皇长子,虽然不是嫡长子,但在一众皇子中,他是老大,熊瑚有贵为贵妃,地位与皇后只有一线之差,这些都免不了让有些人起别样的心思,他这个皇帝可以让后宫和睦,可以让一众皇子公主兄弟有爱,姐妹谦恭,可管不了臣子们的百样心思,历来皇子争位都是最血腥、最无情的,他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如今皇后周宁父亲身殁,娘家有没有什么可堪重用之人,可以说出了皇宫,她几乎没有一丝可依仗的力量,当然她还有一个大依仗,那就是他这个皇帝,只要自己一日在,她的地位就是稳如泰山,前提是她不能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

    “熊爱卿。”朱影龙含笑对上陪立一旁的熊廷弼。

    “微臣在。”

    “熊爱卿,你那个军区的想法朕十分的心喜,不过操作起来怕不是那么容易,你有什么设想没有?”朱影龙继续问道。

    “启禀皇上,微臣连日来只得到一些浅见,说来请皇上不要怪 罪。”

    “说。朕今天来的目的就是这个。”朱影龙点头道,要说裁军,最难的就是理清军队里地名目和关系,只要军区一设立,就等于把全国的军队划成几大块,然后就可以一块一块的动手,这比乱糟糟的一刀切来的有效率的多了。

    “是,皇上。”

    一旁孙承宗也竖起了耳朵,须知这些天,关于这个设立军区的议 题。两人也曾有过数次秘密商议,事关重大,不能不谨慎从事。

    “皇上,请允许微臣从义务兵役制度说起。”

    “准。”

    “皇上提议并推行的义务兵役制度在微臣看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良法,根据这一制度,朝廷再也不需担心今后的兵员缺失,而且兵员质量还能得到保证,不过在微臣看来,这个义务兵役制度最大地优点还不在此处。”

    熊廷弼这么一说。不仅孙承宗有些惊讶,因为这些都是熊廷弼没有跟他提过的,而朱影龙也起了兴趣,两人都聚精会神起来听熊廷弼如何讲下去。

    “皇上。孙阁老,义务兵役制度实际上是将天下的军队都置于朝廷的辖制之内,而其中这异地服役更是兵役法中最关键的一点,在过去。朝廷每设立一卫,军队必驻扎一地,而其家人也会随军屯垦。久而久 之。军队之中各种势力林立。因此将领各自为政者多如牛毛,甚至占山为王的也不在少数。虽然不至于与朝廷对抗,但为祸一地,贪污军饷等等弊端显露,以至于造成朝廷民心尽失,造反之声不断,天灾固然可怕,但人灾更可怕,异地服兵役正是一剂良药,而且规定了兵役年限只有四年,役期一过,就必须返乡,而且将领也规定了任职的年限,如此一来,当地驻军为祸地方的可能性便降了许多。”

    “不错,异地服兵役好,如此,天下的军队就是一家人,一支军队中既有山东人,又有山西人,还有福建人、广州人,天南地北的都 有。”孙承宗赞了一声。

    朱影龙也点头微笑,义务兵役制地好处多多,有些根本是三言两语能说的好的,异地服兵役是朝廷控制各地驻军的一**宝,今后除非君王无道,朝廷腐朽不堪,否则有野心想造反地,就看看你手下的将士们会不会同意了,要知道他们可不是来之你手下能控制的一亩三分地,为朝廷打仗牺牲他们愿意,因为纵使战死沙场,朝廷都会有恩恤,为个人野心去拼杀,最后还会连累到家人,这种傻事又有多少人愿从呢?

    “皇上。”熊廷弼继续说道,“要设立军区,首先要做的就是裁撤现有地各省都指挥使衙门,还有各镇的总兵、副总兵,这些握有实际军权的将领是裁军以及设立军区地最大障碍,这些人朝廷不可能

    个个都满意,因此在设立军区之前,必须要先将一些 地人调离或者轮职。”

    “这个好办,朕办个冬季学习班,亲自去授课,相信他们不敢不 来,反正现在除了西南那边,地方并无大地战事。”朱影龙笑笑道。

    好主意,孙承宗和熊廷弼听了具眼睛一亮,只要这些人进了这个所谓的学习班,就等于进了囚笼,虽然不至于要杀他们,恐怕出来之后也只能担任些闲职了,等于说把他们地军权在无形之中给剥夺了。

    “军区的设立,微臣与孙阁老商议了一下,认为暂时以设立六大军区为好。”熊廷弼继续道。

    “哦,爱卿快说下去。”朱影龙也想听听熊廷弼和孙承宗商议的结果与自己设想中的有什么不同。

    “第一,辽东军区,主要负责对后金的防御反击以及收复失地的作战。

    第二,京师军区,负责京师的防御以及随时支援辽东军区的作战。

    第三,西北军区,主要负责宁夏、陕甘地区的防御以及可能对来自青藏以及蒙古部落的侵犯反击作战。

    第四,南京军区,负责福建、浙江、江苏等山东沿海的防御以及对倭寇和来自海上夷人的登陆作战。

    第五,广州军区,负责广州、广西以及云南一部防御,还有对西南诸国的监视以及边境安全。

    第六,川贵军区,负责四川、贵州以及云南一部的防御安全,以及对藏南和藏东的监视。”

    熊廷弼一口气将六大军区的设立以及职能粗略简要的说明了一下,如此要形成文字,可能须洋洋洒洒万言都不止,毕竟这里面需要细化的东西实在是太多。

    六大军区基本都在朱影龙的设想范围之内,职能上也相差仿佛,毕竟熊廷弼和孙承宗都是军中老将名帅,而自己不过是多了三百多年的见识才能与他们稍微比肩了一下,不过他们二人似乎只考虑了边疆,却忽视了内部省区的安全,这个是他们真的没有考虑过,还是故意留给自 己,好让他这个皇帝也有个超过臣子的面子呢?

    这些也只能想想,毕竟就算他们两个是故意的,这也是好意,这么大的一件事,臣子的光芒是不能把皇帝给遮盖下去的,这似乎也是官场潜规则之一。

    “熊爱卿说的非差好,不过朕觉得是不是在这六大军区中再加上一个武汉军区呢?”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中原腹地不能没有一支军队,否则一旦被敌人攻破边关,堂堂天朝中原居然连一支可御敌的军队都没 有,岂不任由敌人肆虐,当然这种情况谁都不愿意它出现,但却不能没有这样一支军队,留作预备队支援也是好的。

    “皇上说的是。”熊廷弼和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