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征服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帝国征服史- 第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午后申时前,两座半丈高的半圆形炮垒比计划中提前了半日完工。第四营的炮队进驻了炮垒,六门火炮平均分配在两座炮垒中。炮垒之前,是两道长达六十丈的胸墙。四百名水兵弩手守在墙后,配合着炮队,正正封住三十丈长的城墙缺口。

    晚霞中。赵瑜在赵文等人地陪同下。巡视了整道防御工事。炮垒之中。火炮擦得精光闪亮。胸墙之后。弓弩长枪整齐排放。数百名士兵对着赵瑜一行齐齐立正敬礼。

    看着不远处仍旧凝固在爆炸后地那一刻地城墙豁口。陆贾问道:“为什么不把城墙修一下?炮垒建得这么靠后。让交趾人冲进来怎么办?”

    “就是要让他们从这里冲进来!”赵文答道:“留个给交趾人进城地路。省得他们把主意打到其他地方去。”

    他回身一指清化城地城墙:“清化城城周十余里。我们能配属给城中才三千人。就算都站上城头。也没法儿把城墙站满。而交趾人却还有近五万人。所谓十则围之。有十倍兵力地优势。足以把敌军团团围住加以歼灭。

    而交趾围城地兵力更是我们守城人数地十余倍。如果其同时进攻。就算我军精兵战力远胜。但也做不到四面兼顾。首尾不得相顾。城破也转眼间地事。所以不如留个口子。让他们把兵力集中到这里。其他几面地压力也可以就此减轻。”

    十二月初八。丁卯。

    赵瑜站在北面的城头,一旁就是半拉断墙,十几个亲兵护在左右。他手里举着个圆筒状的东西,用一只眼睛瞄着,向城外远处眺望。

    这是望远镜,是东海出产的第一只成品。可能也是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只。不过,虽然台湾岛上有玻璃作坊,但制造这具望远镜的材料依然是透明地白水晶注1。东海出产的玻璃总是带着微绿,而且气泡尤多。作为器皿,做得精巧些,还能卖出些价,但作为磨制透镜的材料,却还差得甚远。

    为了制造这具望远镜,赵瑜使人从杭州强行请来地水晶匠人磨坏的水晶原石有数百斤之多——虽然他们制造的水晶首饰精巧细致。雕刻出的手指大的贴身小佛像连眉毛都能看得清。但把水晶凿成片状,再磨出凹凸来。难度还是高了些。

    尽管此时的水晶矿石价格不高,但花出去的钱钞也有两三千贯,如果用来铸炮,至少能造出三四门了。成本之高,让本打算给所有都头、船长都配备一具望远镜的赵瑜,彻底放弃了这个念头。“还是等透明玻璃造出来再说罢!”拿到这具望远镜的那一天,赵瑜是这么对赵文说地。

    赵瑜举着望远镜,对远处望着。三里之外,一队交趾人的骑兵终于出现。大约百多人的样子,远远的绕着城墙来回巡游。队伍中打着几面白色的大旗,不过旗号的细节却看不分明,这望远镜放大的倍数也不算高,不过三四倍的样子,要想看清三里外的幅面不过三四尺地旗帜,精度还差了一些。

    赵瑜放下望远镜,转手递给了赵文。“终于来了!比预计的还要慢上一天!”他说道。

    赵文举着望远镜对着交趾人的骑兵细细观察:“看起来只是放出来的侦骑。从这个速度推断,李乾德的主力,至少要到三四日后才能全部渡过南桑河。”“那不是正好!?我还嫌时间不够呢!”赵瑜笑道,“要把城内的交趾百姓都处置掉,至少还要两三天。”

    面对交趾五万大军,赵瑜的三千东海兵要守住清化城,人力十分吃紧。虽然城中还有数万百姓,但给赵瑜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冒险把交趾人征发起来协防。如果是守自家的城池,还有征发民兵的可能。但清化府毕竟是交趾国地大城,城中百姓虽说不上是对李乾德忠心耿耿,但也绝不会有帮东海军与自家人相斗地念头。

    虽然在东海的长枪利箭威逼下,他们像羊羔一样驯服,但一旦对准他们枪刃转向城外,赵瑜几乎可以确定,这些交趾人肯定会化身成狼,在东海军地身后狠狠咬上一口。仅仅是为了亲友报仇,他们也会这么做——陆贾进城的时候,虽没有刻意屠杀,但死在爆炸和强弩下的交趾军民人数绝不算少。

    所以赵瑜和赵文的打算很简单,既然没有利用价值,又有潜在的威胁性,就干脆处理掉好了。当然,赵瑜并不打算搞什么大屠杀——这不是因为他心慈手软,而是他清楚,一旦他的兵举起了屠刀,沾了血腥之后,再想用纪律约束起来,没十来日功夫可做不到。交趾主力就在眼前,他可没时间浪费着——赵文所提出的建议,仅仅是直接把清化城中的两万七千余交趾百姓全数赶出城去。

    十二月初十,己巳。

    最后一队交趾百姓在东海军长枪劲弩的监视下,拖儿携女,挎着包裹,排着乱哄哄的队伍,缓缓的走出南门。

    两天之中,两万七千余名交趾百姓依照城中坊市的划分,按次序被驱出清化城。在这一过程中,交趾人没有起来反抗,而是很顺服,甚至可以说是十分配合的离开——留在城中,很可能死于战火,而离开清化,却是逃出生天,他们当然知道如何做出选择。

    不过,赵瑜驱民出城的主要目的并不只是预防遭人背后捅刀,更重要的还是为了消耗交趾人的军粮。被赶出清化城的数万张嘴,李乾德究竟会如何处置,赵瑜、赵文等人都很期待他的选择。

    赵瑜这时正站在南门的城楼上,望着已经出现在南门外的交趾军,看着出城的交趾百姓向他们的同胞奔去,脸上一点奸计得逞的微笑:这三万百姓,你养还是不养?

    政和六年十二月十一,庚午。

    夜。

    城外星火点点,仿佛九天银河落于人间。五万交趾大军在花了四天时间渡过南桑河后,在清化城四门外建好了军寨,把方圆五六里的城池围得水泄不通。

    北门的缺口处,尸横遍野,从损毁的城墙下,到东海军的胸墙前,一片狼藉。几具巨大的黑影倒在城墙内侧不远处,那是战象的尸骸。

    从昨夜起,交趾人已经组织了数次攻城。从一开始的五百人夜袭,到天亮时的两千人齐攻,再到午后的四十头战象突击,三次进攻都顺利冲进城中,但没有一次能在箭雨和炮弹下攻破东海军的简陋工事。

    不过赵瑜很清楚,今天只是试探进攻。以交趾军的兵力,真正的攻势将从明日开始。他冲赵文点点头:“差不多是时候了,让那些小子准备起来罢!”

    随即,一连串的烟火从清化城中飞向夜空,在半空中,绽放出七彩的花朵。半刻后,从东北方,也是一连串的烟花飞起,那是停留在河中的船只做出的回应。

 第二十五章 俘王(上)

    政和六年十二月十二,辛未。西元1117年1月16日

    五更时分,城外响了一夜的军鼓声终于止歇。

    耳边没了噪音,睡在城东一座作为指挥所的大宅院中的赵瑜却反而醒了过来。他起身下床,推开房门,清爽的晨风便吹了进来。赵瑜深吸一口,神清气爽。他看着东方的晨光,心中有些感慨。交趾军中毕竟有能人,仗着兵多将广,疲兵之术是轮番施来,倒害得他一夜未睡稳。

    这一夜,先是一夜惊天动地的鼓号声,接着又连派几队骑兵绕着城池施放火箭,紧跟着又有几千士兵潜至城外百十丈的地方齐声鼓噪,做出要夜中攻城的样子,打算着把城中的东海军闹得难以入睡,不得安宁。

    不过赵瑜对这一手早有防备,东海军的训练也有这方面的科目,何况有城墙围着本就是最好的防护——就算没有壕河的清化城也是一样——除非交趾人能攀上城头,不然再喧闹也是无用。但为了防止交趾人假戏真做,他还是下令沿着城墙点了一圈火把,在城墙下燃起几十堆火堆,把城上城下照得透亮。****又派了四个都轮回巡视,如果真有交趾人夜袭,只要他们阻上片刻,城中援军便能赶来协防。

    东海军中日常训练,从起床到整队完毕,不会超过半刻钟。而像现在这样大敌当前地情况。虽不至于和甲而卧——这样根本无法好好休息——但枕戈待旦却是肯定的,如果听到警讯,十息之内便能重新着甲,二十息之后,便能整军出发。这样的速度,除非是敌军已经冲入营中。否则,敌军的奇袭再突然,也能来得及反应。常年经受严格训练,又不必像赵瑜那样要为全军担心,三千东海兵当然是安安心心在营中睡上了一夜好觉。

    交趾人虽是做了一夜无用功,不过夜中出来做幌子的,肯定只是些杂军。真正的主力也肯定在大营中安睡,静待天明后地战事。

    赵瑜本有着弄些鼓号报复回去的想法,也有过派几都人马出城反击的打算。不过都是想想便作罢了,他在交趾人的后方有一支舰队作为奇兵,用不着再冒险偷袭。

    洗漱之后,赵瑜率着亲兵上了城头。城中的鼓号这时响了起来,百十道炊烟在城内冉冉升起,已是开始生火做饭了。而在城外,交趾人也开始准备早餐。一缕缕炊烟密密麻麻地绕着清化城,却有数千股之多。赵瑜看在眼中,笑在心里。从这些炊烟数来,李乾德应该是把被赶出清化城的百姓们都收拢了并养了起来。不然也用不着那么多灶头。

    七万多人,加上马匹、战象,每天的消耗的粮草就要上千石。而交趾人过河匆忙,运力大半应耗在了人马上。而用在粮草转运上的船只必然不多——这也是赵瑜把绝大部分船只都撤出南桑河地功劳,要是被交趾人发现河道中有大批的东海战船。肯定要先顾及粮道安全——以赵瑜估计,能有五千石已是多了。

    交趾不是大宋,州县中都有常平仓储备,其在南方,唯一的粮囤正在赵瑜手中。*****只要东海舰队封锁了河道,凭李乾德手中的这点军粮,三天之内,他就要收紧每日的口粮配给,再过数日,他就只能给自己的中军主力供给粮草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若是无粮,军心可就要出问题了。

    炊烟淡去。日头高起。北门之外的交趾大营中开始擂鼓,很快,其他三门外的偏营也跟着擂鼓。一支支队伍从四座营寨中奔出,数万士卒在营前的空地上列阵。旌旗招展,阵列巍然,一面一丈多宽的黄龙大旗,就在北门主阵后地一座三丈有余的高台上迎风飘扬。

    “当真是李乾德!”赵文放下望远镜,惊喜说道。能在大旗上绣着护国黄龙的,在交趾也只有李乾德一人有资格。

    “当然!用耳朵听就知道了!”赵瑜冷道。随着北来的和风,一阵阵口号声传来,侧耳细听,却是在呼喊万岁二字——交趾此时脱离中原不过百余年,汉语依然通用,何况汉家文明辐射天下,不论日本、高丽,还是契丹、交趾,呼起万岁来,都是同样地发音。赵瑜、赵文如何听不懂?

    这声音开始时甚是轻微,不过,高呼万岁的人很快就多了起来。由百至千,由千而万,人数越来越多,从北门延伸到东门、西门,再转到南门,一时之间,清化城外四面八方都在呼喊同一个字词。

    万众共一呼其声响遏行云,直如天崩地裂一般。大地仿佛都在抖动,城头上地一些碎石扑簌簌的往下掉落。从交趾军阵中腾起的战意,迎面而来,冲得人站不住脚。

    “这是在示威啊!”赵瑜冷笑,神色丝毫不为所动。

    “这应该也是李乾德在鼓舞士气!”赵文补充道。“前军覆没,主帅被擒,还丢了城池,交趾军这时的士气如果不鼓动一下,接下去的战斗也不好打。”

    赵瑜哼了一声,回头看看身边的亲卫。倒有几人脸色发白。他微一皱眉,他的亲卫多是经过杀阵的老卒,他们都被眼前的场面吓到,下面的士兵恐怕也免不了有些慌乱:“所谓有来有往,还是回敬一下好了!……传令下去,让炮队发号炮回应!”所谓号炮就是只放火药,不放炮弹地空炮。*****很快,后方地炮垒一连串的惊雷响了起来,刺鼻地硝烟在空气中弥漫,一时之间,炮队放出的号炮,把交趾人的万岁之声全压了下去。这炮声不是给交趾人听的,而是要镇定一下被万岁声震撼得有些浮躁的东海军心。

    鼓舞过人心,交趾人的阵势开始变化。几个军阵撤到了大营边,以竖着黄龙大旗的高台为中心,摆起了防御的样子。一支大约三千人的队伍,排众而出,在离北门豁口约一里的地方展开攻击阵形。这只军队衣甲鲜明,阵列整齐,军容军貌与其他交趾军比起来,要强出许多,看起来像是主攻。

    不过,这也只是攻城军队的一部分,在这支队伍的两侧,各有两千多士兵,抬着一具具两三丈的长梯,做出要登城的样子。其他三门,总计五六千的交趾军也都摆出了百来具长梯。除此之外,却别无其他攻城器械。不过这也怪不得交趾人技术水平低劣,在这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没有资格在城市攻防战的技术上,与大宋叫板。何况只有三五日的时间,以交趾工匠的能力,能造出这些登城梯,也算是难为他们了。

    在交趾人布阵时,东海军也没闲着。一队队士兵站上城头,守城的兵械也运了上去。除北门,其他三个方向赵瑜各放了四个都,又把绝大部分的油料和柴薪分配给他们,虽然人数不足,但凭着这些守城利器,也足以挡下几次攻势了。

    而北门处,虽然已确定是敌军的主攻方向,站上城墙的就只有两百人,隔着北门豁口正好一边一都,但在城内,除去守候在炮垒和胸墙两道防御工事的六百士兵,赵瑜手上的一千预备队却也是配置在北门附近待命。

    鼓声隆隆,从城内城外同时响起。在战鼓的催促下,一万多名交趾士兵呐喊着,同时冲向了清化城。上万人的嘶喊声由远及近,声威震撼,比起前面的高呼也不遑多让。

    一里的距离转瞬即逝,但面对进入射程的敌军,东海军却没有射箭的打算。数百架云梯靠上了城头,交趾兵们叼着刀剑,举着长枪,蜂拥而上。这时,城头上,一罐罐油料泼在了云梯上,一束束点燃的柴薪顺着云梯滚下了城头,火焰从云梯顶上燃起,顺了向下流淌的油路,转眼就烧了下去。正踩在云梯上的交趾兵,浑身着火,惨叫着落到了地面。几百个火团在地上翻滚嘶吼,很快便化作了一团黑炭。大部分的云梯都守候已久的东海军点着烧起,其余几十架云梯上的交趾兵,虽没有遭遇火攻,却也没能顺利登城,当他们刚刚把头探出城上雉堞,几把长枪便同时搠了过来,枪尖直贯入脑,没有一个得活。

    登城攻势不顺,而冲击北门豁口的三千交趾主力也没能讨得了好。就如同昨日来试探攻击的三批人马,刚刚冲过了城墙残骸,又步履艰难的从废墟堆上跋涉而过,却正正面对上六门加装了霰弹的火炮。

    火炮轰鸣,硝烟四溢。爆出炮口的无数铅子把靠得稍前的交趾军打得粉身碎骨。如此惨状,所有残余皆转身而逃,却被一批批弩箭留在了城中。转眼之间,三千精卒尽没。

 第二十六章 俘王(中)

    炮垒之前,碎肉横飞。//  //残缺不全的尸骸,躺了满地。被铅子扯烂的肌肉和骨骼,在地面上铺出一条血腥之路。而胸墙中,弓弦连响,一排排箭雨飞出,箭矢形成的弹幕,横扫逃在最前的交趾兵,拦住了他们的退路。城头上,用油火轻松解决了攻城危机的两百军卒,配合着胸墙后的弩手,好整以暇、居高临下的攒射着掉头逃回的敌军。前后夹击,交趾人虽奋力奔逃,却始终难以逾越城墙一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