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将血- 第10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人确实弹劾过赵石用兵戾气太深,有伤天和等等,但从成武五年到成武七年,平平安安至今,没谁再拿灵州之事作祟,其实也正是拜这仇恨所赐,私底下拍手称快者,不知道有多少呢。

    大秦对西北越来越严苛,也就不值得奇怪了,就像前秦对待赵国一般,属于世仇范围,胜利者自然会用鲜血来洗刷仇恨,发泄怒火。

    这一战,虏获的金银细软,将在明春开始陆续运送到长安,给大秦国库添砖加瓦

    紧接着,木华黎也派人护送西辽进献的礼物进了京。

    西辽送上的礼物其实不算多贵重,但却稀罕,无法用金银来衡量。

    夜明珠,西域黄金佛像,一位西域国王的王冠等。

    本来,这些东西一半儿是要送到晋国公府,但赵石在河洛的时候,便回书给木华黎,让他清醒一点,来自契丹人的东西,是他能够随便送人的吗?

    于是,木华黎的人来的晚了些,东西也都送入了国库和皇家内库。

    给晋国公府这边的年礼,也就寒酸了下来,除了北边一些珍贵的动物毛皮之外,也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了。

    契丹人的请求,也被带到了大秦京师。

    称臣,请求大秦出兵,帮助他们攻打花勒子模。

    看上去很有诚意,但使者未曾到来秦地,这让契丹人的所有举动,都像是一种敷衍。

    作为战利品,一些西夏皇族的首级,以及不亦鲁黑汗的人头。都送到了长安。

    终于也为动荡了一年的长安都城。又添上了几许亮色。

    这次护送草原车队回来的。是大将李刑。

    他这算是回京述职,有着莫大军功的他,这一步走出去,妥妥一位准大将军。

    李刑的升迁之速,绝对不让于他人分毫,他比赵石要年长几岁,但也不多,不到四十的年纪。就到了这个地位,可见,在草原这些年,军功积累之多了。

    对于晋国公府来说,李刑不算外人,但回京之后,还是时隔多日,才登了晋国公府的府门。

    没办法,到兵部述职,还要等待陛下传召。在这期间,述职之外臣。一般都不会自寻烦恼,先去见什么人,更不会去探亲访友。

    除了不想留人话柄之外,也必须对陛下表现出足够的忠诚,以及对进宫见驾这件事的慎重。

    李刑上门,赵石在内宅摆了酒宴,和李金花一起接待这个侄儿。

    饮酒当中,李金花还差点哭了一鼻子。

    不管当年李氏族中,有多少不合,毕竟却还是李金花的族人,血脉上的联系,无法割裂。

    而自从李敢当带着族人回去祖籍,李氏一族也就从京师豪族,摇身一变,成了地方大族……

    这差距有多少就不用细说了,衰落之势一览无余。

    但现在,李氏一族终于又要出上一位大将军了,李金花也是倍感欣慰。

    其实,更感激的是李刑,若非这位姑姑,他当年便不可能入国武监进学,也就无法有今日之成就。

    当然,有赵石在座,姑侄两人不会失态。

    同样,李刑登门,也不会专是为了看望自己的姑父姑母。

    他是回京述职来的,身上军功再多,也要看之后的安排是否合意,像大将军韩炜,就在河中呆了数十年,若是那样的话,他到宁愿不要这个大将军,老实的呆在草原得了。

    当然,他心里最深处的担忧是,这位姑父旧部太多,深有顾忌之下,把他这个亲戚给扔到一旁。

    给赵石说了一些陛见的情形,然后便开始小心翼翼的说起自己的前程。

    当然,这事儿他早已知会过了,但没得准信之前,他却不敢有任何轻忽。

    赵石自然明白他的意思,但这个安置,他现在还真说不好。

    李刑之前的意愿其实很清楚,想去河洛领兵。

    也就是惦记着中原之战的功劳了,估计是他也想着,大帅必定不会置中原战事于不顾,那么,在张培贤张大将军麾下安插自己人,也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

    在这一点上,身处草原的他,无论是对朝廷政局,还是对军中势力分布,认识的都不太清楚。

    不过,此次登门,这位的心思一下就变了,赵石开了个头,问他之后有什么打算的时候,李刑直言不讳,想去上党领兵,不成的话,去大同也行。

    这一下,就着实令赵石对他刮目相看了。

    之前赵石对他的决定,可谓是不屑一顾,你一个在草原上练出来的骑兵将领,却去河洛掺和,有你这么糊涂的吗?

    这一次,就很符合预期了。

    河北,辽东,都是骑兵纵横来去的好地方。

    不过,赵石还是摇头,只对他说了一句,“等等看吧,枢密使之位定下来,再谈其他。”

    李刑有点不明白,这可是听了李之问那厮的话,才改了主意,但大帅的反应,可就不像李之问说的不太一样了。

    他不敢问,就算他晋三品武职,与其他大将军并列,他也不敢在这位姑父面前有半点放肆。

    因为赵石不但是他的姑父,还是他的恩师,对他又有简拔之恩,尤其重要的一点,在赵石麾下征战的将领,对大帅却都有着一种天然的敬畏。

    还是李金花轻轻推了赵石一把,赵石才琢磨了一下,把话说的更明白了一些。

    第一,如果去上党,那就一定是河中宣抚副使,天然的接任河中宣抚使的人选,这非常不妥,至于怎么个不妥法,赵石没说。

    实际上,他虽然已经有意召杜山虎回京,但让李刑到上党接任,他却想也不曾想过,资历不足不说,对谁也都没有好处。

    第二,去大同,大同那里有张锋聚,种怀玉两个人在,没李刑的位置,连张钰,赵幽燕这样的老人儿,都压着呢,何况是李刑?

    第三,他这里已经差不多有了决断,李刑等着便好,不须着急,而且,一定是个合适的位置。

    赵石跟李刑说了不少,这完全是看在李金花的面子上,要不怎么说呢,女人的枕头风,是个男人你都躲不过。

    李刑有这位姑姑在,其实没必要担心太多,这样一个优势,让他比张钰等人,总是能先走一步在前面。

    李刑满意的走了,赵石这里也有点感叹世事无常,李家有了这么年轻的一位大将军,没有意外的话,又能风光上差不多二十年了。

    他却是自动将自己过滤了出来,实际上,李氏一族虽说算是败在他这位女婿身上,但也正因为有他在,李氏才能安稳这么长时间,而且还有复起的希望。

    李刑走后,第二日,宫中又传赵石入宫见驾。

    赵石有点摸不着头脑,当然,这是相对而言,宫中传召晋国公入宫见驾,太正常不过,多杀国朝大事,都可能成为主题。

    不过这次入宫,显然事情不小。

    因为乾元殿中,不但同门下平章事周仿在,还有两位新晋的参知政事,还有皇帝陛下身边的近臣沈鹤,两位枢密副使,兵部尚书成峦。

    这些人,除了负责记录的沈鹤之外,每一个都可以说是朝中重臣。

    除了早朝的时候相聚在一起之外,上一次在乾元殿中聚的这么齐整,还是在成武五年定下伐夏战略的时候。

    当然,那会要比这隆重的多,人也不太一样,比如同门下平章事的位子上还坐着李圃,枢密使是汪道存,兵部尚书的李承乾。

    而现在,职位还是那些,人事上却已经面目全非了。

    当赵石来到,见过皇帝陛下之后,又跟众人见礼已毕。

    赵石也稍有忐忑,没什么消息传出去,不代表没大事发生,不然的话,这满殿群臣加在一起,差不多也能左右天下大局了。

    不过很快,赵石便注意到了站在阶下的另外一位,一身白衣,虽然离着群臣老远,差不多缩在个角落里,但还是挺显眼。

    一直低着头,看不清长什么模样,但赵石眼神不错,记性也好。

    这位偶一抬头,就被他瞄了个正着,一看那双阴沉中带着点歹毒之意的眸子,赵石嘴角一翘,原来是他回来了。(未完待续……)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殿议

    李之问。

    河东太原府人氏,算是金国降臣。

    降秦之后,曾在河东宣抚使府入幕,后随大将军赵石北征草原,任随军书记。

    当鞑靼乃蛮诸部归附,大军回转之际,此人自请留在草原,此后数载,游历北方草原诸部,足迹几乎遍布漠南漠北各处。

    大秦成武七年春,随木华黎讨伐不亦鲁黑汗部。

    大秦成武七年动,此人终于来到了大秦京师长安……

    传奇的人生,不需要过多的解释。

    毫无疑问,赵石很欣赏这个人。

    不论此人才干品性如何,这人的韧性,毅力,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儿,都让人不得不心生佩服之意。

    看到这个人出现在乾元殿中,那么皇帝陛下此次召集几位重臣到来,为的是哪般差不多也就清楚了。

    唯一让赵石有点恼火的是,李之问来到京师,李刑那厮竟然没跟他说一声。

    做事还能靠谱一点吗?赵石暗骂了一句。

    不算冤枉李刑,和他的祖辈比起来,李刑的心思确实过于简单了些,除了领兵征战以外,旁顾不多,标准的军人模样。

    李之问曾献平胡策,在草原游荡数载,为的其实还是这个。

    这样的人,在文人中可谓绝无仅有。

    赵石不由有些期待,这次李之问能带来什么。

    实际上,李之问入宫已有两日,用一句冠冕堂皇的话来说。陛下待之甚厚。

    不过。这人穿着一身白衣入宫。多少有点侨情,他身上是有大秦官职的,算不得布衣百姓。

    文人们口中的布衣卿相,不是没有,但绝对不会和朝中重臣混为一谈,无论见识还是权柄,都无法跟朝中大臣相提并论,总的来说。没那么神奇。

    像李之问这样的例子,都非常罕见,就更不要说布衣卿相了。

    那样的人,赵石到勉强算是见到过一位,就是当年在景王府中给他和成武皇帝授课的陈老先生。

    也许,当年他会觉得这位老先生很神秘,但到了如今再想,也就那么回事了,幕僚之属,就算是皇帝的幕僚。也还是幕僚,上不了台面。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白身书生,到底不过是文人们的意淫想象罢了。

    试想一下,皇帝不听朝中重臣之言,而纳幕僚之语,那是怎样一个可怕的情景。

    殿中很安静,在座的都是大秦重臣,各有威势,不会在皇帝面前行那窃窃私语之事,正襟危坐之下,殿中空气都好像凝滞了下来。

    赵石入座之后,气氛略有松动。

    种燧和张承都颔首示意,赵石回京已差不多两个月了,这还是三位枢密副使头一次碰面。

    两人心里面怕不有千言万语要说,但就算是他们自己,也都明白,赵石避而不见,不是自己有意于枢密使之位,就是不想掺和此事了。

    当然,应是以后者居多,他们都还有机会。

    赵石到了,人也齐了。

    毕竟,像赵石这么自由,可以在自家府中等到陛下传召的人并不多。

    议的第一件事,就是西辽。

    西辽有称臣之意,这可以说,是继吐蕃之后,第二个明确表达想要向大秦称臣的意图的国家。

    没错,就是国家,草原诸部,无论强大还是弱小,却都没有立国,和西辽有本质的区别。

    即使是吐蕃,其实也只是名义还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实际上,作为的吐蕃帝国,早已名存实亡。

    而西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异族国度。

    在这件事上,中书与枢密院意见相左,之前各自也都有上书。

    中书众臣以为,契丹人即有称臣纳贡之意,当欣然纳之,远人来投,正是大秦强盛的体现,若峻拒之,既寒远人之心,于将来也无益处。

    这说的其实并非没有道理,今日契丹人来投,大秦若紧闭门户不纳,便开了个坏头儿,将来若有异国欲要向大秦称臣,不免会有所戒惧。

    枢密院这边儿的意思是,契丹人臣服于大秦,以求得大秦庇护,必须付出代价,不如以回鹘汗国相挟,一来可收回鹘人之心,二来,也可消弱契丹人实力,让其不敢再有反复。

    随意见不同,但根子上却没什么区别,都不想在这个时候,在遥远的天山北麓,给契丹人开战。

    而他们的意见,也同时体现了军人和文人的不同。

    一个想要以德服人,立足于长远,一个着眼于利益,看到的是眼前。

    皇帝陛下把这个抛出来作为开头,让在座众臣议之,显然除了心中委决不下之外,还有……

    李之问缩着脑袋,听的津津有味儿。

    他心中所有的忐忑和不安,在进宫两日之后,已经剩下不多了。

    他这人好像生来便胆气随身,在金国治下,也练就了一副歹毒心肠,这样一个人,若非际遇坎坷,不定早已称雄一方,成了个人物。

    如今,不但能于大秦皇帝陛下身前畅所欲言,而且还能旁听大秦重臣们议论国事,这样的恩遇,是他做梦也没能想到的,所以心中也不时感慨,大秦能强盛至此,非是无因。

    不过,当他见到赵石出现在殿中的时候,心中还是一拎。

    大秦上将赵石赵柱国的声名,在黄河以北,已是家喻户晓,而且,他还曾随在赵石身边一段时日,更是深知此人实是可惧可畏。

    这人不但有着金人贵族的残暴冷酷,大手一挥,千万人头落地,眼也不眨一下,长刀所向。万千勇士敢死应命。从河东到草原。几乎是用敌人的鲜血铺就的征程,北地魔王之名,实至名归。

    那会儿,他就时常在想,大丈夫当如是乎?但却没有半点取而代之的想法。

    而且,更让他从心底里忌惮的是,这人很能听得进去别人的话,但却从不会对谁言听计从……

    他甚至知道。这人对他有着厌恶之心,不喜他心计深沉的模样,但不论是他在河东宣抚使府,还是随军到草原,却还是能得到这人在一定程度上的信任和倚重。

    多年的经历告诉他,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品性,也可以称之为度量,能够忍受厌恶的人在身边任职,却又从不放纵那些心腹。

    古之枭雄,莫不如此。

    但据他这些年对大秦内外的了解。却也深深体会到,大秦皇权旁落的可能极微。

    皇权稳固。君明臣贤,将士用命,这一切无疑都是王朝定鼎之兆。

    所以,他终于结束了草原行程,来到了大秦京师长安。

    若赵石有权臣之相,他必然会先到晋国公府,但现在,他却在皇宫之中逗留,由此可见他的选择了。

    如果说之前他还有些沾沾自喜的话,那么等他见到赵石来到,心里便只剩下了忐忑。

    他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只是担心,为大将军赵石所忌。

    至于西辽之事,他认为,契丹人如此虚弱,正该趁机用兵,而非是给其以喘息之机,更不能帮助其攻伐花勒子模。

    那样的话,大秦无异于在扶植又一个党项,因距离遥远,若任其坐大,大秦西北,将永无宁日。

    但他也知道,别看这两日里他多受礼遇,但大秦皇帝陛下……可不是什么庸碌之君,春风化雨之时,可以让你感激涕零,效死以报。

    雷霆震怒之际,不定就让你生死两难。

    所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