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华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兴华夏- 第1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晶的雄藩会议筹备就绪,设置了德川庆喜、岛津久光等六人组成的“参与会议”,在天皇主持下讨论国策。然而,因各雄藩各怀私心,政见不同,德川庆喜则梦想幕府重新独揽大权,不到三个月,“参与会议”便因六参与的相继辞职而烟消云散。公武合体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而尊王攘夷运动在一度沉寂之后,重新高涨起来。1865年初,另一雄藩长州的藩政权回到尊王攘夷派木户孝允、高杉晋作等人手中,长州开始实行倒幕割据政策。幕府策划第二次征讨长州。本来萨摩曾在禁门之变、第一次征讨长州的战争中多次与长州兵戎相见,这时却因长州通过萨摩购买英国武器而逐渐与之接近。大久保利通早年即有“一国割据”思想,此时看到它以另一种形式在长州实现,便逐渐转变为倒幕派。1866年2月,萨长两藩在坂本龙马、中冈慎太郎的斡旋下,结成了倒幕同盟,萨摩藩与德川庆喜的友好关系从此中断。为确保倒幕成功,大久保利通与朝廷公卿岩仓具视合作,利用天皇权威,于1868年1月3日成功发动宫廷政变。朝廷发布的“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了朝廷的摄政、关白制度与幕府的征夷大将军。随后朝廷的军队击败进至京都郊外的幕府军队,在此后的戊辰战争中消灭了幕府。大久保利通则担任参谋后又任总裁局顾问处理内务,协助西乡指挥作战,从而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新政权。

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在倒幕过程中的微妙作用,给大久保利通以很深的印象。他断定,为了日后能够领导国家,天皇必须首先“一新”朝廷之旧弊,为此就必须使天皇与象征旧弊的京都割断联系,创造适应新时代的天皇性格。明治政府成立后的迁都、改元等都反映了他这种思想。

明治政府在彻底消灭幕府势力后,大久保利通先担任新政府的参议,又于1871年6月任大藏卿。1871年4月,岩仓具视使团出访欧美,大久保利通亦随行。在巡访中,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给大久保利通以最深印象,他认为日本想富强只有象俾斯麦一般行事。

正当大久保利通在欧美访问的时候,国内以西乡隆盛为首的留守政府主张侵略朝鲜,以转移士族对政府的不满。大久保利通得到这个消息立即回国,对于“征韩”问题,大久保利通绝不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只是感到日本尚不具备外征的条件,当务之急是抓紧学习西方;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加速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步伐。于是大久保利通和岩仓具视结合起来,施展政治手腕,击败以西乡隆盛为首的征韩派,把他们赶出中央。这场政治斗争,史称“明治六年十月政变”。从此以后,以三条实美为太政大臣、岩仓具视为右大臣、大久保利通为内务卿的****政治体制成立了。

1873年11月10日内务省正式成立,大久保利通以参议兼任内务省内务卿。他把劝业、警保、户籍、驿递(即邮政)、土木、地理六个部门和测量司的大权都集中到自己手里。大久保利通所管辖的范围涉及到“殖产兴业”的各个方面。他在担任内务卿期间,创建了明治政府的行政组织,即包括外务、内务、大藏、陆军、海军、文部、教部、工部、司法、宫内十个省的中央官僚机构。于是以大久保利通领导的内务省为中心,同大隈重信控制的大藏省、伊藤博文的工部省在日本形成了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

大久保利通执掌大权时,走上了****统治的道路。他毫不留情地镇压所有的反抗活动。对版籍奉还、废藩置县一直心怀不满的岛津久光上书天皇,提出14条建议,反对各项资产阶级改革,并要求撤掉大久保利通的职务。当然大久保利通等改革派不能接受,对保守派进行反击,岛津久光被迫引退。当岛津等旧藩势力在内部进行反政府活动的时候,对明治维新各项资产阶级改革强烈不满的反动士族公开发动了反政府的武装叛乱。最先发动的是1874年2月由江藤新平和岛义勇领导的“佐贺之乱”。结果被大久保利通严厉的镇压了下去。

大久保利通有着和俾斯麦差不多的冷血性格和铁腕手段,因政见不同他可以将早年的政治伙伴有马新七置于死地。而当岛津久光这个大恩人不能跟上时代时,也被他一脚踢开。明治天皇虽然赞赏他的才能,却并不喜欢他,因而也谈不上对他的绝对信任了。

二百九十一章山县武夫

大久保利通礼毕,明治天皇也并没有从帷幕当中走出来,而是用温和而略带沙哑的声音问道:“大久保卿,有什么事吗?”

“陛下前时曾多次垂询征台讨番一事是否可行,今日臣前来觐见,便是想就此事表达一下臣的意见。”

“大久保卿请讲,朕在听。”明治天皇温和却不失威严的说道。

看到天皇在自己面前的表现,大久保利通的心里感到非常满意,虽然他的脸上仍是一副严肃的表情。

在他的眼中,曾经懦弱胆小的幼主,已然成长起来了。

明治天皇睦仁是孝明天皇统仁唯一成活下来的独子,自幼育于宫中,由女官侍奉。由于日本皇室的近亲历史长达上千年,所以皇室后代大多身体虚弱,睦仁也是如此,他幼年时胆子极小,1864年发生的“禁门之变”当中,长州藩兵炮轰京都的皇宫,12岁的睦仁竟然被炮声吓昏过去,以至于朝臣都担心,以后要是再发生类似事件,如此虚弱胆小的君主马上会被吓死。

在倒幕成功之后,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等人便开始对宫廷制度进行大改革,取消君主身边的诸多女官,对少年天皇进行尚武教育,力图将其培养成维新派所需要的、思想开放又尊重传统、身强体壮又崇尚武力的年轻君主。而从现在天皇的表现来看,维新派的教育取得的成果还是挺明显的。

“陛下,臣以为,现在对台湾无主番地进行占领,是最好的时机。”大久保利通说道。

“爱卿为什么说是最好的时机?”明治天皇问道,“朕记得,爱卿当年,是坚决反对‘征韩’和‘征台’的。”

“臣之所以那时坚决反对对外征伐,是因为帝国的各项改革刚刚开始,还没有形成基础。而且当时外部环境也不允许。”大久保利通答道,“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征伐台湾最为有利的时机已经出现了。”

明治天皇没有再问,而是静静的等待着大久保利通的下文。

大久保利通轻咳了一声,轻了轻嗓子,继续说道:“根据帝国情报人员的调查,清国在台湾的防务十分空虚,而且清国政府一直没有把生番的土地当做自己的领土。外务省在同清国政府交涉时,清国政府已经承认那些土地没有主人,如果我国想要对生番犯下的罪行进行惩罚,可以自由行动。”

听到这里,明治天皇终于露出了动容之色。

“竟然会有这样的事?清国政府竟然同意由帝国军队进入台湾对生番进行惩罚?”

“是这样,陛下,在柳原君向清国总理衙门大臣毛昶熙提出要求惩罚生番时,他给出的回答是‘问罪与否,听凭贵国办理’,也就是认可了帝国出兵讨伐生番的行动。”大久保利通答道。

“他的话,能够代表清国政府吗?”明治天皇似乎还是有些不敢相信,又问了一句。

“他是清国总理衙门的重要大臣之一,他的话完全能够代表清国政府。”大久保利通说道。

“那么外部环境呢?帝国军队进入台湾番地,会不会引起西方列强的干涉?”明治天皇问道。

“现在外部环境也对帝国的行动十分有利。”大久保利通说道,“英国和米国都支持我国的行动。而清国此时因为越南问题,已然同法国交恶,现在的清国,已经陷入了孤立。”

明治天皇的脸色微微涨红,情绪明显变得有些激动起来,但他突然想起了刚才伊藤博文的话,瞬间又恢复了冷静。

“英国和米国会支持帝国的行动?”明治天皇问道。

“英国方面认为,既然清国已经同意帝国对生番进行惩罚,那么帝国完全可以采取自由行动。米国方面一直支持帝国开拓台湾,关于台湾的很多情报,都是米国方面提供的。”大久保利通说道,“而且这一次,米国方面很可能也派军队参与。”

明治天皇又一次陷入到了沉默之中。

“陛下为什么不召开御前会议,听取更多大臣和将军们的意见?”大久保利通看到明治天皇仍然很是犹豫,立刻提议道。

“朕认为,清国可能出现的反应不可忽视。”明治天皇心里仍然非常忧虑,他觉得大久保利通象是在有意夸饰,但大久保利通说的又都非常有道理,让他找不到充足理由进行反驳。

“难道陛下不肯充分信任臣下们的判断吗?”大久保利通身为“维新三杰”之一,是扶保幼主登位的功臣,所以并不惧怕天皇生气,“现在内外形势都对帝国极其有利,如果陛下犹豫不决,将失去机会。”

“朕并没有不信任爱卿,请爱卿不必多虑。”对于大久保利通对自己的逼迫,明治天皇心中有些愠怒,但他并没有在脸上表现出来。从登位以来历经的风雨,已经让他学会了喜怒不形于色。

在日本,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因此没有人能够改变神一般天皇的意志,包括大久保利通这样的重臣也不能。如果此时大久保利通能对皇权表现出某种适当的敬畏,明治天皇也许可以考虑采纳他的建议,遗憾的是这位内务卿没有注意到这方面的界限,因此明治天皇的心里渐渐酿成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冲动,那就是:他,至高无上的日本天皇必须亲自做出一个独立的、不受任何人支配的重大决定来。

“……陛下是否已经决定向台湾采取行动?”

“朕要听听众位大臣和将军们的意见。军队的意见也需要考虑。”

“陛下的意见是什么?”

“……朕认为,如果对台湾采取行动,假使能够很快结束,就应该阻止向台湾增派兵力,实行不扩大战争政策,并避免刺激英美列强和清国……”

听到天皇的回答,大久保利通的脸色有些发白。

他觉得心中那股被压抑的怒气正在慢慢上升,天皇的言论简直是耻辱。今天的日本帝国不正是靠了大家浴血奋战才打出来的吗?在倒幕运动开始的时候,幕府的实力远比维新派要强大,要是当时大家也畏首畏尾优柔寡断,日本帝国至今还是西方列强虎口下的一块肥肉!

这样的好机会都不肯冒险,那将来还能有什么作为?

“……根据可靠情报,法国人正在背地里试图对越南动手。臣等认为,法清之间的战争已不可避免,到那时……”

“法清之间是否能够发生战争,现在还言之过早。”明治天皇少有的打断了大久保利通的话,站起身来说道,“……大久保卿请先退下,朕的决定,明天在御前会议之后再宣布吧。”

明治天皇说着起身,走出了幕帐,来到了大久保利通的面前,大久保利通愣了一愣,突然明白过来天皇是在等待他行礼告退。他急忙向天皇鞠躬,而就在他鞠的时候,明治天皇却转过身,自顾自的离开了。

虽然明治天皇的举动让大久保利通感到不快,但他的心里还是感觉到了一丝欣慰,刚才认为天皇软弱的想法已经一扫而光。

大久保利通出了大殿,此时风已经止住了,他看着花园中的一地落英,不知怎么,心中竟然有一丝不安。

第二天,御前会议。

皇宫大殿中,右侧站着以大久保利通和大隈重信、伊藤博文为首的政府的高层官员。另外一侧是军方的代表,为首的便是陆军卿、近卫都督、陆军省参谋局长和参议的山县有朋。

“天皇陛下到!”侍武官高声喊道。

听到喊声,立于两侧的日本军政要员们一齐鞠起躬来。

明治天皇没有去看众臣,而是径直的走到他的宝座前,坐了下来。

今天的明治天皇,穿着一套黑色的军礼服,胸前佩带了一枚大大的勋章,可能是军服给了他不一般的威严感,是以他今天显得比平日要神气得多。

明治天皇坐下后,抬了抬手:“众卿平身。”

众臣结束了弯腰鞠躬状态,各自进入到自己的座位坐下。侍武官刚要宣布御前会议开始,却不料明治天皇自己先开腔了。

“对于是否出兵台湾惩戒生番,请诸位爱卿畅所欲言。”

让明治天皇没有想到的是,他这头一句话,便冷了场。

没有人应声发表自己的意见。

过了许久,明治天皇见仍然没有人说话,便又说道:“生番杀害我国民事件,如今已过去三年,可否出兵对其进行惩戒?台湾生番的土地,是否可为帝国所有?帝国军队采取此次行动,是否会遇到清国和西方列强的干涉?众卿请为朕答疑解惑。”

听了天皇措词有些言厉的发问,山县有朋看了对面的大隈重信一眼,大隈重信皱着眉头低下头,摆出了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山县有朋又看了看大久保利通,这个家伙倒是没有低着头,而是转过头,眼神盯着窗外的樱树,也不知道这家伙这样盯着是不是能够盯出花来。

“陛下,臣以为,现在出兵台湾,正当其时!”山县有朋只好自己出来发言。毕竟这件事情等于是出自他的手笔,尽管现在天皇还没有同意这次军事行动,但是相关的准备工作却是在瞒着天皇和政府的情况下早就展开了,如今只差天皇签署的命令了。

这一次御前会议,其实也等于是他说动大久保利通召开的,只是他没有想到,在会议一开始,大久保利通竟然选择了沉默。

“台湾生番杀害我国国民,是必须要受到惩罚的!而且,帝国也应该担负起对他们的管理教化之责!”山县有朋振振有词的说道,“让他们成为陛下治下的臣民,是臣等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是,台湾是清国的领土,我军贸然进入台湾征讨生番,清国军队是不可能不采取行动的!帝国军队一旦和清国军队发生冲突,将酿成可怕的事变!”西园寺公望起身质问道,“清国的反应,山县君考虑过没有?”

“当然考虑过了!台湾的生番根本不承认清国政府对他们的管辖!而且现今清国在台湾的兵力十分空虚,清国将不敢也没有理由和帝国军队交战!”山县有朋大声说道。

“山县君怎么知道清国在台湾的兵力十分空虚?你亲自去调查过没有?”西园寺公望看到山县有朋说得如此轻松随意,不由得心头火起,大声的质问道。

“据陆军的秘密调查,清国在台湾的驻军,陆军只有不到8000人,海军约有2000人,他们并不是常驻军队,而是和驻福建的军队进行轮换的,这些军队的装备很差,缺乏忠诚和足够的训练,而且士兵的纪律也非常败坏,和誓死效忠天皇陛下的、用新式枪炮武装起来的忠勇将士相比,这些清国军队的战斗力可以忽略不计!”

听到山县有朋吹嘘起由他缔造的日本新式军队的战斗力来,西园寺公望、大隈重信、伊藤博文和柳原前光等人的眉头都皱了起来。

山县有朋1838年6月生于长州荻城下川岛庄,他家属平民阶层,其父是一名比步卒地位还低的仓库协理员。曾有传说,山县有朋小时候,有一次在大雨中和一个地位高的上士相向而行,不慎把泥水溅到上士和服的裙裾上,结果被强迫趴在泥泞中道歉。低贱的出身导致了山县有朋产生打倒德川时代身份制度的念头,山县有朋20岁时进入松下村塾,25岁时成为奇兵队军监,率领军队参加了讨幕战争。1868年日本开始实行明治维新,时任兵部大辅的大村益次郎想建立新式军队,遭到士族反对,1869年遇袭负重伤身亡。他的后任前原一诚当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