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列夫斯基、什捷缅科等,相继脱颖而出。这中间,老将们思想
上不是没有波动的。
年月,苏联元帅铁木辛哥受命去
波罗的海,协调一、二方面军的行动,什捷缅科作为他的参谋
长同行。什捷缅科早知道这位元帅对总参部的人抱怀疑态度,
思想上有个疙瘩,心想“:命令终归是命令,只能服从了。”等上
了火车,吃晚饭时,一场不愉快的谈话开始了,铁木辛哥先发
出一通连珠炮:“为什么派你跟我一起去?是想来教育我们这
些老头子,监督我们的吧?白费劲!你们还在桌子底下跑的时
候,我们已经率领着成师的部队在打仗,为了给你们建立苏维
埃政权而奋斗。你军事学院毕业了,自以为了不起了!革命开
始的时候,你才几岁 ?”这通训,已经近乎侮辱了。但什捷缅科
却老实地回答“:那时候,刚满十岁。”接着又平静地表示对元
帅非常尊重,准备向他学习。铁木辛哥最后说“:算了,外交家,
睡觉吧。时间会证明谁是什么样的人。”
第 154 页
应该说,“时间证明论”是对的。他们共同工作了一个月
后,在一次晚间喝茶的时候,铁木辛哥突然说:“现在我明白
了,你并不是我原来认为的那种人。我曾想,你是斯大林专门
派来监督我的……”后来什捷缅科被召回时,心里很舍不得和
铁木辛哥分离。又过了一个月,铁木辛哥亲自向大本营提出
要求,调这个晚辈来共事。
什捷缅科在受辱之时装憨相,过了铁元帅关,体现了后生
的谦卑及对老人的尊重,是大智若愚的表现。懂得装假者绝
非傻子,显得木呆憨厚有时是最高智慧者才能为之。许多时
候,要想受到别人的敬重,就必须掩藏你的聪明。下面再介绍
几例装傻术的妙用,望能举一反三。
睁一眼,闭一眼。
在交际活动中,单凭言语难以说服对方,采用交际情境表
义,有时给对方多一些思考、体验,常可产生言语不能达到的
效应。法国有位农学家,在德国吃过土豆,很想在法国推广种
植这种作物,但他越是热心的宣传,别人越不相信。医生认为
土豆有害于人的健康,有的农学家断言种植土豆会使土地变
得贫瘠,宗教界称土豆为“鬼苹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这
位一心推广土豆种植的农学家,终于想出一个新点子。在国
王的许可下,他在一块出了名的低产田里栽培了土豆,由一支
身穿仪仗队服装的国王卫兵看守,并声称不允许任何人接近
它,挖掘它。但这些士兵只在白天看守,晚上全部撤走。人们
受到禁果的引诱,晚上都来挖土豆,并把它栽到自己的菜园
里。这样,没过多久土豆便在法国推广开了。这个推广土豆种
植的主意获得成功,就得益于情境的巧用。直言土豆好,人们
第 155 页
不信;由皇家种植,国王卫兵看守,暗示的情境意义即是贵重
物品。由此诱发了人们占有的欲望,加之栽种后亲自品尝与
体验,确信有益无害,就会完全接受了这种作物。这里交际情
境的魅力,就在于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理,睁一眼,闭一眼,
创造了一个使人接触土豆的契机,所以产生了可喜的效应。
歪打正着出笑料。
抗战期间
多公里的北暗的各机关团体,,驻在距重庆
以国立编译馆为首发起募捐劳军文艺晚会。一连两晚,盛况
空前。在正式开演之前,先垫一段相声。老舍自告奋勇,并请
梁实秋先生做搭档。梁实秋有言在先:在演出时用折扇敲头
的时候不能真打,只能点到为止。到上演的那一天,两人走到
台前,泥塑木雕般地绷着脸肃然片刻,装着一副傻样,没有说
话,台下的观众已笑成一片。他俩几乎只能在一阵阵的笑声
之间进行对话,一逗一捧,诙谐幽默。当须用折扇敲的时候,
不知老舍是一时的激动忘形,还是有意违背诺言,竟抡起大
扇向梁实秋的头上敲去,梁实秋本能地把头向后一闪,折扇
正好打落梁实秋的眼镜。说明迟,那时快,梁实秋连忙手掌向
上,两手前伸,正好接住落下的眼镜,并保持那姿态久久不
动。台下掌声、喝彩声经久不绝。相声本来就容易使人发笑,
老舍这一喜剧性的“歪打正着”,更加让人如醉如痴。观众们
以为这 是他俩的 绝活,连声高呼“:再来一回!”老舍,尤其是
梁实秋心中有数:这“绝活”只能来一次!
荒诞之中明事理。
在面对一个错误的推理或结论,从正面反驳可能无济于
事,这时不妨用另外一个类似的,并且明显是错误的推理,来
第 156 页
达到批驳的目的,效果反倒更好。这种错误的推理具有很强
的荒诞性,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会使人在含笑中明确是非,从
而达到幽默的真正目的。推理越具有荒诞性,说出的话就越
具有幽默感。
宋高宗时,有一次宫廷厨师煮的馄饨没有熟,皇帝发怒
了,把那个厨师下了大狱。没过多久,在一次演员演节目时,
两个演员扮作读书人的模样,互相询问对方的生日时辰。一
个说“甲 子生”,另一个说“丙子生”。这时又有一个演员马上
来到皇帝面前控告说:“这两个人都应该下大狱。”皇帝觉得
蹊 跷,问是 什 么 原 因。这 个 演 员 说“:甲子、丙 子 都 是生 的,不
是与那个馄饨没煮熟的人同罪吗?”皇帝一听大笑起来,知道
了他的用意,就赦免了那个“馄饨生”的厨师。演员借皇帝“馄
饨生就下大狱”这个前提,演绎出一个错误的结论:是“生”就
该下大狱,甲子生、丙子生也该下大狱。这显然是荒诞不经
的,引人发笑。演员的推理语言婉转,表达含蓄,蕴涵了丰富
的机趣。这种幽默语言的产生,不能不归功于巧夺天工般的
荒诞推理。
)明知故犯生幽默。
某年
首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曾播出一个特别节目
届外国人汉语知识大赛。有位美国朋友在按规定用汉语讲一
件含有汉语知识的完整事件时,这样说:“有天,我去拜访一
位中国朋友,他留我吃中饭。我说,做饭很麻烦。他说,又不是
请客,做顿便饭,不麻烦。我说,你就做顿小便饭吃,不要做大
便饭了,大便饭也够麻烦的。”听完他的叙述,台下的观众笑
得前仰后合,直不起腰来。
第 157 页
表面看来,这位美国朋友不懂得“便饭“这个名词按汉语
构词习惯不能和形容词“小”与“大”搭配的道理。其实,这位
朋友并非真的不懂,他只是明知故犯,有意违反汉语的构词
习惯,制造歧义,违反逻辑事理,荒谬地把“便饭”同“小便
(饭)“(饭)”联系起来,制造笑料罢了。
有个相声叫《歪批三国》,其中有这么一段:甲问乙“:刘
备卖过草鞋,张飞卖过肉,你知道赵云卖过什么 ?”乙说“:不
知道。”甲说“:你没听过《天水关》(注:一出三国戏)里姜维在
校场上唱的那两句吗?‘这一般五虎将俱都丧了,只剩下赵子
龙老迈年高。’这赵云不是卖年糕的吗?”听众听到这里,无不
捧腹大笑。把“老(迈)年高”理解为“卖年糕”,相声的作者利
用谐音制造歧义,造成了笑料,取得了幽默生动、令人解颐的
效果。
)答非所问妙解困。
答非所问指答话者故意偏离逻辑规则,不直接回答对方
提问,而是在形式上响应对方问话,通过有意的错位造就幽
默。答非所问并不是思维混乱,而是用假错的形式,幽默地表
达潜在意图。
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休息时,一位发达国家外交官问一位
非洲国家大使:“贵国的死亡率一定不低吧?”非洲大使答道:
“跟贵 国一 样,每 人死 一次。”
外交官问话是对整个国家而言,对非洲的落后存在挑
衅,大使并不理会其问话的要害点,故意将死亡率针对每个
人,颇具匠心地回答,营造着别样的幽默效果,幽默有效地回
敬着外交官的傲慢,维护了本国尊严。
第 158 页
答非所问讲究机巧,抓住表面上某种形式上的关联,不留
痕迹地闪避实质层面,有意识地中断对话逻辑的连续性,寻求
异军突起的表达,幽默旨在另起新灶,跳出被动局面的困扰。
有个爱缠人的先生盯着小仲马问 :“您最近在做些什
么?”
小仲马平静地答道:“难道您没看见?我正在蓄络腮胡
子。”
胡子是自然而然长的,小仲马故意把它当作极重要的事
情,显然与问话目的不相符合。小仲马表面上好像是在回答
那先生,其实并没给他什么有用信息。小仲马自然是懂得对
方问话意思的,但他偏要答非所问,用幽默暗示那人:不要再
继续纠缠。
第 159 页
积极“守愚”,以退为进
人有聪明人和糊涂人之分。同是聪明人,又有大聪明和
小聪明之分;同是糊涂人,则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
智和愚对人一生命运的影响极大。“聪明一世,糊涂一
时”,是说聪明人有时也会办蠢事“;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是说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表面上愚拙。这是一种智慧人生,真
人不露相。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则揭示了耍小聪明者的真愚
本质。
天赋聪明,肯定是一件好事,问题是如何运用和表现聪
明 。
“ 聪 明 ”是 个 很 值 得 玩 味 的 词,它 既 有“ 脑 子 好 ”“、反 应
快 ”“、思 维 敏捷 ”的 含 义,也隐 含 着“不 稳重 ”“
“
现”的意思。这个词用在成年人身上,常常不是褒义的。俗话
说:天妒聪明,其实人更是如此。
老 子说“:大 巧若 拙,大 辩若 讷。”意 思是 最有 智慧 的人,
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
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无论是初涉世
事,还是位居高官,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人际关系,锋芒
不可毕露。有了才华固然很好,但在合适的时机运用才华而
第 160 页
不被或少被人忌,避免功高盖主,才算有更高的才华,这种才
华对国家对人对己才有真正的用处。
老子曾告诫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里的盛德
是指“卓越的才能”,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外
表上看与愚蠢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无论是谦虚还是谨
慎,可能会让不少人觉得是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倘
若一个人能够谦虚诚恳地待人,便会赢得别人的好感;若能谨
言慎行,更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老子 还告 诫世 人“:不自 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 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不自我表
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一
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相
反 地,老 子告 诫 世人“:企者 不立,跨者 不 行。自 见者 不明,自
足者不彰,自伐者载功,自夸者无长。”而如果一个人锋芒毕
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历史
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杨修为恃才放荡,数犯曹操之忌。杨修之死,植根于他的
聪明才智。杨修之死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
才不可露尽。
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也很爽快,且才华横溢,其才盖
主。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些将帅帝王是不喜欢别人胜过
自己的。乾隆皇帝好卖弄才情,好写诗,写过数万首诗。他上
朝时,经常出些辞、联考问大臣。大臣们都很聪明,明明知道
那是很浅的学问或狗屁不通的对联,也不说破,故意苦思冥
想,并且求皇帝开恩“再思三日”。这意思无非是让乾隆自己
第 161 页
说,果然喜孜孜的皇帝说了出来,于是大臣一片礼赞之声,把
个皇帝老儿喜得不得了。而杨修犯的正是这禁忌,你处处出
尽风头,那魏王还能英明得了吗?这不是叫人赞扬你而冷落
主人么?这是他必死的原因之一。
事不要点破。
譬如鸡肋,曹操正苦闷于此,不知如何解脱,你捅穿这层
薄纸,就是羞辱了他。这是杨修死因之二。
以上两点,是杨修的死因,是为人在世要吸取的教训。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难遇到以下问题:有一些事,人人
已想到、认识到了,却无一人当众说出来。这些人并非傻子,
而是都学精了。人所共欲而不言,言者乃大傻也。俗话有一句
叫“:枪 打 出 头 鸟。”这 话 你 争 着 说,必 定 犯 着 时 忌,或 说 中 别
人之痛处,这样你就会倒霉了。
杨修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他的死殊不可惜,可他的死确
实使后人清醒。人出名了,必会招人侧目而视,是惹祸的根
由。所以,欲名而好喜,岂非自揽世人的怨恚吗 ?因此,为官的
人应该懂得在名利两字上瞻前而顾后,适可而止,有所节
制 。
智者需学会守愚。所谓的“守愚”,实际上就是培养自己
超凡的智慧与美德。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字幅四处可见,但
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并不容易。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这是苏轼的观点。他在《贺欧阳少
师致任启》中说“: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下不能而目,大勇
若怯,大智若愚”,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那些不情愿去做的
事,可以以智回避之。本来有大勇,却装出怯懦的样子,本来
第 162 页
很聪敏,硬装出很愚拙的样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
时也可不做随波逐流之事。真正的大智大勇者未必要大肆张
扬,徒有其表,而要看其实力。李贽也有类似的观点“:盖众川
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
焉 耳。”百 川 合流,而成 其 大;土 石并 砌,以实 其 坚,这 才是 大
智若愚。
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
愚”。孔子 的弟子颜回 会“守愚 ”,深得其师的 喜爱。他 表面上
唯唯诺诺,迷迷糊糊,其实他在用心功,所以课后他总能把先
生的教导清楚而有条理地讲出来,可见若愚并非真愚。大智
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
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
聪明。大智若愚,真是一种智慧人生!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字
幅四处可见,在不少旅游点他的这幅字到处悬挂,但真正懂得
这句话的含义并不容易。对于郑板桥来说正因为他看得太明
白、太清楚、太透彻,却又对于个中缘由无法解释,倘若解释
了,硬生烦恼,于是便装起糊涂,或说寻求逃遁之术。
“难得糊涂”作为“牢骚气”,原来就是缘由“不公平”而发
的。世道不公,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铲除种种不公,又不
可能,那就只好祭起这面“糊涂主义”的旗帜,为自己遮盖起心
中的不平。假如能像济公那样任人说他疯,笑他癫,而他本人
则毫不介意,照样酒肉穿肠过“。哪里有不平哪儿有我”,专拣
达官显贵“开涮”,专替穷苦人、弱者寻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
乐。这种癫狂,半醒半醉,亦醉亦醒,也不失为一种“糊涂”。这
种糊涂真正是“渗”透“、悟”透了。所以当你直面现实,要学笑
第 163 页
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
时,那就会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
老
宽容、简朴和知
子是第一个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