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1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军也同时开始了。

    袁绍留下来的军队被郭鹏精挑细选了三万人充实到军队里面,然后又在魏郡和钜鹿郡设立了两个募兵大营,招募冀州和幽州、并州的壮士来大营之中参军,待遇从优。

    已经形成规模的练兵大营模式被复制到了冀州练兵大营,冀州的两个练兵大营开始接受新兵,并且开始了日常训练。

    郭鹏计划在河北三州招募十万军队做战兵,以冀州的人口数量,这个数字是绝对可以达成的,眼下已经有了三万,只要再招募七万就可以了。

    在青兖二州,郭鹏的兵员实际上是有十万左右的,但是出动军队北伐的时候,只能动用五万。

    河北三州若要招募到十万之数,估计可以动用的机动兵力也就五万上下。

    凑出将近十万人的机动兵力,足以应付各种情况下的讨伐作战需要了。

    在军阀混战的这种菜鸡互啄的程度上,十万精锐之师足以在战争层面上平推一切敌人。

    政治层面上,一百万军队差不多可以弥补郭鹏和四世三公之间的政治实力的差距。

    扩军到一百万,是现在这人口不足五千万的大汉帝国难以承受之重,郭某人只要脑子不坏掉,还是会走精兵路线的。

    冀州扩军计划就此开始,郭鹏将大量的青兖二州积蓄的钱粮往冀州运输,用以建设一个全新的冀州,并以此为基础和进兵基地,进而真正的控制幽州和并州。

    整个郭鹏集团的势力急速的膨胀起来,快速的成长起来,每一个人都仿佛跨越了成长的瓶颈一般。


………………………………

三百五十 这并不能实现他的梦想

    杀掉了袁绍带来的无形之中的影响力,似乎帮助郭鹏麾下的很多人冲破了心障,开始追求更多的东西了。

    最明显的感觉,就是程立……现在该叫程昱了,就是程昱,还有谋臣们。

    程昱和荀彧还有陈宫来到邺城拜见郭鹏的时候,体现出来的那种昂扬向上的斗志,那种对冀州全方位的安排,以及迫不及待的希望冀州可以生产出足够的粮食的想法。

    他们似乎都很希望郭鹏再接再厉,向更高峰迈进。

    击败了一个袁绍,掀翻了一座大山,无形之中也给郭鹏集团带来了更为深远的变化。

    这个变化是郭鹏梦寐以求的。

    他们开始自我觉醒,不想再做某些人部下的部下了,而是想做郭鹏,郭子凤,郭大将军的部下了。

    郭鹏的威望和权势急速提升之后,对他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了。

    而对于郭鹏自己来说,打败了袁绍所得到的东西还不仅仅只是冀州和名望。

    还有袁氏的一个教育团队。

    郭鹏将袁绍手中的那支袁氏宗族的《孟氏易》教育团队给截留下来了,截下来了全册的《孟氏易》,以及三名袁氏宗族出身的族学负责人。

    他们拥有《孟氏易》的经典教学手段,以及最精深的《孟氏易》的内涵了解,这是郭鹏的战利品之中最具价值的一部分。

    以此,如果郭鹏可以得到他们的支持和效力,就能立刻开办一所汝南袁氏政法大学的分校。

    虽然,他们一定是对郭鹏非暴力不合作的。

    得知郭鹏希望他们传授《孟氏易》精髓给自己本家郭氏子弟,他们大骂郭鹏痴心妄想。

    所以郭鹏就把他们软禁在了邺城,派人严加看管,每天不断的派人劝降,直到他们经受不住主动投降为止。

    郭某人的野心越来越庞大了,越来越强烈了,他要对未来进行规划。

    未来,如果要开创考试的制度,首先,要有教学手段,要有教育团队。

    教育团队都在各大家族的手里,而郭某人手上只有《小杜律》的教育团队,以及一个精通五经的蔡邕,这远远不够。

    郭鹏需要的是一个训练有素且人数庞大的教育团队。

    所以,征战天下的过程之中,郭某人也要处心积虑的从各大士族手里获取五经十四家法的教学团队,最正统最精髓的教育团队。

    眼下《孟氏易》的教学团队已经抢到手了,虽然能否派上用场还不一定。

    抢到手是一回事,让他们为自己服务为自己培养人才又是一回事。

    平原般县高氏家传《鲁诗》。

    琅琊郡东武县伏氏传《齐诗》。

    鲁国孔氏传《大夏侯尚书》和《毛诗》。

    陈留郡东昏县刘氏传《施氏易》。

    颍川张氏传《梁丘易》。

    河南开封郑氏、苍梧广信陈氏皆传《左氏春秋》。

    北海安丘甄氏、蜀郡成都张氏传《严氏春秋公羊》,颍川荀氏也传《春秋》。

    汝南细阳张氏、弘农杨氏、龙亢桓氏都传《欧阳尚书》。

    传习五经十四家法的家族还是有很多,汝南袁氏只是其中声望比较大,官运亨通的一家,并不是唯一。

    若是不能得到这些系统的家法教学内容,得到可以使用的教育团队,培养出第一批可靠的属于他的教育团队,郭鹏就无法打破教育垄断,也就不用说打破这个时代的僵局了。

    打不破这个僵局,他消灭一百个袁绍和袁术也没有任何意义,造纸术也没有用,印刷术也没有用。

    没有老师,没有教育团队,只有书,又有什么用?

    即使是现代也不能排除老师的意义,更何况是古代?

    识字倒是可以了,可是没有有效的统治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全靠自学成才,可能吗?

    当郭鹏得到了《小杜律》教育团队的效力的时候,郭鹏才终于意识到原来即使自己掌握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也无法真正打破教育垄断的局面。

    科技的力量很可怕,但是发挥科技的力量需要前提,需要契机。

    这个契机就是老师的存在。

    只有老师的存在,才能将重要的知识传授下去,培养出第一代的教育团队,以此代代传承,将之全面铺开,打开僵局。

    再以印刷术和造纸术为助推力,火速推动教育改革,则郭鹏有生之年,或许可以见到第一个出身黎庶而登上朝堂的状元。

    最重要的前提,就是郭鹏的手上掌握着一支足够可靠的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郭鹏不是没有。

    郭鹏已经有意识的系统性的培养数学人才,水利人才,农业人才,法律人才,工业建筑人才,基层行政人才和军事人才等等。

    这些部分的教学团队已经在组建之中,知识已经总结,传承已经可靠,这方面的人才已经可以接连不断的培养出来,投入地方使用。

    可是最重要的中高层政治人才,他无法培养。

    底层摸爬滚打、靠积累经验积累起来的人才,是有极限的,专门学习技术的人才,也是有极限的。

    没有学习政治理念和方法论的人,就不能突破统治极限、不能成为真正的国家栋梁。

    五经十四家法首先是政治,然后才是学术,它囊括了这个时代全部的统治知识,以培养中高级政治家为目标,这就是五经十四家法存在的意义。

    接受了这样的统治知识的教育和培养,再经过基层历练,一步一步往上走,然后才能接手关乎数十万数百万甚至数千万人的政治任务,进行政治决策,是最关键的大脑。

    郭某人自己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学习,学习了足够的统治知识之后,才能游刃有余的对数百近千万的人口进行统治,并且对自己的一些设想进行实践。

    没有之前在雒阳七八年的学习实践,他敢肯定自己办不到这一切。

    掌握不了大脑,就算四肢健全肌肉发达无比强悍,也还是要被操控。

    这是郭鹏最关心的事情,他不能只打造出一个无脑的肌肉壮汉。

    所以从最开始在青州做官的时候,他就有意识的给麾下的每一名士族出身的郡守县令都配备了识字、并且经过一段时间历练之后挑选出来的乡长和村长做办事吏员。

    郭鹏嘱咐这些人,让他们从吏员开始做,想方设法的从这些郡守县令身上学习到来源于各学派有效的统治知识,学习他们处理事情的手段。

    然后记录,送到郭鹏手上汇总,加上郭鹏自己的经验,编纂成册,变成郭鹏麾下专用的十分粗糙的政治教材,传授给新选拔出来的村长和乡长们。

    郭鹏试图培养他们,让他们具备统治一县一郡之地十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的可能。

    这是偷师,而且效果很不确定,是权宜之计,不是可行的计策,培养出真正的政治家的可能性极低。

    事实上也是如此,哪怕到如今,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的行政长官基本上都是士族子弟,郭鹏也只能通过把持基层的乡村组织和军队确保自己的权力。

    这并不能实现他的梦想。


………………………………

三百五十一 郭鹏的来意

    无论如何,征战天下占领地盘是一方面的。

    更深层的方面,需要郭鹏从这些掌握家法传承的家族手里得到教育团队,并且为己所用,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将受教育群体范围扩大。

    这也是他所要点亮的光辉。

    身在邺城,享受着部下们的敬仰和一时无两的威望,郭鹏却陷入了深深的危机感之中。

    他在思索,他在寻找方法,他在考虑。

    该如何从这些家族手里获取他们视为命脉的教育团队,组成为自己服务的教育团队,打破教育的垄断,实现自己的最终目的。

    办不成这一点,就算他推行科举制度,他的科举也会和隋唐的科举一样被士族把持。

    办不成这一点,他就不能强行推动历史的车轮走向另外一条道路,而是会被碾死。

    但是这又是如何的艰难呢?

    想起了这件事情的时候,郭鹏想起了阔别数年的老师卢植,这件事情上,或许能得到卢植的帮助也说不定。

    郭鹏一直都希望卢植到青州来生活,方便自己就近照顾,但是卢植一直都说故土难离,自己奔波了一辈子,到老只想在故土终老,不愿意到青州来,郭鹏也不能勉强。

    此时卢植正隐居在上谷郡,于是郭鹏整顿行装,带着礼品,带着一群部下,快马赶到了上谷郡。

    郭鹏快马来到上谷郡的时候,已经是十月初了,郭鹏在向导的带领下,来到了卢植隐居的地方。

    正是当年自己做为护乌丸校尉驻地的宁县。

    在最偏僻最少人最不繁华的地方隐居,才能看出隐居的决心,那些在雒阳隐居的家伙算什么?

    对,没错,就是袁绍,隐居在雒阳最繁华的地段,真是有趣。

    郭鹏一边嘲讽着袁绍,一边怀揣着些许胜利者的喜悦前来拜见卢植,想要让卢植看看,他的得意弟子现在变得有多么的优秀。

    然后他见到了卢植的墓碑。

    长方形的墓碑,上面写着一些字,郭鹏没有看清楚,也没有仔细看。

    “怎么回事?”

    郭鹏有点懵,没搞清楚状况,得知卢植去世已有半年,还觉得这不是真的,忙向身边为他引路的卢家老仆询问情况。

    卢家老仆于是将一切缓缓道出。

    “主人来到上谷郡隐居的时候身体就已经很不好了,主人知道将军一直都在忙于政务,便一直都不想打扰将军,主人病重的时候,很担心自己的病会让将军担心。

    那时将军已经和袁本初敌对,而将军知道此事,一定会来上谷郡探望主人,贸然来北方对将军而言太危险,所以主人执意不透露病情让将军知道。

    后来,主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已经难以医治,所以就提前写了很多信交给老奴,说将军一定会和袁本初决战,在此之前若让将军知道主人病逝,将军一定会分神,所以不让将军知道。

    主人说直到将军打败袁本初为止,老奴都要按着日子一封一封的给将军送信,主人说将军一定可以打败袁本初,一定可以消灭有不臣之心的人,并且最终匡扶汉室。”

    老仆缓缓说完了卢植的临终遗言,然后将还未来得及寄给郭鹏的十多封信件交给了郭鹏。

    掂量起来很沉重的一摞竹简,让郭鹏什么话也说不出来,看着站在老仆身旁年仅十岁的卢毓,郭鹏沉默了许久。

    当天晚上,郭鹏就在卢植隐居的地方看完了卢植写给他之后的十多封信,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完,只看到了关心,没看到其他的什么东西。

    没有天下大势,没有金戈铁马,没有经文知识,只有一些家长里短,还有一些回忆当年在雒阳生活的事情。

    看完之后,郭鹏还没有流眼泪。

    结果站起身子倒了一杯水,端着水杯还没喝的时候,那一瞬间,忽然觉得心好痛,眼泪不自觉的就落下来了,完全不受控制的那种,让他自己都觉得惊讶。

    一边惊讶,一边落泪,一边觉得心里痛的快要崩溃了。

    之后,郭鹏就一个人躲在这间屋子里面哭,缩成一团在榻上哭,并且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睡过去的。

    第二天,郭鹏又去了卢植的墓碑前祭拜卢植,佯装成没有事情的样子,询问卢毓之后的安排。

    多年战乱,卢氏宗族也不安全,卢植之前有两个儿子,但是都死在战乱之中,留下妻子和幼小的孩子。

    卢植的妻子早些年也病死了,所以现在卢毓并没有直系的亲属长辈。

    “主人安排公子回到卢氏宗族,说宗族会妥善照顾公子。”

    郭鹏抿了抿嘴唇,便把卢毓拉到了自己身边,双手放在卢毓的肩膀上,弯腰靠近了他,微笑说道:“你可有表字?”

    卢毓点了点头。

    “父亲临终前为我取表字子家。”

    “好,子家,还记得我吗?四年前,我们还在雒阳见过,你小的时候,还经常和我儿子在一起玩耍,他叫郭瑾,你喊他平安。”

    卢毓眨了眨眼睛。

    “有些记忆,但是很模糊,但是父亲经常提起将军,所以我知道。”

    郭鹏点了点头,直起身子对老仆说道:“我想去一趟卢氏宗族,见一见族里的长辈们,幽州现在不是很安全,将来说不定还要有战事,之后,我打算把我的将军府驻地安排在东郡的濮阳。

    所以,我想把卢氏宗族,还有子家一起带去濮阳,那里将是最安全的地方,今后,我也想把子家带在身边,由我来抚养,教导,如此,才不负老师对我的教导之恩。”

    老仆张张嘴,意识到眼前这位已经不是当年跟在卢植屁股后头的十二三岁的小学生了,而是手握十万铁甲叱诧风云的大诸侯了。

    冀州被郭鹏掌握,幽州刺史也是郭鹏所表,幽州也在名义上被郭鹏掌握,河北的事情基本上是他说了算,所以这件事情,估计也是他说了算。

    “这件事情,还是请将军和宗族里的老人们商量一下吧。”

    郭鹏点了点头,于是拉着卢毓的手,扶着他上马,与他共乘一匹马,来到了涿郡,卢植的老家。

    在涿郡,郭鹏拜见了卢氏宗族。

    卢氏宗族得知郭鹏来了,举族出动迎接郭鹏。

    然后,他们得知了郭鹏的来意。

    希望把卢氏宗族迁到濮阳县予以保护。

    郭鹏的意思是幽州还不安稳,而兖州东郡已经非常安稳,他以后会常驻濮阳,希望他们去濮阳,如此,可方便他就近保护。

    再然后,就是他希望由自己来抚养卢毓,像当年卢植教导他一样,把卢毓带在身边予以教导。

    “我十二岁跟随老师学习,一直到十九岁离开京城做官,七八年间,老师待我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