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每到旧历年前后的这些日子,不管是穷的还是富的,不管是亲的还是近的,也不管是处于何种理由抱着何种目的,几乎人人都处于奔波和忙碌之中,这也许就是某些人口中所谓的“忙年”。
年,似乎是越忙越乱,越乱越忙。
………………………………
第一三六四章 年终忙碌27
第一三六四章 年终忙碌27
1。
学校大院里的老师们在旧历新年前奔波忙碌的时候,春天也没闲着,他也在“忙年”。不过,春天忙年的形式有点特殊,他不是走东家串西家忙着送礼,而是天天和许丹、许江一起蹲在馒头店里忙碌着。春天和许丹、许江忙碌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蒸过年用的馒头。
在户山地区,老百姓嘴里有一句“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见面拱拱手。”的俚歌俗语,说的是从旧历小年到春节这段时间每天要做的事情。其实,这只不过就是一句描绘民俗的顺口溜,也不见得非得要按照这个流程来。这其中就有“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这么一句话,不过,户山地区的老百姓没人会等到腊月二十八或腊月二十九才去发面做馒头。一般情况下,村里人在腊月二十四至腊月二十六这几天就会把过年用的馒头全部蒸好。
户山地区盛产小麦,面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品,馒头即是其中之一。不同地方的人们对馒头的称谓不同,如在山西、陕西和河南等地叫“馍”,在户山地区的老百姓嘴里俗称“饽饽”等等。千百年来,馒头既是老百姓日常食用的主食,也是每逢节日和喜丧等日子的祭祀用品。
据考证,馒头的历史悠久。在我国,早期的面食统称为“饼”。《墨子•耕柱篇》 “见人之作饼,则还然而窃之。”,这是目前可见的对于“饼”的最早记载。那时的饼,没有经过发酵阶段,相当于现在老百姓所说的“死面”。面食发酵技术的掌握,应该是在魏晋时期。《南齐书》里说,西晋元康九年(299年),规定太庙祭祀用“面起饼”。宋程大昌在《演繁录》中解释说,面起饼是“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显然,这“面起饼”就是今人所说的发面馒头。而绽开了十字裂纹的蒸饼,就是今人所说的“开花馒头”或“笑馒头”了。由此可见,馒头用于祭祀,早在西晋时期就开始了。随着时光的流逝,形色各异的馒头逐渐被老百姓赋予了很多的寓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礼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中国,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民俗风情最浓厚的节日,馒头则在这个盛大的节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户山地区,每到过年时,家家都要蒸饽饽(或枣饽饽),用于年三十那天接神上供、供奉祖先和天地诸神所用,一般是五个大饽饽叠放,下面三个上面两个,最上面那个必须为枣饽饽,从年三十供奉至初三撤供,院子里和堂屋的供桌上要各供奉两摞。当然,也有供奉至年初一就撤供的,也有每个供桌上供奉三摞的,各家各户都不一样。这在户山地区也有一个说法,叫“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十里八里改规矩”,意思就是“一家头顶有一个天,一家有一家的规矩”,其他人也无权干涉。
除此之外,还要蒸各种造型的小饽饽,摆放在屋内的不同地方。如“圣虫”饽饽,要放在面缸里,寓意连年有余。户山地区所谓“圣虫”,或称“神虫”,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吉祥物。其造型有两种,一类似盘起来的蛇,另一类似直立的刺猬。蛇俗称为“小龙”,是自古至今被神化和崇拜的动物之一;刺猬也是一种吉祥物,民间认为它是财富的象征。户山地区的“圣虫”要做成公母,公的用剪刀剪出鳞片,母的用筷子压上小圆圈,花椒籽当眼睛,剪上嘴巴,公的咬上钱,母的咬上枣。圣虫要放在米面缸、钱柜和衣橱里,祈求财物增多,使用不尽。其他的诸如“猪头”饽饽放在锅台上,寓意吉祥富足。“葫芦”饽饽则放在窗台上,寓意家宅平安,人畜两旺。这是因为民间视葫芦为求吉护身、避邪祛祟的吉祥物,俗信葫芦可尽收天地间的邪气。
2。
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民俗规矩,“馒头”在春节期间便人们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身份,因此,户山地区的老百姓把过年蒸馒头也看成是一种既重要又隆重和神圣的仪式。
按照户山地区的老习俗,腊月二十三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就要开始忙活准备过年的主食了,每家都要蒸上几锅大饽饽,过年蒸饽饽有“蒸蒸日上”的寓意,意为日子蒸蒸日上,吉祥幸福。馒头是发面做的,蒸的时候会发起来,所以也象征会发财发家。在过年之前除了要蒸上两锅馒头之外,还要用面模印制形色各异的面卡。面模图形是百姓喜闻乐见、最大众化的内容和形式,通过面形来寄寓祈吉呈祥、福善嘉庆之愿望和理想,达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目的。例如面模中的“磬”,本身可兆祥瑞,意为普天同庆;“蝙蝠”,成了运气、幸福和吉祥的象征;“双鱼”,则表示连年有余之意。反正不管怎么做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讨吉和讨喜,馒头这个日常主食已经在普天同庆的节日里寄托了人们太多的希望和期盼。
………………………………
第一三六五章 年终忙碌28
第一三六五章 年终忙碌28
1。
在户山地区,村里人蒸过年用的馒头(或称饽饽)一般会集中在腊月二十四或腊月二十五这两天时间。每到这两天,村里人便开始忙碌了起来,几乎是男女老少全家总动员,和面揉面做馒头当然是女人的活计,这个时候男人也不能闲着,要劈柴烧火做帮手,小孩子们当然做不了什么,但快乐却是属于他们的,一个个屋里屋外地跑进跑出,欢声笑语渲染出了浓浓的忙年和闹年的味道。于是,每到这两天,村子里的大街小巷便飘散着蒸馒头那特有的香甜的气息,让人好像感觉空气和呼吸都变了味道。
一般情况下,村里人做馒头都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也就是各家忙各家的。不过,这种情况也有例外,也有本家族的或者邻居之间互相协作的,两家或几家的女主人在一起,今天做这家的明天做那家的,分工合作可以保证较高的生产效率,使得过年蒸馒头这个繁重的营生变得轻松了不少。像春天家里,每年春节蒸馒头都是和二伯母等几个本家联合,人多不仅力量大,而且活计好像也轻快多了,几个女人在说说笑笑间就把过年用的馒头做好了。
现在,馒头店开起来了,而小年过后馒头店基本上也就没有什么生意可做了。许丹本着减轻老人劳累的想法便主动把家中过年蒸馒头的工作给招揽了过来,就这样,二伯母家的、堂哥堂嫂家的、许丹娘家的和大姐二姐家的、雇工许江家的•••总共有七八家。如此一来,可就有得许丹、许江和春天三个人忙活了。尽管做馒头动用了和面机、揉面机等机械化设备,但做馒头的最后一道工序却要许丹好许江一点点用手工来完成。
就这样,从腊月二十四开始一直到腊月二十八这几天时间内,许丹和许江愣是一点空闲没有,几乎天天在操作间内忙碌着。许丹和许江忙得不可开交,春天也不得闲,春天不但要在烧火间看护炉膛,而且还要开着三轮车把做好的馒头挨家挨户送过去。这种忙碌一直持续到腊月二十八,才算是把过年蒸馒头的工作忙完。
2。
腊月二十八晚上,许丹炒了几个下酒菜好好犒劳了春天一番,不管怎么说,春天这些天跟着忙里忙外的也不容易。
春天坐在暖烘烘的客厅内,吃着美味的菜肴,喝着香喷喷的老烧酒,那感觉要多舒爽就多舒爽,几杯小酒下肚身上多日的疲劳便荡然无存。
春天惬意地喝着小酒儿,许丹草草吃了几口饭菜便拿出账本和计算器趴在茶几上清算起自馒头店开业到现在的账目来。这也是生意人的老规矩,到年底了,不管是赚还是赔,都要把这一年来的账目给理顺一下,也好为明年的生意提前做好规划。
做生意的事情春天不懂,也懒得去懂,反正一切都有许丹在操持,春天倒也落了一个省心省事。
半个小时之后,许丹拿着账本喜滋滋地向春天汇报馒头店开业三个月的收入。春天一听有些傻眼,他没想到这么不起眼的一个小生意竟然能赚这么多钱。
根据许丹的汇报,馒头店自10月6日正式开业到现在,共经营了三个月零十天的时间,经营毛收入是9736。5元,刨去水电煤和人工成本,经营纯收入是6368元。
这可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春天没想到馒头店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竟然赚了六千多块钱,平均每个月两千多,是春天月工资的三倍。如果馒头店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那不出几年时间可就发了。馒头店有了如此丰厚的收入和回报,春天和许丹都感觉再苦再累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接下来,春天和许丹便商量着该怎样处理这笔钱。在这方面许丹和春天的想法是一致的,两个人都主张先把父亲春书立和四叔春书家的那五千块钱还掉,剩下的那一千多块钱再加上春天还有几个月的工资未提取,这些钱加起来作为明年馒头店的启动资金也够了。
3。
腊月二十九,也是2001年旧历年的除夕日。
一大早,春天和许丹就起床了,两个人洗漱完毕吃过早饭后便开始忙碌了起来。先是清扫室内外卫生,然后是贴春联和福字,把这些事情都忙活完,已经是上午九点了。
春天和许丹把院门锁好后,便骑上摩托车回到了石门沟子村。
此时,石门沟子村的老家也正处在一片忙碌之中。
贴春联、上坟祭祖、准备年夜饭•••一切都在一种看似混乱实则有序的流程下运转着。
除夕夜,春书立夫妇、四叔春书家、春天和许丹、春雨和何欣妍,还有“人来疯”的小春光,一家人团团围坐在堂屋内,一边喝酒说闲话一边看春节晚会,屋内不时爆发出阵阵愉悦欢快的笑声,一家人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团圆、美满、温馨的大年夜。
………………………………
第一三六六章 新年红包
第一三六六章 新年红包
1。
大年初一,春天一大早便领着穿戴一新的小春光出门拜年了。
往常,初一拜年都是春天和春雨哥俩一起,后来小春光大了便也领着一起去。不过,今年拜年春天就不能和春雨一起了,因为春雨要带着何欣妍一起去给家族里的老少爷们拜年。这也是户山地区流传多年的旧俗,新媳妇进门后的第一个春节是要到夫家家族里挨家挨户拜年问好的。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让新媳妇认认门,和家族里的至亲加深一下了解;二是新媳妇在挨家挨户拜年的同时要接受家族里的长辈送的红包,红包的钱数不在多少,但必须是双数,表示好事成双和喜庆、吉祥、好运之意。
在华夏大地,逢年过节发红包的习俗由来已久,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与清人孔尚任《甲午元旦》“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说的都是过年的时候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红包)的场景。过年时候长辈给晚辈发红包在户山地区也是盛行的习俗,后来又演变加上了为刚过门的新媳妇发红包,不过,新媳妇享受这个红包待遇在夫家一辈子只有一次,也就是刚过门的那一年春节才会有,以后就再也享受不到这个待遇了。同理,新女婿第一次去老丈人家拜年的时候,也会享受到这一待遇。
本来,按照何欣妍的意思跟着春雨出去拜年可以,但红包要拒收。春书立夫妇少不得又苦口婆心地劝说何欣妍,说长辈给新媳妇发红包是流传多年的习俗,不能破了这个规矩,也不能拂了长辈们的面子等等。而且,春书立夫妇还给何欣妍准备了一个两千元的大红包,四叔春书家也准备了一个一千元的红包,春天和许丹拿回家的那五千元钱正好派上了用场。
当春天和许丹把那五千元钱拿回家的时候,春书立夫妇和春书家说什么也不收这些钱,后来还是许丹灵机一动,说让老人可以用这钱给何欣妍发红包,剩下的还可以为春雨和何欣妍的新家添置一点家当,春书立夫妇和春书家想了想也就把钱收下了。说句实在话,为春雨和何欣妍操办婚礼以及许丹开馒头店的事情,已经把家里的积蓄花了个精光,家里的积蓄倒还是有一点,但那些钱还要为明年开春的春耕春播做准备。 “好过的年难过的春”, 老辈人传下来的这句话一点不假,春季家里地里用钱的地方多而进钱的地方少,每到春季,总会有一部分村里人过几天紧巴日子。
2。
春雨与何欣妍去家族里的长辈们那边去转了一圈,挨家挨户登门拜年,按照惯例何欣妍只是问好,而春雨则要依照户山地区的旧俗给长辈们行跪拜大礼,何欣妍是第一次经历这种事情,看着春雨一本正经地行礼叩头感觉很新奇,想笑又不敢笑,一个上午把何欣妍憋得肚子疼。
中午十二点,满身疲惫的春雨和何欣妍回家了,这一次春雨和何欣妍收获颇丰,这一圈转下来竟然收了接近两千元红包。当然了,这里面二伯母的一千元红包是大头,其他家族里的长辈每家也就百八十块,也有给四十元或者六十元的,饶是这样,也已经远远地超出了春雨、何欣妍和春天、许丹的意料。
想当年春天和许丹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拜年,老春家的长辈们每家每户也就给二十元或者四十元的红包,六十元或八十元算是多的,最多的也就是一百元,就连春书立夫妇给许丹的红包也只不过是二百元。可现在呢?老春家的长辈们给何欣妍的红包最低起步也是四十元,一般都是一百元。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搞活的不断深入,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而人情之风则随着收入的增加变得越来越浓厚。
何欣妍和春雨两个人并没有私留这四千多元的新年红包,而是又添上了几百元凑成了一个五千元的大红包送给了小春雨,把小春雨乐得抱着何欣妍亲了又亲。春天和许丹当然明白春雨和何欣妍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许丹便哄着小春雨把红包又转送给了爷爷奶奶。春书立和张秀丽当然也明白孩子们这么做的想法是什么,在经过一番推辞之后,两个人也就笑纳了这个大红包。反正这些钱到最后还是要花在孩子们的身上,至于钱放在谁的手里并不重要。春天和春雨两兄弟虽然已各自成家,但兄弟俩的感情并没有因此而变得疏远,也没有因此而离心离德,兄弟俩还是一心一意地为着这个大家庭在着想。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许丹和何欣妍这两个儿媳,两个人好得跟亲姐妹一样,在妯娌俩身上看不到任何私心恶念,有的只是贤淑和善良的品性,这一点,让春书立和张秀丽老夫妻感到非常满意。
………………………………
第一三六七章 热闹依旧
第一三六七章 热闹依旧
1。
今年春节期间,老春家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