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上心中的巅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攀上心中的巅峰-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么多深浅适中的名家精品。
  昔日的仇人,竟然变得这么亲切可爱了。
  读书真痛苦
  跟着我又应邀到一所高中演讲。
  演讲后,我为大家签名。
  有些学生没有我的书,便拿笔记本或课本请我签。
  这时候,我常会停下来,好奇地翻翻他们的课本,看看编得好不好。
  说实在话,编得跟我学生时的差不多,也很丰富而生动。
  可是,当我笑着问:“这课文好不好看?”他们多半想都不想,就一摇头:“不好看。”
  也有个学生反问我:“你觉得好看吗?”
  “现在觉得很好看。”我笑笑,“但是当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觉得很不好看。”
  短暂的兴奋
  “是不是当我们作学生的时候,从来也不会觉得课本的内容很有意思?”我近来常想这个问题。
  我发觉并不尽然。因为几乎每个学生,在学期才开始,刚拿到新课本时,嗅着新书的香味,看着漂亮的印刷,都会忙不迭地翻一翻。

谈读书(2)
除了艰深的数学、理化,因为没学过、看不懂,不会感兴趣之外,大概地理、历史、国文,都会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蛮有意思。
  是的!只有“一瞬间”,因为新鲜、好奇,而觉得兴奋。跟着想到这厚厚的一摞书,都将成为眼前的压力,那兴奋就消失了。
  甘苦一念间
  想起我在成功岭受训的时候,有一个侨生营,都是海外归国的侨生。他们原本不必入伍,而是志愿参加。
  看他们总是很开心,我曾经好奇地问:“你们的训练是不是比较轻松?吃住是不是特别好?”
  他们都笑了起来。记得有一位回答得很有道理,他说:“因为你们是非来不可,而我们是自己要来的,所以比较快乐。”
  这世上许多事情不都如此吗?
  有个笑话,说某人匆匆忙忙地跑进电梯,对电梯管理员说:“快!帮我按二楼,我赶着出去打球。”
  那二楼,他走几步就到了。跑去只怕比要开门关门的电梯还快。而且,他既要出去打球,爬楼梯不也是种运动吗?
  他不把爬楼梯当成运动的道理很简单,因为那没有挑战,不新鲜、不好玩。
  更简单地说,是因为他的“一念之间”。
  读书的苦与乐,也就在那一念之间。
  如果你生在一个不以成绩和名次挂帅,又没有升学压力的地方;如果你的程度很高,或从不拖延积压;如果你能不计得失,完全为自己喜欢而读书。
  那么,学校的课本都可以是生动可爱的。
  相反的,只要你心里有一点外来的压力,觉得是被逼着读书、为父母读书,而不是为自己。
  那一念之差,就成了“读书苦”。
  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我很不欣赏这句话,觉得它给了学子错误的印象,仿佛读书就是“寒窗苦”。它也使读书人太功利,似乎读书就为了科举、当官、出名。
  而且,如果一个人钻进书堆里十年,完全不关心周遭的事情,就算他得到博士学位,只怕也因为与社会脱节,而难有成就。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陶渊明这两句话,我过去不太懂,甚至觉得他不求甚解的态度很不对。
  但是而今我懂了。他的不求甚解,是不急于见到立竿见影之效,也可以说不计得失,真正重要的是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的境界。
  “每有会意”,“会”什么意?是以心来会意。只有当我们心领神会地读书,才能真有感触,也才能把“死的文字”读进“活的人生”。
  “欣然忘食”,这又是何等地“读书乐”啊!乐得连吃饭都忘了。
  你为谁读书?
  各位年轻朋友,你觉得读书乐,还是读书苦?
  你觉得是为自己读书,还是为父母读书?
  你是否能试试看——
  从拿到新课本的那一刻,就想:这些都是有意思的书,是我自己要看的。
  每次你把书打开之前,也都默想:“它不是课本,是好书;它不是爬楼梯,是运动;它不是征召入伍,是志愿从军;它是读书乐,不是读书苦。”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谈精神
原来嫌噜苏的朋友,一下子变得殷勤可爱了。
  原来“山重水复疑无路”,突然成为“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原来找你麻烦的敌人,一下子成为给你机会的同志了。
  原来苦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全有答案了。
  找回你自己
  左右手不同
  我常打网球,每次到球场,教练都会交给我一大篮网球,要我自己挑“状况好”的球出来打。
  那些球都是旧球,虽然因为多少已经“走了气”,不能当“比赛球”,但用来做练习,还是不错的。
  我总是挑那些气比较足、捏起来比较硬的。大约一百个旧球当中,能有二十多个入选。
  奇怪的是,有一天,同样一百多个球由我挑,居然有六十多个都很硬,被我选了出来。
  “不可能啊!”我心想,“难道因为今天我右手懒得把拍子放下来,改用左手挑,就有这么大的差异?”
  我放下球拍,如往常一样,用“右”手再挑一遍。
  果然,原来“过关”的六十个球,又只剩下了二十多个。
  同一个人、同一颗心、同一个标准,只因为左右手力量的不同,居然有这么大的差异!
  时间感觉的差异
  我住在一栋高楼里,每天都要上下几十层的电梯,由于坐惯了电梯,我几乎能闭着眼睛,心里算着楼层,暗自喊一声“开门”,电梯就正好到达。
  但是有一天,我夜里突然想到有一封该收到的信,于是睡眼惺忪地下楼拿。这一回,我的“心算”居然不灵光了。
  我心里才算到三分之二,电梯就到了。
  回楼上,再算一次,又是如此。
  我发现电梯的速度没变,只因为我的反应比较迟钝,“时间的感觉”居然不一样。
  身体健康,事事“容易”
  每次我在台湾忙上一阵子,初回美国的时候,任何地方请我演讲,我都会毫不考虑地说“不!”
  而每次我说不的时候,我的秘书都会笑着说:“这演讲还早呢!是不是过两个月再回他们话?”
  于是,把事情压下来。
  两个月过去,秘书拿同样的事问我,我往往会沉吟一下,说让我想想。
  再隔两天,我八成就会点头了。
  “您一累,就什么都‘不’;等您精神恢复,就什么都好办了。”秘书笑着说。
  养精蓄锐再出发
  前年,我去马来西亚,回到台湾就肠胃不好。回美国,一下子由“大热天”进入冰封雪冻的寒带,又因为出去铲雪,摔了一跤,而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
  卧病的这段时间,我怨天尤人,不断地悔恨,怪自己不该出国,也不想计划未来的事,所有的“宏图”全不见了。
  一个多月之后,我病好了,又开始打球、长跑。
  奇怪的事情也再次发生——
  那些卧病时认为办不到的事,件件都变得容易,似乎只要做,就一定能成。
  我居然又出发,前往马来西亚,而且当那里侨社顾念我身体,说只作两场演讲就成了的时候,我居然主动说:
  “没关系,为侨社募款,多多益善,就讲五场吧!”
  你是不是累了?
  各位年轻朋友!我为什么要说这四个故事?
  我要以亲身的体验告诉大家:
  每当你觉得对手强、时间不够、能力不足或满怀抱怨的时候,都应该先想想:是不是因为自己当时的心情抑郁、身体较弱或精神欠佳?
  在你要对一件事情说不,而采取退缩态度之前,是不是可以先缓一下做决定,好好睡个觉、游个泳、打个球、吃顿饭,养足了精神再说。
  你很可能发现原来嫌噜苏的朋友,一下子变得殷勤可爱了。
  你很可能发现原来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突然成为“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你很可能发现原来找你麻烦的敌人,一下子成为给你机会的同志了。
  你很可能发现原来苦思不解的问题,突然间全有答案了!
  

谈作主(1)
你说话算不算话?
  下棋回不回手?
  你会不会才答应父母一件事,
  转身就反悔了呢?
  你是否能成为另一个比尔·盖茨
  二十多年前,在我的绘画班上,有个很有才气的小男生,因为愈画愈有兴趣,所以立志将来要作艺术家。
  有一天,他对他爸爸说:“爸爸,我将来要进美术系。”
  啪!话还没说完,他爸爸就赏了他一记耳光:“你要饿死。”
  他捣着脸,不服气地说:“人家刘老师,还不是美术系毕业,也没……”
  啪!又是一记耳光:“你又不是刘老师!”
  小男生不敢多说了,乖乖听从父亲的指示,投考五年制的专科,学电机工程。
  如果我当年没有听话
  二十年不见,今年春天,突然接到他的电话,于是请他吃中饭。
  坐在我对面,已经不是小男生,而是三十五岁,在美国拥有几百位员工的“大老板”。
  “幸亏那时候,你听了你父亲的话,要不然也没有今天。”我说。
  他笑笑:“您怎么不说,如果我没听我老爸的话,现在国际画坛上,又多了一位大画家呢?”
  他的话使我想起高中时代的自己,当我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别人都填六七十个,我却只填了三个美术科系和一个国文系。
  我的导师跳了起来,说我应该进外交或新闻系,将来才能有成就。
  可是我的母亲没说话,只淡淡一笑:“你觉得那是你的志趣,就好。”
  于是我成为了画家,成为了美国美术馆的驻馆艺术家,也成为了大学教授。更因为画展的丰厚收入,使我敢于尽兴地写作,也成了一个所谓名作家。
  我的母亲跟那学生的父亲完全相反,我不是也有成吗?
  同样的强势,不同的结果
  最近我看了一部曾得到奥斯卡奖的影片《钢琴师》(Shine)。
  电影里的主角,生长在一个有着强势父亲的犹太家庭。那父亲爱音乐,也逼自己的独子学钢琴。他一方面希望孩子出头,一方面又唯恐孩子出去寻找自己的世界。所以当儿子执意出国,去伦敦皇家音乐学院之后,他居然不准孩子再进家门一步。
  他的儿子成功了,也失败了。虽然得到钢琴大赛的金牌,却因为总挥不去父亲的阴影,终于精神分裂。
  看这个由真人实事改编的电影,我有好大的感慨,我不断想,那位父亲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在父母强势的主导下,有多少天才,不但没能成功,反而因为背负太多心情的重担,而摔得更惨。
  但是我也想到站在国际乐坛巅峰的大提琴家马友友,曾说他有个艰苦的童年,被逼着学琴,没能享受快乐的儿童时光。
  只是说到最后,他又感谢那段被逼的日子,使他能有今天。
  同样是出身音乐家庭,也同样有着强势的父亲,却造成多大的差异!
  夏日剧场的史都华
  当然也有许多就是不听话,而坚持走自己路的例子。
  像是老牌影帝,曾得奥斯卡金像奖的詹姆斯·史都华(James Stewart),当年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系毕业。没当建筑师,却去参加一个“夏日剧场”,到处跑码头、演戏。
  据说詹姆斯的父亲,气得把鞋子摔到墙上。
  可是,詹姆斯成功了,连百科全书上都有他的小传。
  半路辍学的比尔·盖茨
  更好的例子是美国微软公司创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他的父亲是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妈妈是教师。比尔·盖茨从小功课好,十八岁进哈佛大学。
  但是,十九岁那年,比尔·盖茨居然自己申请退学,跑去搞电脑。

谈作主(2)
我常猜想当时他老爸、老妈的反应。最起码如果发生在我儿子身上,我会跳起来。
  但是,比尔·盖茨如果当时不那么决定,他可能有“坐拥三百六十四亿美元电脑王国”的今天吗?
  你自己才能决定
  “我对某科有兴趣,我爸爸偏不准我念。”
  “我不想考大学,想去创业,我爸妈就不同意。”
  “我只想把英文先念好,自己出国读书,不想在国内继续念下去。可是我妈坚持我把大学读完。”
  “我爱音乐,要跟朋友组个乐团,可是我爸说我要是这样,就脱离父子关系。”
  总接到年轻朋友这样的信,问我该怎么办。让我头痛的是——
  “既然你说父母不是你,不能为你决定;我也不是你,我又怎么为你决定呢?”
  正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
  梨与苹果
  我们都只有一生,选了这个,很可能就永远失去了那个。如同我的学生所说,他假使选择美术系,今天可能不是成功的大老板,而是伟大的画家。
  所以,你永远在选了梨之后,都可以猜如果挑苹果,会更好。也可以在大家都赞美苹果的时候,毫无遗憾地说:“我仍然相信我的选择最正确。”
  只是,当那些已经尝过各种水果,有许多人生阅历,又深爱你的人,对你说:“挑苹果吧!不会错的。”
  你是不是该听他的?还是坚持自己、始终无悔?
  坚持与无悔
  “坚持”与“无悔”,是每个人为自己一生作决定时,应该有的条件。
  当你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一定对,而且必能坚持到底的时候,你是不是也该想想,你过去是否凡事都能说到做到?对自己绝不妥协?
  亦或,你今晚上床时还夸下海口,明天一定能准时起来。却在几个小时之后,闹钟响了半天,仍然蒙头大睡?
  除了“坚持”,你也能无悔吗?
  你能自己承担一切,不怨天尤人。还是稍有不顺,就把责任往外推?
  你说话算不算话?下棋回不回手?你会不会才答应父母一件事,转身就反悔了呢?
  当吃角子老虎吐钱的时候
  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独立?是不是成年了?
  如果你处处还在依赖父母,怎能不听他们的话,又岂能自己完全作主?
  你必须知道,无论詹姆斯·史都华或比尔·盖茨,都是在成年之后作的主。你也要知道,在赌场里,每当吃角子老虎吐钱出来的时候,上面的灯总是不断闪动;而且每吐一枚钱币,就发出一声铃响。偌大的赌场里,摆了几百架吃角子老虎,所以总有机器在响,使大家以为很容易赢。
  岂知道,在同一时间,正有多少钱被默默地吃进机器。
  同样的道理,是不是有更多人,因为少年时叛逆,不听父母师长的话,一意孤行,而成了失败者?
  失败者多半是不出声的。
  没人能阻挡你成功
  各位年轻朋友!
  对于你该听自己的,还是听父母的,我只能说:“别问我,问你自己!如果你还不能独立、不能坚持、不能无悔,就最好别擅自‘坚持’做你可能‘后悔’的事。”
  相反的,如果你认为符合作主的条件,坚信自己能成为另一个比尔·盖茨,谁又能阻挡你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谈敬老(1)
你有没有想过,
  那老人也曾年轻,
  抱你、抚你、育你,
  牵你上学、
  为你背书包,
  或是彻夜守在你的病床前。
  家里有个老小孩
  我的母亲今年已经九十岁了。
  她的房间就在我卧室的隔壁,虽然我常为写作熬夜,但是往往一大早就被她的响声惊醒。
  她绑着一双小脚,用脚跟走路本来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