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个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是和两者之间的“内容”(品质、“频率”(数量)以成正比的关系而发展的”。
    也就是说,假如能给儿童一个非常丰富,能提供学习刺激的“环境”,而儿童在这环境中也能勤勉,多方的去“适应”,那么智能成长的速度和品质必将是很好的!
    体能的成长,也是如此!比方说,小孩子想洗手,那他必须去开那个美观、灵活,而且水压很好的水龙头,开水龙头的动作,不太费力,让孩子多练习几次就会使小肌肉有良好的发展。他对水龙头愈能转动自如(与环境相适应),他愈能有兴趣(玩它),而小肌肉的旋转动作也就越成熟。
    我们熟知的“孟母三迁”,也告诉了我们同样的讯息:(1) 人类的适应环境是一种本能(孟子住在葬仪社旁,天天学着他们哭哭啼啼!)(2) 环境的好与坏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一切发展(孟母迁到学校旁边,使得孟子走上学者之途)。
    鉴于这种生命事实,蒙特梭利将环境列为教育的第一要素,并更进一步地配合她的儿童成长法则,设计出了适合孩子个别差异,并能激发孩子成长的各类教具,使孩子在环境中真正地适应,进而利用环境。
第8章原理论(二)──独立成长
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那天在菜市场买了一盆植物回家,每天一清早,你就会提着小浇壶,小心翼翼地将水洒向植物,说不定心里还会对它说起话来,“快长大哟!”;可是,一星期后,它居然枯萎了!为什么?
    您是否曾又为孩子吃饭问题伤脑筋,只要一开饭您就得端着饭碗,满屋子地追小孩,就为了要喂他几口饭?甚至你气不过,还揍了他一顿,可是孩子却愈来愈不爱吃饭,为什么?
    前面的例子说明了三件事情:
   (1)你不曾了解这盆植物属于干燥型或者潮湿型; 正如你不曾了解孩子为什么会不爱吃饭。
   (2)因为你的不了解, 你只好臆测──拼命地浇水穷命地追孩子。
   (3)长大的是植物,长大的是孩子。 它自己能吸收就会自动长大,不能吸收,就生命枯萎。
植物的成长也与人类一样,除了外围的环境因素(水、空气之类)外,其余的,就得靠它自己一步步扎根 ,一层层发芽了,浇花的人是无法替“它”长大的!孩子呢?大人除了能供给他成长的外围环境外(食物、爱……等),将身子拔高拔壮的,其实还是孩子自己,大人是无法替他生活的呀!

独立成长的含意

    孩子一出生,生理的各项功能尚未健全,心智也还没有成长,当然无法独立生存,他必得靠着亲职人员的照料,提供给他生存的必需品,才能一天天长大;而他向哪个目标长大呢?他是自然而然地朝向“独立”,朝向成长前进发展的!你看!他一步步地会爬、会走、会跳,渴望脱离大人的摆布,使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这世界;以自己的双脚走向自己想要去的地方。这不仅是孩子天天心里想把自己“变成”大人的一种向往,而是所有生物自然发展的内具力量。
所以我们说“独立成长论”,实际上它包含着二层意义:
  (1) “独立”是成长的主要目标──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就具有发展生命的能力。
  (2) “独立”是成长的必备条件──代表各项生理心理功能上的成熟。例如:能自己走路,能自由呼吸……。
    举个例子来说吧,小明是一个婴儿,妈妈在他的婴儿床上吊着一个彩色球,三个月的他,只能睁着眼睛,随着它绕呀绕的,却没办法把它拿到手上把玩。
    五个月后,小明看见墙角有一个圆球,他想要,就会自己爬过去,得到那个球。冥冥中小明自有一股力量驱使着他由“躺”到“爬”,能有力量自己完成愿望,也就是说,“成长”就是要使自己更有能力(成长目标──独立);为了要使自己更有能力,生理和心理就都必须要逐步发展成熟(所以,“功能独立”,我们也可以说它是成长的“手段”)。
让我们串联起这些观念:
┌─────────────────┐
│ │
│ 个体想要能生存(能成长) │
│ ↓ │
│ 必须自己适应环境(能独立) │
│ │
└─────────────────┘

┌─────────────────┐
│ │
│ 个体想要适应环境 │
│ ↓ │
│ 必得生理、心理 │
│ 功能独立(成熟) │
│ 例如:会走路、会拿 │
│ 扫把、有自信…… │
│ │
└─────────────────┘
这一连串的过程,他人是无法替代经历的,正如母亲不能替至爱的小孩呼吸一样。
成长的路相当地漫长,也并非一蹴可及,得靠不断地促使生理及心理功能独立(成熟),才能成为所谓“独立的人”,才有能力靠着自己的努力,完成生命发展中需要的各种活动。

让孩子独立地做

  然而,生理、心理功能如何才能达到成熟(独立)?除开它们会随着年龄,逐序发展的自然因素外,亲职人员帮助儿童学习,即是重要的辅助因素了!但得记住 帮助是适量的,比如说看孩子折手帕的动作很慢,母亲忍不住抢过来帮他折。这种行为其实很残忍,因为你不但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而且,剥夺了他的自尊。所以在这里,“独立”也变成了一种大人对小孩的态度,即──“放手”,请让孩子自己做!你得尊重他的学习意愿。他所做的,虽然很慢很蠢,但那是一项神圣的工作!他正在学习呢!
    帮助孩子独立的要诀,除开“放手”之外,还应该是“最少的指导,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励”!
第9章 原理论(三)──生命自然发展
生命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看看那土里冒出的新芽,瞧瞧那“唉!衣服又太小了”的宝宝,你都可以确实地发现,生命它不曾滞止。
    爷爷不是一生下来,就白了胡子,你也不是一生下来就长得这么高,都必须经过由幼小到成年的连续过程,才有现在的自己。但是只要问:是什么力量让我们长大的?恐怕没有人能够说个所以然。其实,生命它自然而然地发展,看上去很像极为随意,实际上,却充满着秩序和规律(一定由小到大,由简而繁),在一定的自然法则下,万物生生不息!
生命的自然发展
    蒙特梭利在观察中,就注意到了生命“自然发展”的事实,她发现人的“完成”,实际上是经由自己的不断活动来达成的。比如“母鸡孵蛋”,母鸡生下鸡蛋之后,它能做的,也只是供给蛋的温暖,至于蛋壳里的“胚胎”如何变成小鸡,就得靠蛋壳内的“生命”自己去一步步地完成,老母鸡无论如何着急,也控制不了蛋壳里的小生命。
    蒙特梭利更追根究底地往上找寻生命体自我活动的根据,她发现,儿童在出生以前,就具有了发展的预定计划,由于这个计划从生命的一开始就已存在,正如鸡蛋会变成鸡,人的受精卵会开展成胎,变成人,所以她称未出生之前,便具有这种“开展功能”的儿童,为“精神和肉体胚体”。“胚体”在卵受精的那一时刻,就含有了“未来成为人”的这一大自然的“预定计划”,于是“预定计划”也按着大自然订下的步骤,产生了自我实现的活动;不断地自我活动,完成了伟大的生命。
预定计划在过程中显现

    比如说,一枝黑黑小小的苹果树苗,你当然知道它有一天会长成树,开花结果。但是第一步,你必须把它种在土里,经过了抽芽,发枝,长叶,到最后一个个美味的苹果才会真正出现。我们拿这个例子与前面所说的对比一下:
▲种苗(含有未来成 ▲受精卵(含有未来成为果树的“预定计划” 人的“预定计划”
↓ ↓
抽芽、发枝、成树…… 成胎、婴儿、儿童……
↓ ↓
结果(达到计划) 成人(达到计划)请注意中间“→”的那几段,是表示必经的过程(自我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说“预定计划”,必须借着自然力量所推展的过程,来显现计划是什么?来达到计划的目的;缺少了必经的过程,就显现不出这个自然的预定计划来了(例如婴儿一生下来,假使不经由发展过程,如何能变成大人?他不可能今天是婴儿,明天就变成大人了)。这个过程绝非跳跃式的前进,它是按部就班,脚尖脚踵地一一发展下来。
    这种自然发展的过程,也是万物长成的自然规律,哪怕是蚊虫,白天生出来,经过两个晚上就死亡,“三天”对这虫子来说就是一辈子,在这短短的三天中,它仍得经历从生到死,由幼至长的成长历程呀!

儿童的内在需要

    “计划”靠着“过程”来达成,那过程又靠着什么来推动?答案是“内在需要”。
    幼儿在心理与生理上的发展速度因人而异,所以儿童成长阶段的进程也会各自不同;然而相同的是:为了使身心成长,从胚胎个体开始,会有很多的内在而非外显的需要出现,“内在需要”会导致“个体”主动地去寻寻觅觅,找它要的“东西”,以满足迅速成长的目标(例如刚出生的婴儿肚子饿了,他会闭着眼睛找,用嗅觉找奶香,用嘴唇去找奶头,解决饿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大人不注意到这个事实,不能明白孩子会因“因在需求”而驱使他“主动活动”,反而认为孩子只是一个被动的空容器,需要大人填塞,就会出现养育上的“差错”了!孩子需要大人的“援手”,但不需要填塞;需要大人了解和尊重他们的“内在需求”,帮他好好地长大成人
    所以就“教育”的立场来说,大人能做的,是提供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任由孩子在其中去自由地选择,不受干扰地满足他的内在需要,使生命能够自然地发展,一步一步建构成一个完美的大人。
第10章 原理论(四)──吸收性心智
我们常听见一句话:“上天有好生之德。”为什么?其实只要仔细体察地球上的生物分布情形,就不难知会这句话的含意了。瞎眼的蝙蝠有声纳器官帮助;柔弱的毛虫有变色的皮肤保护;荒冷高原上的牦牛有温厚的皮毛调节体温;所有的生物都拥有赖以生存的天赋本能,这不正是老天的好生吗?
    人类呢?强壮不及猛虎,灵敏不如羚羊,却能够主宰地球和我们生存有关的大部分环境。那是因为我们的“脑子”比其他动物灵活,才能从茹毛饮血时代的征服环境,到逐渐控制环境,进而改变环境,这就是我们人类特别拥有的天赋本能。
这种天赋本能你有我也有,但你的孩子却特别不同!
特 殊 的 力 量
    前面曾经提过,刚出生的婴儿,生理与心理上的功能都还不成熟,就像一张白纸,不能和小鸡一样刚刚出生就会啄食,婴儿的各种智能必须靠他日后自己的种种努力而慢慢地发展。
前面也曾提到,人类是依据着上天的“预定计划”逐渐成熟。然而,初生儿一离开温暖湿润的母体随即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面对这个突然而且复杂的环境,这项“预定计划”又是如何的展开过程,让孩子由小长大、由无知变有知呢?
    婴儿一出生,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为了面对它,也为了适应它,求得生存发展,儿童会有一种蒙氏所说的特殊“力量”来帮助他。这种特殊力量会帮助他从复杂的环境中,自动地选择成长所需要的事物;并且会使孩子主动地尝试,摸索,快速地了解和学习这“人”世界的光怪陆离;也使他不得不看,不得不听这些目不暇给的东西(当然也包括了和他心肉相连的你)。
    你别小看他们,小心灵中不但不停地探索,不断地了解,而且还想和你建立关系,甚至想控制这些身外的环境──也包括我和你。
    可是这种内在的敏感动力并不是永远的,到了六岁以后几乎就减弱了。
这种看不见的生命力共有二项,其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二是幼儿期间的“敏感力”。
吸 收 性 心 智
大人在面对一项新的事物时,可以借用旧经验来学习,例如你初次到非洲去,听见那儿的人发出一些叽哩呱啦的声音,就算你听不懂,你仍会判断那是“语言”。孩子呢?从完全黑暗的母体,滑进这个全然不同的世界,没有带来任何经验,智力也还没有成熟,“吸收的心智”这项内在的助力,就会驱使他“潜意识”地从环境中大量地、且全面地吸收,就像照相机的感光底片一样,将外界的印象全部摄入,然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也就是从无到有的快速累积、储蓄底基。然而这种潜意识的摄取,大约到三岁以后,便会转变成有意识的吸收;也就是三岁前创造出功能(例如:孩子一出生,不会说话,他会从“听”、“看”的刺激中学得说话的能力),三岁后这些功能会开始快速发展(一岁半后,孩子的语同,速度更是惊人,儿童就因为有这种能力,才会从“无”到“有”地奠定下智力的基础。
敏 感 力
    让我们先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有一种虫子的幼虫,一生下来,必得靠吃嫩叶维生,它会利用光线去寻求食物;可是等它长到某一个阶段,这种对光线的敏感力很快就消失了。儿童成长的阶段,也有同样的现象。敏感力是表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某一段时间,只对环境中的一特定事情,涌出如泉水般的最大兴趣和不断地主动触摸、模仿或学习的举动,而且成果惊人。例如:处于语言敏感力表露的时段(我们称之为语言敏感期),儿童会对语言产生最大的兴趣,他以模仿大人的用字来快速学习,在语言的字汇容量与表达力上,更是神速地增加。他不需要文法书,也不需要词类表,他自然而然就能经由环境,学习字正腔圆的各种语言。
    更例如:小婴儿出生到某一阶段,会自然地学爬,以致于学走路,那是因为到了这件事情的敏感期,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学了,而且也得到最大的效果。假如错过了该项智能发展的敏感期,以后再想学习,不仅已失掉学习兴趣,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也会加上数倍呢!
感官敏感期表
    由于人类的智能发展,是从感官吸收外界的讯息开始的,所以在儿童的抽象思考能力,还未发展出来以前,都是利用亲身的感觉来认识世界,从零岁到六岁儿童的敏感期,也就多集中于感官上:
┌────────┬──────────────┐
│ 年 龄 │敏感时期(Sensitive Periods) │
├────────┼──────────────┤
│ 出生到3 岁 │属于潜意识的吸收心智(Unconc…│
│ │ious Absorbent Mind) │
├────────┼──────────────┤
│ 1 1/2岁到3岁 │感官经验、语言发展 │
├────────┼──────────────┤
│ 1 1/2岁到4岁 │对细小物体发生兴趣 │
├────────┼──────────────┤
│ 2 岁到4岁 │明白时间上、空间上的秩序 │
├────────┼──────────────┤
│ 2 1/2岁到6岁 │感官的净化 │
├────────┼──────────────┤
│ 3 岁到6岁 │对成人的教化有敏感的感受性 │
├────────┼──────────────┤
│3 1/2岁到4 1/2岁│写字 │
├────────┼──────────────┤
│ 4 岁到4 1/2岁 │触觉发展 │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