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4 岁到4 1/2岁 │触觉发展 │
├────────┼──────────────┤
│4 1/2岁到5 1/2岁│朗读 │
└────────┴──────────────┘
注:摘自许兴仁编译“蒙特梭利教具教引”上面这个表,可以当作帮助您了解孩子的一个参考。在这些感官的敏感期内,大人应该提供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孩子充分学习。
第11章 原理论(五)──工作人性
我们来看看小明是怎么工作的: “小明从老师手里接过玻璃杯,玻璃杯外围的三分之二地方,老师已经先行贴了一圈红胶带。小明拿着杯子,到了洗手台前,转开水龙头,将水装到杯子红胶带所指示的界限,关上了水龙头,小心翼翼地双手捧着杯子回到了活动室。
    小明看看老师,老师用手指了指地板上的那头,原来,老师也用红胶带在地板上贴了一条直线。小明慢慢地走到了线的起端,双脚并拢,眼睛看前面,一步接一步地踩在直线上,缓缓地向前走去。他的步伐是这么的小心,杯里的水也没有溢出来。当他到达了线的尽头,将水倒回洗手台,把杯子还给老师,回到坐位,他的神情流露出极有成就的愉快,老师也报以微笑,表示赞许!” 不错,这就是孩子很正常的“工作!”孩子在儿童之家,学习日常生活─自我训练(走路)的成长“工作”。

大人与小孩工作性质不同 

    当孩子严肃地做前面那件工作时,你千万不能认为那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以为他是学着马戏团走钢丝的游戏;其实他在做着一件神圣的事──学习成人的正确走路和沉静细心。
工作不同于游戏,游戏只是无目的的嬉耍,而“工作”则是一种目标,有进步的活动。
就拿前面的那个例子来说吧:小明捧着杯子走线,不仅是要他练习“用手捧杯子”、“开水龙头”、“速度稳健”、“眼睛往前看”等等单独的动作,更要他学习如何将这些合在一起,达到整合至平衡(协调)的状态。
    就蒙特梭利的幼儿教育来说,这件“工作”的目的:(1)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做事聚精会神, 并体验“独立”的滋味,而且能有秩序地完成一件工作。(2) 也借着四肢的活动,使孩子的人格、智能与体能同时发展。 就如少棒队的小国手一样,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使眼力和臂力协调,发挥强大的打击力。孩子的生理、心理功能,经由不断地活动,也才能越来越敏锐灵,日新而又新地长进。
    孩子“工作”的目的是为完成自我!大人刚好相反,他们的工作是为满足“目前社会所有”、“目前生活所需的衣、食、利、欲”,是为了维持生命!
    所以,哪怕是孩子专心地在玩泥巴,你看到之后都应该高兴:虽然他手上、脸上、衣上都脏,而且捏得也让你看不出什么“名堂”;但在他内心是,却很干净而高尚,说不定是建条捷运铁路,或是新的长城,甚或是学你做包子、面条。因为他在专心地用头脑“想”,用手、眼和着泥、水“忙”!这些活动、这些体验都是为着要成为一个未来世纪的新人。
内在需要导引着工作
    为什么孩子会高兴入神地玩泥巴?倒不是他对泥巴有什么样的渴求,而是他有股内心的“需要”,需要有东西,让他们的双手不断地活动,接触事物、体验感觉,同时发展智能。或许刚开始,他想捏成一匹马,可是你怎么看也只像一团稀巴烂泥,那是因为他手脑并不能完全协调;经过一段时间,你可以发现,他已经会运用方法,东补一块、西捏一点地,似乎有些马的雏型了,这表示他的手脑对于“捏握”这件事,已经逐渐协调、逐渐配合了!又,或许三个月后,他突然对剪纸感兴趣,那就表示他的“内在需要”又导引他往另一个眼、脑和小肌肉协调的发展途径去了。
    伟大的母亲,如果你能发现,而且高兴发现孩子这种内在的需要,你不嫌他天天搞得一身脏、常常满堂满屋地乱糟糟,你已经是个有知识的妈妈了。
    假若孩子的这种需要,能够吸引你的兴趣,打开了你对孩子内心窥探的心扉,进而下功夫去了解他、帮助他,那你将是一个更有智慧的妈妈了。
工作是人性的特征
    就是这样一步步地,孩子由“内在需要”的指引,借由工作获得“自我统合”,建构自己、创造了人类的新生命。
    所以,蒙特梭利说:“工作是人性的特征。”蚂蚁和蜜蜂虽然会不断地采花蜜、觅花粉,但它们不会教育自己去“动脑筋求进步”,去增长智能以及改善环境。蒙特梭利先从智障儿的身上看见了:孩子寻觅可供抓握的东西,以发展自己的事实,发现这是智障儿童仍可教育的“大本”;进而想到正常的儿童所具正常心智的“内在需要”力量,必然更为充沛。如果我们及时地帮助他们发挥这种力量,使人类潜能得以发掘,未来岂不是会更为美好和谐吗?妈妈们,从现在起,您得“心思细如丝”地观察你的宝贝,发现他有什么“内在需要”了!
第12章 原理论(六)─奖惩无用
妈妈吼着说:“小明,叫你不要玩水,听到了没有?”
老师怒气冲冲:“小明,求你不要到处乱跳!”阿姨甜着脸:“来!小明,你把这碗饭吃光,阿姨买糖给你吃哟!”
爸爸回来了:“唉哟!小明,和你说过几遍了,你怎么又爬到我的办公桌上把墨水打翻了!“(这时爸爸可能,啪哒啪哒地打了起来)。
奖惩教育下的不踏实
    尽管今天的小明,在你威吓下停止了玩水,或在你的奖诱下吃完了饭,其实对他而言,是一点儿也没有效果的!
    你相信吗?明天的小明,仍旧好玩水、乱跳、不肯好好吃饭,甚至去破坏钢笔了!
    蒙特梭利在“儿童之家”的观察中发现:奖赏或惩罚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并不能产生多大的效果。她在以前也觉得好的该奖、坏的该罚,当她在罗马儿童之家:有一天,指导员对甲生施予处罚,让他坐在一张椅子上,孤立于教室中央;对乙生给予奖赏,把一枚系着白丝带的银色十字架挂在他的胸前。但,由于乙生来回走动,快乐地工作,而使得十字架掉落到地上,可是他却不去理会,反倒是甲生拾了起来。对乙生说:“你知道你掉了东西吗?”乙生漠然地望着奖牌回答说:“我才不管呢!”甲生小声地说:“你真的不要吗?那我说戴上了喔!”   乙生回答说:“好吧!随便你!”
    于是,甲生高兴地坐在椅子生欣赏十字架的光泽和美丽的外形;而乙生仍旧做着他自己的事。甲生从乙生的十字架上得到满足感,却毫无羞愧之心;而乙生从工作中享受快乐和满足,无视于奖赏的价值。
    经常受鼓励的小朋友,他的人格是建立在自己的认知和自我约制上。但是悬赏式的奖励,只会诱使他“有奖才做”,影响到他将来的“价值观”,只以名利为衡量的标准,“无钱免谈”,甚至“和父母算饭钱”六亲不认,看看社会上那些“有奶就是娘”的国民,报上天天登的为了要钱手刃亲爹、杀人的新闻是多么可怕!如果孩子必须常受处罚,才会停止他的乱来,那他的“听话”完全是因为怕挨打挨骂,而非“自我控制”或“知所行止”。长久下来,也会养成无赏不动,不打不听的习惯,那就糟了。而且,除了不主动以外,他也会缺乏自信,做任何事都会害怕。对自己没有自信心,也就不会有什么创新或出息了。

让 孩 子 选 择

    也就是因为,不管是奖赏或是处罚,都是以大人为中心,想要小孩接受大人的安排,才有如此手段;相反地,一切的事情假如经由孩子自己去选择,所有的情况便会改观。
    你家里是否会有这种现象出现:今天要出外郊游,你特地替小明挑了一件鲜艳的红色新上衣,白色的小短裤,并且一再地告诫他:“有很多阿姨、小朋友一起玩,你要注意不可以把新衣服弄得脏兮兮!还要听话喔!不听话小心爸爸打……!”结果,还是不听、乱坐、乱钻地把新衣服弄脏。
    其实,小明不是故意跟妈妈过不去,在他内心里在意的是树林里的蝉、池塘里的鱼。至于衣服,他所喜欢的是妈妈前几个月替他买的蓝色卡通上衣,他每次出门前都要求穿他和小朋友都喜欢的那件,但是妈妈总认为那件太旧。
    对郊游来说,小明心里只是想抓住正在叫的蝉,或一条游来游去的鱼,脑子里根本没有想到身上穿的鲜红上衣和白色短裤是上个月小阿姨买给他的奖品。所以,当郊游回来,妈妈和爸爸看到他的脏样子,认为孩子“不听话”,问他为什么总是不听话,是不是想挨打的时候,小明却理直气壮地说:假如你们听我的话,让我穿那件蓝卡通上衣,就不会脏了!要打,你打好了!假如你尊重孩子的选择,他会感到很有尊严,也会清楚地知道自己该负的责任;最主要的,他不会有被限制的压力。
    因为只有在自显自发的“活动”当中,人才会发现自己在环境中有作用、有地位、有能力自己完成工作,于是成就感、自我独立、自信心,乃至完美人格也就可以就此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自动自发行为,又怎么需要奖励来画蛇添足呢?
    我们都明白,来自内心的喜悦才是真喜悦,虽然经过制约学习(例如:做好→有赏)的过程,对青少年可能有加强行为的作用,可是,那绝不是自然的,也不是永久的,它像紧绷的弹簧,完全靠外力的拉张,外力没有了,它就不会张开,然而久而久之,终有一天它会松驰,甚至完全失掉作用!所以对孩子来说,“利”(奖)“害”(惩)两字很难发生行为加强。
第13章 方法论(一)─设计环境
遗传无法完全决定人一生的智或愚,后天的环境对人出生后的智能发展才有着大部分的影响。
  蒙氏说:“环境就像人类的头部,影响着孩子的整体的发展。”上述的两件事实,我们在前面第七章已经分别叙述过,蒙特梭利教学法的首重环境,就是基于同样的认识。基本地来说,蒙特梭利教学法包含了四大要素──环境、教具、教师和儿童。其实综合起来,它们应该是一个整体教育“孩子”的环境。
  硬体设备(和附近的环境) “教育环境” 教具 老师(导师) 孩子 在一个完美的环境中,除了有方便孩子的“硬体设备”──慎重选择过的“教材、教具”(静态):还要有娴淑慈爱的“导师”,在其中担任设计教材和诱导孩子学习意愿、以及在两者之间扮演沟通牵引的角色;当然还有主体人物──充满活力和学习意愿的“儿童”(动态)。
  关于如何设计一个帮助儿童能够良好发展的环境,蒙氏说的最具体的就是:“儿童之家”。我们现在就简单扼要地介绍给中国的母亲们。

它必须像个家

  蒙氏说:“所谓‘儿童之家’是指能够供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注:不要误会为孤儿收容所),这种学校并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按经济情况与客观环境而定。”
  “不过它必须像个家。”也就是说,不能光是一两间同样大小的教室,必须有几个房间,有庭院,院子里有遮风避雨的设备……孩子可以在户外活动,让他们放些自己喜爱、自己照顾的小花小草、小动物、小摆设。
  “家”中的主要房间是智力活动的“工作室”。另外,再配上较小的浴室、餐厅、会客室、健身房、休息室等让孩子活动和生活的空间。
  当然,像台北这寸土寸金的地方,生活居住空间狭小,不是每个父母都拥有如此庭院式的房子,所以只要是你能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气氛,为他安排一间“工作室”,陈设些经你慎选的益智玩具(最好不要市上的电动玩具)以及他的“工作”成绩;另外的一间是专用的卧室兼起居室。并且要常常带他到野外去踏青,以补没有院子的不足,这样也就是一个很好的蒙特梭利教育环境了。
以 幼 儿 为 中 心
  家中设备的主要特色就是,一切以孩子为主。不但教具内容要适合孩子智力发展的阶段,所有的硬体设备也都以孩子的高度为标准,因为在儿童之家内,一切事务都由孩子们自己动手。
从最简单的说起:
  食:吃饭的桌、椅、匙、抹布、手布……等,都应适合孩子的尺寸,你只要设想:从孩子一上饭桌,到吃饭完后下桌的中间会经过哪些手续?而哪些是过程中所需用的物品?以及它们的大小、轻重等等,都必须是适合孩子能够使用的。
  衣:是否已为他安排了一个高度适中的衣柜,让他可以轻易地打开,将自己的衣物放入、挂好……
  住:假如家中有六、七个月大的婴儿,你是否能为他安排一大片可供他爬的空间(或客厅改造,卧房改造),至于到婴儿会走以后,客厅、卧室都应特别设计,随孩子的成长而准备、改变……。
  行:除了为他安排了各类适用的小鞋外,是否在门外安排了一个空间,可让他把自己的鞋子放整齐……。为什么要以孩子为中心设计环境呢?因为我们的安排,不是只看见近程目标(适合他活动),而是为了培养他能够一切自己动手,不会依赖他人的“独立”性格。 我想说一句不客气的话,现在大部分的妈妈往往太小看了自己的孩子,以为她二岁半的“宝贝”什么都不会,其实,他不但会自己擦鼻涕、折衣服、脱鞋子,还会打扫环境呢!
关键就在你是否大胆和耐心地给过他机会“自己做”,而且曾否成功地引导过他。
布置要安全、美观、有秩序
  至于所有的硬体安排,必须要注意到安全性,例如:你给孩子用的椅子,应避免用夹层的,因为孩子还无法控制重量,一不小心就容易被夹伤,最好是固定型的。陈设的架子是否稳固,门是否钉牢等等,都是大人必须细想周虑的重点。
  要想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和养成他爱好整洁的习性,设备布置的美观与否也是重点之一。应该要朴实亮丽,而不是“昂贵的,就是最好的”,太过的奢华耀目或复杂灵巧对孩子并没有好处,只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有秩序”,并不只是说每样东西都有条不紊。而是更进一步地指陈设的顺序,都经过大人考量过小孩的接受程度、需要,使用上以及归还是否能够方便而言。因为秩序对幼儿的意义重大,幼儿会在有秩序的环境中,容易经由“自己的观察”,找出自身之外物与物以及自己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借以促增心智的吸收。同时,有秩序、爱整洁的习性,也都是经由美好的环境而培养的。
总之,预备好的环境应也是具有文化素养的地方。
它能
1。充分发挥孩子的生命力。
2。保护孩子,给他安全感。
3。供给孩子自由活动的场所。
4。美。
5。有限制──主要目的是让孩子适应,而不是因为好奇而吸引他。
6。有秩序,要随孩子成长的需要而有渐进地变化。所以要给孩子智能上的启发,环境中的设计和整备是第一步要您下番功夫的。
第14章方法论(二)──导师
由于蒙特梭利教育法是以“儿童为中心”,迥异于传统幼儿教育的以老师为中心。所以老师就不再是一个站在黑板前面大声呼叫,发号的权威角色了。他不会以“灌输”知识给孩子为教育目的,反而是居于“帮助儿童生命成长”,设计、指导孩子自己学习的客观立场。
  以启发和诱导为手段,而让孩子乐于自由、自动地去动脑筋,使智力和体能不断地增长。所以,蒙特梭利的“老师”在“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