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俄罗斯的世纪轮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千年俄罗斯的世纪轮回-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苏共中央全会上通报全部情况,取消原定的讨论农业问题的中央全会,撤回赫鲁晓夫的错误文件。”他还补充说:“必须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分开,设置苏共中央第二书记的职务,因为中央委员会的活动不应出现真空。”随后,波德戈尔内走上讲坛。他说:“赫鲁晓夫现在完全变了。出现了对他的崇拜。工农业都出现了严重的情况。根据赫鲁晓夫的倡议不断进行频繁的改组,于是人浮于事,不负责任的风气滋长。”
  赫鲁晓夫不仅坚决否认了对他的所有指控,而且还对几个与会者进行了指责。只有米高扬一人支持他。米高扬声称:“赫鲁晓夫和他所奉行的和平政策对党来说都是重要的财富”,如果不经过周密的考虑就抛弃它,那将是不明智的。但没有一个人支持他的意见。赫鲁晓夫起初还要求召开中央全会,幻想能象1957年那样得到中央委员会的支持。但形势很快就证明,这种昔日的支持已不存在了。
  主席团力图使所采取的措施能在党章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选举或撤换中央委员会得召开党代表大会来决定,所以据说原准备让赫鲁晓夫保留中央委员资格。但是,赫鲁晓夫在主席团会议上态度粗暴,发言和举动带有侮辱性,因而主席团最终决定不保留他的中央委员资格。
  主席团会议开到13日深夜,仍没有说服赫鲁晓夫“自愿”辞职,只好暂时休息。所有与会者都得到通知,第二天上午继续开会。赫鲁晓夫回到家中略事休息。但他睡不着觉。此时,他已经明白,自己大势已去,再做任何抗争也是徒劳的。他打电话给米高扬。米高扬说服赫鲁晓夫,要他自愿递交退休声明。赫鲁晓夫说:“如果他们不要我,那就这样吧。我不再妨碍他们了。”
  随即,赫鲁晓夫咬咬牙,下狠心写了一份辞职书。这就是“请求辞职”的由来。
  第二天,10月14日上午,主席团的会议开得非常简短,只是决定选举勃列日涅夫为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提议柯西金为部长会议主席。由于赫鲁晓夫最终采取了与中央主席团合作的态度,所以,决定在中央全会上不对赫鲁晓夫展开广泛的讨论或尖锐的公开谴责。
  10月14日下午,海鸥牌汽车再次云集在斯塔拉雅大街4号。经过充分准备的中央全会开始了。勃列日涅夫宣布了会议议程,米高扬主持会议。赫鲁晓夫也出席了会议,但他一直保持沉默,一言不发,而且气得满脸通红,紧紧捏住拳头。苏斯洛夫做了关于撤销赫鲁晓夫的职务及其原因的报告,着重批评了赫鲁晓夫在国内外政策及其活动中的错误。他的报告,有的说长达4小时,有的说持续了l小时。随后,未经中央全会展开讨论,便表决通过了撤销赫鲁晓夫的第一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职务,以及取消他的中央委员资格的提案。全会还通过决议,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与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不得兼任,建议由柯西金担任部长会议主席。
  新当选的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发表了简短的讲话。他建议不要在党的会议上进行详细的讨论,而在包括非党群众参加的###上,评论也只限于官方报纸报道中所登载的消息。他还提出了下一步拟采取的措施。
  10月1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举行会议,解除赫鲁晓夫的部长会议主席职务,任命柯西金为部长会议主席。
  10月16日,《真理报》公布了两个公报,并刊登了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的照片。
  10月16日之后,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和中央委员会其他高级官员,先后出发到全国各地召集党的干部、积极分子举行内部会议,向他们解释宣布内部会议已通过的决议及其政治背景。对外国共产党和外国政府,也做了不少解释工作。
  10月19日,勃列日涅夫在红场上欢迎“日出号”宇航员的大会上发表讲话,说:“我们党第二十次、第二十一次和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所制定的我们党的总路线是列宁主义的路线。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共产党和苏联政府整个对内对外政策的唯一的、不可动摇的路线”。
  12月24日,《消息报》主编易人。斯杰帕科夫取代了赫鲁晓夫的女婿阿朱别伊。30日,广播和电视委员会主席哈尔拉莫夫也被解职,调任国家政治书籍出版社副主编。
  一个月后,11月16日,苏共中央举行全会,将谢列斯特和谢列平选为中央主席团委员,杰米契夫选为主席团候补委员。科兹洛夫被解除中央书记和中央主席团委员的职务,波利雅科夫被解除中央书记职务,阿朱别伊被开除出中央委员会。此外,还把8个人从苏共中央候补委员递补为中央委员。
  赫鲁晓夫,这颗曾在政治舞台上显赫一时的明星,就这样陨落了。
  这颗明星,自己还曾以为正在冉冉上升,却不料,骤然间被猛摔在地下。
  当他被解职后的最初一段时间,他经常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眼中含满泪水。他的小孙子所在学校的校长,出于好奇,曾问这个孩子:“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现在在干什么?”小孩回答说:“爷爷天天都在哭。”
  这场“宫廷政变”的结果,是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登上宝座,这一夜,只是历史的一瞬,但在这一瞬中却让苏联的政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此时尚处睡梦中的人们,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切,却毫不知晓,直到赫鲁晓夫的画像从红场上向来放苏联领导人画像的地方不见了,指导各大电台和报社开始报道克里姆林宫已经由勃列日涅夫掌控,人们才开始明白,原来,天又变了颜色。而他们对此也不会大惊小怪,因为俄国历史上此类事件的频繁发生,早就让们对这种宫廷中的政变、领导层中的暗涌习以为常。无论是君主,还是领袖,只要登上最高领导之位,至于过程如何,政变或者谋杀,好像都已经不重要。孰是孰非,历史自会做出公正的裁决,那就让我们追根溯源,走进俄国的历史……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足鼎立的东欧平原
东欧平原,又名俄罗斯平原。是一片广大的波状平原,面积约400万平方千米,占有波罗的海以东,从喀尔巴阡山麓到乌拉尔山脉,从北冰洋沿岸到黑海沿岸的广大地区。俄罗斯平原平均海拔在170m左右,里海沿岸一带低于海平面20m,是欧洲地势最低的地方。平原中部分布着几条西南—东北向的冰碛垅,是第四纪冰川带来的冰碛物形成的冰碛丘陵,一般海拔300m左右。丘陵、高地与低地相交错,是东欧平原的基本特征,冰蚀、冰碛地貌十分常见。平原南部,未受到大陆冰川侵蚀,流水地貌分布广泛。东斯拉夫人约在5、6世纪从故乡普里佩亚特沼泽地迁至东欧平原。
  起初斯拉夫人是一个统一的人类集体,还未形成各斯拉夫民族的分支(西、南、东3支),其居住地区在日耳曼人以东:从易北河和奥得河至第聂伯河中游,从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至多瑙河下游和黑海岸。至6世纪,从统一的斯拉夫民族中分出东斯拉夫民族分支,以后形成了现在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各民族。
  波利安人地区,也称为“罗斯”,原来生活在罗西河流域的一个部落叫“罗西”,后演变成该部落联盟的名称,此部落联盟的历史后由波利安人延续。但是,“罗斯”这一名称的来历并未得以彻底考证。
  东斯拉夫部落的波利安人所生活的第聂伯河中游一带,便是古罗斯国家的首都基辅地区。由此向西的森林地区是德列夫利安人。波利安人地区以南是乌里奇人,波利安人地区以北,生活着塞维利安人。西德维纳河一带生活着波洛恰涅人。奥卡河和莫斯科河沿岸一带是维亚迪奇人。伏尔加河、第聂伯河和德维纳河上游是克里维奇人。伊尔明湖周围则是伊尔明斯拉夫人。在东斯拉夫,雅里拉被称为季节神。白俄罗斯专门为她设立节日,举办各种仪式庆典。他们举行各种狂欢活动,如唱歌、跳舞等。斯科特洛马则被东斯拉夫人视为马神。后来,随着希腊神话的传播,斯拉夫也将希腊诸神吸收过来,如丘比特、维纳斯、马尔斯等,另外,一些罗马神也融合了进来。在斯拉夫人心目中,大自然的神可以从一棵“世界树”上表现出来,同样深受崇拜的是天堂树。它的枝梢上栖居着日月和鸟禽,在树根上附着的是蛇和乌龟,在树干上萦绕的是蜜蜂。这世界树也体现了斯拉夫人的宇宙观。斯拉夫人对数字也有讲究。偶数是吉数,奇数视为凶数。他们认为星期一凶,星期二是财神降临的日子,星期三凶,星期四吉,星期五百事皆忌,星期六则是平安日。
  6世纪前,东斯拉夫人处于氏族社会阶段,血缘相近的氏族结合成部落,选举酋长为首,一切重大事情由部落会议决定。7、8世纪时原始公社制开始解体,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逐渐转变为地域联系的农村公社和大家族公社。随着氏族制度逐渐解体,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若干大家族按地域关系结合成农村公社。村社内的森林、牧场、水源、荒地等为全社公有,耕地则按家庭分配使用。起初分配是暂时的,后来渐渐固定,成为家庭的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开始形成。
  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定居。氏族部落定居后形成若干村落,占据大片土地。村落就是农村公社;村落是由若干院落组成,院落相当于大家族公社。农村公社的基层组织是大家族公社。大家族公社有一位族长和少量奴隶。它既是共同耕种、共同饲养的生产单位,又是共同分配、共同生活的经济单位。如需大规模开荒伐林,便不得不吸收家族以外的劳动力参加,族人与外人同住在一个院落里。这种结合最初是临时的,后来成为经常的。人们的地域联系逐渐压倒血缘关系。这种农村公社,北方称之为“米尔”,南方称之为“维尔夫”。东斯拉夫人的农村公社与日耳曼人的马尔克相比,既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马克思曾指出,俄国的农村公社在一切方面就连最细微的地方都绝对同德国的原始公社一样。而俄国公社的特点是“第一,公社的管理机构的性质不是民主制的,而是家长制的;第二,向国家交税采用连环保的办法……”农村公社是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桥梁。考古资料证明,8、9世纪时阶级对立已经存在。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和坟墓大不相同。部落长老和酋长往往利用职权取得较多较好的土地,在战争中获得大量战利品,把俘虏变为家奴,由此富裕起来,渐渐形成部落贵族。富裕的酋长利用财富豢养亲兵,逐渐独揽部落大权,职位由选举变为世袭。势力强大的酋长征服邻近各部落,号称王公。
  在这片广袤的东欧平原上,逐渐形成了三个较为完整的群体。
  按照《往年纪事》的记载,波利安人具有“温和而沉静的习俗”。其中一个氏族首领基伊和他的两个兄弟在第聂伯河右岸建起了一座城堡,并把它命名为基辅。若干年之后,这个氏族便开始统治波利安人的部落。在波利安人部落的周围,还有德列夫利安人、乌里奇人、德列戈维奇人、特维尔茨人、杜列伯人等部落,这些部落组合在一起,便是东斯拉夫人的西南群体。
  构成东斯拉夫人的北部群体的部落,除了居住在伊尔门湖、沃尔霍夫河、洛瓦季河和姆斯塔河一带的斯洛温人以外,还有居住在第聂伯、西德维纳和伏尔加三条河流的上游地区的克里维奇人,他们所居住的地方相对散乱一些。
  奥卡河上游及其支流日兹德拉河和乌格拉河一带的维亚吉奇人,第聂伯河支流索日河流域的拉迪米奇人,第聂伯河的另外一些支流杰斯纳河、塞伊姆河和苏拉河一带的谢维利安人。他们的生存状态大体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据《往年纪事》记载,他们像野兽一样出没于森林中,吃各种不洁净的东西。这便是向东迁徙最远的东斯拉夫人部落,构成了东斯拉夫人的东部群体。
   。。

漫长血腥的迁徙之路(1)
公元6世纪60年代后,阿瓦尔人开始持续向北进攻维斯瓦河以东、波罗的海以南的古斯拉夫人部落的斯洛文尼亚人、文德人和安特人(分别是当代斯洛文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和俄罗斯乌克兰人的祖先),斯拉夫人四散逃窜,其中的斯洛文尼亚人和文德人开始向南向多瑙河迁徙,并与东罗马帝国发生了冲突。
  公元6世纪80年代,10万斯拉夫人冲破东罗马帝国多瑙河军事防线,越过多瑙河冲入色雷斯地区。此后,越来越多的斯拉夫人似洪水一般不断涌入帝国境内。1个多世纪前发生在西罗马的故事似乎又在上演,东罗马帝国政权摇摇欲坠。
  602年,被斯拉夫人击败的东罗马帝国多瑙河边防军在百夫长福卡斯率领下发动叛乱,一举攻陷君士坦丁堡,处死了皇帝。非洲总督希拉克略举兵反击,帝国陷于一片血腥之中。经8年内战,在###院贵族的支持下,希拉克略最后获胜,登上皇位,开创了希拉克略王朝(610—71l年)的百年统治。
  希拉克略王朝在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意义重大,因为当时的希拉克略王朝北遭阿瓦尔人、斯拉夫人、保加尔人等蛮族的入侵,东和南则面临着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的强大压力,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希拉克略王朝的东罗马帝国虽然失去了所有的非洲领地、东地中海大岛以及麦西亚和达尔马提亚,但却成功守住了其希腊和小亚细亚的本土,打退了阿瓦尔人,波斯人,保加尔人,东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阿拉伯人从陆海两条战线对君士坦丁堡的无数次进攻,一个国家的首都遭受如此多的进攻,却依然屹立的王朝,希拉克略王朝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一例。
  希拉克略王朝的顽强直接导致了9—11世纪拜占庭帝国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当时的拜占庭帝国马其顿王朝(867—1056年),占领了叙利亚和东地中海沿岸,之后又连续收复了克里特、塞浦路斯和罗得岛等战略要地,摧毁了肆虐于东地中海多年的阿拉伯海盗基地,在北方,马其顿王朝打败罗斯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迫其撤出拜占庭领土和多瑙河流域,吞并了保加利亚第一王国。
  斯拉夫人迁徙到了多瑙河南岸后,在6世纪末至7世纪初,其中7个南斯拉夫人部落在多瑙河下游的麦西亚地区,形成“七部落联盟”,并很快和从高加索迁徙到该地的保加尔人联合了起来。
  保加尔人属于突厥系统,7世纪的20年代,他们在高加索西北的亚速海沿岸地区建立了一个保加尔王国。大约7世纪40到50年代,他们受到阿瓦尔人的驱赶,向西迁徙,迁徙到了多瑙河北岸的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比萨拉比亚一带,并很快和麦西亚地区的斯拉夫人“七部落联盟”成为了盟友。
  679年,联盟在保加尔人首领阿斯巴鲁赫领导下,渡过多瑙河,击败拜占庭,占领多瑙河与巴尔干山脉之间的地区,和北方已有的领土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比萨拉比亚连成一体。681年,拜占庭被迫与阿斯巴鲁赫签订和约,正式承认这个保加尔—斯拉夫国家的存在,史称“第一保加利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的独立在710年得到了希拉克略王朝末代皇帝查士丁尼二世的再度确认。保加尔人在新兴的国家政权中居重要地位。但在以后的长期共同生活中,保加尔人逐步由游牧而定居,改说斯拉夫语(这也是放弃原有民族语言的一个活例子),接受了斯拉夫文化和生活习惯。国家虽沿用“保加利亚”之名,但它实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